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转化几个问题的认识

来源:六九路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电力教育雩 2008年7月上总第116期 关于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转化几个问题的认识 吴启运 摘要:从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概念及其特点、成果转化的概念、转化的形式以及转化的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了一 些新的观点,希望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转化 作者简介:关启运(1964一),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产业处副处长,教育管理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科技管理。(江 苏南通226019) 人们将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 表现形式有论文,著作和报告。 划分为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农、医等类的自然科学一起, 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之处在于,前者是一个思想 形成了当代科学体系的两大支柱,这两大学科体系在各自的发 自由甚至是良心判断的过程,它不具有重复性,在很大程度上 展过程中,又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人类社会发展 也不具有直接意义上的客观性和实验性。与其它研究成果相比 的进程告诉人们,社会进步离不开科学、离不开科技创新,离 具有以下特点: 不开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人类社会通过促进 成果的复杂性。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由于社会生活纷繁 自然科学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劳动资料的发展与变革,从 复杂,每个社会成员又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受其约束, 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经过转 人文社科研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能是学科所遇不到的,人文 化为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武装了劳动者,在更高的层次上通 社科研究的对象也不断变化,且具有较大的或然性,其规律本 过对人的积极影响,通过劳动者改造世界的实践同样起到促进 身就很难被捕捉,再加上研究者认识上的差别,或者受各种政 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治社会因素的影响,就使得研究成果千差万别。人文社科科研 现阶段,国家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倡导将科技成果转 环境的复杂性决定着其科研成果的复杂性。 化为生产力,树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 作用的间接性、延时性和长期性。人文社科的研究领域十 人们对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从上世纪 分宽泛,某些研究成果能够直接作用于经济建设,其作用能得 80年代末开始,全国上下对如何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 到直接的体现,但是对于大多数成果来说,很难直接产生经济 了较深入的研究,从转化模式、转化机制、转化动力、影响因 效益或社会效益,它们需要逐渐被人们认识并主动地加以应用, 素、效益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良 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 好的效果,初步建立起了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国家 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其效果,并且 科技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人们对人文社科科技成果 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其产生的作用具有间接性、延时性和长 对国家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足够的水平。所有关 期性。 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研究,都是针对自然科学的,而对于人 作用不确定性。人文社科科研成果作用的不确定性表现为 文社科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研究则严重缺乏,直到最近才有学 一方面作用对象的不确定性,它们不同于自然科学类科研成果, 者涉及,立刻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正在 有明确的学科方向,人文社科的科研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其成 展开。笔者认为,在人们针对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转化开展深入 果作用于广大的劳动者,在受作用的人数上和年龄层次以及地 研究之际,有必要就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几个基本问 域空间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其作用效果的 题进行探讨。 不确定性,基于精神类产品所共有的特点,受传播手段和传播 ~、关于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及特点 途径等因素的影响,其产生的作用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以及影响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指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 力上无限扩大或缩小,不易量化也很难量化,具有很大的不确 运作和社会变革等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通过研 定性。 究者的资料积累、社会调查和逻辑思维过程,对反映研究对象 二、关于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转化 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并经实践证明,具有 正是基于人文社科成果的这些特点,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 学术价值、积极的社会效益或一定的经济效益,以论文(译文)、 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时候没有涉及人文社科成果的转化 著作(专著、编著、工具书或参考书等)、报告(调查报告、咨 问题。首先,什么是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转化?人们对转化的 询报告、决策报告)等形式发表(出版)或被有关部门采用的理论、 概念还缺乏统一的认识,甚至还很模糊。大多数人认为,人文 学说、观点、策略和对策等。由此可知,人文社科成果的主要 社科研究者的论文、论著在刊物上公开发表、出版就是成果的 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电力教育 2008年7月上总第116期 转化。 “社区课堂”等形式进行转化; 对于经济、管理类的有较明确 则可以开展一些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授、转化。当然, 那究竟什么是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转化呢?从马克思主义 受益人群的,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出发,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 针对不同的科研成果应该转化,为了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还  与劳动资料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劳动 应该制定更详细的方案,笔者在此不再祥述。资料的发展与变革,而大多数人文社科的研究和成果的转化为 劳动者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指导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 四 关于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 自然科学类成果的转化可以用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 的方法,让人们在认识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过程中, 小的指标来衡量评价,国内外学者对如何评价自然科学成果转 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人文社科成果与自然科学成果结合在一 化的效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经建立了成熟的评价模型和一 起共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科研成果转 系列的评价指标体系。人们在研究和实施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 化的衡量标准是看能不能导致劳动资料的变革,是否能产生经 转化问题的同时,必然会关心转化效果的评价问题,不考虑效 济效益;人文社科成果的转化则要看能不能为劳动者所接受、 果的转化是不现实的,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对人文社科科研成 为劳动者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果的转化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国内对人文社科科研成果 为政府、企业提供咨询决策无疑是人文社科成果转化的一 的转化评价体系研究还很少,仅有虞文 2006年在 科技学与 种,但在刊物上发表论文、出版论著能不能算作是成果转化就 科学技术管理))上撰文提出了用成果转化的广度、强度和频度 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人文社科研究者的论文、论著都是发 三个指标来评价社科类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提出用学术期刊 表在相应的学术刊物上,刊物和论著的发行、出版量也很有限, 的发行量来衡量转化的广度、用被引用的次数来衡量转化的强 而且阅读者也仅限于相应的学术群体,事实上应该只能算是一 度、用被引用的时间跨度和专著再版的次数来衡量转化的频度。 种专业研究者之间学术交流的形式,广大的普通劳动者很少会 这里暂且不去评价这三个指标的科学性,只是注意到,该研究 主动阅读这些专业学术论文,即使有兴趣,也会因为这些论文、 是基于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转化就是论文、论著的发表出版的 论著的过于专业而放弃,这些论文、论著对广大劳动者的实际 出发点而展开的。笔者认为,在人们真正厘清人文社科科研成 指导意义是很小的,因此,笔者认为,人文社科的研究成果在 果转化的概念以后,这样的指标体系的正确性还有待于进一步 刊物上发表论文、出版论著是不能算作为转化的,当然,对于 的商榷。笔者相信,随着广大研究者对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转化 本身没有转化价值的纯基础研究领域的成果则另当别论。而对 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一定可以建立起适应人文社科科研成果 那些应用基础和应用性研究的学术成果,则需要将其从纯专业 特点的、客观的评价体系,从而促进人文社科成果的转化,为 性的学术形式转变成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广大劳动者传授,为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他们所接受并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产生实际的指导作用,才是真正 实现人文社科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三 关于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转化形式 [1]程春明,郭成伟.文科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问题[j]l科学中国 实现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转化,有两个最关键的环节,一 人,2004,(8):26 28. 是成果形式上的转变,也就是要将纯学术化的产品转换为大众 [2]张忠义,张禄秋.关于建立文科科研成果弹性评价机制的探讨 化的产品,需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宏篇巨著精简化,转 [j]l科学中国人,2004,(8):52—54. 变成大家能够接受的形式;二是传授并能到达广大对应人群, [ ]查丹明,唐仁郭,蒋冬清.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对 也就是需要积极主动的传播动机和有效的传播手段,保证有效 策分析[j].广西高教研究,2000,(j):75—77 的传授广度和深度。 [4]吉彦波.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 究竟人文社科成果如何转化,—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现实问 2005,(4):62-65. 题。就操作层面上来讲,在抓住了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以后,针 [5]张海红.当前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对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特 ,应根据不同成果的预期传授人群, 攀登,2006,(4):1 55~56. 制定具体的转化方案。笼统地讲,对文、史、哲、法等对大众 [6]陈景春高校文科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中国高 有普遍指导意义、预期受众不确定的成果,重点是要保证传播 等教育,2006,(20):47—49 的广度,要尽可能多地覆盖未知人群,可以依靠报纸、广播、电视、 [7]虞文,周亚霆.基于因素分析的社科成果转化评价指标浅探 网络等主流媒体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市民学堂”、“大讲坛”、 [j]_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j):57—59. 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