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普利兹克

来源:六九路网


2015年

弗雷▪奥托(Frei Otto),德国

理念特色:

奥托的设计中他以设计技术进步和可持续使用轻量级、灵活的结构闻名于世。

弗雷·奥托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建造的是和自然界共生的社会。这里的自然界奥托认为包括无生命的,有生命的,已死去的。这个观点很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奥托非常重视自然的规律,他试图从中找到适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通理。弗雷·奥托认为这是他高于很多建筑师之处,因为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建筑范畴,奥托是从形而上的高度来理解建筑,来思考建筑。

人物评价:

建筑巨匠,技术泰斗,生态先锋,材料大师。

将近90年前,弗雷·奥托出生在德国,他漫长的职业生涯都在研究、试验和发展一种最具责任感的建筑实践,并且已在世界各地对无数人产生了影响。在适应能力强、风格多变并能够审慎利用有限资源的轻型结构领域,他的开拓性工作所得出的经验教训,无论是在当下,还是60年前首次提出时,都具有非凡意义。他对建筑师的定义做了一个充分的诠释,涵盖了研究者、发明家、形式发现者、工程师、建造者、教师、合作者、环保主义者、人文主义者,也是令人难忘的建筑和空间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

(1)1972年夏季奥运会所设计的慕尼黑奥利匹克公园主体育馆

这座体育馆由斯图加特人甘特·拜尼施(Günter Behnisch)担任总设计师,他的团队与奥托共同拟定了建筑要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的方案。体育场看台的2/3在地表之下,1/3建在地表上,并以蜿蜒的奥林匹克湖为背景。奥托设计的顶棚为半透明的帐篷形状,呈圆锥形,由网索钢缆组成,每一网格为75×75厘米,网索屋顶镶嵌浅灰棕色丙烯塑料玻璃,用氟丁橡胶卡将玻璃卡在铝框中,使覆盖部分内光线充足且柔和,把球场、看台、进场路线以及整个奥林匹克公园联系在一起。

(2)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德国馆

(3)《张力结构:缆线、网格和薄膜结构建造的设计、结构与计算》

(4)曼海姆多功能大厅屋顶

(5)1967年加拿大 蒙特利尔 世博会

(6)外交俱乐部心型帐篷

(7) 国际花园展览大厅

(8)轻型结构研究所内部

(9)慕尼黑动物园鸟舍

2014年

坂茂,日本

理念特色:

坂茂以敢大胆使用最廉价、最脆弱的材料而闻名。他富有创意的思维模式和革新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他善意的初衷,而且也体现在他全部的作品中,尤其是表现在建筑材料和结构方面。坂茂的全部作品不仅仅呈现了他善良的初衷,都体现了创意的思维模式及革新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在建筑材料和结构方面。他成熟清晰的建筑归功于他丰富的结构知识以及他对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和弗雷·奥托等大师作品的学习。

代表作品:

(1)幕墙宅

在“幕墙宅”中,他用帐篷状的可移动窗帘将内部与外部轻松地联系起来,需要时又可有私密性。

(2)纸教堂

(3)裸宅

在其作品“裸宅”中,坂茂对房屋的传统房间观念及家庭生活概念提出质疑,并创造了一个半透明近乎魔幻的氛围。“裸宅”的造价低廉:外部墙面用透明的瓦楞塑料板做围护,而室内墙面为木构架上绷白色腈纶。这种精巧的普通材料复合,即自然又有效,创造了一个舒适、环保性能高,同时又具有极佳采光效果的环境。

(4)纸木宅

(5)蓬皮杜梅斯中心

(6)纸质应急避难所

(7)纸板教堂

2013年

伊东丰雄,日本

理念特色:

伊东丰雄的建筑理念相当具有特色,他受到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吉勒·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和日本哲学家Sosuke Mita的影响,将自己的建筑理念透过“游牧”(Nomad)的概念发挥。

把结构与技术层面上的创造发明与清晰的形式语言相结合。他的建筑形式既不依从于极简主义也不追随参数化设计。对伊东来说,情况不同,得出的答案亦不相同。他的早期作品都富于现代性,使用质地较轻的标准工业材料及部件,例如:钢管、金属网、穿孔铝箔片及透气性织物。他后期极具表现力的作品则大多使用钢筋混凝土。伊东丰雄能用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将结构、空间、环境、技术及场所建立于一个平等的立足点之上。尽管他作品所呈现出的平衡感看似简单,但却是他精湛技艺及同时驾驭建筑各个方面能力的结晶。他的作品结构复杂,但又巧妙地融为一体,令建筑本身焕发出宁静与祥和,而使用者则能自由自在地在其中从事各项活动。

代表作:

(1)银色小屋

(2)风之塔

(3)仙台媒体中心

(4)蛇形画廊亭子

(5)高雄世界运动会体育场

2012年

王澍,中国

理念特色:

王澍认为现代的东西和传统和东西能够结合在一起。其不考虑空间,而考虑类型和原型,考虑原型与记忆中的事物有关。对于建筑与环境的环境联系较为看重,设计的出发点始终是场地,设计前必须了解场地周围的生活、人群和气候。在外立面材质及构造做法上注重从传统技艺种汲取经验,所以他的很多建筑都能融入到当地的文化环境中,讲究建筑与场地环境的联系。

人物评价:

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归传统而著称。在其作品中,历史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正如探索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关系。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討论。

王澍的建筑作品具有难能可贵的特质 – 外表不失庄重威严的同时,又能完美运作,并为生活作息及日常活动创造出一个宁静的环境。宁波历史博物馆就是其独特建筑之一。不仅照片上看很震撼,置身其中更令人感动。博物馆已成为城市的坐标,存封着历史,也吸引着游人的到来。广阔的空间感,不论从外还是从内体验,都是非同寻常的。这座建筑将力量、实用及情感凝结在了一起。

代表作品:

(1)宁波历史博物馆

(2)金华陶瓷房

(3)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

(4)宁波当代艺术博物馆

(5)上海世博宁波滕头馆

(6)苏州大学的“文正学院图书馆”

2011年

艾德瓦尔多·索托·德·莫拉,葡萄牙

建筑风格:

\"新密斯主义者\",其作品融合了密斯的极简主义与当地的材质和建筑技法。娴熟的应用建材,出人意料的颜色搭配。

莫拉的作品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其作品往往通过巧妙地改造基地以适应环境,但这些人工的改造不着痕迹,胜似浑然天成,营造出建筑和自然相互对应、彼此需要的感受。

代表作品:

(1)达阿拉比达的住宅

(2)圣玛丽亚修道院改建的国家旅店

(3)布拉加体育场

2010年

妹岛和世 西泽立卫,日本

建筑风格:

多带有重要的“穿透性”风格。大量的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而且飘浮。

亦有报导称其为“穿透、流动”式的建筑。

代表作品:

(1)日本长野O-Museum博物馆

(2)金泽21世纪美术馆

(3)德国关税同盟设计管理学院

(4)托莱多艺术博物馆的玻璃博物馆

2009年

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瑞士

理念特点:

他的建筑存在一种内省的特质,重视材料、构造与细部的理解,真实的面对材料特性、感官性等建筑本质。而其构造形式则来自他所坚持的“custom-made architecture(客制建筑)”理念,强调建筑要与基地环境相融合,回应自然环境与满足建筑机能。

作品尺度都不大,但是他的每一栋建筑物都对于基地和整体的计划有很周详考量,去反应出不同的感受,每一个作品都反应出人对于建筑物基本元素:位置、材料、空间和光线的感觉。

代表作:

(1)瓦尔斯温泉浴场

(2)布雷根茨美术馆

(3)2011年蛇形画廊

2008年

让·努维尔(Jean Nouvel), 法国

设计理念:

对于努维尔来说,建筑设计从开始构思到施工完成更象一部电影的形成,他经常把一个建筑师同电影的导演相类比,他总是召集一队专家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努维尔通过利用材料表现建筑物的无形的透明性来表达建筑同它的基地以及时代的联系。电影同建筑都依赖光的表现。他以含糊表示含糊,以复杂性来表达复杂性。相对过去所重视的建筑的静止的画面,努维尔更喜欢发展的,运动的景观,这个景观因为距离、层数、角度的不同而不同。他用光同空间来设计时代。

“建筑的将来不是建筑的”,对于努维尔来说,建筑 的历史观点同现代的观点都没有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开始点。“我们不能够创造一个为了将来的建筑,”针对不同的城市文脉实体环境,努维尔设计的建筑立面经常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法,对于项目的先期条件以及变量进行绝对清晰的分析,建筑师必须对建筑实践负责,对它的创造性,对它体现出来的外观、记忆以及必要性负责。“建筑必须是完全真实的。”

设计风格:

他综合采用钢同玻璃,熟练的运用光作为造型要素,使作品充满了魅力。他认为建筑设计的过程更多的是适用外部自然、城市、社会条件的结果。

人物评价:

以我个人的观点看来使得努维尔的作品如此引人注目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真实性”:文化社会同基地的直接对话以及在设计创造之前的分析过程。努维尔的建筑是理念的建筑设计是对构成当代城市以及它的继承性的条件思考的结果。有许多其它的方法来表现建筑的想象力,也有许多作为建筑师可能的想法,但是很少有人象他这样强调外部因素对于建筑实践、建筑理念的重要性。努维尔认为在创作过程当中“一旦资料收集齐全,限制性以及创造的优先级被分析以及讨论,就会有一个创造性的飞跃。”他承认他的许多好的构思都是在睡觉时完成的,因为努维尔“睁开眼睛做梦”,他可以使他的梦想成为现实。

代表作品:

(1)瑞士琉森(Lucerne)文化会议中心

(2)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新现代主义高技派建筑)

(3)里昂歌剧院

(4)巴黎爱乐大厅

(5)哥本哈根音乐厅

2007年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George Rogers) ,英国

风格理念:

罗杰斯是城市生活的拥护者,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文明的教化中心,能将人类在世界上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他反对美国那样的分散城市,主张未来城市的区块应该把生活、工作、购物、学习和休闲重叠起来,集合在持续、多样和变化中的结构中。

作品:

(1)巴黎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与皮亚诺合作,高技派代表作)

(2)香港汇丰银行(与福斯特合作)

(3)伦敦千年穹顶

(4)马德里Brajas机场

2006年

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

风格:

保罗素以对清水混凝土和钢筋具有煽动性的运用为建筑界所认可,他的设计风格一直非常先锋,其作品以清教徒的手法将“明晰而诚实地表现结构和材料”的现代主义原则推向极致,许多人甚至将他视作“教堂野性主义的创始者”(Paulistbrutalistarchi-tecture)———这是从野兽派衍生出的建筑流派分支。评审委员会这样评价他:“保罗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他同时也大胆运用简单的材料营造出诗意的空间。”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罗德也将“未加工的材质”视为保罗的“商标”。保罗追求的是“可塑”的混凝土,在足够钢筋的加固下,利用混凝土的表面形成相当丰富的纹理,反映清水混凝土的美感,而水自然也是其中的要素之一,这样的建筑语言与有“清水混凝土诗人”之称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有着些许相似之处。

代表作:

(1)保利斯塔健身俱乐部系列运动场馆招投标竞赛

(2)巴西雕塑博物馆

该建筑占地5000平方英尺,大块的清水混凝土创造出了部分的地下内部空间,外部的广场则以大片的水池和空地构成

(3)蓬皮杜艺术中心

(4)世博会巴西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