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属变质岩,具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Hm=3,由碳酸盐岩经区域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形成。主要矿物由方解石或白云石组成,此外含有滑石、透闪石、斜长石、石英等。通常以白色或灰色大理岩居多,其中,质地均匀、细粒、白色者,又称汉白玉。
在Ⅱ矿区F17以东40-52行,大理岩主要为含镍超基性岩体的下盘围岩,在接触界线附近往往有蚀变现象,主要为透闪石化、透辉石化、蛇纹石化,蚀变范围和程度极不相同。 2、混合岩(Mi)
隶属变质岩,粒状结构,块状构造,肉红-红黑色,由于混合岩化作用(是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类型)形成。由浅色花岗质(脉体)和暗色镁铁质岩(基体)两部分组成,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
在Ⅱ矿区F17以东40-52行,混合岩主要产出于含镍超基性岩体的上盘及F17断层附近。 3、斜长角闪岩(Am-P)
隶属变质岩,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绿黑色-黑色。主要由角闪石及斜长石组成,含少量石英、黑云母、辉石等。部分斜长角闪岩伴有局部绿泥石化,常穿插在大理岩中。 4、花岗闪长斑岩(γδπ)
隶属岩浆岩,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角闪石,与矿体呈突变过渡关系,该套岩体作为夹石带在Ⅱ矿区F17以东
48-50行间侵入穿透整个超基性岩体。 5、特富矿(S-A)
黄-黄绿色,致密块状构造,金属硫化物以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为主。矿体呈块状、半块状产出。常发育于超基性岩体与围岩接触和内接触带的边缘裂隙中。
6、超基性岩型硫化镍富矿石(SN-A1)
黑色,金属硫化物呈2-4mm的集合体,紧密充填于橄榄石颗粒中间构成了海绵晶铁状构造,约占总量的15-30%,金属硫化物以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为主。脉石矿物以橄榄石为主,次有辉石。 含矿母岩为二辉橄榄岩,暗绿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橄榄石含量>60%。
7、超基性岩型硫化镍贫矿石(SN-A2)
黑色,金属硫化物为他形粒状呈0.5-2mm的集合体,以星点状稀疏充填在橄榄石和辉石颗粒之间构成了星点状和局部半海绵状构造。金属硫化物以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为主,约占3-5%。脉石矿物主要有橄榄石、辉石。橄榄石和辉石均受蚀变,主要的蚀变类型有蛇纹石化、透闪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 8、辉绿岩(βμ)
隶属岩浆岩,细粒/辉绿结构,块状构造,暗灰-灰黑色。主要由辉石和基性长石组成,含少量橄榄石、黑云母、石英等。其中,辉石常蚀变为绿泥石、角闪石,使辉绿岩因绿泥石的颜色而常呈灰绿色。
大理岩(ML)
隶属变质岩,具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Hm=3,由碳酸盐岩经区域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形成。主要矿物由方解石或白云石组成,此外含有滑石、透闪石、斜长石、石英等。通常以白色或灰色大理岩居多。其中,质地均匀、细粒、白色者,又称汉白玉。
在Ⅱ矿区F17以东40-52行,大理岩主要为含镍超基性岩体的下盘围岩,在接触界线附近往往有蚀变现象,主要为透闪石化、透辉石化、蛇纹石化,蚀变范围和程度极不相同。
混合岩(Mi)
隶属变质岩,粒状结构,块状构造,肉红-红黑色,由于混合岩化作用(是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类型)形成。由浅色花岗质(脉体)和暗色镁铁质岩(基体)两部分组成,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
在Ⅱ矿区F17以东40-52行,混合岩主要为含镍超基性岩体的上盘围岩及F17断层附近。
辉绿岩(βμ)
隶属岩浆岩,细粒/辉绿结构,块状构造,暗灰-灰黑色。主要由辉石和基性长石组成,含少量橄榄石、黑云母、石英等。其中,辉石常蚀变为绿泥石、角闪石,使辉绿岩因绿泥石的颜色而常呈灰绿色。
斜长角闪岩(Am-P)
隶属变质岩,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绿黑色-黑色。主要由角闪石及斜
长石组成,含少量石英、黑云母、辉石等。部分斜长角闪岩伴有局部绿泥石化,常穿插在大理岩中。
花岗闪长斑岩(γδπ)
隶属岩浆岩,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石英、长石、角闪石,与矿体呈突变过渡关系,在Ⅱ矿区F17以东48-50行间侵入穿透整个超基性岩体。
二辉橄榄岩(Σ3)
隶属岩浆岩(本矿区内的主要成矿母岩),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灰黑色,主要为橄榄石、辉石,有时辉石蚀变为绿泥石。
蛇纹透闪绿泥石片岩(Σs)
粒状结构,片状构造,脉石矿物为蛇纹石、绿泥石、透闪石,透闪石呈纤维状、泥状,常伴有强蚀变。
超基性岩型硫化镍富矿石(SN-A1)
金属硫化物呈2-4mm的集合体,紧密充填于橄榄石颗粒中间构成了海绵晶铁状构造,约占总量的15-30%,金属硫化物以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为主。脉石矿物以橄榄石为主,次有辉石。
金属硫化物为他形粒状呈0.5-2mm的集合体,以星点状稀疏充填在橄榄石和辉石颗粒之间构成了星点状,浸染状和局部半海绵状构造。金属硫化物以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为主,约占5-7%。脉石矿物主要有橄榄石、辉石。
橄榄石和辉石均受蚀变,主要的蚀变类型有蛇纹石化、透闪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
超基性岩型硫化镍贫矿石(SN-A2)
黑色,星点状构造,金属硫化物集合体呈星点状散染在橄榄石和辉石的颗粒之间,金属硫化物主要以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为主,硫化物约占矿石量的3%左右。
含矿母岩为二辉橄榄岩,暗绿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橄榄石含量>60%。
晚期贯人型特富矿(S-A)。
金属硫化物以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为主。矿体呈块状、半块状、网脉状产出。黄绿色,致密块状构造,金属矿物呈团块聚集,以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为主。
常发育于超基性岩体与围岩接触和内接触带的边缘裂隙中。
4.2矿石的结构、构造
(1)矿石的结构
矿石的主要结构为粒状嵌晶结构、交代结构、镶边结构、次为似文象结构、碎裂结构、褶皱结构、交代溶蚀结构等。主要结构的特征如下:
粒状嵌晶结构:此结构最为常见,金属硫化物呈半自形~他形集
合体,多受早生成矿物晶隙、裂隙控制,多具他形晶结构。
交代结构:主要为后期的金属硫化物(四方硫铁矿)沿早期金属硫化物(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等)的裂隙、解理充填交代,形成交代结构。
镶边结构:墨铜矿沿金属硫化物边部或裂隙交代形成镶边结构 (2)矿石构造
矿石的构造主要为星点状构造、稀疏浸染构造,次为斑杂状构造、云雾状构造、块状构造等。主要构造特征为:
星点状构造:金属矿物集合体呈星点状不均匀的分布于矿石中。 稀疏浸染状构造:金属矿物集合体呈稀疏星散状较均匀的分布于矿石中。
4.3矿石类型与矿物成份
(1)超基性岩型硫化镍贫矿石(SN-A2)。 该矿石类型是本工作区段最主要的矿石类型。
金属硫化物为他形粒状呈0.5-2mm的集合体,以星点状稀疏充 填在橄榄石和辉石颗粒之间构成了星点状,浸染状和局部半海绵状构造。金属硫化物以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为主,约占5-7%。脉石矿物主要有橄榄石、辉石。橄榄石和辉石均受蚀变,主要的蚀变类型有蛇纹石化、透闪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
(2)超基性岩型硫化镍富矿石(SN-A1)。
金属硫化物为他形粒状呈1-3mm的集合体,不太连续的充填在橄榄石,辉石颗粒之间,构成了半海绵状构造,约占总量的8-15%,
部分地段金属硫化物呈1-5mm的集合体,紧密充填于橄榄石颗粒中间构成了海绵晶铁状构造,约占总量的15-30%,金属硫化物以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为主。脉石矿物以橄榄石为主,次有辉石。橄榄石一般全部蛇纹石化、碳酸盐化。
(3)晚期贯人型特富矿(S-A)。
该类矿石的矿体产于超基性岩体与围岩接触和内接触带的边缘裂隙中,产状与岩体边缘基本一致,金属硫化物以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为主。矿体呈块状、半块状、网脉状产出。该类矿石见于53-ZK1钻孔中,32m—40m,视厚8m,平均Ni:3.45%,Cu:0.68%,Ni最高达5.23%。在特富矿体的两侧岩石蚀变强烈,发生了较强烈的热液蚀变和交代作用,形成了接触交代型矿体。
4.4矿体围岩与夹石
(1) 矿体围岩
矿体围岩简单,上盘主要为混合岩,下盘大理岩。矿体与辉绿岩、混合岩、大理岩界线清楚。
(2) 夹石
矿体内夹石主要是通过钻探工程取样分析确定的,镍品位小于0.3%,钻孔中视厚度≥2m的视为夹石剔除,在钻孔中的夹石主要为辉绿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