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0-04-28T02:12:08.182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5期 作者: 七里汪堆
[导读] 初中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希望,为促进我国核心价值观、提高教师素质水平以及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素养,我国教育改革制度规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七里汪堆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第一中学 674499
摘要:初中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希望,为促进我国核心价值观、提高教师素质水平以及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素养,我国教育改革制度规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文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只为促使我国青少年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课程,但是在目前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其一,目前的教育理念太过陈旧,无论在学生的学习中还是教师的教育中,知识都是占主导地位的,然而目前有的教师在讲授核心价值观时只采用教材,学生们虽在精神上面得到了提高,却对自我发展能力的方面提高得并不显著。其二,教师的教学模式太过单一,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如果教师的教学模式不创新,学生就不会对其提起兴趣,以至于教学的时效性不到位,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所以,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并没有领悟到我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真正的意义,对此,本文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融入方式进行了改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然而一种观念的形成一定与这个社会的文化及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在如今的这个时代,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愈加严重,在各国国力竞争的同时,西方的发达国家正在逐步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西方文化。因此,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不同阶段的人们都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初中的青少年,他们正处于社会观念形成的阶段,若我国的教育没有进行很好地引导,那么他们会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与我国的社会主义产生分歧。所以,我国未来学生应对我国的中国文化以及社会理念更加理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不仅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中国的民族性,还会蕴含人类文明价值的时代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向学生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与环节。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教育者把教育思想通过载体转化为教育现实的方法。其一,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生活中所需要处理的关系以及国家法律、国情等等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其二,从教学模式上讲,教师应该采用实践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其三,从教学手段来讲,教师应多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电视等等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带来的贡献与价值。
自2016年起,我国将《思想品德》成功改名为《道德与法治》不仅是想将名字做出简单的改变,而是国家想要从教材的内容上做出改变,比起那些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道德与法治更加重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原则
隐形教育是一种不明显,不直接且来自课本以外的教育方式,它常常运用非常隐晦的、间接的方法,利用承载教育内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励的教学活动。而显性教育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对课程进行安排的教学活动。总体来说,隐形教育是不需要教师通过直接的管理和指导的,但显性教育不同,它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直接的调控。而它的主要劣势是教师往往会对学生强加教学,从而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隐性教育的主要优势是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对课堂的文化气氛有很好的把控,同时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会良好,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中更容易接受教育的内容,让这门课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大大增加了道德教育的效果。但同时隐形教育的劣势也是存在的,每位教师运用隐形教育的方式都千差万别,它没有系统的引导方法,不能形成直接的调控效果。所以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互结合,两种方法相互补充,一定会产生更加优良的教学效果。
以部编版《和谐与梦想》这一单元的内容教育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主观性展开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相互结合,引入一段关于中国梦的纪录短片,让孩子们深刻体会中国梦的力量和价值,进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谈谈中国梦的初心以及自己的“中国梦”。
(二)榜样示范与先进典型引领结合的原则
榜样和先进典型对于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少年心中的榜样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思想、行为都具有引导作用,这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榜样往往都具有时代性,他代表着那个时代一切美好的事物以及优良的社会品质,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核心价值取向。以部编版《“我”和“我们”》一课为例,教师在讲授该课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下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团结事迹,他们携手合作创作出了《资本论》这本经典著作,为我国乃至世界都贡献颇多,还可以向学生通过小视频播放同学们秋季运动会竞技的精彩片段,从而让学生围绕“我和我们”谈谈团结的力量,以及个体对于集体的意义和价值。这既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结束语:
青少年是我国的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他关乎着我国未来的发展状况,所以他们的思想状况、文明操守标志着我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其他的社会群体。所以,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头脑里非常具有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韦乂萍.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4:136-137.
[2]孔凡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六)[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2. [3]董前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