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彭芝校长的教育观

来源:六九路网


著名教育家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的教育观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彭芝

一、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对教育的认识

我对教育的认识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教育不是职业而是事业。

职业和事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事业是一种人生的追求;职业有八小时之内和八小时之外、工作日和节假日之分,而事业往往是“全天候”的、全身心的;职业一般只需要物质和技术,而事业需要理想、精神和情感。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深入,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随着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工作都在呈现职业化的趋势。对大多数行业来说,职业化是一种进步;但对教育领域来说,职业化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教育界有没有职业化的倾向?我看有。上课铃响人来,下课铃响人走;上班尽职,下班兼职;与学生缺少交流,对学生缺乏爱心;除了学习成绩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关心……教育领域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这种职业化倾向有关。

对教育领域的职业化倾向,我们必须警惕,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在当今世界,很多工作都可以职业化,但教育工作不能职业化。我们可以有职业球员、职业演员、职业经理人、职业建筑师、职业律师,甚至可以有职业外交家、职业医生等,但绝不可以有职业教育家。

事业和职业当然有高下之分。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人为万物之灵,世界上还有什么工作能比培养人的工作更重要、更伟大?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

断定,教育是事业不是职业。视教育为职业,说轻一点,是对人的不尊重,说重一点,则是对人的矮化;不尊重和矮化的结果,便是对教育缺乏敬畏之心,而没有敬畏之心,教育事业便难有大作为和大发展。

投身教育工作,必须将教育作为事业。只有将教育作为事业,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才能视教育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子弟;才能朝夕思虑其事;日夜经纪其物,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才能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出类拔萃,以第一等的正气、第一等的襟怀、第一等的追求,臻于第一等的境界,取得第一等的业绩。志小则易足,志足则无由进,立大志才能办大事,必须将教育作为事业,志存高远,取法乎上。在这一点上,我们别无选择。

将教育当作事业,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教育工作者真心诚意的第一门必修棵,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无从谈起。从投身教育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自省、自重、自警、自励;从当校长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人的附中的全体教职员工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自省、自重、自警、自励。如果说我从教40年来取得一些成绩的话,源动力就在于此;如果说人大附中这些年来事业取得较大进步的话,源动力也在于此。

二、作为一个在中学工作的人,我对中学教育的认识

我对中学教育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是中学教育必须走全面发展之路,一句是中国应该而且有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学。

1.中学教育必须走全面发展之路

中学与大学不同,中学是全面打基础的,大学则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办学任务不同,办学理念也就不一样。大学可以张扬个性,而中学则不宜过份强调“个性鲜明”。一所大学可以说本校以文科或理科见长,甚至能说本校以法学、商学为招牌;但一所中学不可以说本校以文科或理科见长,更不能说本校以数学、历史为招牌。中学的学科建设必须均衡,学生发展必须全面,在这个基本理念上,我们的头脑必须十分清醒,立场必须十分坚定。

推进素质教育工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谈可以谈的问题很多,我这里只强调三点,说明一点。

一是正确处理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追求并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学教育的确存在重理轻文的倾向,这种倾向如果不扭转,必将带来严重后果。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核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推进素质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本事、靠得住”。“有本事”好理解,什么是“靠得住”?就是有伟大的理想、高尚的人格、健全的心理,能将自己的本事用于服务祖国、造福人类。毫无疑问,素质教育要培养“有本事、靠得住”的人才,不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肯定不行。现在,中央高度重视繁荣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中学教育要借这股东风,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二是正确处理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关系,追求并实现鲜明个性和团队精神的统一。过去的中学教育,太强调学生的共性,这是片面的;现在的中学教育,如果一味强调张扬学生个性,这也是不对的。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人人没有个性,社会就缺乏创造力;如果人人没有团队精神,国家就是“沙聚之国”,缺乏凝聚力,什么事也办不成。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然是张扬个性和团结协作相结合。孔子讲理想的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什么叫“和而不同”?

就是既有鲜明个性又有团队精神,就是一加一结果大于二。中学教育要培养的就是“和而不同”的人。

三是正确处理好“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关系,追求并实现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统一。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整齐划一的发展,就像每棵树不可能长得一样高,每朵花不可能开得一样大;自然规律如此,学生发展的规律也不例外。因此,对全面发展的理解不能笼而统这、大而化之,一定要具体到每一个学生,一定要在挖掘每个学生潜能的同时,注意对超常学生的培养,保证每个学生都充分发展。中学教育的理想境界,就是既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又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这才是真正的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对全面发展不能作机械的理解,它与一所中学办出自己的特色并不矛盾。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中学也可以追求自己的特色。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想这句话可以套用来比喻中学全面发展和追求特色的关系:中学的个性和特色,只是“行有余力”之后的事情。更形象地说,全面发展,是中学的“锦”,个性和特色,是中学的“花”,作为中学校长,只能做“锦上添花”的事,不能做“舍锦”而“求花”的事。

2.中国应该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学

改革开放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用世界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看教育,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只有用世界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看教育,我们才能搞清楚世界的教育已发展到了什么水平,中国的教育又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才能明确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才能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才能使自己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善于处理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能在融通古今中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我们所说的与时俱进,就是与时代俱进,与世界俱进,与祖国的整体发展俱进,与教育界同行俱进。

由此可见,正确的历史方位感至关重要。正是在明确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我认为中国应该尽快建设世界一流中学,而且中国也有条件有能力建设世界一流中学。

近几年来,关于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议论很多,大家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上也取得了共识。这是令人鼓舞的好事;但教育事业是个整体,如果把教育比作金字塔的话,基础教育是塔基,大学教育是塔尖。一流大学不是空中楼阁,没有一流中学,难有一流大学。既然提出要建世界一流大学,当然就要提出建世界一流中学。我国要由教育大国发展成为教育强国,必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中学和大学。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目前国际教育界已有相对一致的认识;但什么是世界一流中学标准,目前国家教育界还没有相对一致的认识。这不要紧,标准总是人定出来的。参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我觉得世界一流中学起码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要有世界一流的办学理念;二是要有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三是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生来源;四是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上要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五是在师生比例上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六是要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备,比如图书馆、建筑面积、电脑网络、体育设施等;七是有相当广泛充足的财政来源;八是毕业生考入一流大学的比例要明显高出一般中学;九是在国内外要有较高的声望;十是综合以上条件,形成世界一流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气质。 我国的基础教育本来在世界上就有一席之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的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学和示范高中发展速度很快。对照上面开列的十条标准,根据我们访问国外著名中学的感受,同时也根据国外著名中学访问我国中学的感受,我觉得,我国一些示范高中校已经具备创造世界一流中学的条件,已经有能力建设世界一流中学。在这一点上,我们绝不妄自菲薄,应该以足够的自信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之中,在国际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形象,发挥自己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