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赤壁赋说课稿

来源:六九路网
旅顺第三高级中学创新杯说课大赛说课稿

《赤壁赋》

崔彦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 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课文,也是全国新课标高考大纲要求的必背篇目。从整本教材来看,本单元是继第一单元现代写景散文名篇的赏析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领略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艺术魅力。赋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文体,有着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也有着深刻的思考,苏轼在进行文章描写的同时,在语言中还寄寓了他对人生哲理性的思考,所以学习此文对于我们探索人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上,背诵全文,对赋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上,通过朗读诵读感受文本,通过讨论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文章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对文章进行思考,从而提炼出对人生的思考,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做点拨,据此,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对赋的鉴赏,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文章的深

1

刻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经过高一两个多月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和赏析能力,且对于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在情感上,作为高一的学生,他们享受着人生非常欢乐的时光,没有受过什么人生挫折,自然也没有去深刻的思考过人生、渺小、短暂、永恒、变与不变这一系列相对深奥的问题,所以引导他们学习此文,把握好此文,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海德格尔有句话 :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语体以其不同于白话语体的存在,蕴含着古代人的精神和思想内涵,抛弃文言文本,一切也就消失殆尽了,所以文言文教学仍然以反复诵读为主,当然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依据学情和这节课的特点我将主要采取诵读法、讨论探究法、点拨法、辩论法。

2.学法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具体做法:引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课上重视诵读感悟,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仔细分析课文内容,小组讨论互助学习。

2

四、教学课时

《赤壁赋》全篇用3课时完成。前两课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第三课时,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文章的深刻内涵。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今天主要讲解第三课时,这一课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探究为主,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导入方式是图片导入,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呈现出赤壁壮观的景象,创造一种情景感,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思考接下来将出现的一些问题。

环节二 复习朗读

通过前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对字词句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理清了文章思路,通过复习朗读再一次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回忆上节课总结的文章情感思路。

月夜泛舟的陶醉-----悲凉箫声的感伤------人生失意的悲情-----随缘而安的态度、忘情尘世的洒脱

环节三 深入探讨,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学生小组探讨分析描写意象水月的变化和其中的感情变化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板书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3

侧重分析主客问答,即哲理中的水月。帮助学生理解这里主也是客,客也是主,主客参照,互为表里。之所以用这种形式,一行文上显得奇谲多变,二与之前山川风物起落映照,好似此苏与彼苏在对话,被贬谪的郁结苦闷就在这对答中消解涣逝。经过学生自我探讨和教师点拨,小结完成苏轼由疑惑到豁然开朗的心理变化过程,促使教学重点的完成。 课堂最佳的十五分钟也会利用在此环节。

到这一部分对文本本事身的解读已经完成,但语文教学的外延是无限的 ,配合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兰亭集序》对人生问题的思考,进入第四环节。

环节四 拓展延伸

以中国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之中的不同生命轨迹配合新课改探究学习的特点,进一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旷达精神。鉴于高一学生的特点我决定将学生分为两组,指定学生熟悉的人物,屈原和李白与苏轼进行正反对比,探讨辩论。 帮学生客观分析不同人物的特点,如屈原的爱国和投身汨罗江的悲剧选择,李白的放达与不羁的性格,在和苏轼的比较中,帮助学生得出他们更欣赏哪一种精神。

设计目的:侧重拓展中国不同文人在逆境中的精神,在不同的文人对比中突出苏轼的这种旷达精神,并探究这种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成本课教学难点。

在这里我只是想打开一扇门,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照自己的兴趣去发掘中国传统人物的传统精神。所以学生的表达可不作统一要求,当然我会在最后适当表达对苏轼这种豁达精神的认同。毕竟正如周国平

4

所说:“在人生中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

环节五 作业设计

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培养学习古文的兴趣,训练写作能力。 至此完成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设计意图:体现作者感情变化,哲理性思考,简练鲜明,强化重点。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