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敷设用挤包固体电介质绝缘电缆(300/500V到1900/3300V)
第4部分 XLPE配电电缆
1. 范围
1.1 SABS1507此部分中对固定敷设用,额定电压为600/1000V及1900/3300V的单芯及多芯XLPE挤包绝
缘电缆的结构、材料、尺寸及电气性能做出了的相关要求。
1.2 此部分中所包含的特定电缆为多芯XLPE绝缘、铠装及非铠装带防护层圆形电缆。 2. 参照依据(略) 3. 定义
适用SABS 1507-1中给出的相关定义。 4. 要求
4.1 电缆工作电压
电缆允许最大工作电压为600/1000V或1900/3300V。 4.2 材料与结构 4.2.1 导体
导体应为退火铜或铝,并符合SABS 1411-1的规定
4.2.2 绝缘 4.2.2.1 材料
绝缘材料应为SABS 1411-4中规定的A或B型挤包XLPE,并符合SABS 1411-4的相关规定。
4.2.2.2 厚度及绝缘电阻
4.2.2.2.1 绝缘材料的绝缘电阻应符合表9中要求,并适用于相应的导体截面及工作电压。 4.2.2.2.2 当绝缘厚度符合SABS IEC 60811-1-1中规定时,绝缘平均厚度应不小于表9中给出的标称值,
且在某一点的最小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90%-0.1mm。
4.2.2.3 绝缘火花实验
线芯绝缘应参照SABS SM 524中给出的方法,按表1中所给出的相应的火花测试电压进行连续火花试验,且不发生电介质击穿。
表1—火花测试电压
1 2 3 4 导体截面
以上
交流有效(均方根)测试电压(a)
以下及 600/1000V电缆 1900/3300V电缆
- 16 6,000 12,000 16 240 10,000 12,000 240 - 12,000 12,000 (a) 如果采用直流试验电压,应取对应的交流有效(均方根)实验电压的1.5倍。
4.2.3 线芯标识 4.2.3.1 标识
线芯应采用在绝缘上着色或编号的方式进行标识,标识应不退色并能清晰辨认。 a) 着色标识:当采用着色标识时,应符合表2的规定;
b) 数字标识:当采用数字标识时,数字颜色应为绝缘颜色的反衬色,同一线芯上相邻两个数
字或文字间的间隔应不超过75mm。
表2—线芯着色标识
1 2 相芯数 1 2 3 4及以上
相芯颜色 红色 红色、黄色 红色、黄色、蓝色
除绿色外任何基色,并带序列编号
(数字或文字)
3 4 接地线芯颜色(如有)
绿/黄色 绿/黄色 绿/黄色 绿/黄色
中性线颜色
黑色 黑色 黑色 如相芯所述编号
注:控制电缆可采用独特的着色或数字标识,也可两者皆有。
4.2.3.2 着色应用
着色应
a) 贯穿整个绝缘厚度,或
b) 遍及整个绝缘表面且应不退色。
4.2.3.3 接地线芯
接地线芯应采用绿/黄着色,其中一种颜色应占线芯表面不低于30%且不超过70%,另一种颜色占表面余下部分。在两芯或无接地型电缆中不应有绿/黄色标识线芯。
4.2.4 成缆 4.2.4.1 概述
4.2.4.1.1 电缆线芯应采用合适的绞距进行紧密绞合,并按颜色或数字标识正确排序。 4.2.4.1.2 成型线芯的成缆过程中不应发生线芯翻转情况。 4.2.4.2 填充物
在适用情况下,填充物可以和垫层或护套一起应用,对电缆空隙进行填充使电缆截面保持紧密圆形结构。填充物材料应符合特定规格电缆的要求。
4.2.4.3 扎带
在绞合线芯外可采用扎带,其材料应符合特定规格电缆的要求。
4.2.4.4 同心导体
4.2.4.4.1. 同心导体应为单层退火铜丝或镀锡退火铜丝,并以合适的绞距围绕绞合线芯以螺旋形方式进
行绕包。
4.2.4.4.2. 同心导体和绞合线芯间可用适当的材料进行包覆隔离。隔离层应为挤包层,并可使用扎带。
隔离层应能从线芯上剥离且不造成电介质的损坏。
4.2.4.4.3. 同心导体金属丝不应外突或下陷,相邻金属丝间的距离不得超过4mm。在同心体层外应采用
均衡层,均衡层应为单层单根或多层多根退火铜带或退火铜丝,与同心导体层相接触并采用适合的短绞距。均衡层的标称截面至少应为同心导体截面的5%且应被视作导电体部分。
4.2.4.5 同心导体的截面积
4.2.4.5.1. 同心接地导体的标称截面积应符合表3给出的值。
4.2.4.5.2. 同心中性导体的标称截面积应,
a) 如果为单芯电缆,不小于相芯导体截面积,或 b) 如果为多芯电缆,符合表3的规定。
表3—多芯电缆中同心接地导体及中性导体的截面
1 2 3 4 接地及中性导体截面
相导体截面
接地(铜)
铜相导体
中性(铜)
接地(铝)
铝相导体
中性(铝)
- - - - - 10 10 10 5 1.5 1.0 1.5 - 2.5 1.5 2.5 - 4 2.5 4 - 6 4 6 - 10 6 10 - 16 10 16 6 25 16 16 6 35 16 16 6 50 25 25 16 16 70 35 35 25 25 95 50 50 35 35 120 70 70 35 150 70 70 50 185 95 95 70 240 120 120 70 300 150 150 95 35 50 70 70 95 400 185 185 120 120
4.2.5 保护层 4.2.5.1 概述
非金属护层应为连续挤包物,并紧密贴合护层下的线芯、成缆线芯或铠装但不粘连。挤出物表面应平滑均匀并符合电缆的要求。
4.2.5.2 铅或铅合金护套
4.2.5.2.1 材料:当采用金属护套时,其应为E型铅或铅合金护套(见EN 12548:1999附录B)。测试
方法应符合SABS SM 1281-2中相关规定,其所包含的成分应符合表4的规定。金属护套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按照SABS SM 1281-2对护套进行(扩张)实验,当内径尺寸扩展了150%时,护套应不发生开裂或爆裂。
4.2.5.2.2 结构
a) 在金属护套与成缆间可采用隔热层,且应为以下材料,
1) 包带层(棉、防水布、皱纹纸或适合的合成材料)螺旋绕包,厚度不小于0.3mm;
或
2) 挤包PVC护层,最小标称厚度为1.0mm。
b) 金属护套应为密封防水的连续套管,能紧密贴合且无缺陷。
表4—金属护套成分
1 2 3 4 5 含量%
元素
最小
锑 锡 铜 铋 碲 银 锌 其它元素(b)
铅
材料类型
铅合金E(a)
最大
最小
铅
最大
0.15 0.25 - 0.20 0.35 0.45 - 0.10 - 0.06 - 0.06 - 0.05 - 0.05 - 0.005 - 0.010 - 0.005 - 0.010 - 0.002 - 0.002 - 0.01 - 0.01 除上述元素外的余量 99.7 - (a) 推荐将E 型铅合金用于有震动的敷设地点。 (b) 除在表中列出的其它所有元素。
4.2.5.2.3 厚度:护套厚度应按照SABS IEC 60811-1-1的规定,且不小于下述计算公式所的数值:
t = 0.033D + 0.7mm (最小值1.2mm) 其中,
t为护套厚度,单位mm
D为线芯或成缆线芯计算直径,单位mm
注:厚度计算值修约到一位小数。
4.2.5.3 带铠装电缆的垫层
4.2.5.3.1 材料:垫层应为表面光滑的圆形PVC层,并符合SABS 1411-2中B型或B1型规定。垫层应不
粘着于下面的线芯或扎带层。
4.2.5.3.2 厚度:
a) 垫层的标称及最小厚度应符合表10或表11中第2或第3列的规定。
b) 当采用SABS IEC 60811-1-1中相关规定时,垫层的平均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且在某一
点的最小厚度不得小于标称值的85%-0.1mm。
4.2.5.4 铠装
当电缆要求铠装时,应符合,
a) 材料:铠装应为圆形镀锌钢丝,并符合SABS 1411-6规定。 b) 铠装:铠装金属丝的标称直径应符合表10、11中第4列规定。铠装金属丝应采用合适的绞距,
相邻金属丝间应无空隙。铠装金属丝应不交错、重叠或突出。金属丝的连接点应符合工艺标准,无尖缘或突出点。多连接点间应错开适合的距离。
c) 接地导体:当要求钢丝铠装多芯电缆的接地回路有更好的导电性时,一定数量的铠装钢丝
可以被替换成相同标称直径的镀锡冷拉铜丝。铜丝应符合SABS 1411-1的相关规定。 应采用下述规定:
1) 铜丝直径应和铠装丝直径相同,按照导体截面取表5中相应的数量。及
2) 铜丝应组置在一起且不应散布在铠装丝中。当8根及以上的铠装丝被铜丝所替换时,铜
丝应按截面径向分置两组以便均衡分布因加装机械密封管而需施加的加紧作用力。
表5—铠装丝中的接地导体
1 铠装丝标称直径
2 3 4 5 6 7 8 9 10
接地导体截面
1.0 1.5 2.5
4 6 10
16
25
35
50
70
95
120 150 185接地导体金属丝数量 26
4121
573018
- - - - - - 402516
57352315
- - - - 493120
61 76 95 39 49 61 25 31 39 16 20 25 11
12
13
14 15 16 0.9 2 3 4 7 10 17
1.25 2 2 3 4 5 9 14
1.6 2 2 2 2 3 6 9 13
2.0 - - - - - - - 9 12
2.5 - - - - - - - - 8 10材料 铜 铝
1.5 2.5 4
6 10 16
相导体截面积 2535
50 70
70 95
95 150
3.15 - - - - - - - - - - 9 13
120150185
185 300
240 300 400
400 - -
- - - - 16 - 50
35
25 120 240 4.2.5.5 外护套
4.2.5.5.1 材料:护套应为SABS 1411-2规定的S2型PVC或SABS 1411-7规定的PS1或PS2型聚乙烯。 4.2.5.5.2 厚度:
a) 护套标称厚度应符合表6规定。
b) 当采用SABS IEC 60811-1-1中相关规定时,护套的平均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且在某
一点的最小厚度不得小于标称值的, 1) 如果为非铠装电缆,85%-0.1mm;或 2) 如果为铠装电缆,80%-0.2mm。
表6—外护套的厚度
1 2 3 4 5 6 7 护套厚度
护套前标称 直径
非铠装电缆 标称值
最小值
铠装电缆
不带铅护套
标称值
最小值
标称值
带铅护套
最小值
d≤10 1.6 1.26 1.4 0.92 1.6 1.08 10<d≤15 15<d≤20 20<d≤25 25<d≤30 30<d≤35 35<d≤40 40<d≤45 45<d≤50 50<d≤55 55<d≤60 60<d
1.8 1.43 1.5 1.00 1.6 1.08 1.8 1.43 1.6 1.08 1.6 1.08 2.0 1.60 1.7 1.16 1.8 1.24 2.0 1.60 1.8 1.24 2.0 1.40 2.2 1.77 2.0 1.40 2.2 1.56 2.2 1.77 2.2 1.56 2.4 1.72 2.4 1.94 2.4 1.72 2.6 1.88 2.6 2.11 2.4 1.72 2.8 2.04 2.8 2.28 2.6 1.88 3.0 2.20 3.0 2.45 2.8 2.04 3.0 2.20 3.4 2.79 3.0 2.20 3.0 2.20
4.3 成品电缆的电气要求
4.3.1 导体电阻每相导体的直流电阻应不超过SABS 1411-1中规定的最大值。 4.3.2 耐电压
当电缆按照SABS SM 1284-3进行工厂测试时,电缆每一线芯应能耐受表7中3或4列给出的测试电压达10分钟而不发生电介质击穿。亦或,能耐受表7中5或6列给出的测试电压达5分钟而不发生击穿。
表7—测试电压
1 2 3 4 5 6 电缆
额定电压V
类型或截面 截面不超过16
平方毫米的电
缆 截面为25 平方毫米及以上的电缆 所有尺寸电缆
交流电:有效(均方根)测试电压V
10 分钟测试 5 分钟测试
导体间
任一项导体与接
地间
导体间
任一项导体与接
地间
600/1000 2,000 2,000 3,000 3,000 600/1000 3,000 3,000 4,500 4,500 1900/3300 6,700 3,900 10,000 5,800 电介质电阻
当电缆按照SABS SM 526进行测试时,电缆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0MΩ·km(23℃)。
4.4 阻燃电缆的附加要求 4.4.1 阻火延燃
当具备阻火延燃特性的电缆按照SABS SM 1139规定进行实验时,燃烧体底边以上被烧焦或受影响部分的高度应不超过2.5米(见SABS 1507-1附录B.3部分)。
4.4.2 低烟溢出
当具备低烟溢出特性的电缆按照SABS SM 1140规定进行实验时,透光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超过以下数值,
4.3.3
被检测电缆样品的数量
透光率
4 50% 3 60% 2 60% 1 70%
低卤溢出
当具备低卤溢出特性的电缆按照SABS SM 956规定进行实验时,从成品电缆的垫层及护套中溢出的卤素气体含量不得超过150mg/g(15%(mm))。
4.5 混合物的兼容性
相互接触的电缆材料应具备兼容性。当在电缆结构中PVC材料和其它混合物一起使用时,应在混和物和PVC间采用兼容性阻隔带进性隔离,或对PVC混合物的特性进行修改以防止增塑剂渗移。(增塑剂渗移可以引起其它部件所需特性的减小或灭失。) 5. 通用类型电缆特定要求 5.1 铝箔加护套电缆
5.1.1 电缆应有2至3芯,符合表2的着色要求,带裸接地导体。接地导体材料应为镀锡退火铜并符合表
3的规定。
5.1.2 铝箔应由铝带纵包而成,最小厚度为0.1mm,并由外护套包覆。铝带外应紧压包覆能与外护套
粘连的适合材料,并与裸接地导体紧密贴合。
5.1.3 护套应为SABS 1411-7中规定的PS1或PS2型抗紫外线PE,并与铝箔层粘连。 6. 检测和实验方法(略)
4.4.3
表8—所需实验清单
1 2 3 部件 导体 绝缘 垫层 铅护套
铠装 护套 成品电缆
测试内容 结构 物理特性 厚度 火花实验 线芯识别 成缆 物理特性 厚度 卤素气体 成分 扩张 厚度 铠装 金属丝直径 镀锌层质量 镀锌层附着力 抗拉强度 延长拉断 物理特性 厚度 卤素气体 标识 导体电阻 耐压等级 电介质电阻 阻火延燃 烟体溢出
测试类别
4 5 要求分类
4.2.1 4.2.2.2 4.2.2.3 4.2.3
4.2.4 4.2.5.3 4.4.3 4.2.5.2 4.2.5.2 4.2.5.2(C)
4.2.5.5 4.2.5.5 4.4.3
SABS 1507-1; 4.2.1
4.3.1 4.3.2 4.3.3 4.4.1 4.4.2
实验方法出处
S SABS 1411-1 S R R, S
SABS IEC 60811-1-1 SABS SM 524 Visual examination
S SABS 1411-4 4.2.2.1 R Visual examination S T S S S
SABS IEC 60811-1-1 SABS SM 956 SABS SM 1281-2 SABS SM 1281-2 SABS IEC 60811-1-1
S SABS 1411-2 4.2.5.3 4.2.5.4 S SABS 1411-6 S SABS 1411-6 S SABS 1411-6 S SABS 1411-6 S SABS 1411-6 S S T R R S T T
SABS 1411-2 & -7 SABS IEC 60811-1-1 SABS SM 956 Visual examination SABS SM 1284-3 SABS SM 526 SABS SM 1139 SABS SM 1140
R SABS 141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