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寻甸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来源:六九路网
2O1O.08 经济与改革 寻甸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韩飞荣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林业局营林绿化站,云南摘昆明6552o0) 要:退耕还林是减少水土流失、减轻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的有效途径,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本文通过对寻甸县退耕还林的实施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寻甸县实施退耕还林的主要措施 和经验。 关键词:退耕还林f草)工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措施;经验 中图分类号:F326.2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8—0005—02 在原有退耕还林计算机系统管理数据的基础上,购置新设备,建立 了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ccIs系统),切实加强了退耕还林工程的 全程管理。 寻甸县自2000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试点以来,县委、县人民政 府高度重视,紧紧抓住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 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围绕“全面规划、 统筹兼顾、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要求,按照“退耕还林还草、封山 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层层发动,奋力拼搏,积极有效 地探索退耕还林还草的途径,稳步地把退耕还林工作向纵深推进, 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三、寻甸县实施退耕还林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中,我们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政府、部门、 群众三方面的作用,实行“统一协调、相互配合、分工负责”的项目运 行办法,建立监督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强化计划、项目、合同、资金 和质量管理,做到行政管理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工程落实到位、群 众参与到位。同时,围绕总体目标,强化一个认识,创建两种模式,体 现三个兼顾,采取四条措施,把好五个关口,做到六个结合。使项目 实现三个效益的统一。 (一)强化一个认识 、基本情况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是一个集山区、民族、 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 189838.5公顷.森林覆盖率41.6%。 县情主要特征体现在“农业、民族、贫困”六个字上。一是典型的 农业县。2008年全县农业人口48.78O0万人.占93.2%:粮食、蔬菜等 农作物销售收入和劳务报酬等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一 产业比重占4O.8%。二是民族自治县。全县居住着汉、回、彝、苗等l6 个民族。2008年少数民族人口达11.4985万人,占总人口的22%。三 是贫困县。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制约,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2002年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8年全县社会救助人 口合计28288人.24969户。 即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目的、意义,使各 级干部、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 思想.强化认识.把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 态环境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来落实。 (二)创建两种模式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以退耕还林为前提,在“结合”上下功 夫,在“创新”上求效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施行不同建设模式,实 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一是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 的坝区,实行“退耕还林+农田建设+科技推广+基地建设”模式。以基 础设施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为方 向,实施面山坡地退耕,果林、竹林绿化造林;半山区和坝区台地改 田,沟渠配套,改造建设高稳产农田地。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夯实 了发展基础,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在 贫困山区,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以 科技为导向。以加快脱贫致富为目标,实行“退耕还林+安居温饱+科 技推广”的建设模式,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建设安居房,搬迁贫 二、退耕还林(草)-r程建设情况 (一)工程实施情况 1.退耕还林(草)工程 20o0年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f草)212000亩,现保存212000亩, 占计划的100%。退耕地还林f草)面积73000亩,涉及19247户退耕 户,其中2000年20000亩,涉及退耕户4097户;2001年15000亩, 涉及退耕户6053户:2002年13000亩,涉及退耕户3163户;2003年 25000亩.涉及退耕户5934户。完成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7580 亩。苗圃基地建设(改、扩建1项目118.11亩。 2.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 f2007]25号)精神,2008—2009年全县累计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3600 亩。养殖业项目棚厩建设8462平方米,青储窖6600立方米,饲料地 建设3318亩。种植业项目新增发展特色经济林(核桃)种植35000 亩.原退耕地优化树种4500亩,补植补造5405亩。开展技术培训 2994人次。实施农村能源建设沼气池749口,节柴灶1425眼,太阳 能2175户,薪炭林建设1075亩。实施生态移民231人。中央及省级 专项投资1417.54万元。 (二 )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截止2008年底国家和省、市共投入我县退耕还林各项补助和资 困户,实施通水、通路、通电、农村新能源建设,推广地膜玉米种植、 畜种改良。退耕还林区种植竹子,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实现部 分经济效益。既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叉提高了广大贫困农 户的生活质量,增强了科技意识,坚定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三)体现三个兼顾 围绕退耕还林f草)“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和扶贫开 发、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总体目标,坚持“试点示范找规律、突出重 点抓关键、精心组织强措施、发挥效益创机制”的工作思路.科学制 定总体规划,体现三个兼顾。一是原则和目标相兼顾。严格按照“统 筹规划.集中投人,综合治理”的原则,把其他项目专项投人和面上 安排的投入列入规划中统筹考虑。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沟渠 桥涵闸配套,综合开发,保证建设一项成功一项.开发一片脱贫一 片,让农民群众在退耕还林中增加收入,在扶贫开发中解决温饱。二 是衔接与侧重相兼顾。项目建设既有结合、相互衔接,兼顾各自突出 的特点和优势,做到功能互补,实现综合效益。退耕还林项目主要建 设内容为营造生态林,同时配合异地搬迁和扶贫开发.实施好农民 群众通电、通路、饮水和沼气池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巩固退 耕还林成果;通过与扶贫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重点解 金为15007.22645万元。其中:兑现粮食合计2640万公斤(折合3696 万元);兑现种苗费补助合计1060万元;兑现退耕还林生活补助费合 计1013.0104万元:粮食折现兑付694J0.6092万元:粮食运费补助合 计1519.5156万元;苗圃建设183万元:采种基地建设160万元;工作 经费74.75万元:科技支撑9万元;完善政策补助351.34125万元。 (三)工程信息化管理情况 为进一步规范退耕还林工程质量管理,根据省、市要求,寻甸县 作者简介:韩飞荣,男,云南昆明人,现供职于寻句县林业局,工程师,昆明市政协十一届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林业——退耕还林。 5 2010 08 西部大开发・中旬 WEST CHINA DEVELOPMENT 经济与改革 决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 产业化程度,同时配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达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三是建设与管理相兼顾。建设中在 加强项目管理.提高项目质量的同时,加强建后管理,促进项目长久 效益的发挥。 (四)采取四条措施 做到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把失去生 产、生活条件的农民从其土生土长的恶劣环境中搬迁出来.以改善 其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善项目区群众 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当地的脱贫步伐。五是做到退耕还林与封育 禁牧相结合。坚持把退耕还林与封育禁牧结合起来,将集中连片的 退耕还林区与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相衔接的区域.全部纳入统一管 护范围之内,按照“谁退耕,谁种树。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坚持 集体统一管护与群众个人管护相结合,结合天保工程修建护林点. 选拔聘用责任心强的群众担任护林员,签订管护合同,明确管护范 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为 成员的县、乡两级退耕还林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 度,任务层层分解落实,逐级签订了责任书。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 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三是突出重点,典型引路,把黑顶鹤自然保 一护区、城镇面山、清水海流域、绿色通道及生态恶化区域作为重点. 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四是科学管理,巩固成效,做到专人管护 与群众管护相结合,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工程质量。 (五)把好五个关口 围及目标,落实责任,强化管护,力争退一片,造一片,管住一片,成 活~片,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六是做到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 调整和后续产业开发相结合。以点带面,逐步优化产业结构。目前 已有多家公司或企业,在项目区建立了近7000余亩的蔬菜、花卉、 苗木等基地,带动了广大农民,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推行“订 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 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总之,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的 改善,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提高,基本实现了退耕 还林(草)“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预期目标,有 力地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是把好县级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关,严格遵照作业设计施工 和检查验收。二是把好退耕面积丈量落实关,做到张榜公布、三榜定 案,土地面积详实、准确。三是把好种苗质量检疫和检验关.杜绝使 用病害、虫害及弱质苗木造林,以提高造林苗木质量。四是把好工程 一质量检查验收及政策兑现关。五是把好“两证”发放关,严格按照政 策规定核发《山东省退耕还林还草以粮代赈粮食供应证》和《中华人 民共和国林权证》,切实保障退耕农户的合法权益。 (六)做到六个结合 fl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 发[2002]10号.2002.4.17. 【2]《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oo7]25号). 『31《云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 措施的若干意见文件的通知》.云政发 ̄2002]90号.2002.7.22. 【4】《退耕还林苹工程县级作业设计技术规程》(试行).林生发 [2001]22号2001.1.19. f51《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林退发[2001]521号 2O0】.11 26. 是做到退耕还林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通过政策宣 传、引导和落实,农民群众退耕还林(草)的积极性稳步高涨,从而 使退耕还林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做到退耕还林与 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在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我县把基 一本农田建设作为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一项重 要工作来抓,并使之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做 到退耕还林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一方面逐步推广应用沼气燃 料代替木材燃料.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太阳能及其它节能没施 四是 (上接第1页) 出了地面。据村支书介绍,在此土地上建好小区后,周边四个村农民 都要搬过来住,然后拆除四个村所在地做耕地。一边在占用良田,一 边又把不具备耕地条件的地方改造成耕地,我们为什么不能以一个 自然村为基础进行改扩建呢?节省了土地不说.关键是减少了多少 无效劳动啊!现在农村的房子绝大多数都是用的粘土砖、红瓦。难道 拆除后都当成垃圾了吗?显然,上述问题上面的决策者都没有考虑 在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应选择一有条件的自然村为基础改扩建. 同时应该分批建设.建好一批,搬走一批,拆掉搬走者房屋。把原有 的砖石料用到新的建设中去。一提到“绿色”,我们首先想到的节能 设计,比如针对农村建设的“沼气池、太阳能、农作物的二次加工”等 问题。可如果我们不注重有效利用原有资源,大拆大建,才是“大浪 (上接第2页j 费”.等于空谈节能、绿色 新农村建设中很多问题看似是如何规划建设的问题.其实关系 到经济政策问题。毋庸置疑,国家这一政策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可由于目前国内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且不可一刀切。条件 成熟可先建设,让部分地区先走一步,同时也带动落后地区,积累建 设经验。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应做百年大计,从长远 经济发展人手,从长远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 见.2006. 上游“两盆水”,一盆是自家窑水库,一盆是五群沟水库。这两盆水是 城区人民挥之不去的阴影,水库险情不除,城区人民无安宁之日。今 后,要把白家窑水库和五郡沟水库的除险加固列为河流防汛的中心 任务来抓,积极跑项目争资金,争取早日安排项目资金,彻底消除病 险隐患,确保河流全线安全度汛。 (四)积极防范,建立河流汛情预警预报系统。对关系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的渭河、七星河、韦水河等重点河流要在一些要害部位设立 雨情、水情观测点,运用自动化的测报系统及时掌握水情、流量等汛 情信息,保证灾害到来前,及时报警,科学决策,果断处置。 (五)严格执法,有效打击破坏河道管理秩序的不法行为 以防洪 法和河道管理条例为准绳,坚决执行河道行为审批制,依法打击河 道“三乱”,保证汛期河道行洪畅通。 (六)政府牵头.加强护堤地的保护和管理。在调查摸底的基础 上.做好护堤地的确权划界工作。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消化 和解决长期困绕河流防汛工作正常开展的护堤地界限不清、产权不 6 明、纠纷不断的现实问题,进一步理Ⅲ页河道及护堤地管护关系.确保 河流防汛工作在防汛部门的统一领导部署下扎实开展。 (七)科学规划,把河道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结合起来 在 河道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坚持兴利除害的原则,既保证河流的防汛 安全,又考虑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渭河开发要把河道采砂与 河流南移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开发南岸夹心滩,促进河势逐步南移, 减轻水流对北岸堤基地冲刷下切。韦水河、七星河要把县城段七星 河公园建设与河床拓宽、障碍物清理结合起来,扩大河道过水断面, 增强河床行洪能力。 (八)落实责任,增强各级处理突发情况的反应能力。洪水无情.来 势猛,破坏性大。各级要按照河流度汛预案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自己肩 上承担的任务和担当的责任,完善各项防范措施,包括组建抢险队伍, 储备抢险物料,落实巡情查险人员.明确撤离路线.确定安置地点等环 节。只有做到“责任、人员、措施”三到位,才能处乱不惊,沉着应对,关 键时刻拉得出、上得去,最终夺取河流防洪抢险]_作的全面胜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