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店中学课堂教案 教学内容 知 识 和 技 能 过 程 和 方 法 情 感 态 度 和 价 值 观 第一章 《声现象》 通过复习,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知道超声和次声的特点及应用。 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目标深入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抛砖引玉】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 中国古代声学有很大成就:夏商时期,已有了铜制的铃、钟、编钟、皮制的鼓。在乐律方面,半音是在商代产生的,七律音阶是在周初出现的。后来由传教士把中国人发明的十二平均律介绍到欧洲时,比利时皇家乐器博物馆馆长郑重地说:“在乐律方面中国比我们更为进步”。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课标要求】 声音的三要素 声音的三要素 音叉 铁架台 细线 泡沫球
出示本章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思维基础】 下面请同学们回答一些问题 第一组 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 而产生,声音可以在 播, 不能传声。所以声音传播需要 。 2、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快慢情况是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是 m/s 4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比原声晚 S以上或人距离障碍物至少要 米 5.人听到声音的条件主要是A 第二组 1、乐音的三要素: 、 、 2、什么是音调?音调高低与 有关;声源1秒钟震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 ,说明声源振动越 ,音调越 。 B C D 、 、 传3.什么是响度?响度的大小与 和距声源的远近、声音的发散程度有关;声音是用 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是 4.音色又叫 第三组 1、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声? 2、噪声对人有哪些影响? 3、较理想的安静环境是 ~ 。保护听力,噪声不超过 ;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超过 ;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不超过 ,闻其声而辨其人是因为各人的 不同。 4、减少噪声途径①、 ②、 ③、 第四组 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每秒 次至 次。 2、什么是超声?有什么特点?有何应用?
3、什么是次声?有什么特点?有何危害? 【动脑动手】 当堂完成下面练习 选择题(每题10分,共100分) 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 A.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B.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2.下列的实验和实例: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其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调和晌度 4.夏天人们在购买西瓜时,有经验的人总是把西瓜拿在手中拍一拍,根据声音判断西瓜的成熟情况。这种选瓜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回声大小不同 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震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6.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划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 B.水母接收到了电磁波 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 D.水母感受到了地磁场的变化 7.如图1所示,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防止噪声,保护环境的是:( ) 20t 20km 江宁 A B 图1 C D 8.如图2所示,相同的8个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向瓶内吹气,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 A.水振动,水的高度 B.水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图2 C.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D.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9.以下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10.你观察过下列现象吗?安静的傍晚,狗竖起耳朵在警觉地谛听.这是由于( ) A.狗听到很远处的人们手机的对话 B.狗听到火星发出的声音 C.狗听到人耳所不能觉察的某些高频率的声音 D.狗听到无线电波 反馈讲评 答案1. A 2. D 3. B 4. C 5. B 6. A 7. C 8. D 9. C 10. C 课后巩固练习 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11.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
据声音的 不同来加以辨别。 12.如图3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如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 . 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13.如图4图所示,图中a、b、c、d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噪声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 a b 图4 c d 14.乐音的三个特性分别是响度、 指她声音的 较高。 和 。女同学的声音较尖细,是15.声音是由物体的 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 ,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 中传播速度最大. 16.小华在家里修理厨房里的桌子时,不停的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明学习时避免干扰,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房间、厨房门窗关闭关严;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 中减弱;第三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 17.南亚、东南亚海域2004年12月26日,发生强烈地震,引发了罕见的大海啸,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地震时产生的 声波,动物可以听到,而人听不到。 18.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 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创新园地】 19.小明住的楼房附近正在建筑一座新的高楼,汽车声、人声日夜不停,十分嘈杂。小明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噪声对他的影响?
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按照开放、高效的思路设计,尽量让学生多活动、多设计、多回答,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用几种声音引入,与学生一起复习本章内容,让学生设计知识结构,教师点拨其中两个重点,讲解第二重点内容时,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再让他们展示出来实现知识共享。最后通过四个典型例题和练习题来巩固本章知识点。 二、发现的问题: 复习课的要求是既要把复习重点让学生掌握,还要做到提高课堂效率。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发现我在讲这一章出现了诸多问题,声现象内容比较简单,但是知识点较多。我在教学中发现给学生讲解声音的特性概念浪费了很长时间,有点越讲越乱的感觉,课堂气氛也不太活跃,进度比较慢。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更深刻理解以前所学知识,提高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但是学生最后掌握的情况不太好。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复习知识点较多时,要分清重难点,分清主次。对于简单的可一掠而过、对于重要的、难理解的概念重点复习,并对学生加以强调。例如对声的产生问题就没有必要重点讲解,进行没有必要地重复,占用了宝贵的时间。而对于声音的三要素的理解则需要原原本本、从频率、振幅概念的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都要给学生复习,学生才能对这个难点理解清楚。 教学时应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尽可能地有针对性地选取习题,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宏观现象理解微观知识,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安排、处理教材,不能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课堂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