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绿建专篇

来源:六九路网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一、编制依据

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2《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 3《海南省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规程》(试行) 4《海南省绿色建筑基本技术审查要点》(试行) 5《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JGJ/T229-2010 二、绿色建筑实施目标和指标

1 绿色建筑星级标准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 》及《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建科[2009]109号),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对项目拟采用的绿色建筑措施进行了判定,由此提出项目拟达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级为一星级的目标。

2 绿色技术专项指标

参考《海南省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规程(试行)》及相关绿色建筑标准,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结合城市规划和政府有关管理规定等提出预期达到的绿色技术专项指标(如容积率、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绿地率、透水地面率、采光系数等)。 三、绿色建筑技术方案

本项目以因地制宜、被动技术优先、主动技术与被动技术相结合、集成高效为基本原则,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及运营管理等方面选取合理的技术方案,确保绿色建筑目标的实现。具体可参考以下项目进行设计,如有不可实现的项目,在满足所有控制项的情况

下应增加相应的项目代替。 1、节地与室外环境

(1)本工程总平面规划设计满足上级规划部门的审批要求。规划选址时优先选择已开发地,未非法占用及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2)依据《场址检测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本工程建筑场地内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3)本建筑对周边建筑居住建筑不产生日照遮挡,外围护选用材料满足《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18091-2000相关要求并严格控制室外景观照明,避免对周边建筑造成光污染。

(4)建筑规划布局满足日照标准,且不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5)建筑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6)本建筑环境噪声依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进行设计,在需要区域采取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

(7)本工程景观设计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物种并采用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8)本工程场地交通组织合理,院区出入口与公交站点相邻,满足绿建规定中步行距离不超过500米。

(9)本工程室外除绿地、建筑物散水、道路外其余全部采用透水材质铺设硬质地面。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50%。

(10)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等遮阳措施的面积达到20%以上。

(11)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措施,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

(12)自行车停车设置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具有遮阳防雨措施。 2、节能与能源利用

(1)本建筑依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相关要求对外墙、屋面、窗墙比、外窗及遮阳进行设计,在满足节能标准的要求基础上,提高10%。

(2)建筑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指标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第6.3.6条相关规定。

(3)设计对建筑各能耗环节进行分项计量。对如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等设独立分项计量仪表,以便物业记录。

(4)建筑总平面设计中,该建筑布置为南北朝向,为选址最佳建筑朝向,建筑综合考虑日照、通风与采光。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通风。 (5)建筑外窗有效通风换气面积达到窗面积的45%以上,当采用玻璃幕墙时,透明部分的可开启面积比例应达到10%以上。

(6)建筑外窗的气密性满足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T7106-2008中规定的6级要求。

(7)当空调系统仅部分空间使用时,区分房间朝向,细分空调区域,实现空调系统分区控制,以此节约空调系统能耗。

(8)空调系统所采用的空调设备能效优于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

(9)合理选择节能型电梯,并根据情况采取电梯群控、变频调节等节能控制措施。 (10)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大空间、地下停车场等公共活动区域合理设置声控、光控、定时、感应的节能措施。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本项目设计已指定总体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生活给水水源为为城市自来水。绿化用水采用市政水源。

(2)本项目给排水系统依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中的相关规定设计,完整考虑管材、污水收集排放、地形地貌等多重相关因素。

(3)本项目设计采用节水器具依照《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及《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18870相关要求选型。节水率大于25%。 (4)本项目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①采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使用的管材管件符合现行产品行业标准的要求,选择密封性能好的阀门及设备。

②合理设置检修阀门,位置及数量有利于降低检修时的泄水量。 ③根据水平衡测试标准安装分级计量水表,且安装率达100%。

(5)本项目采用了雨水入渗等措施充分利用当地雨水资源。除绿地、建筑物散水、道路外其余全部采用透水材质铺设硬质地面。详见《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透水砖性能满足《透水砖》JC/T945的规定。 (6)本项目绿化灌溉采用微灌的灌溉方式,达到高效节水目的。 (7)本项目设计依照各功能用途分别设置水表。利于后勤管理监控。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本工程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8580~GB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中的相关要求。

(2)本工程建筑设计造型要素简约,尽量不配置无实际功用的装饰性构件。 (3)本工程施工现场所用的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80%。(4)本项目结构设计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并占钢筋总量的70%以上。

(5)本工程承重部分材料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非承重墙体材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及灰砂砖。

(6)本项目采用土建与内部装饰一体化设计施工,除部分特殊用房需专业设计公司进行二次装修设计。

(7)为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变化及空间变化的适应性,本工程室内采用轻质隔墙,减

少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垃圾产生,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灵活隔断。 5、室内环境质量

(1)本项目建筑通过采用保温隔热措施,减少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传热损失,放置外墙和外窗等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避免表面结露和发霉。 (2)该项目的隔声设计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要求。主要功能房间的构件隔声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低限值和高限值的平均值。

(3)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满足《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要求。

(4)本项目建筑设计目标对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的要求均满足现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一级要求。

(5)建筑总平面布局和建筑朝向有利于夏季和过渡季节自然通风。

(6)本项目设计通过布局减少相邻空间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对可能一起震动和噪声的设备采取减震和隔声措施。

(7)本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的要求。居住建筑卧室、起居室的窗地比应达到1/7。

(8)本项目设计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中的相关要求。 (9)本项目应在主要功能房间中人员密度较高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如在会议室等设置CO2监控系统。 6、运营管理

(1)本建筑规划设计充分体现所在地域的气候、经济、历史、文化等特点,并同自然环境特征相协调。

(2)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引起的大气、土壤、噪声、水、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3)在建筑运行过程中根据建筑垃圾的来源及种类,区分可否回用性质、处理难易

度等进行分类,在室内外均布置可分类垃圾箱。将其中可再用或可再生的材料进行有效回收处理,重新用于生产。

(4)本项目占地标准、建设规模和荷载余度适宜,有效节约资源。

(5)本工程具有公共使用功能的设备和管道设置在公共部位,尺寸设计合理,便于设备管道维修、改造和更换。

(6)本项目设计依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的相关要求对楼宇智能化系统进行设计,配置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对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系统中。空调通风系统设置根据负荷变化而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公共区域照明系统设置自动调剂系统。

(7)本项目对水、电、天然气、热等实行独立计量收费,取代按面积收费的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