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46例
来源:六九路网
・46・ Journal ofClinical andExperimentalMedwine Vo1.9。No.1,0n.2010 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46例 曹义红徐雪梅(潍坊市人民医院ICU山东潍坊261041) 【摘要】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纠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要点。方 法对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6例,监测血气分析、生命体征等变化情况。结果拮据放弃治疗;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行气管切开改为有创通气1例。结论46例中,43 例治疗效果满意,顺利脱机。3例失败,其中死亡1例,为82岁高龄,合并心室纤颤抢救无效死亡;依从性差1例,经济 双水平正压通气能迅速纠正COPD合并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情况,防止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无创正压通气比传统有创通气减少了气 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并发症,降低了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双水平正压通气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由于通气障碍,常会引 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由此引起一系列危及生命的 症状和体征。应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可 减轻病人呼吸肌做功和克服气道阻力,从而改善通气纠 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防止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发 生。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我们对46例COPD合 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行BiPAP治疗,并辅以积极的护 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表1 43例BiPAP治疗前,治疗4 h后血气分析参数值比较(x±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O.05。 表2 43例BiPAP治疗前,治疗4 h后生命体征变化(i±s) 1.1一般资料本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46例,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 3讨论 (62.2±11.4)岁,血气结果示pH 7.25~7.45,二氧化 COPD是由于各种慢性刺激因子引起的支气管不 碳分压(PaCO2)>50 mmHg,氧分压(PaO )<60 mm— 完全堵塞,影响肺通气,临床上引起缺氧和CO 潴留等 Hg,均符合中华医学会COPD诊断标准和呼吸衰竭的血 气诊断标准¨ ,上机时间为2~17 d,平均为1周。 1.2方法患者在常规吸氧、解痉、抗炎、平喘治疗的 一系列的表现,应用双水平正压通气是临床上治疗 COPD的重要手段,可降低PaCO ,提高PaO ,改善呼吸 肌疲劳,降低呼吸功和耗氧量,改善通气,减少和避免因 基础上,配合应用星光330进口无创呼吸机,所使用的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其他脏器造成的损害,是提高 面罩、头带均与机器型号匹配。操作时先用手固定好面 COPD病人临床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十分有效的措施,且 罩,打开氧气湿化瓶开关,调节所需流量并与面罩的氧 操作方便易行,无创伤,避免因插管引起的并发症,病人 气接孔连接,再开机从低压力开始,待病人适应后可逐 容易接受,效果满意。本组43例患者在接受治疗4 h后 步提升压力值至理想水平,最后用头带将面罩固定好。 抽动脉血复查血气,血气分析结果改善,pH值、PaO 、 I.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 SaO 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aCO:降低,口唇、指甲发绀 ± )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确定差异有 减轻,部分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明显降低、血氧饱和度明 统计学意义。 显提高。 2结果 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后,43例患者治疗效果满 参考文献 意,病情稳定后逐渐缩短用机时间,尽快安全脱机。3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 例失败,其中1例死亡,患者为82岁高龄合并心室纤颤 抢救无效死亡;1例依从性差,经济拮据放弃治疗;1例 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行气管切开改为有创通气。43 例患者在接受治疗4 h后抽动脉血复查血气,血气分析 结果改善,pH值、PaO 、SaO 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PaCO 降低,口唇、指甲发绀减轻,部分患者呼吸频率、 心率明显降低、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治疗前后血气分 析结果见表1,生命体征变化见表2。 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2] 赖亚云,王晓英,邬爱东.无创正压通气患者湿化器温度设定的研 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7—8.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临床呼吸生理及ICU学科组.无创正压通 气l临床应用中的几点建议[J].中华结核和护理杂志,2002,25 (3):130—134. [4 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 科大学出版社,2000:385. (收稿日期:2009—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