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模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将面临严峻的挑战。2005年4月,在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通过“两基”攻坚战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电信宽带网的普及,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缩短了与发达地区学校的差距,向教育现代化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地域、人力、财力的局限性,我们身处边远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技术运用方面还有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
一、领导、教师对教育技术认识不深刻
首先,由于部分领导未掌握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上不重视,导致对教育技术硬件的配置、培训管理不闻不问,对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监督考核更是存在空白。其次,教师观念陈旧,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对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对“教育技术”的内涵理解肤浅,停留在“教育技术”就是“利用课件上课”的认识层面。
二、政府、学校对教育技术设施配套资金不足
自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启动实施以来,切实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学经费紧缺的压力,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政府经费投入的偏差(重视教学楼房建设,忽视现代教育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单靠生均公用经费来支撑现代教育教学环境建设是远远不足的——就我所在的学校来说,如果要建一个标准化多媒体教室、学生计算机房、教师电子备课室等,起码要两至三年全部的生均公用经费,但配套后的维修维护呢?日常教学开支呢?!“班班通”更是一种奢望。据我所了解的信息,绝大多数学校不但计算机数量少,而且陈旧,基本上只有镇中学、中心小学才有功能单一的“多媒体教室”,与现代化教学环境相差甚远。
三、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不强 也许是由于农村教育改革起步晚,教师接触“教育技术”时间短,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还处于低水平状态。步入信息
化的今天,培训模式也在发生转变,网络远程培训在整个培训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率,使原本教育教学任务繁重的农村教师得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打破了时间及空间地域的局限,也减少了经费开支。但由于网络远程培训缺少必要的指导,辅导教师与学员的交流不够,部分教师有懒散的恶习,自主学习提高的积极性又不高,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参与了信息技术、“教育技术能力(初级)”等不少培训,但掌握的那点知识还是滞后于现代教育技术软件、硬件、理论发展步伐,与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教师无法根据学生水平、实际需要来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只是从网上随意下载有关课件就拿去上课,这样脱离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学校教育技术软件资源空乏
自“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启动以来,无疑给农村中小学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很多教师自家也开通了宽带网,很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但都没有很好地收集、归档、储备,很多学校仅仅有远程教育配备和随教材配套的少量光盘。近年来课程改革、教材改编,学校仅有资源用得着的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五、教育技术运用率不高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觉得教育技术的运用“浪费时间”,成绩还没大搞题海战术来得快;也有部分教师(特别是年纪稍大教师)觉得教育技术就是“高科技”而存在畏难情绪,敬而远之。另外,由于学校的管理体制未对教育技术的使用提出要求,教师也就“懒得用”了。因此,很多学校的教育技术设备成了一种摆设,只是成为优质课、公开课、研讨课表演的“道具”,运用率不高。
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与能力势在必行。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农村中小学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
学校管理者应具有超前发展意识,掌握教育最新动态,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引导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科学手段并在教学中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教师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和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既是教学改革的需要,又是教学改革的内容,同时也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动力。我们教师一方面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如能熟练、规范操作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DVD、功放机等媒体工具。另一方面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论,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加工的能力,不断提高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实施教育技术提供根本保障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教育技术的有效开展,需要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等电教设施为支撑,因此,首先要保证硬件设施到位,要积极想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建议各级政府应对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为农村学校增添教育技术常规设备和设备更新、软件配备、设备维修等费用。
三、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提高
教育行政部门(包括学校)必须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既要加强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真正把教育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利用案例分析促进培训,最好采用集中培训的模式,针对教师间的个别差异精心辅导,激发广大教师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效地提高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
四、加强校本资源库建设,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
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他们缺乏主动搜索资源、整合资源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学校要加强校本资源库建设,购买、下载、教师自制课件等资源,要分门别类归档存储。同时,加大力度组织教师自己开发课件资源,采取下达任务、奖励等激励机制,不断丰富软件资源库内容,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
五、加强管理,注重实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应立足本校实际,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对培训和运用工作进行考核评价,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管理,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比如,可组织开展课件制作比赛、教学设计比赛、信息技术技能比赛,现代教育技术示范课、优质课、公开课等一系列交流活动,激发广大教师积极运用教育技术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高效课堂”的号角已经吹响,教育技术的运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先进理念作指导,硬件来保障,软件作支撑,技术作后盾,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达到优化课堂才是最终目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教育技术在农村中小学将遍地开花,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