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
一、历史作用;
1、经济上: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①原因:A、孝文帝采取发展经济的政策:均田制、租调制;B、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兴修水利;C、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表现:A、农业生产发展:农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重视兴修水利;粮食产量增加;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发展。B、手工业日益活跃:丝织业发展显著;北方出现青瓷。C、商业日趋活跃:洛阳市场众多,货源充足,交易活跃;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出土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
【历史纵横】关于“佛说法图残片”、“北魏孝文帝铸造的铜钱”、“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图:分别反映了北魏时期丝织业的发展、商业活动活跃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学思之窗】北魏贵族大多经商的事实,什么了什么问题?
提示:(1)反映了商业活跃;(2)接受汉人生活方式,民族融合加强。
2、政治上: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 封建化含义: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具体措施: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推崇儒学,建立孔庙;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自律,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制定礼仪制度,改用汉族祭祀礼仪;仿照汉族制定礼乐。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统治者沿用该制维护统治。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模仿汉族制定九品官制;修订律令,废除落后残酷刑律。
关于“龙门魏碑书法”:反映了北魏重视汉文化,促进了北方文化的发展。
关于“鲜卑人乐俑”:反映了孝文帝仿照汉族制定礼乐
3、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①鲜卑族的汉化:A、鲜卑人成为农民,由游牧走向定居,完成了封建化过程;B、鲜卑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有的兼营工商业; C、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②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A、汉族学习到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B、汉族服饰也受到鲜卑族影响。
认识: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途径。
关于“汉人胡食画像砖”:反映了汉人的饮食和服饰文化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4、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对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1、改革的性质: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2、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全面。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根本原因。
2、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3、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
4、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5、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四、启示(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本课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本课测评】
1、孝文帝改革后,社会经济出现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提示:
①变化: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说明;
②影响:推动了游牧经济转变为农耕经济,增加了财政收入;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意义在于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①大融合:A、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使鲜卑族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耕经济;B、政治上推行官俸制、三长制、迁都洛阳,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推动了政权封建化;C、
风习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②为统一奠定基础:南北民族隔阂逐渐消除;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2、争鸣:提示:注意辨证地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吸收是否合理?有什么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教学反思】略
【重难点解析】
1、封建化和民族融合的含义:
①封建制形成、确立的过程一般称为封建化过程。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索向封建关系的转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
②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
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
民族融合主要几种形式:A、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B、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C、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D、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E、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①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②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③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