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勤学事例
古代有很多名人都以勤学而著称,他们的事例一直激励着后人。以下是一些古代名人勤学的事例:
1. 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幼时勤奋好学,但是家中贫困白天要忙农活晚上读书却没有钱点油灯。 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书。当时的同乡中有个藏书多的有钱人。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只希望能够借看你家的书。”那人听后深为触动,就把书都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 欧阳修借阅典籍: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3.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这些事例展示了古代名人在求学路上的坚韧、毅力和勤奋,他们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