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丽红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5年第12期
沈丽红
(拱墅区图书馆,浙江杭州310015)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服务空间;功能融合
摘要: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区县图书馆在区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统筹规划下,尝试整合辖区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构建一个文化交叉融合的立体服务空间,为基层图书馆服务探索一种新的服务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2-0093-03
收稿日期:2015-08-31
作者简介:沈丽红(1974—),拱墅区图书馆馆员。
近年来,在杭州图书馆褚树青馆长“第三文化空间”理念的影响下,杭州市各区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加多元化、职能定位更加宽泛。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王世伟也在对一些国际大都市图书馆进行研究后,提出现在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正呈现出服务空间上的融合趋势[1]。就此,笔者结合拱墅区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的实践形式,对基层图书馆的服务空间融合做进一步的探索。
1空间融合的背景
世界上一些大都市图书馆在原有图书馆文献典藏和书刊阅览功能的基础上,导入了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科技馆、档案馆、文化馆等的服务空间,并融合了这些场馆的服务功能,使大都市图书馆成为所在都市的巨型开放式教室。如: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集阅览、展览、展示、服务教育、服务科研于一体。整个亚历山大图书馆建筑空间功能包括:①图书馆空间(主体图书馆、青少年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②天文馆与博物馆空间(天文馆、科学博物馆、文字博物馆、亚历山大考古博物馆等)。③学术研究空间。④其他附属空间(会议中心、多功能空间与展示室、书店、餐厅等)。亚历山大图书馆现成为亚历山大的新景观,成为埃及了解世界、世界了解埃及的窗口。在美国的印第安纳波利斯,有座建于1925年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这座博物馆面积超过40万平方英尺,设有12个主要场馆,场馆主题涉及物理、自然科学、历史、世界文化和艺术等多个方面,拥有超过11万件藏品。在博物馆里,儿童不仅可以观赏藏品,学习知识,还能够体验到分享和动手操作的乐趣[2]。
从国外公共场馆空间融合实例可以看出,场馆空间的功能是立体的、多方位的,而融入一切文化表现形式,有利于场馆功能的最大化发挥。
2基层图书馆空间融合的现实意义
2.1有利于提高区县级文化阵地形象
空间融合的运用,将文化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市民,方便了市民获取文化内容,成为市
民休闲阅读的去处,也将成为当地政府文化服务的新亮点,提高了图书馆文化阵地的总体形象。
2.2资源融合,提高空间服务能力
现在基层场馆一般都面临着人员少、经费少、场馆小等问题。空间融合后,馆内能举办讲座、展览(主题展、精品展、特色馆藏等)、读书会、演讲朗诵、专题陈列、音乐鉴赏、美术培训、电影放映、节目表演等;能发挥场馆人员及原有资源的作用,使知识立体化、多方位地呈现,易于群众吸收。因为没有馆界,在大空间内文化元素能更好地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一个共同体。所有资源只为一个文化空间服务的方式,有利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空间整体服务水平。
2.3便于统一宣传包装
空间融合在对外宣传上,有利于整体对活动进行策划、包装、宣传,统一宣传口径,加大宣传辐射面,方便市民接收统一信息。如:杭州市拱墅区文广新局现在建立的“智慧一点通”网络微信宣传平台,将拱墅区图书馆、文化馆、体育中心、整个区的文体站点以及区内最新、最热的文化资讯和活动信息进行整合,并统一对外发布,可供市民随时查阅选择。
2.4数字资源充分共建共享
除空间实体阅读外,数字阅读也是实体空间阅读的延伸,是市民方便快捷地了解信息资源的窗口。功能融合后的图书馆,将整合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及相关文化机构,进行有计划的数据整合与制作,为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整合的平台和一站式服务,从而促进融合后的文化空间在虚拟空间的资源共享。
3基层图书馆服务空间的整合——“图博综合体”
在杭州主城区有座拱墅区图书馆,坐落在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拱宸桥畔,与它融为一座群楼的还有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两馆建筑面积13,000 余平方米,展览面积5,500余平方米。这两座文化机构均属于拱墅区文广新局,是拱墅区政府的公益事业单位。两馆融入同一建筑群,被杭州市图书馆褚树青馆长称为“图博综合体”。
3.1“图博综合体”实践运用
3.1.1两馆同一主题——运河文化。拱墅区图书馆为区级公共图书馆,又为杭州市运河文献分馆,内设有运河文献典藏室、运河文献研究室,是运河文化研究场所。图书馆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整理、研究运河文化资料,力求全面地反映和展现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博物馆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陈列主题,收集、展出文物和史料,充分展示了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是图书馆运河文献特色馆藏的实物体现,而图书馆的文献资料馆藏也是博物馆大运河文化的史实资料收藏。同时,图书馆设立运河文献研究员,为参观者和读者提供运河文献参考咨询服务,为参观者提供导览服务。
3.1.2有效运用人力。两馆在班子成员上实现“一个馆长主持两馆工作,配套两个副馆长分别负责两馆日常事务”,根据两馆工作性质,发挥员工长处,实行互通交流。财务人员、活动策划、宣传报道人员、安全消防人员、讲解员、网络技术人员等皆可通用,从而紧紧地将两馆人员融为一体。
沈丽红:基层图书馆服务空间功能融合的实践运用与探索
沈丽红:基层图书馆服务空间功能融合的实践运用与探索
3.1.3资源共享,互惠互通。两馆虽然各一个门面,但在活动、场馆利用、服务对象上却是交叉融合的。如:两馆共同打造运河文化品牌,围绕运河文化开展“运河论坛”“运河大讲堂”“运河少儿影评院”“运河画室”“运河少儿探索发现之旅”“运河好奇实验室”等系列活动。在场馆利用上,博物馆发挥场地大、参观人员多的优势,常年举办运河风情画、民俗剪纸、书法、摄影等系列展览;还开设图书角,让游客驻足休息时能享受到片刻的阅读时光。另外,两馆共有的报告厅还常年举办讲座、表演、培训等活动。两馆相互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3.2“图博综合体”实践运用的不足
“图博综合体”更趋向于资源整合,在空间格局上还是各归各的陈设。运河文献虽然是两馆整合的纽带,但丰富的文献资源未渗透进馆藏藏品的知识介绍中,参观者还是匆匆浏览一遍馆藏便离场,与真正意义上的大空间、大资源融合还有一定差距。
4基层馆服务空间的多元化形式
在空间融合上,拱墅区图书馆做出了自己的尝试,2015年即将竣工的新区级图书馆又将与区文化馆继续采取合作方式。除拱墅区图书馆外,杭州市各区县图书馆也常年引入其他场馆功能,举办讲座、展览、美术、舞蹈艺术培训、手工、表演、电影影评、科学实验室等活动。
从活动形式看,区级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已超越传统的借阅,服务内容引入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影院等场馆的服务内容,发挥了场馆功能,整合了辖区资源,成为辖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力军,也为基层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图书馆也由静态场所转变成了自由、开放、交融的文化空间。
5深化基层图书馆空间融合的设想
5.1基层图书馆实行空间融合的可行性
5.1.1同属于区级政府管理。现在区县级政府管理下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馆等,因同属于区政府管理,空间融合操作具有可行性。其中,区县级文广新局又管理着图书馆、文化馆,有的区县级文广新局还管理有博物馆。因此,将图书馆、文化馆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融为一个空间,更具操作性。
5.1.2同一服务性质。图书馆是供读者在馆内使用文献的专门场所,可以围绕馆藏文献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者服务工作。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是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的文化教育的社会公共机构。文化馆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开展群众文化的组织策划、指导示范、创作辅导和理论研究的中心,是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中心。可以看出,这些公共场馆都是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发展服务的,其服务目的与服务对象一致。
5.2基层图书馆实行空间融合的条件
5.2.1政府转变观念。目前,国内有不少基层兴建了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如:苏州市的姑苏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将图书馆、文化馆、非遗生活馆、群众创作辅导中心、美术馆、文体活
动中心等公共场馆合成一体,让市民享受到“一站式”文化惠民服务[3]。从该服务形式来看,姑苏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更侧重于场馆的结合使用,而要实现大空间内的文化交叉交融,更需要政府领导转变观念。这需要各区县级政府领导能去除场馆性质,有大空间内文化交融的观念思维。只有通过政府的行为推动,空间融合才能有实施基础。
5.2.2制定相关政策扶持。目前,图书馆虽然与别的公共场馆合作较多,但受传统体制的影响,要使各场馆功能融为一体,还具有一定的困难,包括观念、人、场地、文化融合设计概念、文化融合内容、具体实施等问题。因而,为使公共空间特别是图书馆空间大融合,需有有一定的相关政策扶持。
5.3基层图书馆进行空间融合的思路
5.3.1建立法人制的大空间融合。在各区县级政府的支持下,建立融合文化、教育、体育等内容的大空间,由区县级文广新局领导兼任法人,统管大空间服务事项,实现资源共享,场馆整合。
5.3.2把休息、娱乐与书本阅读、对多元文化的介绍融入一个空间。如:孩子可以在馆内上午做作业,下午看电影;爸爸可以在馆内阅读、听讲座,妈妈可以在馆内练瑜伽、看展览、学绘画、听音乐。
5.3.3建立体验式的场景空间融合,将书本知识与场景体验相结合,通过体验让人轻松学习。如:介绍史前社会知识时,将空间营造成史前社会,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史前社会;同时还可模仿考古场景,让市民参与考古活动,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获取和吸收知识。
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际,大空间文化的融合让图书馆成为辖区的休闲阅读活动中心。全方位的服务、动与静的深度结合,将吸引不同层次的人群前往,丰富了图书馆的空间内涵,提高了基层馆的生命力。
6结语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文化设施,建设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中心。”在文化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4]的形势下,把图书馆定位成一个文化综合体,以书为媒介,整合一切文化内容,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所有人群的文化需求,成为必然[5]。基层图书馆空间融合也将成为一种服务趋势。
参考文献:
[1]王世伟.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空间发展的功能融合趋势论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12):3-9,22.
[2]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EB/OL].[2012-04-09].http:// scenery.nihaowang.com/scenery5157.html.
[3]姑苏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开放提供“一站式”文化服务[EB/OL].[2014-09-29].http://www. szdushi.com.cn/news/201409/2014100331.shtml.
[4]焦得刚.全球化视野下文化融合的基本特征[J].今日中国论坛,2007(9):36-38.
[5]陈敏,史荣.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2):20-22.
(编校:严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