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继《再见了,亲人》之后,又给我们呈现了一篇 饱含着激情的范课,每一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 的教学,也带来了极大的触动,让我更多地反思自己的课堂
下面就本堂课的几点成功,几处商榷,谈一下我自己的 看法:
成功之一:王老师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朗读指导。读的形 式比较多样,有范读、试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等, 把读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如:老师在听到学生读描写月光的 语句时,不是很动情,教师告诉学生,要朗读出感情来,老 师有诀窍,即:节奏上要有快有慢,力度上要有轻有重,音 调上要有高有低,然后老师展示了范读,这个范读很有必要, 不但给学生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也为整个教学铺下了坚实的 感情基调。
整堂课,老师的范读及学生的朗读都达到了极高的境 界,这也正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成功之二:教学设计新颖
王老师不是按照惯常的顺序从第一段一直讲到文末,牵 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把课文的重点段提溜出来,深入 理解。学生感悟了意蕴深远的月光曲,从而为进一步探讨月 光曲创作的原因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成功之三:让学生板书
上一节公开课,王老师也让学生下来板书,既节省了老 师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学生把自己的见 解美滋滋地板书在黑板上,也使他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商榷一:让朗读更深入,让板书更完满
王老师那种直接奔第九自然段,直接朗读,有没有架空 的感
觉?即学生还没有体会到月亮升起,音乐舒缓,正表现 了贝多芬听到茅屋传出来的钢琴声弹的是他的曲子时,内心 受到了触动,而月亮升高,音乐刚健,表现的是他听到兄妹 俩的谈话,为妹妹的善解人意而感动,而风卷云涌,音乐激 昂,表现的是他遇到知音,为穷苦人感到愤懑的心情。在这 里是不是说,直接奔第九自然段不妥,并不是,可以这样处 理:
讲授第九自然段,欣赏月光曲时教师可简单板书:徐缓 ――刚健一一激昂。当学完前面几个自然段后,老师的板书 可以是:触动 ------------- 感动 ---- 激动。这样上下一一对应,让学 生明白贝多芬创作《月光曲》不是凭空想象,于是课文的难 点便随之突破:他正是在与兄妹俩的接触中深受感动,又凭 借当时清幽的月光的联想,才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来表 达这种情感的。如果再回过头朗读第九自然段学生是不是对
《月光曲》的深邃含义,理解得更透彻,这样景美,人美, 音乐美让整堂课更充满了和谐之美
O
商榷二:文中的关键词,女口: “纯熟” “清幽” “陶醉”
等,教师是否需要让学生探讨一下它们的意思,我觉得这些 词语都
能加深对文章主题和人物情感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 遣词造句的能力,落实了语文的工具性。
商榷三:当老师范读完了之后, 可以不必马上让学生读, 是否可以让学生起来评价老师,学生如果能评价到位,也正 说明了他对文本解读得好。
总之,透过王老师的课,我看到了课下老师钻研的韧劲, 精益求精的态度,这都是我所欠缺的,向王老师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