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及其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价值
来源:六九路网
浅析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及其 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价值 崔晓慧 (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根据他的教学经验对“知识”、 “学生”、 “教师”、 “评价”、 “劳动”、 “思维”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其中蕴含着积极丰富的教 学思想,深入分析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知识思维实践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1 009--5549(2O1 0)01—0065—02_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 基(B・A・Cyxomjnhcknn,1918—1970)在从事学校教学过程 中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理念包含着丰富的思想 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当代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而来, 以及世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再度审视苏霍姆林斯 基的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 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科有深刻的认识,而是要努力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艺 术家和诗人”。第三,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记好教学日 志,因为它是教学灵感和创造性的源泉。 (四)关于“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脑力劳动” 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他总结了知识为什么不能顺 利进入周转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对所学的知识点死记硬背。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识记真理或规律,而是要引 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成为真理和规律性的“驾驭者”。 (五)关于“劳动”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体现了“劳动”在教育 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劳动发展着人的智力,教人 逻辑连贯地思维”㈣,劳动的过程就是将概念转化为具体, 再从具体到概括的过程,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事物之间的关 联, “深入了解各种事实和现实之间无法直接观察的依从关 系”回,通过不同的“劳动”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 “职业”。笔者认为,他所提出的“劳动”是实践教学理念 的一种体现。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知识” 对于什么是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将知识定义为“既是目的,也 是手段” ,这与将知识看作是“货物”的观点是截然相反 的。他认为如果教师将教学的目的理解为知识的“储备”, 那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将不能进入周转。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知 识应具有“生命力”和“积极性”,是进行深化学习的“决 定性条件”,它的目的是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 生所学的知识成为手段,只有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学 习就越容易。 (--)关于“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所提出的第一条 建议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概括来 讲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生”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他认为对于同样的范围与水平, “不同的孩子是以不同的方式达到这种水平和掌握这个范围 的知识”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创设 不同的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发挥最大的潜力;第二,要关 爱学生的自尊,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教师应该关注“后进 生”,要想办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入 手,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三,学生是学 习的主体,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 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 换句话 说,学生的学习愿望是学习得以进行下去的条件,学生是学 习的主体。 (三)关于“教师” 对于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教师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 输者”:第二,教师应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如果在从事 教育工作初期,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与应当交给学生的基本知 识的比例是十比一,那么,到了十五至二二十年工龄的时候, 这个比例应当成为二十比一,三十比一,五十比一”, 因 此,教师要努力学习来充实自己,不能仅满足于对所教的学 (六)关于“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不应 当把知识的评分当作一项独立的事情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 来” ,而且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评价归结为分 数。教师应该将评价作为一种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物, 在评价的过程中对于“后进生”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让 学生从老师的评价过程和结果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职业学校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主体的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理论 的影响,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识记人类长期积累的 知识。“灌输式”教育正是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教 师机械地将理论化、系统化、抽象化的真理和规律表述出 来,而学生则沦为受害者。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他 们经历过中考的失败,存在厌学心理。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 昏昏欲睡,丝毫没有学习愿望,其本质是教学“主体性”的 缺失。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 活动”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人文关怀的过 程。现有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主体”的 体验。 (二)知识与实践脱节 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职业学校教育的重点是技能的 收稿日期:2010年1月12目收稿编辑:张丽 崔晓慧(1982),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助教。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 瓣田爨晾 培养,应该鼓励学生“从做中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 中,存在将知识与实践脱离开来的现象,往往会出现这样一 种情况:学生还没来得及检验已学规律,老师已经开始讲下 节内容,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满脑子装的都是无意义 的原理和规律。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忽略了实 践对于发展学生智慧和思维的重要性。 (三)评价手段单一 每次教育教学改革都会提到评价手段的改革,但改革理 念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虽然笔者接触职业学 校学生的时间不到一年,但是在与他们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 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 中,我们的教师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还是“分数”,这对于 在中学时期处于班级底层的他们而言,不仅不能激起他们学 习的愿望,更是一种不公正的评判标准。 一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对职业学校教学的启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职业学校的老师在无意识中对自己的学生存在偏见,与 他们心目中“好学生形象”是相违背的。但良好的教学是在 教师关爱学生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应该将满足每一位学生特长发展需要作为目的,让每一位学 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自尊,让学生“因意识到我主宰着知识而 产生智力自豪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才 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明确学习的目的。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应维护学生的自尊,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有利保障。 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开放性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 带着任务去观察、实验、探究事物的原理和规律性。同时, 职业学校在入学前就确定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这对于对 专业毫无概念的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 观点,在入学后应该让学生学习不同的“劳动”,让学生在 “劳动”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汲取苏霍姆林斯 基的教育思想,职业学校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 建一种基于实践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三)改变评价制度 依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 中,必须改变过去过于注重“分数”的评价制度,建立以评 促学的评价体系。首先,在评价的目的上,要摒弃评价是为 了甄别和选拔的想法,要将评价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 进学生发展的手段,体现对学生自尊的关怀。其次,在评价 手段上,要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变化的过程进行动 态描述,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最后,在评价标准上,应 该体现多维度、多侧面,分层分级,体现个性化。 注释: ①②⑤⑤⑥⑦⑧⑩(苏)B・A・Cyxomjnhcknn(著),周蕖, 王义高(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 社,1981:58,21,22,28,90,90,52,75. ④是什么改变着他——兼谈读“苏”《一个“差生”的 “思维觉醒”》有感[EB/OL].http://blog.jscsedu.conr/index.php ?op=ViewArticle&.articleld=1 56668z.blogld=874,2009.5.18. ⑨(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 出版社,1 991,2. (--)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教学中应 该让学生参与适合的“劳动”来激发大脑中“特殊的、最积 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职业学校在教学中应摒弃传 (上接67页)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配培养创新能力[EB/OL]. http://www.nxycedu.com/Jtjy/zqjy/200705091 02757. him,2005.5.1. 位学生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性,没有注意计算好各部件之间 的用料与重量,导致制作的风筝在提线的情况下发生倾斜, 不能飞上天。在她的认真修改下,终于成功了。 3.成果展示过程体现整合的思想。当学生完成作品以 后,如果仅仅给老师看一下就结束的话,就变成了简单的完 成任务。为了使该环节的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此环节要花心 思。布鲁纳说过:“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学生 学的这些知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因此不但要 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制作过程及其中的情感体验。学生 是带着自己的个人情感体验制作的,每件作品都倾注了学生 丰富的感情,既要重视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学习,也要 重视学生在展示阶段的互相学习。因此,在展示作品时,引 导学生写作品简介卡片,并向全班同学用语言介绍自己的作 品。让每位学生通过此环节,获得在集体面前讲话的机会, 学会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有的学生刚开始由于胆怯,不愿 意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作品,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经 过一段时间练习,到学期末时,已经能够大胆介绍自己的作 品,且愿意和同学一起分享彼此的成果。通过展示,学生既 得到了各方面的锻炼,也从同伴那里获得了新的思想,启迪 了自己,又与同伴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了成就感。从 构思到展示,整合了思维、动作、语言等多种方式,从各个 角度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整体协调发展, 整合思想下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促 进学生的和谐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宏伟.整合概念及其哲学意蕴.学术月刊,1995(9):12 —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Z].2001,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Z].2001,7. [4]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1,12. [5][6]余文森,刘家访,洪明.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7】王升.教学策论与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7,5. 黜墨爨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