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体系

来源:六九路网
锯衔碍宪考考2010年第61期(总第2333期)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体系半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杨宜勇 杨亚哲 1 革开放3O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 人步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经 ,济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并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 快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 高,对社会福利的需求程度也在不断增长。经济发展为 社会福利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我'ffq ̄够更 好地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充分享受 而广义的社会福利概念则比较宽泛,涉及为了改善 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种社会 服务措施,比如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工伤保障、失业 保障、军人保障、慈善事业和其他保障等,是作为发展型 福利来理解的。本文的社会福利是基于发展型福利这个 大概念展开的。 (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借鉴国际经验,社会福利要想 长远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更离 3O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环境和制度基础。首先,经济快速发展使经济总 量大跨步的提升。如图1所示,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 的3645亿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 到2009年的335 353亿元,整整是1978年的92倍!其 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 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2001年超过 不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融合相适度。面对福利需求 和福利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在借鉴 国际社会福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 福利体系,改善民生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一、经济发展为社会福利提供坚实的基础 10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2008年超过30万亿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界定。 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增进与完善社会成员尤其 元,这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使我国逐步从低收入国家向 世界中等国家行列迈进。 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旨在通过提供资 其次,国家财政收入也在不断提高。1978年国家的 财政收入仅为1132.26亿元,2005年达到3万亿元,2007 金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水平并尽可能提高他 们的生活质量,①内涵和外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中 年达到5万亿元,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还达到6 万亿元的规模(见图2)。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 财政的实力也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国家财政实力的增 国,社会保障是一个大概念,包括社会福利,此时的社会 福利是作为剩余型和制度型福利理解的,使用狭义的概 念。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生理 强,也为民生的改善和福利的提高提供了有力地支持。 再次,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从占GDP的比 重,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步减小,从1978年 的28.2%下降到2008年的11.3%,与此同时第三产业所 占的比重在逐步增加,从1978年的23.9%增长到2008 年的40.1%(见图3)。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三大产业 逐步迈向均衡发展,经济结构也得到优化升级。 或心理缺陷而丧失劳动能力而出现生活困难时向其提供 的服务措施。②例如民政部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 司机构职能涉及拟订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政策和标 准;拟订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政 策;拟订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等,这种概念界定直接决 定着制度的设计和政策的实践。 +本研究报告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9&ZD061)《普遍型社会福利体系的基础与设计》的支持。 ①②《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缠所碍宪孝考2010年第61期(总第2333 辋 (亿元) 4o0 0O0 3500O0 3o0000 25OO0O 20o00O 150OOO 1 0(1000 50O00 0 1978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年份) 图1 1978—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亿元) 7OOOO 60 0O0 50OO0 40 000 3OO00 200O0 l0000 0 1978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年份) 图2我国财政收入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三)经济发展为社会福利提供坚实的基础。 济发展的曲线对比,能够看出是经济发展为社会福利提 社会福利的发展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深。一般 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福利的发展。 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社会福利的体系结构,影响着 首先,社会保险覆盖人群增加,建设速度加快。随着 社会福利的待遇标准程度,也影响着社会福利的覆盖范 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国家 围。虽说社会福利的建立并不在于经济因素,发展的程 经济实力的增强,也为政策的实施提供基础。改革开放 度也不单单受经济因素的决定,但经济发展却是社会福 三十年,社会保险不断扩大覆盖人群,不断加快建设速 利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基础,为社会福利发展和变革提供 度,2008年各险种参保人群较1995年都有较大的提高。 了支持。 截止到2006年,除生育保险外,其他四险的参保人数皆 如果以正式的制度条例颁布为依据,则从20世纪50 已超过1亿人(见图4)。 年代的《劳动保险条例》开始,我国的社会福利已经有近 其次,中国社会福利事业也在快速发展。通过表1 60年的历史。在这60年中,社会福利制度从无到有,从 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福利费在快速增长,尤其是2005~ 初步建立到逐步完善,中间经历许多曲折和许多问题,但 2008年,每年增长幅度都超过10亿元。社会组织、基金 总体来说,社会福利体系是在加快发展的,这中间经济作 会等社会组织也在不断扩大,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也促进 出的贡献不可小视。通过社会福利近60年的发展与经 了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的发展。社会捐赠和社会救助的 锯j钉硒宪考考2010年第61期(总第2333期) % ∞ ∞ 如 ∞ 孙 加 m o / ^ l l 8 } l  II  }f…一 l ●  !I l l l ,  『1 l ・  }j l l f f麟第三产业 ^ M^ , ● 一第二产业 … ●第一产业 , 28_2 28.4 27.1 、 , 19.9 ^ 15.1 12.2 11.3 11.1 11.3 / / 椎 图3 1978—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三大产业所占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静一城镇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年末 参保职工人数) 工伤保险 I 生育保险(年末参加人 数) 1995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年份) 图4参加保险的人数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o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发展情况也随着经济的进步而不断提高,总之,随着改革 亿元,2007年更是比2006年增加了2干亿元。同时,国 开放的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福利事业也在 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从1995年的 不断进步和完善,促进着社会的公平,提高着公民的素 1411.52亿元,到2007年的8280.21亿元,增长了近 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9倍。 再次,教育福利事业也在不断发展。教育福利是社 总之,国际经验表明,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相互联 会福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着国家长远发展,也 系,并与GDP、人均GDP等经济指标呈正相关的关系,我 促进着国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如图5所示,全国教育经 国的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情况。中国经济 费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从1995年的1877.95 在迅速发展,国家财政实力在不断增强,为社会福利体系 亿元,到1996年超过2干亿元,1999年超过3干亿元, 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供给基础和财力保障,人们的生活 2OO1年超过4干亿元,之后到2007年每年几乎增加1干 水平在大幅提高,为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浓厚的 倔昕研宪考考2010年第61期(总第2333期) 表1 2004—2008年中国社会福利情况统计 指 标 单位 2004年 I 2005年 2006年 II  2007年l  12008年 社会福利费 亿元 52.1 I 55.6 65.3 f 87.6  f103.1 1  l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 万个 15.3 l7.1 19.2 I 21.2 l 23.0 基金会 个 892 975 1144 【 1340 } 1597 _ 优抚安置 社会救助 城市医疗救助 万人次 115 187 442 444 农村医疗救助 万人次 121 200 241 377 760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万人 2205 2234 2240 2272 2335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万人 488 825 1593 3566 4306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9)》,中国统计出 ̄ ̄2o09年版。 1995 2000 2002 2004 2006 2007(年份) ■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 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图5 1995—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需求基础,这些都共同促进着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和 得人们不敢消费,则致使投资、消费、外贸“三大马车” 进步。 . 不能并驾齐驱,不能充分提高内需水平,阻碍着经济的 二、社会福利对经济发展而言是把双刃剑 快速发展。 其次,适度的社会福利能够通过收入再分配,提高全 (一)适度的社会福利促进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民经济福利。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注重效率的 首先,适度的社会福利能够稳定居民预期,提高当 同时,也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等问题的产生, 期消费。适度的社会福利能够通过社会保险、住房保 集中表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过大等。收入差距过大, 障、教育保障、就业保障等制度稳定居民的预期,使人们 势必会挫伤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会造成 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进而提高当期的消费支出,促 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激起弱势群体对社会的不满和抵 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反,如果社会福利体系不完 触,这种具有传递性和不满情绪影响着社会的安定,不利 善,不健全,则医疗、教育、住房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会使 于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而且也根据边际效用 所竹 亏考2010年第6l期(总第2333期) 递减法则,也不利于社会福利最大化。适度的社会福利 再次,社会福利的过度加重企业负担,影响公平竞 能够通过收入再分配,一定程度上抑止了过高收入,平衡 争。从我国的历史经验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至经济_体 了过低收入,保护了弱势群体,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消费需 制改革前,我国建立了一系列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求,提高全民的福利水平,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 供良好的基础。 再次,适度的社会福利能够调节供给和需求,稳定经 社会福利体系,比如公费医疗、劳动保险、五保户制度等, 对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民生活的保障作出了重要贡 献,不过这时期制定的社会福利政策,几乎都是由单位负 济周期。社会福利在现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有“减震 责实施(“文革”时期彻底变为单位保障),“铁饭碗”的用 ● 器”之说,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调节供给和需求, 稳定经济周期。当经济危机的时候,就业人数减少,失业 人数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相对减少,而此时社会福利 资金支出增多,比如失业救济、家庭补助等,一定程度上 增加了劳动者的购买力,刺激了消费需求,促进了社会总 需求的提升,有助于恢复经济增长。当经济繁荣时期,就 业人数增多,失业人数减少,劳动者收入水平相对增加, 而此时社会福利资金支出减少,收入增多,这一支一收, 相对减少了消费者购买能力,有助于减少社会总需求,抑 制经济过热。 最后,适度的社会福利能够保障劳动力再生产,促进 劳动力流动。适度的社会福利能够在劳动者疾病、工伤 期间,为劳动者提供经济补偿,为恢复健康尽快重返工作 岗位提供条件,同时还为暂时离开工作岗位的劳动者提 供经济帮助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为 其再就业创造条件。并且社会福利能够通过在其覆盖范 围内的统筹,为人们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劳动提供 了保障,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非适度的社会福利阻碍甚至损害经济发展。首先,社会福利的缺位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长远发展。市场经济追求效率,加上自身的素质能 力和掌握资源的不同,势必会造成地区、部门、单位之间 的利益不均衡,而这种不均衡引发的矛盾,影响着市场 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 追求市场经济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公 平性,社会保障市场经济体制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需要 社会福利来调整各个阶层之间的经济利益,保障弱势群 竺 使社会, 定经 体制 展的 皇 。-土x-义市场经济体制缺少了“稳定器”和“减  全 其次,社会福利的缺位不利于现代化的快速建设。 现代化的快速建设要求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有能 够减轻劳动者后顾之忧的保障体系,需要有均衡的满足 劳动者需求的基本的文化教育,需要有保障劳动力再生 产的,促进劳动力流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完善体 系,而这一切都需要社会福利的建设和完善。社会福利 的缺位,不利于现代化的快速建设,不符合中国解决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人制度,使得单位除了支付劳动报酬外,还基本包揽了劳 动者生老病死伤残等所有福利,不仅造成了国有企业、机 关、事业单位的“单位福利”与城镇集体企业和广大农村 缺位的福利差距,加大了不平衡,而且在当时的经济条件 下,单位福利过高,形成了“懒人”效应,造成了企业负担 和资源分配不均衡,同时也阻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阻碍 了农村城镇化发展,阻碍了经济进步。如果说在国家统 负盈亏的情况下,“单位保障”尚能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 话,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 业通过政府的放权让利,逐步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的市场主体,企业退休人员和老职工的多少等问题就造 成了企业负担差异的主要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公平竞争。 最后,社会福利的过度引发道德风险,增大财政负 担。从世界的历史经验来看,2O世纪50年代起为社会福 利的繁荣时期,以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 家”为标志,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繁荣,使得社会福利 制度迅速扩张。不过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两次大 幅度提升,使得世界经济出现了“滞胀”,导致失业率和 财政赤字大幅度提升,福利国家先后陷入困境,最直接的 表现就是高额的社会福利支出超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出现入不敷出的境遇。特别是老年人口的增多、失业人 数的增多、先进医疗设备的采用,具有刚性特征的社会福 利费用开始迅速膨胀,成为福利国家经济和财政的沉重 负担。并且社会福利水平过高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如养 懒汉、虚报冒领、违规提前退休等;还容易产生“福利陷 阱”风险,即保障水平只升不降,致使劳动力成本过高,对 经济产生抑制作用。 适度三、. 分 目前我国社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的 ‘ (一)社会福利支出统计口径的选择。 要测算社会福利水平的适度性,就需要统计社会福 利支出的数据。由于目前对社会福利数据的统计还没有 统一的标准,因此对社会福利支出口径的选择各有不同, 有些从社会福利支出承担主体出发,把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等与社会福利有关的部分在社会 福利方面的支出做一分别统计,然后加总;有些是从社会 福利的项目出发,先统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 倔衔研它考考2010年第61期(总第233≥—期 社会福利四个子项目,再进一步加总得到社会福利体系 总支出。本文是按照社会福利体系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分 并给出了一个由上下限值,通过统计测算,就能得到社会 福利水平的适度区间。②本文选择第二种测算方法,社 会福利水平适度区间的计算公式:即:Sa=(s/w)X (W/G)=Q X H=0.75 X(Qa+z+J+M)。其中,Sa代 析,通过第二种方法统计社会福利体系总支出。其中,社 会保险子项目的费用支出包括: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城镇 基本医疗保险支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基金支 表社会福利水平,S代表社会福利支出总额,w代表工 资收入总额,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Q代表社会福利支 出、生育保险基金支出。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 三个子项目的费用由民政事业费表示,具体包括抚恤事 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又称社会福利负担 业费;军队离退休、退职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 系数,H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又 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支出;社会福利费;自然灾害救济 称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依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 费;地方离、退休人员费用;其他用于城乡医疗救助、民政 产函数,H选定为0.75,Qa代表老年人口比重,Z代表 事务管理等民政事业费。根据上述统计口径,并参照有 失业保障支出比重,J代表工伤、生育保障支出比重,M 关的统计年鉴和年度报告整理出我国社会福利支出的情 代表社会福利、救助与优抚支出比重。按照国际经验和 况表(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2004—2008年度,我国 中国已采取的保障政策,z的上下限值一般为1%一 的社会福利支出水平是随着社会福利的发展逐步提 1.5%,J为o.o16%一1.5%,M为1%一1.5%。然后再 高的。 统计出不同时期的老年人口比重,就会得出社会福利适 (二)我国社会福利总体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度性 度水平的适度区间。 分析。 通过测算,可以看出我国样本年份的社会福利水平 研究社会福利总体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度性的测算 均无达到适度水平的下限。以大社会福利概念来看,我 方法种类多样,比如马会学者(2007)提出的通过建立 国总体的社会福利水平还偏低,还达不到“适度”的要 “推动效应”模型和“拉动效应”模型的方法进行具体测 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会 算,当“推动效应”大于“拉动效应”时,表明这一国家或 福利的需求则会不断提升,低于适度下限的社会福利不 地区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社会福利支出是其经济进 仅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而且还会对经济 一步增长的制约因素,而社会福利支出是其经济进一步 的良性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当然,通过表3我们 增长的制约因素,即社会福利支出发展滞后,应该发 也能看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福利体系的逐步扩 展;①比如穆怀中学者(2003)依据人口结构理论和柯 展,我国社会福利水平正逐步趋近于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提出了社会福利水平测定模型, 的适度区间,这是良好的发展趋势。 表2 2004~2008年度我国社会福利支出表 亿元 2004正 2005正 2006正 2007正 2008正 基本养老保险支出 3502.1 4040.3 4896.7 5964.9 7389.6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支出 862.2 1078.7 1276.7 1561.8 2083.6 失业保险基金支出 211.O 206.9 198.0 217.6 253.5 工伤保险基金支出 33.3 47.5 68.5 87.9 126.9 生育保险基金支出 18.8 27.4 37.5 55.6 71.5 民政事业费 577.4 7l8.4 9l5.4 1215.5 2146.5 社会福利总支出 5204.8 6119.2 7392.8 9103.3 12 071.6 注:2007年及以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局、人力资 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事业发展统计 报告(2004~2008年)》,htlP;// .mc g01. 型 /tj 。 ①马会:《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适度性的计量分析》,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马会、吴云勇:《中国社会保障支出 与经济增长的适应程度》,载于《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 ②穆怀中:《国民财富与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锯j{!r研宪考考2010- ̄.gg 61期(总第2333期) 四、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 利体系 (一)理念上:明确政府主导,促进社会公办,形成能 促型政府。 同时我们还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可以将新公共管理 (NPM)运动广为传播的“政府是掌舵者,而不是划桨者” 的概念应用到社会福利领域中, )②使政府从传统的福利 模式向“能促型政府”发展,即政府的角色从直接提供服 务转向“民办公助”(public support for private responsibili ty)的方向, × ( 政府的作用就是形成一个使这些不同系 我们知道社会福利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最有效的 方式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完成,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共办 统共同发挥作用的制度框架。政府制定政策和提供资 是促使社会福利体系发展的很好途径。首先,提供公共 金,这些政策的实施者则变成各种形式的营利或非营利 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有 组织,即“第三方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可将很多福利 不可替代的道德、政治、法律、管理和监督等各个方面的 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递送环节由政府转向私人部门运 责任。其次,政府也具有社会所无法比拟的组织功能,政 作,这并没有改变一些公共福利的性质,只是通过购买服 府主导是社会福利体系发展的动力与基础。社会福利体 务或福利券等形式将公共部门的公益目标与私人组织的 系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这是政府 高效率相结合。因为人们的需要是通过包括政府、市场、 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庭、社区和公民社会组织在内的多种渠道得到满足的, 但是,由于政府自身的缺陷使得公共服务供给具有 而不是单纯依靠政府或市场或某一个系统就可以实现 低效率与低质量,如果全部由政府承担社会福利体系的 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使市场组织和公民社会组织等都 建设,会增加政府的负担,也不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不 能和政府形成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而成为政府为社 能达到最优效果。并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 会成员提供福利的工具。⑥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社会 础薄弱 ,生产力水平不很发达的国情和人口基数大, 成员的积极性,利用社会化的优势,促进社会福利体系的 快速老龄化的特殊情况,这些都告诉我们要满足人们 发展。 对社会福利的需求,光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 (二)制度上:制订发展规划,落实法律保证。 引进社会的力量,通过社会共办来达到社会福利体系 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在认真吸取国内 的完善。 外已有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规律,遵从规划先行的原 表3 2004—2008年中国社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度性状况 2004正 2005正 2006正 2007正 ’ 2008笠 老年人口比重(%) l2.38 l2.98 l3.18 13.64 14.01 GDP(亿元) 159 878.3 183 217.5 211 923.5 257 305.6 300 670.0 下限(%) 1O.80 11.25 11.40 11.74 l2.o2 实际水平(%) 9.29 10.15 l0.32 1O.69 11.15 上限(%) l2.66 13.1l l3.26 13.61 13.88 与适度下限的差距 一1.51 —1.10 —1.08 一1.05 —0.87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9)》。其中老年人口的比重按照国际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测算的是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由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下转第25页) ①BUTCHER Delivering Welfare:The Governance of the Social Services in the 1900s[M].Bue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5. ②FARNHAM D,HORTON S.Managing the New Public Services[M].Basingstoke:Macmillan,2006. ③GILBERT 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hTe Silent Surrender of Public Responsibilit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yt Press,2002. ④GILBERT N,TERREL P.Dimensionsof SocilaWelfare Policy[M].5 edition ed.Massachusetts:Allen&Bacon,2002. ⑤GILBERT N.“The Enabling State.9”from public to private responsibility for socila protection:Pathways and pitflals[G].OECD socila,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NO.26,2005. ⑥张秀兰、徐月宾、方黎明:《改革开放3O年:在应急中建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 四一、结论与建议 ….。 .… 平,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一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保持居 兰 深 蔷 善 l i ——————÷—一● 一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