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独行”还是“结伴”

来源:六九路网


“独行”还是“结伴”

作者:***

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20年第08期

有人说:“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这是一道观点类作文题目。这则材料的核心是一个观点:“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我们的感悟和思考都要以这个观点为出发点。

写好这类题目,第一要紧扣观点中的关键词,第二要深入分析观点中的逻辑关系。切忌泛化理解,随意发挥。

材料中的观点,一共有四个关键词:“走得快”“单独上路”“走得远”“结伴同行”。我们在写作前首先要弄清楚这四个词的含义,尤其是其比喻义、象征义。“单独

上路”“结伴同行”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走得快”“走得远”不太容易准确理解。不少同学认为“走得快”“走得远”都属于“成功”,但无法清晰辨明两者的区别。比如说,某企业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占领了市场,成为行业龙头,这可称之“走得快”;而某企业在市场上屹立百年不倒,这可称之“走得远”。所以,“走得快”是一种成功,“走得远”也是一种成功,但两者是有差别的。写作中应精准扣住“快”和“远”的含义,准确举例。在此,我们可以借助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来加以思考,想一想哪些现象可以谓之“快”,哪些现象可以谓之“远”,进而总结提炼,得到明确的认识。

辨明关键概念,是把一篇议论文写扎实的基础,也是一篇议论文能够论得深、论得远的前提。我们只有先弄清楚什么是“快”、什么是“远”,才能更进一步去思考“走得快”“走得远”与“单独上路”“结伴同行”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该观点中的逻辑关系。首先,这个句子分为两部分,构建了两组对应关系。写作中我们应该关照整个句子,不可偏废。从立意上来说,我们可以认同整个观点,分别对这两组对应关系进行阐释证明。当然,我们也可以局部认同,肯定前半部分否定后半部分,或者肯定后半部分否定前半部分,或者以其他形式辩证分析。我们还可以否定整句话,提出与之针锋相对的观点,比如有的同学就认为“单独上路,才能走得远”,这也是可以的,只是如此立意要注意駁论和立论的布局安排。

最后,针对这两组对应关系,我们论证的关键点应该在“单独上路”“结伴同行”与“走得快”“走得远”之间的关系上,深入探讨为什么结伴同行就走得远,为什么单独上路就走得快。有的同学会想到,结伴而行,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扶持,能够克服困难,于是走得远;而单独上路,没有束缚,轻装上阵,于是走得快。当然,还有的同学能

够从更高的层面去思考,比如从思想、精神的“独行”思考,例举出屈原、陶渊明等人孤高傲世、不与世俗为伍,进而行至精神的远方;比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思考,例举出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今天的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更加广泛深入地合作,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这一类高层次的立意易使文章出彩。

无论如何,写这类作文不能仅仅是举例论证,而应该敢于说理、深入说理,这样才能论述到位。

适用素材

梁思成保护北京古城。

运用示例

一个人,未必不能远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目光长远,乃至预见未来的,恰恰是那些不与世俗为伍的独行者。70年前,在一片拆除北京旧城、捣毁封建帝王遗迹的呼声中,梁思成没有丧失理智、随波逐流,而是于千万人中挺身而出,向中央递交了关于保护北京古城的《梁陈方案》。这位时代潮流中的独行者,不为时代的风潮所迷惑,清晰地预见到数十年后北京文化风貌的凋零,以及交通、环保等城市病的集中爆发。今天,每当我们堵在北京城的环路上,抬首反思这片蓝天得来的不易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就不得不佩服这位目光独具、不同流俗的建筑学家。是的,因其超然于世俗之上,真理常常掌握在独行者的手中。

———教师示范

教师指导

作者经过分析,首先明确了梁思成先生属于“一个人独行走得远”的事例,然后拟定立意,下笔论述。文段开篇摆明观点,随即界定所谓“远”,乃是“目光长远”;所谓“独行”,乃是“不与世俗为伍”。在运用事例时,作者首先着重突出梁思成先生没有随波逐流,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落实好“独”;进而讲清楚他目光长远之处,落实好“远”。言有所据,事有所本。最后简单分析为什么独行者走得远,收束结尾。

适用素材

“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速度的背后。

运用示例

结伴同行,齐心协力,彰显速度优势。“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速度”正是这句俗语的最好印证。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举国上下听党指挥、团结一致,热火朝天地展开工作;无数人发扬“螺丝钉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力量。中国仅用三年时间便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堪称历史奇迹。如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建三局迅速筹备各项施工资源,数千工人轮班施工、昼夜不停,火神山医院十天拔地而起,享誉四海。惊人的速度背后,是万千人民不辞辛劳的共同奋斗。我们将个人利益与集体目标融为一体,因而拥有了一份共同的信念;分工协作、群策群力,因而我们积小流而成江海。志同道合的人们爆发出排山倒海的力量,大步向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

———人大附中高三孟嘉怡

教师指导

上面的示例紧扣时代,运用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时事素材。作者结合话题,梳理素材,找到了“走得快”与“结伴同行”的对应点。所谓“走得快”,就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所谓“结伴同行”,就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在具体的举例论述中,关键概念的落实清晰而具体,比如“仅用三年时间”“十天拔地而起”,这是明明白白的“快”!表述精准,毫不含糊。最后又对观点加以剖析。全段观点清晰,结构完整。

适用素材

陶行知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运用示例

诚然,众人拾柴火焰高。但是当众人皆醉之时,能够独守自己清醒的靈魂,逆行或者先行之人才能在理想之路上走得久而远。随波逐流者,要么被甩在人群之后,要么被裹挟着不知进退。而那些拥有“独立之思想”的人,不与众人为伍,不因外物而改变,脚踏实地地向前行进。久而久之,这些独行者走得越来越远。独行者如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在1917年回国以后,本可以同大多数的留学高才生一样,谈笑于书斋讲堂之间,但面对中华大地有上亿文盲的事实,面对数千万儿童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境况,他毅然脱下西装,放弃了众人歆羡的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只身投入乡村平民教育中。先生不停地行走在乡里之间,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识字。他走过武汉、重庆、上海、南京,把知

识带进了大街小巷,所到之处,尽是教育的希望。就在他的同学、友人、同事这些他当年的同行者皆深居学堂之时,先生的理想之芽早已破土而出,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奔走在路上。

———人大附中高三王苏萌

教师指导

上面的示例亮点在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写作手法来强化论述的要点。首先,作者将陶行知先生与其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加以对比,突出了陶行知先生的“独行”。其次,在论述其“远”的过程中,谈到陶先生“走过武汉、重庆、上海、南京,把知识带进了大街小巷”。由此一来,这“远”就不仅仅是虚处的,更是实处的。化虚为实,画面生动可感。可见,所谓扣题,所谓突出要点,不是生硬地、频繁地代入关键词,而是要学会使巧劲儿。此外,文段开篇分析扎实而深入,立意深刻。

结伴而行,方能致远

人大附中高三刘宇轩

人生路上,有人单枪匹马,步履如飞;有人结伴而行,互相帮扶,稳中求进。然纵观古今,真正功成名就之人,鲜有独行的勇者,多为结伴之志士。结伴而行,方能致远。

决定人一生成就的,不是你最初前行的速度,而是你毕生所企及的高度。人生之途宛若修行,而修行之路又常伴着艰辛。路上的众多难关是一个人难以突破的,需要通力协作的力量,需要众志成城地去跨越。

结伴而行,可以凝聚每位同行者的能力,产生聚少成多的力量。同行之人不用个个是独当一面的勇士,各取其长,各钻其精,这样大家结伴而行,面对不同的挑战,便具备了雄厚的实力。取长补短,相互扶持,如此结伴而行的队伍方能走得更远。人类社会沿革千年,得以持续发展,离不开相互协作的社会结构。古代便有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百官各司其职,如此相合,才使得社会在长时间内平稳运行。即使时间不断推移,但多部联合、多人分职、共同合力的政府与社会结构却从未改变。

结伴而行可以群策群力,令每个决策更加周全,如此才可以保证不会因一时疏忽酿成大错,才能行得更远。一个人走得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是件危险的事。当没有别人为你的决策提出建议时,稍有思虑不全,便会加速向歧途迈进。如此巨大的风险,

又何谈行进之远?君不见项羽之勇武,千古无二,屡屡大破刘邦,战事胜利获得如此之快。可惜他一意孤行,不听亚父之劝阻,终致命丧江东。君不见秦王大扫六合,势如破竹,统一天下的速度如此之快。可惜他不纳臣子之谏,苛捐杂税,暴政如虎,一意孤行,致使民力耗费,役赋沉重,民不聊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王朝便土崩瓦解。由此可见,汇集众志,才能思虑周全,才能行而致远。

独自前行,难免受心绪所困。诸事不顺,心态失控而堕入深渊,迷途不前,实乃常有之事。结伴同行者在同行的诸多日夜中,建立了心有灵犀的心灵纽带,在同伴身陷困厄之时,可以给予关怀与激励。相比独行之人孤独漂泊的灵魂,有一支结伴而行的队伍,面对困难之时,心灵就有了一份寄托与归属感。有了这份强大的精神力量,你便有了更大的助力,不受困难所阻挡,可以充分发挥出凝聚而来的力量,走向更远的征途。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人类社会前行不止,皆来自几千年来我们祖先由部落氏族延续至今的结伴而行。当今时代,结伴而行对我们依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科技发达、工业化的今天,任何工作与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分工与合作,如此才能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小到流水线上的工人,大到工程建设,乃至科研创新、社会进步,都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付出与共同努力。新时代的我们,更应结伴而行,通力合作,携手共走遥远之途,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名师点评

本文侧重论“结伴致远”。在论述中,作者时时将“独行”与“结伴”、“走得

快”与“走得远”进行比较辨析,关照了题目中整个观点。本文思路清晰,论述扎实。文章从两个层面论述“结伴同行”与“走得远”之间的关系。由“群策群力”到“互相鼓励”,结构合理,层次明确。文章结尾能够立足于历史发展,指出“合作”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有一定的思维深度。(王强)

文艺路上的独行者

人大附中高三辜上轩

有人说:“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这揭示的其实是一个如何将个人价值最大化的问题。在艺术创作的修罗之路上,无数平凡者拥挤在虚假的繁荣之中,共同呼吸着混浊的空气;只有真正的天才在快步前行,只身突围,在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探索着真理。

只有抛开杂念的艺术家才能寻得艺术的精髓。艺术的天才往往是远离人群的避世者。因为只有远离嘈杂和浮华,才能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只有这种隐士才能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地快步前进。莫奈是印象派的集大成者,当欧洲的画匠在美术馆里为一幅作品互相辩驳时,他远离嘈杂,独自一人在东非大裂谷中穿梭;当巴黎的学徒聚在酒馆夜夜庆祝,他远离浮华,深入枫丹白露的密林深处孤身创作。正是在海边独自漫步时,他看到了《日出·印象》;正是在乡间小路独自徘徊思索时,他看到了沉静的《睡莲》。他的思想是那般前卫,画作一幅接着一幅,在三个月内震惊了整个欧洲。因为他孤身一人,无所顾忌,只知一心一意向前奔走。

适用素材

陶行知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运用示例

诚然,众人拾柴火焰高。但是当众人皆醉之时,能够独守自己清醒的灵魂,逆行或者先行之人才能在理想之路上走得久而远。随波逐流者,要么被甩在人群之后,要么被裹挟着不知进退。而那些拥有“独立之思想”的人,不与众人为伍,不因外物而改变,脚踏实地地向前行进。久而久之,这些独行者走得越来越远。独行者如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在1917年回国以后,本可以同大多数的留学高才生一样,谈笑于书斋讲堂之间,但面对中华大地有上亿文盲的事实,面对数千万儿童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境况,他毅然脱下西装,放弃了众人歆羡的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只身投入乡村平民教育中。先生不停地行走在乡里之间,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识字。他走过武汉、重庆、上海、南京,把知识带进了大街小巷,所到之处,尽是教育的希望。就在他的同学、友人、同事这些他当年的同行者皆深居学堂之时,先生的理想之芽早已破土而出,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奔走在路上。

———人大附中高三王苏萌

教师指导

上面的示例亮点在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写作手法来强化论述的要点。首先,作者将陶行知先生与其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加以对比,突出了陶行知先生的“独行”。其

次,在论述其“远”的过程中,谈到陶先生“走过武汉、重庆、上海、南京,把知识带进了大街小巷”。由此一来,这“远”就不仅仅是虚处的,更是实处的。化虚为实,画面生动可感。可见,所谓扣题,所谓突出要点,不是生硬地、频繁地代入关键词,而是要学会使巧劲儿。此外,文段开篇分析扎实而深入,立意深刻。

結伴而行,方能致远

人大附中高三刘宇轩

人生路上,有人单枪匹马,步履如飞;有人结伴而行,互相帮扶,稳中求进。然纵观古今,真正功成名就之人,鲜有独行的勇者,多为结伴之志士。结伴而行,方能致远。

决定人一生成就的,不是你最初前行的速度,而是你毕生所企及的高度。人生之

途宛若修行,而修行之路又常伴着艰辛。路上的众多难关是一个人难以突破的,需要通力协作的力量,需要众志成城地去跨越。

结伴而行,可以凝聚每位同行者的能力,产生聚少成多的力量。同行之人不用个个是独当一面的勇士,各取其长,各钻其精,这样大家结伴而行,面对不同的挑战,便具备了雄厚的实力。取长补短,相互扶持,如此结伴而行的队伍方能走得更远。人类社会沿革千年,得以持续发展,离不开相互协作的社会结构。古代便有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百官各司其职,如此相合,才使得社会在长时间内平稳运行。即使时间不断推移,但多部联合、多人分职、共同合力的政府与社会结构却从未改变。

结伴而行可以群策群力,令每个决策更加周全,如此才可以保证不会因一时疏忽酿成大错,才能行得更远。一个人走得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是件危险的事。当没有别人为你的决策提出建议时,稍有思虑不全,便会加速向歧途迈进。如此巨大的风险,又何谈行进之远?君不见项羽之勇武,千古无二,屡屡大破刘邦,战事胜利获得如此之快。可惜他一意孤行,不听亚父之劝阻,终致命丧江东。君不见秦王大扫六合,势如破竹,统一天下的速度如此之快。可惜他不纳臣子之谏,苛捐杂税,暴政如虎,一意孤行,致使民力耗费,役赋沉重,民不聊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王朝便土崩瓦解。由此可见,汇集众志,才能思虑周全,才能行而致远。

独自前行,难免受心绪所困。诸事不顺,心态失控而堕入深渊,迷途不前,实乃常有之事。结伴同行者在同行的诸多日夜中,建立了心有灵犀的心灵纽带,在同伴身陷困厄之时,可以给予关怀与激励。相比独行之人孤独漂泊的灵魂,有一支结伴而行的队伍,

面对困难之时,心灵就有了一份寄托与归属感。有了这份强大的精神力量,你便有了更大的助力,不受困难所阻挡,可以充分发挥出凝聚而来的力量,走向更远的征途。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人类社会前行不止,皆来自几千年来我们祖先由部落氏族延续至今的结伴而行。当今时代,结伴而行对我们依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科技发达、工业化的今天,任何工作与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分工与合作,如此才能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小到流水线上的工人,大到工程建设,乃至科研创新、社会进步,都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付出与共同努力。新时代的我们,更应结伴而行,通力合作,携手共走遥远之途,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名师点评

本文侧重论“结伴致远”。在论述中,作者时时将“独行”与“结伴”、“走得快”与“走得远”进行比较辨析,关照了题目中整个观点。本文思路清晰,论述扎实。文章从两个层面论述“结伴同行”与“走得远”之间的关系。由“群策群力”到“互相鼓励”,结构合理,层次明确。文章结尾能够立足于历史发展,指出“合作”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有一定的思维深度。(王强)

文艺路上的独行者

人大附中高三辜上轩

有人说:“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这揭示的其实是一个如何将个人价值最

大化的问题。在艺术创作的修罗之路上,无数平凡者拥挤在虚假的繁荣之中,共同呼吸着混浊的空气;只有真正的天才在快步前行,只身突围,在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探索着真理。

只有抛开杂念的艺术家才能寻得艺术的精髓。艺术的天才往往是远离人群的避世者。因为只有远离嘈杂和浮华,才能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只有这种隐士才能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地快步前进。莫奈是印象派的集大成者,当欧洲的画匠在美术馆里为一幅作品互相辩驳时,他远离嘈杂,独自一人在东非大裂谷中穿梭;当巴黎的学徒聚在酒馆夜夜庆祝,他远离浮华,深入枫丹白露的密林深处孤身创作。正是在海边独自漫步时,他看到了《日出·印象》;正是在乡间小路独自徘徊思索时,他看到了沉静的《睡莲》。他的思想是那般前卫,画作一幅接着一幅,在三个月内震惊了整个欧洲。因为他孤身一人,无所顾忌,只知一心一意向前奔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