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孝德中蕴含的精神孝养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六九路网
2015年7月 第34卷第7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mity Ju1.,2015 Vo1.34 No.7 论传统孝德中蕴含的精神孝养及其现实意义 于慧芳 (洛阳师范学院马列理论教研部,河南洛阳471022) 摘要:传统孝德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孝养内容:对父母事之以礼,照顾、安顿好父母的饮食起居,尊 重父母的人格尊严;以诚养亲,做到身敬、辞逊、色顺,使父母心情愉悦,满足父母的情感需要;珍惜生命、 修身立业、结婚育子,做到身安、业安和家安,实现父母的心志希望。挖掘和弘扬传统孝德中的精神孝养对 于老龄化时代到来之际,建设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孝德;精神孝养;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82-052;13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5)07—0054—05 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步伐不断加快。据预 心是爱老、敬老、尊老,使父母长辈能够愉快幸福 地安享晚年。传统孝德中的精神孝养内容主要表现 在敬以养身、乐以养心、安以养志三个方面。 一计,至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接近20亿。尤 其是我国,老龄化呈加速发展趋势。预计到203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3.1亿,占总人口的20.4%。 截至2014年底,上海户籍老年人口已达414万,占 户籍人口的28.8%,预计“十三五”中期将突破500 万。老龄化越来越成为亟待应对的重要问题。随着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 、敬以养身——敬重父母长辈的 人格尊严 中国有句古语叫“积谷防饥,养儿防老”。人在 的养老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老年人的 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老人们对子女在经济供养 方面的要求不断降低,在精神上的需求不断增强, 精神孝养问题凸显出来。世界老龄联合会主席布莱 克倡导:应多关注老人的精神赡养,提高老人的生 活质量,增强老人的幸福感。“孝”是中华民族传统 道德的核心内容,是诸德之首,传统孝德中蕴含着 丰富的精神孝养内容。挖掘并弘扬传统孝德中的精 神孝养内容,对建设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 乐、老有所安的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精神孝养,主要是指子女对父母长辈在情感上 给予慰藉,在心理上充分关注,在精神上竭力满 足,使父母长辈在家庭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温暖,享 受到独有的天伦之乐。因此,它要求子女关心父母 长辈的生活,尊重父母长辈的人格尊严,了解父母 年老之后渐渐失去了劳动能力,就会食衣无着;人 年老时身体衰弱、疾病缠身,就会失去独自生活的 能力,因此,子女要尽反哺义务,赡养父母长辈。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 人之孝也。”_l 老百姓的孝就是顺应天道、时令,勤 劳耕耘,谨身节俭来奉养父母。“世俗所谓不孝者 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 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 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 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 也。”_2 孟子论述的五不孝,其中三不孝都是“不顾 父母之养”,足以说明孝养父母是为人子女者的基 本义务。子女小时由父母哺育,父母祖辈年老,由 子女“反哺”,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珍视现世人生、 代际相互关爱的一种合理的人生态度。 中国自古就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之说,说明养亲对动物来说都是有可能的。对于人 长辈的心理需求,尽量满足父母长辈的意愿期待。 子女要与父母长辈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在生活中 对父母长辈采取悦、敬、诚的态度。精神孝养的核 收稿日期:2015—02—18 而言,养亲的本质在于敬亲,它是子女对父母长辈 作者简介:于慧芳(1969~),女,河南南阳人,副教授。 ・54・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7期 发自内心的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对父母长辈的人格 尊严的尊重,是理性的要求,是文明和教养的体 现。“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 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云:小人 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 对父母,只是 养活给饭吃,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和敬爱,那和 养动物是没有区别的。“周襄王之母非无酒肉也, 衣食非不如曾皙也,然而被不孝之名,以其不能事 其父母也。君子重其礼,小人贪其养,夫嗟来而招 之,投而与之,乞者由不取也。” 5 如果养亲仅仅是 把吃的、用的扔给父母,那是行乞者都不愿取得 的,是对父母尊严的侮辱、人格的蔑视。儒家把是 否能在养亲的过程中做到敬,提高到人与禽兽之 别、君子与小人之别的高度来看待。 那么,养亲如何做到敬呢?敬是一种心理状 态,必然要以约定俗成的“礼”来表现。敬父母长 辈,就必然表现在家庭生活的礼节上,因为礼的本 质是敬。它要求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长辈事之 以礼,时时、事事、处处对父母长辈起敬起孝。“孟 懿子问孝,子日:‘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日:‘孟 孙问孝于我,我对日:无违。’樊迟日:‘何谓也?’ 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 _j_“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 省,在丑夷不争。”“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l4 按照礼 的要求照顾好父母的日常起居,做到冬天给之以温 暖,夏天给之以凉爽,晚上安顿父母就寝,清早省 亲问安,言谈进退对父母祖辈以礼表恭,体现子女 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和敬爱,这是孝道的本质要求。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_2 敬亲,就要按照礼的 要求诚心、尽心地对待父母长辈,在人格上多尊重 他们。 在当今中国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独生子女的 成长,轻老重幼现象严重且普遍,父母长辈越来越 处于边缘化地位,成为保育员、采购员、炊事员等。 民谣中曾传唱“奶奶是仆人,爷爷是用人,儿媳是 主人,儿子是客人,孙子是祖宗”,而事实也正如 此。就餐时,孩子先动筷子,孩子最爱吃的菜放在 孩子面前;看电视时,孩子拿着遥控器,不停地调 换频道,从不问长辈喜欢看什么;外出游玩时。子 女不主动征求父母长辈的意见,不愿带他们同行; 回家进门时,子女不主动问候父母长辈,不打招 呼;更有甚者,稍不顺心就对父母长辈大呼小叫。 老人在人格上得不到尊重,在尊严上得不到满足, 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多苦恼。传统孝德中以礼事亲、 敬以养身的思想对于老人们的“老有所享”有着重 要的现实意义。这要求我们首先要在家庭日常生活 中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尊老的规矩礼节,并在生活中 自觉遵守。比如,不越矩违礼,关心体贴老人,充 分尊重老人的人格尊严,言行上文明礼貌,给孩子 树立一个榜样。此外,还要通过学校、媒体、网络 等不同渠道和方式,营造对老人有礼有规的社会风 尚,形成使老人在全社会都能得到尊重的良好的社 会风气。 二、乐以养心——满足父母长辈的 情感需求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人人都会经历从呱呱坠地 到被哺育成人,人人又必然要经历衰老到需要“反 哺”的过程。幼小的孩童若失去父母的哺育就不能 存活于世,衰老的生命若没有子女悉心周全的照顾 就很难实现生命的善终。传统孝道中的悦亲以养 心,是子女对父母长辈养育之恩的酬谢报答。以感 恩报答之心、酬谢养育之心对待父母长辈,实际上 是父母长辈与子女之间相互关爱,珍视现世生命质 量的一种理性的人生态度,是把关爱自我、善待自 我、提高自我生命质量的意识转化为对现世人的悉 心照料。 孝养父母长辈不仅要做到使父母长辈食饱寝 安,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慰藉,使他们 精神愉悦。父母长辈精神愉悦、心情和畅,人体的 生理代谢和分泌调节就会处于良好状态,自然有助 于延年益寿。如果精神压抑,则会产生不好的情 绪,进而导致内分泌失调,抵抗力下降,自然就会 对健康不利,生活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养亲重在悦 亲,悦亲在于养心。“孔子日:啜菽饮水,尽其欢, 斯之为孝。” J‘‘曾子El: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 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 之。” 由此可见,悦亲养心要高于仅仅养身。 养亲如何做到乐以养心?首先要以诚养亲。先 有孟子为我们树立了舜以诚悦亲、感亲的大孝典 范,后有《二十四孝》中广为称颂的“鞭打芦花”中 闵子骞以诚感亲的事例为鞭策。孟子提出悦亲之道 在于诚心:“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 矣。” 乐以养心,也即子女当以诚心对待父母长 辈。“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 ・55.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7期 有余,必日,‘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 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日:‘亡矣。’将以复 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绕在身边,只是渴望子女们也能够走入他们的内 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理意愿,多与他们交流思 想、沟通情感。他们希望可以在思想、情感方面享 有充实、快乐和幸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子女 要自觉加强与父母长辈的沟通交流,尤其是要加强 与父母长辈的情感沟通。可以与他们促膝谈心,做 一事亲若曾子者,可也。”_2 曾子养亲在于了解父母的 心愿,以诚养心使父母心情愉悦;而曾元养亲在于 不清楚父母的心愿,仅是养口体而已。这种诚心养 亲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关心体贴父母,照顾父母时 个贴心的听众;可以多打电话聊天,减少父母长 能够做到辞逊、色顺,为人子女者不仅要在日常生 活中关心、体贴、照顾父母长辈,奉之以礼,而且还 要为他们忧年忧疾。“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当父母患病时,要慎 重择医,药先尝之,侍奉在旁。《二十四孝》记载了 汉文帝孝侍母病的事迹:“母病三年,帝为之目不 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 下。”儿女以诚养亲,做到身敬、辞逊,就必然表现 在色顺上。“孝子之有深爱也,必有和气;有和气 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_6 儿女以和 颜悦色事亲,父母就会从内心深处感到快慰,就能 够给父母带去欢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超越了动 物的关系号隋感,提升了人们的生命质量。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普及、社会的发展,以及 人们观念的嬗变,我国的家庭越来越趋于小型化。 子女婚嫁后往往离开父母自立门户,只留下老人独 自生活。父母长辈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三世同堂、 四世同堂大家庭已十分少见,大多只是老人独自生 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命质量, 虽然父母近在咫尺,却难有时间回家探望,甚至连 父母生病也鲜有所知,更不要说关心父母的饮食冷 暖了。有的年轻人虽每周带着孩子回家和父母团 聚,却是踩着饭点去,吃完饭就走,难得帮父母做 做家务或者与他们坐在一起聊聊天,周末聚会反而 成了父母难舍的鸡肋。距离父母较远的在外工作的 子女,同老人相聚的时间越来越短,次数越来越 少,情感沟通、互动几乎没有。独处老人的心里话 无处倾诉,快乐无人分享,痛苦无人分担,缺少了 儿孙绕膝之乐,生活变得了无生趣,人也在岁月的 流逝中慢慢老去。传统孝德中乐以养亲,使父母心 情愉悦,满足老人情感需求的思想对于建立一个老 有所乐的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乐以养心的核 心在于以诚心对待父母长辈,了解父母长辈的情感 所需,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现代社会变化迅速, 生活节奏加快,父母长辈能够从内心深处理解子女 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他们也从未要求子女时时、事 .56. 辈的孤独寂寞感;可以常携子女回家看望,增加他 们的儿孙绕膝之乐;可以多陪父母长辈欣赏文体节 目等,增强他们的认同快感。总之,子女应该通过 走进父母长辈的心理世界,满足父母长辈的情感需 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幸福感。 三、安以养志——实现父母长辈的 心志希望 马克思指出:“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 他的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 识到的本能。” 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能够以自 我的生活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思,思考如何让自己 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因此,随着人自我意识的发 展,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成为突出的问题。 一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类总有一种理想,一种希 望,虽然高下不同,必须有一种意义。” 人生的价 值意义就在于人生希望的实现和心志的实践体验。 孝道中的安以养志,实质是子女通过安身、守道、 家业传承,使父母的期望得以实现、心灵得到安 慰、精神家园得以安顿。这样的孝,是人的社会责 任和仁爱精神的全面体现,是一种高境界、高层次 的孝。 父母把子女带到世间,在抚养子女成长的过程 中倾注了无数心血,他们希望子女健康快乐、坚守 正道、成家立业。子女身上流淌着父母的血液,子 女的健康成长、结婚育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子女 身安业成承继的是父母的生命意义。因此,对于子 女来说,孝敬父母就是要努力满足父母的愿望,使 父母的心志、希望得以实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 世,孝之终也。” 1 意思是说,尽孝力求在社会上取 得事业的成功,做个功臣;在道德理想层面有所追 求和建树,做个君子贤臣。 如何才能做到安以养志?第一,要存身守身, 珍瞄自己的生命,做到身安。“身体发肤,受之父 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ul J‘‘不亏其体,不辱其 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 为人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7期 子女者,不损毁、伤害身体,存好身,是行孝的前 提。在存身的基础上,要守礼慎行、积善行德,不 为恶,不辱没自己,不使父母长辈的名声受到玷 污。“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 终矣。” 6 孟子日:“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 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 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_2 所谓存 身守身,就是要珍惜并爱护父母长辈给予的生命, 敬重自己的生命。“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 之遗体,敢不敬乎?” 在守身方面,荀子特别反对 与人争斗。“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 君者也。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 是忘其身也;室家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然且为 之,是忘其亲也;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 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 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圣王之所不畜也。” 子女不要逞一时之怒,与人争斗,以致失掉宝贵的 生命,甚至使亲人陷于刑戮之祸。第二,在守身的 前提下,要修身立业、行道立功、耀宗明楣,做到 业安。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有“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理想抱负,通过修身齐家实现任重道远的 社会使命,为民族、为国家建功立业,使父母长辈 感到荣耀和骄傲,这就是对父母长辈的大孝。相 反,不走正道,步入邪途,甚至身陷囹圄,给父母 带来精神上的负罪感、耻辱感等沉重的压力和负 担,这就是最大的不孝。古人所崇尚的“立德立功 立言”,就是为人子女者对父母长辈应行的孝道, 也是为人子女者的精神追求。第三,要结婚育子、 承继祖业,做到续安。“父母生之,续莫大也。”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_6 均 把传宗接代放在首位,要求子女长大要成家育子。 在中国人看来,生命的延续不是通过轮回转世、灵 魂不死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传宗接代的形式体现出 来。只要有后,个体、父母及祖宗的生命就可以延 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为了生命的传承,婚姻就 成了一件大事,“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 至嗣也” 1 。子女们都承担起传承生命的重任,生 命就不会中断。对生命的传承,不仅包括生命的传 承,也包括承载生命的精神传承。“父在观其志,父 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l3 就是 要继承祖先的基业,永葆先辈的风范。“夫孝者,善 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J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当代中国社 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一个别样的时代。借用狄 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话来描绘我们的时代困惑: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 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 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 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 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 正在直下地狱。”物欲逐渐垄断了人们的经济和社 会生活,物质被人们梦想着、崇拜着、追求着,物 质逐步侵入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物质金钱被人们 极端地崇拜着、梦想着、渴求着,学习考试是为了 赚钱,工作生活是为了赚钱,一切成了赚钱的工 具,荣誉、权利甚至贞节等都可以因为金钱而舍 弃,人们沉浸在金钱的狂欢中,迷失了自我。这种 世俗时代孤立的个人,孤独地面对以利益为轴心的 市场世界,柔弱的肩膀顿时感到力量的微弱,难以 撑起冷酷的世界,致使一些年轻人在挫折与压力 下,不愿承担事业和家庭的责任,在学习、工作和 婚恋中自我放弃,依赖父母不想自立,有的甚至以 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逃避现实的压力。传统孝道中的 身安、业安、家安以养亲,对于在现代社会中提升 人们的责任意识,安顿人们的心灵家园有着重要的 启示意义。身安,就是要珍视自己的生命,好好爱 护自己的身体,不刻意去危险的地方以免父母担 心;在挫折、困难和压力面前,不轻言放弃自己的 生命,因为生命不仅是自己的,我们体内还流淌着 父母家族的血液。业安,就是要自强、自信、自立, 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孝德 中所蕴含的建功立业、尽己奉献,正是由追求生命 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的“立身行道”的孝对现代的启 示。家安,就是要把婚姻当作人生的一件大事,到 结婚生子的年龄时做该做的事,免除父母的担忧。 从某种意义上说,婚姻能在现实中给人们游走的灵 魂以安顿,给孤单的心灵以慰藉。只是它需要我们 抛弃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认识到生男生女 都是自己生命延续的一种方式;需要我们沉下心 来,好好地教育子女,培养他们成才,陪伴他们成 长,享受与他们在一起的快乐。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在世俗的物质世界中找到永恒的、不朽的心灵寄 托,才能寻出人生的意义来。 [参考文献] [1]孝经译注[M].胡平生,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68, 58,58,76. ・57・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7期 [2]孟子今译[M].刘方元,注译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5:173,195,143,149,149. 2009:534. [8]鲁迅.坟——我之节烈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3]论语今译[M].唐满先,注译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10,9,34,5. [9]孙安邦.白话苟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39— 40. 王云五.礼记今注今译[M].王梦鸥,注译.北京:新世界 出版社,2011:28,5—6,52,247. [10]王肃.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14. [11]夏延章,唐满先,刘方元.四书今译:中庸[M].南昌:江 西人民出版社,1992:41. [5] 盐铁论[M].乔清举,注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2. [6] 吕友仁.礼记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79,263,257,257,36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杨倩】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piritual Filial Piety in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YU Hui—fang (Department of Marxism and Leninism,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is rich in the contents of spiitrual filial piety:being courtesy to parents, taking care of them in diet and daily life and respecting them courteously;being sincere to parents,making them happy and meeting their emotional needs;cherishing life,getting married and having a successful career SO as to a。 chieve parents’expectations.With the age of an aging society and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 ty,in which the elderly can be looked after properly and enjoy their life,it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ifcance and function to dig and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spiirtual filila piety. Key Words:traditional filial piety,spiitual frilial piety,practical signiicance f(上接第53页) The Philosophic Aim of Modernity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of Marx’S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PENG Jun-guo (Institute ofMarxism,Tianifn Normal University,Tianifn 300387,China) Abstract:Modernity has an outstanding contibutiron for the 20 century,but it increasingly reflects the char— acteristics of threat in the 21 century.Modernity as the embodiment of rationality,tutrh and SO on,rejects all the irrational things with its image of“divine’’and fights against all the value rationality with its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technology rationality,then resulted in environmentl damage,mataerialistic,moral decay and other social cri— sis.As a result.it is not that Marx’S understanding of modernity is improper,but western society improperly ap plied the Marx’s practice viewpoint,improperly selected and used the theory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 tire relations,and exaggerated that productive practice shall follow the pattern of“instumentral rationality”.Imple— mentation of modernity philosophy orientation。should retum to the true theory of Marx’S scientiic practice vifew— p0int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namely,we should carry forward the signiicant function of instrfumental rationality and technol0gY rationality.and also insist on the fundamental status of i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Irrationali— tv as the raftonal foundation and source should be received by the rationality,and let the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commonly develop in the dialectical uniication.f Key Words:modernity;rationality;irrationality;dialectical uniication f・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