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导读,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美国科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有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我县提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的办学理念,努力建设“三为主”高效课堂。学生学会学习,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习中,努力构建文本导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所以,阅读教学的状况基本上反映出语文教学的状况。
一、文本阅读:一查二看三结合
1.一查。“一查”即查字、词典。对课文中字词的音、形、义,要通过查字词典解决,学生都要学会查阅工具书,而且必须慢慢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预习中要充分利用生字词表。
2.二看。即看文学常识和文本信息。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文体知识,等等。结合作家的相关背景“知人论世”,从而探究写作意图,或者是作者的“难言之隐”,是文学批评的一个传统方法,或以人论文,或依文论人,相辅相成。现在有一种倾向:淡化文体。依据是考试写作要求往往是文体不限。淡化文体也罢,文体不限也罢,只是不限定学生写哪一种文体,而不是不要文体。文体知识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也容易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利用已知学新知、未知。
文本相关信息包括课文、注释,等等。它的核心是阅读课文,这也是预习的核心。无论个性阅读还是集体研讨,都是建立在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导学案的使用,其目的是让学生先预习,可是实践中却发现,学生往往忙于做导学案,而忽视了对课文的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见了踪影。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的文学入门,中心还要落在文本阅读上。
3.三结合。即结合单元提示、结合课后练习、结合导学案。一是结合课前提示或单元提示。这样,利用已有资源,更好地把握文本精髓。课前提示或单元提示包含文学常识、篇章、听说读写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思路和基本方法,等等。二是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在教学中,应该打破先讲课文后讲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在预习、组织教学等环节中,灵活处理。结合实际和难易程度,有的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学生的合作探究中,或融汇在教师的随机点拨中。集中处理既容易和预习、组织教学等环节重复,又造成教学节奏拖沓。三是结合训练重点或导学案。预习中结合导学案、有意识地植入单元或课文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前感受,为下一步更深入的阅读做好准备工作。
二、分层次预习:理解性预习和个性化预习
第一步的文本阅读,解决了一些阅读时的基础层面问题,并教会学生一些觯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原有基础、阅读能力等都是有差异的;同时,相同文体或同一作者的文章也是有差异的。
鉴于以上两个差异的存在,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有失偏颇。教师在分配学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层面,可以将问题分为理解性和个性化问题(就是共性和个性),分层次布置预习任务。让学困生“吃得好”,让优等生“吃得饱”。
1、理解性阅读预习。这是以理解作品的词句含义、结构思想等为目的的阅读。文章都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要真正读懂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不能忽视这个基本特点。所以理解文章主要从内容和形式入手,解决一篇文章写什么(理解主要内容)、怎么写(理解形式)、为什么这样写(理解写作意图)。即从文章整体出发,由感知语言形式入手,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然后赏析语言,把握艺术特色,理解其深层含义;最后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个性化阅读预习。,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要在共性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是指因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品质及个性阅读习惯,等等。阅读教学长期存在统一的要求,使得这一教学缺少灵动和活力,师生的思维总朝一个方向走。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不是标准化车间。如果学生都像一个模子里生产出来的产品,那是很可怕的。在学生预习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或许自己解决不了,小组也无能为力,课堂应该留一点空间给他们,这就是预习中的存疑。纵观各种模式教学,鲜有质疑、存疑的环节,好像所有问题都在讨论、展示中解决了。
个性化阅读就是发现问题、保留问题,这可能是讨论、展示等都解决不了的。教师不应以没有完成解答学生的问题为耻,而应激发起学生以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为荣。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路,或许比解决它更有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