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
彭洪斌1
朱鸿杰2
何成芳2
2
(1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安徽金寨237300;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
摘要简述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的概念、产生背景和意义。
关键词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背景;意义
1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概念
良好农业规范(GoodAgriculturalPractices,简称GAP)
合每个单个模块适用的二级控制点数量的90%的要求,对于果蔬类产品应至少符合所有适用模块适用的二级控制点总数的90%的要求,所有产品均不设定三级控制点的最低符合百分比;二级认证要求所有产品应至少符合所有适用模块中适用的一级控制点总数的95%的要求,不设定二级控制点、三级控制点的最低符合百分比。2005年5月23日,国家认监委副主任程方与EUREPGAP主席Nigel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Garbutt在北京签署了《
与EUREPGAP/FoodPLUS技术合作备忘录》。该备忘录的签署为双方加强在良好农业规范领域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将进一步推进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是一套针对农产品生产(包括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等)的操作标准,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和工具,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关注农产品种植、养殖、采收、清洗、包装、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有害物质和有害生物的控制及其保障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还关注生态环境、动物福利、职业健康等方面的保障能力。
2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产生背景
1997年欧洲零售商农产品工作组(EUREP)在零售商
的倡导下提出了“良好农业规范(GoodAgriculturalPractices,简称GAP)”,简称为EUREPGAP;2001年EUREP秘书处首次将EUREPGAP标准对外公开发布。EUREPGAP标准主要针对初级农产品生产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分别制定和执行各自的操作规范,鼓励减少农用化学品和药品的使用,关注动物福利、环境保护、工人的健康、安全和福利,保证初级农产品生产安全的一套规范体系。它是以危害预防(HACCP)、良好卫生规范、可持续发展农业和持续改良农场体系为基础,避免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受到外来物质的严重污染和危害。该标准主要涉及大田作物种植、水果和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牛羊养殖、奶牛养殖、生猪养殖、家禽养殖、畜禽公路运输等农业产业。
中药材GAP生产2003年我国卫生部制订和发布了“
试点认证检查评定办法”,作为中国官方对中药材生产组织的控制要求。2003年4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首次提出在我国食品链源头建立“良好农业规范”体系,并于
3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的意义
GAP自诞生以来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自2002
年起,经过短短2a的时间,到2004年6月底,通过GAP认证的面积达到了72.4247万公顷,是2003年底的1.9倍。目前,GAP认证已经被世界范围的61个国家的2.4万多家农产品生产者所接受,而且现在更多的生产商正在加入此行列。因为通过GAP认证意义重大:
(1)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安全水平,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2)能够提高企业的自身形象和知名度。
(3)能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加认证企业和生产者的收入。
(4)能够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突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5)有利于增强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6)良好农业规范允许有条件合理使用化学合成物质,并且其认证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因此,进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可以从操作层面上落实农业标准化,从而提高我国常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获证农产品的出口。
(7)中国GAP标准是建立在现有标准和行业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充分吸纳了行业技术的精华,按照国际标准的基准框架构建起来的一个完整体系。运用了HACCP原
(下转第182页)
2004年启动了ChinaGAP标准的编写和制定工作,主要参
照EUREPGAP标准的控制条款,并结合中国国情和法规要求编写而成。目前ChinaGAP标准为系列标准,包括:术语、农场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作物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大田作物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水果和蔬菜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畜禽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牛羊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奶牛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生猪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家禽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分为2个级别的认证:一级认证要求满足适用模块中所有适用的一级控制点要求,并且在所有适用模块(包括适用的基础模块)中,除果蔬类以外的产品应至少符
作者简介收稿日期
彭洪斌(1968-),男,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曾参加《皖西山
区野生微菜有机食品开发技术研究》项目研究工作。
2007-03-21
180工作研究
高毒农药比重大;农膜大量使用,而回收率很低,大量农膜残留造成“白色污染”;农产品重金属元素超标严重;畜禽粪便直接排放等,特别是秸秆焚烧,既对资源造成浪费,又严重污染环境,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第9期
建立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的现代农业体系
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在现代农业中,要在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现代农业装备的物质条件,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科技化,建立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的现代农业体系,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技术研发力度,培育优质、高产适用品种,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商品率和贡献率,使科技进入产业化链条的各个环节。依靠科技优先发展先进、适用的关键技术,如绿色耕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等,总结推广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如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态结构而设计的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技术;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技术等。
33.1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安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对策树立现代农业的新理念
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转变既包括农业的增长
方式,又包括农业的经营方式;既涉及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布局与发展,又涉及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取得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首先革除传统农业的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推进安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3.2增加农村投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是建设安徽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要逐步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遵循“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始终坚持以市场为主的投入机制,积极调动农民、个体、集体、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投入现代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托幼、托老等公共产品的政府投入,积极开拓公共产品投入渠道,建立健全公共产品管理机制和制度,全面构建农村公共产品服务保障体系,逐安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也能获得与城市居民一样便利、全、多样的公共服务。
3.6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在保护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
展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通过调整农业品种结构,改进品种,提高质量;通过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立本加工、销地区主导产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售连接成一个产业链,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从而增强城乡产业的关联度,促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加工率及市场占有率,带动千家万户进入市场。
3.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促进种粮农民不断增收。大力
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能力。鼓励和扶持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动小城镇发展,引导产业聚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引导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强做大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同时认真落实好农业补贴政策。
3.7提高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发展生态农业,增强创汇能力结合安徽农业的实际,珍惜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加强
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加强水土保持、江河流域治理等,保护好农业大环境;加快制定与完善有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法律;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监管力度,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制造和销售,控制农业污染和乡镇企业的“三废”污染等,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生态农业环境监测体系,把品牌塑造作为农业生态经济的重要举措,挖掘、开发丰富而独特的优势资源,以此提高安徽农产品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创汇能力。
3.4培养新型知识化农民,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
就新型知识化农民,应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知识化农民”的要求,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能掌握机械、电气、计算机等先进实用技术,获得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本领,使适龄农民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创业、创新能力,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
4参考文献
3.5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科技化,
!!!!!!!!!!!!!!!!!!!!!!!!!!!!!!!!!!!!!!!!!!!!!!!(上接第180页)
物福利等四个方面的危害进行分析,并根据风险程度分为有效的控制。
理,对种植、养殖过程中食品安全危害;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要求;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和福利要求;动
三级控制点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对农业生产源头全面、
[1]王金山.2007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R].http://www.ah.gov.cn/zfgb/
gbcontent.asp?id=4003.
[2]方志权.上海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国际经验借鉴[J].上海农村经济,2006
(3):22-25.
18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