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问方式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 is______.The writer thought that______.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______.
2. 干扰选项
此类试题的干扰项通常具有以下特点:或是自己的某种看法或观点,或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种倾向,或是与本文无关或与作者相反的观点或看法等。
3. 答题误区
容易误选与自己的看法相吻合的选项。
4. 技巧点拨
注意作者在文中的措辞,尤其是表达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副词、动词及所举的例子,才能推断出作者的弦外之音。
5. 实例分析(江西卷)
Just as crying can be healthy, not crying—holding back tears of anger, pain or suffering—can be bad for physical(身体的) health.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oo much control of emotions can lead to high blood pressure, heart problems and some other illnesses. If you have a health problem, doctors will certainly not ask you to cry. But when you feel like crying, don’t fight it. It’s a natural—and healthy—emotional response(反应).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 Crying is the best way to get help from others. B. Fighting back tears may cause some health problems.
C. We will never know our deep feelings unless we cry. D. We must cry if we want to reduce pressure.
【解题思路分析】答案选B。作者在文章中说Studies show that too much control can lead to high blood press, heart problems and other illnesses,即过多地忍住情感(如忍住不哭等)有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这里虽然用了Studies show… (研究表明……)这样的字眼,但作者在此显然是为增加说服力而特意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也就是说,研究所表明的结果就是作者的观点,故最佳答案为B。特别说明:阅读理解中的推断题通常涉及的是作者的看法、意图与态度,即作者本人在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观点或看法,此时千万不要误认为是在问“你”(考生)的想法。
请看一个例子(全国卷):Maybe ten-year-old Elizabeth put it best when she said to her father.
Dad, in a hurry to get home before dark so he could go for a run, had forgotten to wear his safety belt—a mistake 75% of the US population make every day. The big question is why.
●Why did Elizabeth say to her father, “But, Dad, you can’t be healthy if you’re dead?
A. He was driving at great speed. B. He was running across the street. C. He didn’t have his safety belt on. D. He didn’t take his medicine on time.
【解题思路分析】10岁的女儿对父亲说:“爸爸,你若死了,也就不可能健康了。”女儿为
什么这样说呢?下文告诉我们:父亲匆匆忙忙在天黑之前开车赶回家,以便跑步锻炼身体,但却在开车回家时忘记系安全带。显然女儿是在责备父亲未系安全带开车,即答案选 C。
回答小D的问题,小D因你而更精彩
是非题也称之为正误判断题,因为问的是选项中对文章中的事实的转述是否真实,提法是否正确,文章或作者是否提及。例如: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es not explain _______ ? All of the following are true except ________.
可见这些问题的四个选项要么是“一正三误”,即一项是对的,是符合文章事实的,其余三项均是错的;要么是“一误三正”,即一项是错的,是不合原文事实的,其余三项均是正确的。
解答这类问题,头脑应当清楚:问题是要求把正确的选项圈出,还是要求把错误的选项圈出。有的考生不看清问题,就去选择选项,想当然地把正确的,符合文章事实的一项圈出,而问题明明问的是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mentioned),结果误选。
是非题的四个选项有三种情况:
1.四个选项中的信息集中在一、二个句子里。这种是非题比较容易做。只要找到相关句,细细读一下就不难选定正确答案。
2.四个选项中的信息集中在一段里。这样查读的范围要大一些,但还是比较容易的。验证一个,排除一个,答案就出来了。
3.四个选项中的信息分散在全文。这种是非题就比较难做,因为要化较多的时间去找各个相关句,一一去查证。一般说来,应首先把四个选项都看一遍,根据第一遍读的印象和基本常识,尽可能先排除掉一、二个,以减少查的选项。实在排除不了,需要到文章中去一一查证的,次序也应从易到难,即从印象最深的,相关句最易找的,最容易证实的那个选项开始查。
由于时间关系,要到全文中去一一查证四个选项,效率太低。因此我们还可以首先对所有选项作一分析,根据常理,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看看哪一选项最有可能是答案。如问哪一个true,就把四个中最可能正确的一项挑出来首先去查证;如问哪一个NOT true,就把四个中最可能是错误的一项挑出来首先去查证。用这一方法,最多查证两项,答案就会出来。
只 读题!找出关键词(大部分情况下是由名词担当的),一句题目中修饰它的关键词,如动词,形容词之类的。看完这些我们就知道了这道题到底问的是什么了。然后 我们之前找的位置就拍上了用场,回到原文去找去!记住,我们不要原创!我们不要自己的理解!我们要的是作者的态度!正确的答案一般都会出现在关键词的前 后,带着原文去和答案对去!有的你会发现前半部分和原文是一样的,但后面突然给你加了点文章没有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带着得意的笑把这个迷惑选项排除 了!其他的选项你会发现虽然它说的对,但是与题
目根本不相关,你又可以笑了!最后找出于原文最贴切的选项就OK了!看起来非常麻烦,但效果好极了!做几套 题你就会发现提高了,相信我,这种成就感远比你成为网游高手来的实在!
ps:记住,几乎是每一道题都是可以跟文章中某一句话对上的,看清楚,是文章中确切的某一句话,不要自己猜测!找不到的话,都做完的时候看后面的分析,看看自己到底问什么没有找到。
第二:别忘了单词总结,答案关键句中不认识的单词,题目和选项中不认识的单词!这就我们要的重点!
阅读理解的做题方法(1)
阅读理解的做题方法(1)
一、阅读应试的基本方法步骤
阅读基本方法有3种,一是略读,二是精读(scrutinizing),三是寻读。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浏览全文获得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事实。精读则是仔细阅读每句话,理解分析其含义,弄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理解整个段落的意思。而寻读则是通过目光扫视,迅速确定你所期望得到的信息的位置。考试中3种基本方法可以用在不同的情况。通过略读,我们可以了解材料的结构安排和主要信息,利用精读我们可以针对考题中的某些信息或难点做具体细致的解析,而寻读则在解题过程中起着一个定位的作用。 不少考生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做阅读理解题是先读文章还是先读后面的问题呢?我们认为,答案因人而异。英语水平较高,阅读速度较快的考生可以先通读短文,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文章的主旨大意, 理解文章的细节, 基本理解原文之后再看考题及选项并做出选择,遇上个别无把握的题时再回头查阅短文的相关部分,仔细推敲定夺,以求准确无误得高分。但这种方法只适合那些有能力获取优异成绩的考生,其优点是对文章有一个总的概念和印象,缺点是,费时间,对文章的细节记不清楚。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考试的时间较为紧迫,我们建议使用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略读短文把握方向
用尽量短的时间扫视短文,特别留意每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因为各段的主题句往往在句首,而文章的最后一句很可能是概括总结。略读的目的是掌握短文的主旨大意,做到对全文的内容心中大致有数,有一个思考的方向。 第二步:浏览问题,有的放矢
浏览5个问题,揣测出题者出此题的目的并侧重阅读短文相关部分。由于对所问问题及文章主旨都已有所了解,在阅读时自然会知道哪些地方得细读哪些地方可一带而过甚至跳过不读。所有问题都是根据文章内容提出的,基本反应并覆盖了文章内容的主干。先阅读问题再阅读全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内容,便于给相关问题定位,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第三步:分析判断确定答案
在完成上面两步的基础上,对5个问题逐一解答。需要注意的是:要是文章内容涉及你所熟悉的题材和知识范畴,在选项时绝对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解决问题。因为文章考的是你对该篇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不是你的某种知识,因此选项不能脱离文章的题意。对于英语水平相对较低,阅读速度较慢的考生来说,我们建议不妨直接从第二步开始:先浏览所有5道题的题目,对文章所涉及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估计或了解,然后逐一解答。先寻读文章的相关部分,然后选择正确答案。如遇到有关文章主旨大意或需要推理的题,可先放一放,等做完其他题再做这类题。先难后易,各个击破。
另外,在阅读过程中,不妨在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某些句子或词语(主题句,关键词)下面划线,标上符号,这样有助于突出重点,活跃思维,同时也便于阅读,节省时间,使阅读更加积极。并且对于记忆力稍差的考生而言,记住几个重要句子和信息要比记住全文容易得多了。所以,我们建议对阅读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和关键词标出记号并重点阅读。
考生应具备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考生应能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来理解英语书面材料,能以每分钟60-70词的速度阅读各种题材和体裁;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抓住用以阐述主旨的事实和相关细节;能根据上下文判断某些陌生词或短语的意义;能够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并且能够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态度。根据所读材料,考生应能:
l)理解主旨要义;
2)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
3)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
4)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
5)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
6)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以及单句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
7)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8)能够对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态度等做出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阅读理解部分主要测试考生英语的阅读、理解、分析、判断能力。短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科技、人文、时事等。一般以论说文为主,也有一些实用文体,如信函、表格数据等。
第二节阅读理解常见问题分析
阅读理解在高考中占了40分的大比重,加上书面表达(山东)和完型填空的35分,正好是高考总分的一半,是决定考试成败的一大题型,很多考生在这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还是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1. 读不懂; 2. 速度慢; 3. 归纳能力差;4. 准确度低。
1. 读不懂怎么办?
这是一个不少考生提出的普遍问题。我们认为,对于读不懂的问题,首先要检查原因,搞清楚不懂的是什么。是词汇量不够、不认识文中的生词,还是搞不清文章的结构?或是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读了文章之后不知所云?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症下药,解决好阅读理解中的问题。
1) 突破词汇量
对于第一种情况比较容易解决,一句话,努力扩大词汇量。高考英语大纲规定,考生应能掌握3,000左右的词汇以及相关词组。这3,000词汇是最低要求,必须死记硬背。此外,对词汇的掌握多多益善。因为据调查,阅读材料中生词一旦超过5%,就会造成阅读障碍。因此,要解决看不懂的问题,首要问题是攻克词汇关。当然,词汇量再大也没准会在考试阅读中碰到个别超纲词,总有看不懂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影响对短文的理解和做题,就不必理会,目光一掠而过。但是如果是关键词,我们就必须通过上下文或其他手段猜测该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 闯过语法结构关
读不懂的第二种情况是语法功夫欠佳,需要在语法结构上下功夫。关于语法结构问题,高考英语大纲规定,考生应能熟练地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大纲没有专门列出对语法知识的具体要求,其目的是鼓励考生用听、说、读、写的实践代替单纯的语法知识学习,以求考生在交际中能更准确、自如地运用语法知识。因此考生应当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英语语法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灵活运用。我们知道,高考阅读文章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句子的结构复杂,而且比较长。因此,考生在考试阅读中读不懂,其关键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对付长句,找不到句子的核心部分。所以,一定要学会解析长句,闯过难句理解这一关。关于长句的阅读训练,可采取层层抽丝拨茧法。其具体方法是:第一,对于有多个从句的长句,应该先找到主句的主体部分即主、谓、宾,然后再找从句的主体部分。一层一层进行,先把同一层次的看完,再进行下一层次的内容。第二,对于有很长插入成分的长句,先不要理会插入语,等把主句的意思看完再来分析插入语的意思和作用。第三,对于有分词状语或独立主格结构的长句,应该先分辨主句和从属部分,分清主次,不要错把从属部分当成了主句。当然,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以上三种情况都有的复杂句子,这个时候我们必须从前往后,抓住独立的谓语从而区别出主句和分词状语,再层层抽丝拨茧,找出从句,插入语到最后再去考虑。如果插入语是从句的就放在从句中分析,如果是主句的就放在主句中考虑。
3) 掌握相关背景知识
读不懂的第三种情况,单词全懂,语法都会,可就是读了文章之后不知所云。这种情况最令人头痛。这不仅仅是英语方面的问题,同时还涉及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常识、逻辑分析等综合因素。这种情况凡是学外语的人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会遇到。举一简单的例子,英语中的很多成语、谚语都是一目了然的词语,可对中国读者来说却很费解。譬如下面几例:
1. Everything in the room is at sixes and sevens. 房间里的一切东西都乱七八糟。
2. It rains cats and dogs.大雨滂沱。
3. Don′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 不必担心过早。(不必自寻烦恼。)
几个句子中用的都是连小学生也学过的词语句法,但是高三学生生也不一定都看得懂。为什么呢?这就涉及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问题。英语用sixes and sevens来表示杂乱的
概念,而汉语则用“乱七八糟”;英语用cats and dogs表示滂沱大雨,汉语没有相应的习惯说法,只能舍去猫狗的形象;第三句英语看似不合逻辑:直到你到了桥边,不要跨过去。这是什么话啊,但学英语觉得硬着头皮去适应英语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不合逻辑的逻辑!就像汉语中的“救火”、“养病”、“吃食堂”之类,从字面上看,毫无逻辑可言,但非要这么说不可。由此可见,平时在阅读中广读博览、拓宽知识面,对于高考阅读是大有裨益的。阅读题材也仅仅限于一般性的题材,关键在于弄清楚自己不懂的真正原因何在,有的放矢地准备复习备考,这样才能获取满意的考试成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