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认识、会写“潮、坝、虹、喷、咆、哮、涛、汹、喇、叭、岳”12个生字。理解“溯江、喷雪滚玉、咆哮、天坍地陷、汹涌”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太平洋的来客”的含义。
学习重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太平洋的来客”的含义。
知识链接:
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410公里,流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流经杭州市闸口以下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成著名的“钱塘潮”。 钱塘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所见到的海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向内逐渐浅狭,潮波传播受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
学法指导:读中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1、认读下列词语
大潮 堤坝 白虹 喷雪滚玉 咆哮 浪涛 天坍地陷 汹涌 喇叭 山岳 虎啸狮吼
2、指名读课文
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中秋节这天,“我”和伯伯去看( )。课文先写( ),再介绍( )。
3、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观看大潮”和“介绍大潮成因”的段落。( )~( )自然段描写观看大潮,( )~( )自然段介绍大潮的成因。 (其中第8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承接上文,引起下文,一般分在下段里。)
4、谈谈你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合作探究
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填一填: 1、人们在观潮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3、课文怎么样描写大潮的形态、声音的变化?
A东南角江口天和海连接的地方,闪出一溜黑气,一端又慢慢变成白花花的,像( )。玻璃棒渐渐变粗,拉长,不一会儿,化作( ),逐渐变大,堤坝般溯江推来。
B 潮头像( ),白花簇簇,喷雪滚玉;又如( ),以排山倒海之势压了过来。
C 随着潮水的推近,浪涛的轰响越来越大,开初如( ),接着便似( ),到近处就像( )。
这三处是按( )顺序来写的?在这三处的描写中,作者用了( )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4、钱塘江大潮这样独有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被称为“太平洋的来客”?
钱塘江这样独有的奇观是因为( )、( )和( )之间相互有吸引力,地球上的海水就会吸引得上涨;还因为钱塘江入口处,像只( ),江身( ),江口( );( )的海水涌到江口, ( )所以形成了这样独有的
奇观,从而称大潮为“ ”。
( 在文中找到描写大潮成因的句子,指名读 )
三、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Páo xiào lǎ bā lànɡ tāo xiōnɡ yǒnɡ
( ) ( ) ( ) ( )
dī bà cháo shuǐ hǎi cháo cǎi hónɡ
( ) ( ) ( ) ( )
2、读词语,再照样子写几个。
齐刷刷
白花簇簇
3、读课文,看看作者把潮水依次比作什么,再写三个比喻句。 作者把潮水最先比作( ),紧接着把它比作( ),再比作( ),然后将潮水比作( ),又比作( )。真是比喻巧妙,惟妙惟肖。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钱塘江海潮是怎样形成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