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翠屏区酿酒专用高梁现状及发展水平,重点阐述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草害防治
关键词:高粱;栽培;管理;翠屏区
近年来,翠屏区依托本地白酒产业发展优势,持续开展了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工作,基地建设面积逐年扩大、质量逐年提升,实现了种粮农户和白酒企业的双赢。高粱优质、绿色、高产,关系到农户利用,关系到白酒品质,本文以翠屏区高粱生产为例,就酿酒专用高粱生产管理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区域酿酒专用高粱提供参考。
1.基本情况
翠屏区是宜宾第二大农业县,耕地面积103万亩,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宜宾市中部偏北,气候属中亚带季风气候区的四川盆南气候类型,具有春早回温快,夏长无酷暑,秋迟多绵雨、冬暖少霜雪及夜雨多、风力弱、日照少等特点,适合酿酒专用高梁种植。2021年翠屏区酿酒专用粮项目区内高粱亩产达262.4公斤/亩。
2.栽培管理技术
采用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酿酒专用高粱品种宜糯红4号、泸州红1号、郎糯红19号和水稻品种冈优188、冈优3551。主推高粱直播、漂浮育苗、高粱地膜覆盖膜侧栽植技术、水稻直播、宽窄行栽培、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试验示范稻渔高效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现代种养殖科学技术,探索“稻-鱼”、“稻-虾”、“稻-鳖”等稻田高效种养模式。
2.1育苗
苗床选择选择水源方便,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无化学污染的沙壤土。种子处理
播前晒种。用清水浸泡5小时,再盖上衣物之类保温保湿8小时待用。播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通常采用撒播育苗或育秧盘育苗。撒播0.5kg种子需用地22㎡左右;育秧盘每孔播3-4粒。苗床管理播种前使用药剂混土防治地下害虫,播种后架拱盖膜,出苗后,适时揭膜通风,及时勾苗(育秧盘每孔2株),移栽前根据天气适时揭膜炼苗,追肥防病。 2.2移栽
移栽时间撒播育苗苗龄25-30天移栽,育秧盘育苗苗龄11-15天移栽。株行距行距通常采用宽窄行或等行距,宽窄行比例为70cm:30cm,窝距为30cm;等行距为50cm,窝距为34cm,每窝双株。移栽后浇定根清类水,确保成活。 2.3田间管理
去分蘖移栽后注意查苗补缺。返青成活后至拔节期间,及时抹去分蘖芽苗,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主茎健壮生长。施肥提倡有机、无机肥相结合,早施重施追施。全生育期每亩施纯氮10-15kg,氮:磷:钾以2:1:1为宜。(1)苗肥栽后5-7天,每亩施农家肥兑尿素5kg或碳铵10kg,过磷酸钙30-40kg,并结合除草进行浅中耕覆土。(2)拔节肥拔节前,每亩施三元复合肥25-30kg(或尿素、“硫酸钾各10kg),结合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和培土。⑶穗肥幼穗分化期根据田间长势酌情施用。一般每亩施尿素3-5kg。
2.4收获
提倡蜡熟收割,即籽粒呈现红褐色;粒质变硬,穗下部籽粒用指甲掐破无浆液流出。
3.病虫草害防治 3.1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的目的在于减少虫源和病源,采取除草、清洁田园、水田轮作、换茬等农业措施可有效的破坏病虫越冬、越夏场所,降低病虫基数。 3.2物理防治
杀虫灯可有效的诱杀夜蛾科害虫,黄板可诱杀蚜虫。一般每50-60亩安放杀虫灯一台,黄板亩用20-30张。 3.3化学防治
地下害虫:宙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40%氟氟菊酯乳油20-230ml兑50公斤水喷雾。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90-100ml,或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ml加水适量,拌细土50kg配成毒土,每亩20-25kg撒施于幼苗基部附近防治地老虎、蝼蛄、蛞蝓(鼻涕虫)、蟋蟀、蛴螬等地下害虫。
高粱芒蝇、蚜虫、螟虫:可用鱼粉或腐臭动物拌和敌百虫制成诱剂诱杀芒蝇成虫;亩用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75克对水50公斤喷雾防治蚜虫;亩用甲维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乳油10ml兑水30公斤喷雾,康宽(氯虫苯甲酰胺)200SC10ml悬浮剂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螟虫。已可亩用15%全打(毒死蜱14.9%,阿维菌素0.1%)乳油60ml兑水45公斤喷雾对以上三种虫害进行一次性兼防。
纹枯病和炭疽病:发病初期亩用5%井冈霉素150克兑水45kg喷施高粱基部,保护叶鞘防治纹枯病。高梁孕穗期亩用8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00克兑水45公斤喷雾预防炭疽病:间隔15天左右(高梁始穗期)再喷雾一次进行防治。4、药剂除草:播种盖土后先湿润床土,然后用15ml梁欢(氧氟吡氧乙酸)兑水30公斤喷雾盖土进行封闭除草可有效减轻苗床杂草,注意施用浓度可轻不可重!浓度过大将严重影响高梁出苗!高梁移栽成活后亩用梁欢45ml兑水45公斤林下喷雾(避免喷到心叶)可除杀大部分杂草。并对空心莲子草(水花生)效果显著。
4.发展水平
4.1机械化生产水平。推广培育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示范推广酿酒专用粮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机械化旋耕,水稻机插秧、水稻高粱植保无人机喷施农药、水稻及高粱机收等。
4.2标准化生产水平(按照技术标准生产的水平)。参照地理标志农产品宜宾糯红高粱生产技术规范(DB 511500/T 50—2014),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新机制的“五新技术”,实现品种布局、育苗管理、配方施肥、移栽管理、病虫防治“五统一”。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农作物栽培与管理》作者: 王艳 王海著 《农作物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作者:鲁传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