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矿产勘查学

来源:六九路网
矿产勘查:在区调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地质科学理论,使用多种勘查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矿床地质和矿产资源所进行的系统调查研究工作。

找矿地质条件: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是受到一定地质因素所控制。因此,在矿产勘查工作中,把这些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称为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勘探工程间距:指单个截穿矿体的勘查工程所控制的矿体面积,通常以工程沿矿体走向的距离与倾斜的距离来表示

最低工业米百分值:简称米百分率或米百分值,它是对工业利用价值比较高的矿产所提出的一项综合指标,是最低工业品位与最小可采厚度的乘积。

相似类比理论:相似的地质环境和成矿地质条件可以形成相似的矿产。

相似类比的内容;成矿背景、成矿条件、矿化信息、成矿规律和类别。 矿产勘查技术方法;指那些在矿产勘查活动中,能够直接获取工作区有关矿产形成与赋存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及各种参数的技术方法。 矿产资源: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内或地表的自然富集物,根据其产出形式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期最终开采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即具有现实和潜在经济价值的物质。

矿产勘查学:研究矿产形成与分布的地质条件、矿床赋存规律、矿体变化特征和研究工业矿床最有效的理论与方法。 矿产储量:是矿产资源量中查明资源的一部分,经勘查证实存在矿体,其产出形式、数量、质量能成为当前工业生产技术条件所开发利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开发的原地矿产资源量。

矿产资源总量:是矿产储量、暂难利用的探明资源量和潜在资源量的总和。

地质编录:是在找矿及勘探工作中,把直接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包括采样分析、鉴定的成果)或经综合研究的结果,正确地、系统地用文字和图表加以表达与说明,以解决和反映找矿勘探工作中的地质问题。

穿脉和沿脉:穿:垂直或斜交矿体走向并穿过矿体的地下水平坑道。沿:在矿体内或矿体与围岩接触带沿矿体走向掘进的地下水平坑道。矿体的变化性质指某矿体变化标志在矿体不同空间位置上相互之间的联系特点与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成矿模式是以简明的图表、文字或数学公式对矿床组的成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矿化标志进行的高度综合和理论概括。

编码:第一位数代表经济意义,第二位数代表可行性评价阶段,第三位数代表地址可靠程度。

矿床成因类型:按照矿床的形成作用和成因划分的矿床类型。 储量: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基础储量中经济可采部分。 基础储量: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

矿床勘查类型:按矿床主要地质特点及勘查难易程度,将特点相似的矿床加以理论综合与概括划分的类型。

成矿规律:指对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时间、空间、物质来源及共生关系诸方面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成矿物质来源规律 、矿床共生规律。

矿产预测:是在成矿地质理论指导下,总结矿床成矿模式;以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地质等信息为依据,总结找矿模式;依据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矿产预测准则;对预测区内的潜在矿产资源做出预测,圈定成矿远景区段和优选成矿靶区,并提出进一步的找矿部署意见。

矿体地质:以矿体为研究对象,基本任务是研究矿体各种标志的变化性,为阐明矿体各种标志的变化特征或变化规律,为选择合理勘查方法及矿床的工业评价提供依据。

勘探程度指对整个矿床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控制与研究的详细程度,实质上是包括勘查工程控制程度与地质研究程度的综合概念。 勘探线:一组勘探工程布置在地表到地下按一定间距布置在与矿体趋向基本垂直的铅垂勘查剖面内,并在不同深度揭露追索矿体的工程总体布置形式 。适用于:两向(走向及倾向)延伸,产状中等至较陡的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脉状等矿体。

勘探网:勘探工程布置在两组不同方向勘探线的交点上,构成网状的工程总体布置方式要求所有的勘探工程必须是垂直的,如直钻、浅井等。 正方形网:适用于在平面上近等轴状,矿化品位变化在各方向无明显差别的矿体 矩形网:适用于平面上沿一个方向延伸较长,另一方向延伸较短的产状平缓的层状、似层状矿体;或矿体某些特征标志沿一个方面变化大、沿另一个方面变化较小的矿体。 菱形网:适用于那些矿体规模很大,而沿某一方向变化较小的矿床。

水平勘探:沿不同标高水平(中段)揭露矿体,以获得一系列不同标高水平的勘探断面的工程布置形式。 适用于:陡倾斜的层状、脉状、筒状、柱状矿体。 合理勘查工工程间距:能获得的地质成果与真实情况之间的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的最稀勘查网度。

岩、矿心采取率:指某一孔段内所取得的岩心长度与该段进尺长度之比的百分数。

勘查工程施工地质管理:主要在勘查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对所揭露的地质现象及时进行编录,以保

证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提出具体要求。矿产质量:矿产满足当前采、选、加工利用的优劣程度。

矿产取样:从矿体或近矿围岩中采集部分矿石或岩石样品,并应用各种现代测试手段进行加工、鉴定、测试、分析、试验以及对结果的分析整理研究的整个过程。

矿床工业指标,简称工业指标,它是指在现行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工业部门对矿石原料质量和矿床开采条件所提出的要求,即衡量矿体是否具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综合性标准。

矿产勘查学研究内容:矿产预测、矿产勘查、矿产评价。 研究对象:工业矿体。

基本任务:研究矿体形成条件、赋存规律及矿体变化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合理有效地预测、勘查和评价矿床的理论和方法。国外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技术型分类(前苏联):平衡表内储量、平衡表外储量;经济型分类(西方)。

矿产勘查类型划分目的:总结实践经验,指导实际工作,为合理选择勘查手段、勘查程度、工程部署提供依据

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按地质可靠程度: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按可行性评价: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按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

矿床成因分类:Ⅰ内生矿床:一、岩浆矿床:1岩浆分结矿床2岩浆熔离矿床3演讲爆发矿床 二、伟晶岩矿床 三、接触交代矿床 四、热液矿床:1岩浆气液矿床2非岩浆热液矿床 五、火山成因矿床:1火山岩浆矿床2火山次火山气液矿床3火山--沉积矿床 Ⅱ外生矿床:六、风化矿床 七、沉积矿床 八、可燃有机矿床Ⅲ变质矿床:九、接触变质矿床十、区域变质矿床 十一、混合岩化矿床 Ⅳ叠生矿床:十二、层控矿床。

矿产勘查学的研究方法:地质观察研究法、勘查统计分析法、勘查模型类比法、技术经济评价法。

矿产勘查的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由矿床复杂多变的地质特点和勘查工作性质决定的。2.循序渐进: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3.全面研究:由矿产勘查的目的决定,反映在对矿床进行地质、技术和经济全面的研究评价上。4.综合评价:涉及到矿产的综合利用,它对矿床的价值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5.经济合理:在保证矿产勘查程度的前提下,用最合理的方法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好成果和最大经济效果。 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分为:查明矿产资源、潜在矿产资源。

矿床勘查类型确定原则:1.追求最佳勘查效益原则;2.从实际出发原则;3.以主矿体为主原则;4.类型三分,允许过渡原则;5.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原则。矿床勘查类型的主要依据:1,矿体规模的大小,2,主矿体的形态变化特征,3,主矿体厚度稳定性,4矿体受构造和岩脉的影响程度,5,矿体中有用组分的分布均匀程度。 试述矿产资源边界线的种类。(1)零点边界线:矿体尖灭点的连线。一般情况下,它与矿体自然边界(矿体与围岩界线明显)或外边界线一致,表示各矿体大致分布范围。(2)可采边界线:是指符合当前工业技术条件探明的可供开采利用的矿体(矿块或块段)边界线。(2)暂不能开采边界线:根据边界品位确定的矿体(3)内边界线:连接边缘见矿工程所形成的边界线,表示由勘探工程实际控制的那部分矿体分布范围。(4)外边界线:用外推法确定的矿体边界线,表示矿体的可能分布范围;它与内边界线间的储量可靠程度要低于内边界线范围内的储量。(5)资源储量类别边界线:以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圈定,表示不同类别资源储量分布范围的边界线。(6)自然(工业)类型边界线:以矿石自然(工业)类型划分标准确定的边界线。(7)工业品级边界线:在能分采矿石工业类型边界线内,以工业品级划分标准确定的边界线。

矿体的变化性:矿体地质研究的中心问题,包括变化性质、变化程度、变化因素。变化性质:矿体形态、品位等标志在矿体不同空间位置上相互之间的联系特点与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分为规则与不规则变化

变异函数:区域化变量增量平方的数学期望。

区域化变量:空间位置的函数,其函数值随空间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变异函数的地质意义:反映地质体空间上的连续性、关联性、平稳性等等。

矿产勘查技术方法:根据原理可分为:1.地质测量法:小比例尺地质测量(1:100万~50万);中比例尺地质测量(1:20万~5万);大比例尺地质测量(1:1万以上)2.重砂测量法:水系法、水域法、测网法3.地球化学方法:以地球化学及矿床学为理论基础,以矿产勘查为主要目的,主要研究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分散及集中的规律。岩石测量法、土壤测量法、水系沉积物测量法、水化学测量法、生物测量法。4地球物理方法:与围岩有明显物性差别;有一定体积。放射性测量法、重磁电5遥感遥测法:视域广、信息丰富、定时定位观测、投入小效益高6.探矿工程法:(1)坑探工程:在岩石或矿石中挖掘坑道以便勘查揭露矿体或进行其他地质工作,按其使用的条件和作用可分为以下类型:探槽:浅井:平硐:石门:沿脉:竖井:斜井:(2)钻探工程:浅钻、岩心钻。

矿产预测的主要任务:总结成矿模式;提出找矿模型;提出具体的预测准则;实施预测;验证评价。意义:是实现科学找矿的重要途径。 矿产预测的基本理论:在人们长期的地质找矿或矿产勘查实践中,在各个地质学科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用于指导矿产预测的理论。⑴相似类比理论:相似的地质环境和成矿地质条件可以形成相似的矿产。⑵地质异常致矿理论:地质异常有可能形成特殊类型、新类型或新规模的矿床,因此可以根据地质异常推测是否有特殊类型、新类型或新规模的矿床。(3)地质条件组合控矿理论。

矿产预测的基本准则:最小风险最大含矿带;循序渐进;综合预测;统一标准;尺度水平对等;优化评价。

成矿模式分类:矿床存在模式、矿床成因模式、矿床品位-数量模式。 矿体地质与矿床地质的区别:矿床学侧重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矿体形成的地质条件,目的在于阐明矿化过程、矿化条件等成因规律;勘查学侧重矿体外部形态标志和矿体内部结构标志,目的在于阐明矿体各种标志的变化规律。 矿体地质研究的基本内容:矿体外部形态标志和矿体内部结构标志是矿体变化性是矿体地质研究的核心问题,而矿体变化性所包括的变化性质、变化程度及变化因素这三个方面就是勘查角度研究矿体地质的基本内容。

勘探工程布置的基本原则:1各种勘察工程,不论是地表还是地下,按一定间距系统且有规律地布置,尽量使各相邻工程相互联系,利于制作一系列的勘察剖面和获得矿体的各种参数。2.勘察工程应尽量垂直矿体走向,或者垂直矿体的平均走向,和主要构造线的方向布置,保证工程沿矿体厚度方向穿过整个矿体或含矿构造带。3.勘查工程布置由已知到未知,由地表到地下,由稀到密,从最有希望的地段开始。4.应用地下坑探工程进行勘察时,应尽量使勘察坑道竟可能为将来开采所利用,预先考虑其开采系统与技术要求相一致。5,尽量利用前人的资料。常用的布置形式:勘探线、勘探网、水平勘探、灵活布置。 确定勘查工程间距的原则:1.查类型为基础,类型简单的工程间距相对较疏;反之。2.相邻勘查类型和控制程度之间的勘查工程间距原则上为整数级差关系。3.勘查工程间距可有一定变化范围,以适应铜一勘查类型不同矿床或同一矿床不同矿体的实际变化差异。4.工程间距按由稀到密,先稀后密的次序进行,在勘查中要不断检验间距是否合理,及时调整。

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方法:验证方法和分析方法。验证方法:通过对比勘查矿床勘查工程间距,验证和检查其合理性以指导确定待勘查矿床勘查工程间距。①类比法:总结和积累矿床勘查经验,指导主要地质特点与其相类似的待勘矿床勘查工程间距的方法②加密法:在原来勘查工程间距的基础上,通过加密勘查构成再次进行勘查,若矿产资源储量等有较大变化,则需加密勘查;若矿产资源储量等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则无需加密勘查③稀空法;④探采资料对比法。分析方法:根据参数变化程度和对勘查工作的精度要求来分析确定勘查工程间距的方法。

矿产质量影响因素:化学成分及含量特征;矿物成分及含量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特征;矿石物理技术工艺特性。

矿产质量研究内容:矿石中有用及有害组分含量、赋存状态与分布规律;矿石中矿物组分、含量、共生组合及分布;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嵌布特征;矿石的技术物理性质;矿石工艺性质研究。

影响代表性的因素:有用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采样规格、方法、数量;取样原则:1、完整性原则 采样应当在整个矿体厚度上连续进行,并且必须向围岩中延伸一定距离,对没有明显地质边界的矿体要在整个探矿工程上采样;2、均匀性原则 样品应按一定的网格等间距采取,且采样网应始终保持一致。样品应尽量沿矿化最大方向采取,且方向应一致,或按真厚度/水平(垂直)方向;3、分别性原则 各种自然矿石和矿化岩石应用分段法分别单独取样。

矿产按取样目的分类:化学取样、矿物取样、物理取样、工艺取样。化学取样:确定矿石量、矿体与夹石、围岩界线,圈定矿体、估算矿产储量,划分矿石类型等;矿物取样:查明矿石及围岩的矿物成分及含量、共生组合、结构构造特点等,确定岩石种类,矿石自然类型、综合利用可能性,解决矿床成因及其它地质问题;物理取样:为矿产储量估算、矿山建设设计和开采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和资料。

样品的采集方法:坑探采样、钻探采样。坑探工程中的采样方法:1.刻槽法:宽*深。影响规格因素:矿化均匀度、矿体厚度、矿石组构等;2.剥层法:在垂直矿层面的断面上取一层矿石作为样品。适用厚度小的脉状或有用组分分布不均的矿体3.全巷法:坑道掘进一定范围内的全部或部分矿石作为样品4.网格法:在矿体出露部位按一定网格,在交叉点上取等量岩矿碎块合并为一个样品5.拣块法:在矿石块或矿车上按一定网格拣取矿石作为样品。6.打眼法:将炮眼钻井产生的矿泥、矿粉作为样品。钻探采样:岩心钻探采样、冲击钻探采样。 采样方法的选择:1从采样方式的代表性来看,据坑道采样样品所占空间形式和其质量,全巷法代表性最强,其次剥层法,它们样品质量大,控制范围大;2从技术经济特性来看,选择时尽量选取其操作工艺简便、效率高、成本低的采样方法,拣块法、方格法、打眼法采样工艺较简单,比较经济;3从取样目的要求来看,采样方法的选择是服从于取样目的要求,有决定性作用。

影响样品间距因素:取样目的、矿体地质特征。 样品间距确定方法:类比法(用于普查、部分详查阶段、中小型矿床)、稀空法(试验性质、先确定最小间距采样)、数学分析法。

影响样品间距的因素: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矿体厚度变化程度;矿体规模;取样目的。

样品间距的确定方法:类比法;稀空法;数学分析法。

矿产工业指标: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矿床能工业利用应达到的综合标准

矿产工业指标种类:1矿石质量指标;边界品位、最低工业品位、伴生组分最低含量、有害杂质最大允许含量、矿石或矿物物理技术性能方面要求;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指标:最小可采厚度、最低工业米百分值、夹石剔出厚度、勘探深度、剥采比。

矿石质量指标:边界品位;最低工业品位;伴生组分最低含量;有害杂质最大允许含量;矿石或矿物的物理技术性能方面要求。

边界品位:是圈定矿体是对单个样品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要求,是区分矿体与围岩的品位界限。 成矿预测:是在成矿地质理论指导之下,总结矿床成矿模式;以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地质等信息为依据,总结找矿模式,依据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矿产预测准则,对预测区内的潜在矿产资源做出预测,圈定成矿远景区段和优选成矿靶区,并提出进一步的找矿部署意见。

矿床工业指标:简称工业指标,它是指在现行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工业部门对矿石原料质量和矿床开采条件所提出的要求,即衡量矿体是否具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综合性标准。

最低工业品位:简称工业品位,是指单个工程中单矿层或储量估算的既定块段中,有工业意义的有用组分平均含量的最低要求。即最低可采品位或经济平衡品位。

夹石剔除厚度:亦称最大允许夹石厚度。是指根据开采技术条件和矿床地质条件,在储量计算圈定矿体时允许夹在矿体中间的非工业矿石的最大厚度或应予剔除的最小厚度。

特高品位:有些样品的品位高出一般样品品位很多倍,这样的品位称之为特高品位。

有害杂质最大允许含量:是指储量计算块段或单个工程中,对矿产品质量和加工过程起不良影响的组分允许的最大平均含量。

含矿系数:也称含矿率,是指工业矿化地段的长度,面积或体积与整个矿化地段的长度,面积或体积的比值。

最小可采厚度:矿石质量符合工业要求时,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工业开采的单层矿体或矿层的最小厚度。 伴生组分最低含量:在矿体或矿段内存在的对矿产品的质量或价值有提高的有益或有用组分的最低含量

最低工业米百分值:最低工业品位与最小可采厚度的乘积。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指标:可采厚度;工业米百分值;夹石剔除厚度;勘探深度;剥采比。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主要有:岩浆岩、地质构造、地层、岩相古地理、岩性,变质作用、地球化学、风化、地貌条件等。

变化程度:指矿体标志值的相对变化幅度、变化速度。

变化因素:影响变化性质和程度的因素有:矿床成因、成矿方式、成矿地质条件、矿化元素分布、成矿后地质作用。

试对比坑探工程中化学取样的各种具体取样方法的优缺点 1) 刻槽法

优点:对大多数矿床,刻槽样品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缺点:1.目前刻槽多用手工操作,需仔细整平在新鲜面上取样。

2.样槽中矿石不可散失不准被混入物污染,故效率低。 3.粉尘有害人体,人工采样急需被替代。

2)剥层法 适用范围

1.矿化极不均匀,有用矿物颗粒粗大,其他方法结果不可靠。 2.其他方法不可得到样品足够质量的薄矿体。 3.检测其他方法的可靠性。 3)拣块法

简单、工效高,只要是坑道在矿体中掘进,则有很高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4)打眼法

优点:取样与掘进同时进行,对矿体违背坑道揭露的其他部分不另费工时, 样品颗粒细。

缺点:往往不能按厚度方向取样,仅能凭矿粉颜色分辨矿石与围岩,对于矿 石类型复杂者或薄矿层不能分段取样。 5)方格法

该方法通常只用于矿化均匀厚度较大的矿体。 6) 全巷法

优点:可连续或间隔取样,取样可靠性大。 缺点:样品质量大,运输加工费用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