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与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发展——以梅山村落武术文化为例
来源:六九路网
第37卷第1期 2 0 1 5年1月 浙江体育科学 Zhejiang Sport Science Vo1.37,No.1 Jan.,2 0 1 5 文章编号:1004—3624(2015)01—0047—03 社会变迁与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发展 以梅山村落武术文化为例 周惠新,彭健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文化冲突与文明共存是当今的世界课题,社会问题起源于文化失调,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乡土文化的 生态发展是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砥柱。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以梅山村落武术个案研究为基础,采用田野观察 等研究方法对社会变迁与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发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生存形态 可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以及后生形态。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社会再生 产土壤、社会再生产方式、社会再生产功能等方面的变迁,这一系列变迁导致了中国乡土武术文化在生态传承的内 容、传承动力、传承方式及评判标准等方面发生若干变化。因此,中国乡土武术文化发展出路在于增值或扩大自身 的文化内涵,以适应民众正在改变或已经改变的生态文化发展需求。 关键词:社会变迁;乡土文化;生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n the Social Change and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ocal Wushu Culture ——Meishan martial Wushu culture as an example ZHOU Hui—xin,PENG Jian-min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 4170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 the method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to study Meishan local martial arts culture’S inheritance and change.This is a new and ingenious attempt,based on this case,the derived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the law of regional wushu culture change.Point out that Meishan martial art culture inheritance has both local martial arts u— nique way of mystery,also has several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The changes of Mei— shan martial art culture forms can be divided into Preliminary bud form。initial shape form。mature form and moderni— zation form four different kind of forms.the local martial arts culture show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debugging and in— novative as the society’S change,in the course of history,the change of social ecology is the dominant factor tO cause local Wushu culture change,the change of demand and public cultural subject has become the ultimate cause of local Wushu culture change.At present,the way to develop local Wushu culture is to make it suitable to the social reality that has changed and make some positive innovation,only accord with the demand of the society,it can eternal vitali— ty. Key words:social ehange ̄local cultur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重点教改课题(RKJGZ1416);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BA174) 收稿日期i 2014—10—21 作者简介:周惠新(198O一),男,湖南娄底人,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 47 ・ 第37卷第1期 浙江体育科学 2015年1月 0前 言 社会问题起于文化失调,任何文化都有它特殊 的结构模式,新的文化特质引入之后,不能配合于原 有的模式中,于是发生失调现象,进而产生一系列社 会问题。从新文化的引入至文化之重新调适,就是 社会变迁。现有的文化状态就是过去社会变迁的结 果,亦是未来社会变迁的开端,研究中国社会变迁, 势必从它的文化状态开始_1]。关于中国文化,费孝 通评述:“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文化是乡土性的,文 化——人类行为与思想体系——遵循自然的法则, 因此可以使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l2]。”乡土文化 主要以村落为研究单位,以经济和社会制度为研究 对象。村落武术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符号,在人 类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如义和团所操练 的梅花拳曾带给了中国民众一场轰轰烈烈的武术文 化洗礼。 2014年,湖南省梅山村落武术成功人选中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湖南梅山:“刀耕火种,摘山 射猎,食则引藤”的山居习性以及“深渊广谷,地广千 里,峻壁高岩”的独特地貌和““居枕铠弩、出操戈戟” 的猎狩文化,铸就了独特的梅山村落武术文化。因 此,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对社会变迁和梅山村落 武术文化的生态生存与发展进行研究,窥视中国乡 土武术文化的生存生态与色彩斑斓,为建设美丽中 国、促进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发展提供相关参 考理论。 1梅山村落武术文化的生态家园 伴随文明的更迭,人类社会从游牧、农业文明过 渡到工业文明,再发展到后工业文明,这一过程在西 方发达国家历史进程中,呈现出历时递进的特征。 但对于中国来说,由于经济、文化全球化的特殊历史 背景,文明更跌所体现出的历时递进的社会文化形 态在此时却演变为共时共存l3]。有着深厚农耕文明 背景的梅山地区也由此融入了这社会历史转型中, 即在湖南的梅山地区,仍然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 导,新兴的工业经济与后工业经济相辅相成并存。 在此影响下,梅山村落武术的生存生态也在现在和 未来将以多态并存延续与发展。 1.I梅山村落武术文化的原生形态 原生形态是指梅山村落武术在延续与发展梅山 武术原始社会功能形态下,以突出传统生存形态的 健身性、技击性、宗教性为特点一种形态,这种生存 形态有意识地、自觉地发展,传承梅山村落武术原始 ・ 48 ・ 体系。在现代社会文化中,梅山村落武术的原生存 形态形象的以“打”的生存形式存活于民间“武把式” 的手中。在梅山地区的各个村落中,梅山村落武术 实际上仍存活于民间的生活、生产、传统习俗节日乃 至相关的宗教活动中,是梅山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 重要内容。这些民间的“武把式”传承着先祖流传下 来的武功套路、同时口传和面授相关功法典籍,这些 典籍和套路在流传过程中也许曾经被撰改,但从总 体上来说上述“武把式”所固守的梅山村落武术在最 大程度的保留了梅山武术的原生形态,是梅山武术 的活化石。 1.2梅山村落武术文化的次生形态 随着文明的更迭与文化的变迁,梅山村落武术 正如待在深山的少年试图外出务工融人现代社会生 活,但在不断奋斗的过程中却很难处理好与生俱来 的简朴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功利性价值取向的激烈 矛盾。2009年梅山村落武术成功入选湖南省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又成功入选中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但由于梅山村落武术是一种原始简 朴、注重桩功的武术形态,武术传承者在创新与发展 梅山村落武术的同时,为了迎合现代竞技武术的审 美,适用现代竞技武术的规则,只好从现代竞技武术 范式中提取相关动作加以改造,揉人了大量不相关 的音符如腾空摆莲、飞脚等竞技难度动作,删减了梅 山村落武术中的相关动作,从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 了梅山村落武术“拳打卧牛之地”、“重桩功”的传统 路子。梅山村落武术这种试图融入现代竞技武术又 想保留自身特色的状态称其为次生形态。 1.3梅山村落武术文化的后生形态 后生形态即指艺术形态,艺术与梅山村落武术 的结合联姻始于原始宗教的祭祀与庆典,梅山民众 自古重祭祀和祈福,在祭祀与庆典的过程中大众跳 大仙,步伐来源于与猛兽互斗过程的武技,这一特征 随着文明的更迭并流传至今。在近几年来以梅山文 化主题旅游的相关活动中,这种艺术形态的梅山村 落武术作为原生文化节目开始走向国内外舞台向游 客诠释梅山文化,在舞台上模拟梅山先祖的渔猎过 程、英雄崇拜及田园生活,我们称其为“舞台上梅山 村落武术”。同时,在梅山地区的日常民俗节日中, 由原始宗教祭祀嬗变而来的武技表演如“上刀山”等 内容承载了梅山村落武术的艺术形态,延续与发展 了原始宗教中的心灵信仰与自由,这种后现代艺术 形态的梅山村落武术进一步诠释了梅山村落武术的 文化与内涵。 社会变迁与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发展 2 社会变迁与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发 展路径 由采集自然食料的原始社会逐渐变成游牧耕种 的封建社会,再到工商业发达而交通密集的现代社 会,随着社会的变迁,梅山村落武术也在顺应着时代 的步伐随之而变。以前的追山赶猎摸鱼捕虾、保家 护院、以练为战的实用技能变为竞技场上金牌的角 逐、对技击技术的实用性传承变为重视表演高难新 美的价值取向、递贴拜师的技艺传续方式变为商业 化开馆授徒、宗教仪式的文化逐渐消弭、庙会表演的 文化渐趋式微。人类学认为文化的变迁是文化的常 态现象,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变迁 史,文化变迁记录下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这一社会变 迁也清晰地印刻在梅山村落武术上_4]。 2.1社会再生产土壤的变迁导致梅山乡土武术内 容的变化 随着梅山民众就职政府部门、文教系统、进城务 工、在家务农等多样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上路梅山, 张弓挽弩;中路梅山,追山赶猎;下路梅山,捞鱼摸 虾”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人们过去赖以用之 “保家护院”、用以谋食的梅山村落武术就失去了其 原本存在的土壤,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迎合现代竞 技体育的审美观,寻找到现代语境中的表现形式和 生存方式,张扬传统武术中美的冲动和表现欲望,梅 山村落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创新舍弃了原本的很多技 击性的内容,加入了大量腾空跳跃等难度动作,柔和 了现代武术创新中体操、舞蹈、戏剧动作的“影子”, 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梅山村落武术“重桩功”、“拳打卧 牛之地”的传统路子和技击的若干内涵。 2.2社会再生产方式的变迁导致梅山村落武术传 承动力的变化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它包括生产、分配、交 换、消费四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节,其中生产起 决定性作用。从新化县政府推广梅山村落武术的相 关文件来看,推广梅山村落武术并不完全是为了武 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此外还包含有如政治需要、 经济要求、教育目的等。另外从习练梅山村落武术 者自身来看,很多人也不是为了梅山村落武术的传 承或者身为武术人的责任,而是为了取悦于人,或是 为了悦己,以及参加运动会获得金牌的驱动使然。 总之,推广和习练梅山村落武术在一定程度上变成 了达成某一目的的敲门砖。 2.3社会再生产功能的变迁导致梅山村落武术传 承方式的变化 “梅山峒蛮闲来练武习艺,忙时追山赶猎”,是古 时候梅山先人生活的生动写照,其原因一方面是为 了对抗统治者的征伐,另一方面是梅山民众谋求食 物的需要。随着社会再生产功能的变迁,梅山乡土 武术的传承方式由原来的师徒传承制变化为师徒传 授、学校教育、武馆教学并存的状态。在旧有的传统 社会中,由于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多,梅山村落武术活 动的功能主要体现为“练为战”和“保家护院”,唯恐 自己的绝学被人偷学了去而导致覆灭之灾,因此收 徒甚严,对品性的考察也是慎之又慎,加上师徒间手 把手的传授,传授内容的多和精不可兼得。随着经 济全球化及信息多样化,梅山村落武术的“练为战、 保家护院”的功能也随之发生转移,梅山村落武术在 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健身功用和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继 承——如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经济功能——通过 大量的招收学生收取学费;争夺荣誉之战——如通 过参加省级各项比赛获得荣誉;娱乐功能——通过 举办各种擂台赛及文化展演来丰富生活等等。 2.4社会传播方式的变迁导致梅山村落武术评判 标准的变化 由于电视及网络等传播媒体的介入,纵观湖南 省的各级武术比赛,梅山村落武术现代化评判的标 准已在很大程度上打上了现代竞技体育的烙印。过 去人们解释武术的“文本中心”(拳谱如是说)和“作 者中心”(师傅如是说),在现代化语境中,突显为“读 者中心”:人们不再按梅山村落武术文本和文本作者 来诠释梅山村落武术的意义,而是按个体的视界为 梅山村落武术披上现代竞技体育的外衣[5]。正如梅 山村落武术传承人晏西征所说:“裁判员由于没有认 识到继承传统武术的重要意义,在评分时只注重力 量、速度和高难动作,对一些原汁原味的传统套路评 分很低[6],’。因此,参赛者有时候不得不放弃武术文 本原有的涵义,失去其本真,由于动力的异化而迎合 裁判者的评判标准,最终使得梅山村落武术与原先 的实用价值和审美韵味背道而驰。 3 结 语 通过对社会变迁与梅山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发 展研究,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社会,中 国乡土武术文化在社会变迁中表现出积极的调试性 和适应性。在其发展、演进的过程中,社会生态的变 迁是致使乡土武术文化变迁的主导因素,而乡土武 术文化生态发展的根本在于社会的(下转第77页) ・ 49 ・ 郏孙勇:新标准下高校体育课授课时间优化设置的研究 4.2从课程时段选择上来讲体育课应尽量安排在 下午(14:00418:00),这样的有氧运动是健康和 高效的。同时取消传统的早操活动(一般是6:O0 7:00),此时的空气质量为一天之中最差,这时锻 ~E2]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 [M].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社,2010. r3] Sharon A P,Denise L S.Exercise Physiology for Health,Fitness,and Performance[M].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201 3. 炼于健康无益。 4.3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安插体育课或体育俱乐部 活动,可以考虑在中午(12:OO~14:00)和晚上(18 :00 ̄21:30)以及周六和周日的全天适当安排课, [41 William D M.Frank I K。Victor I K.Essentials of exercise physiology[M].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 liams Wi1kins,2011. Es]Caspersen C J,Powell K E,Christenson G M.Physi— cal activity,exercise,and physical fitness:definitions 教师现场辅导,也有利于教学、管理和体育设施的充 分利用。对在空闲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尤其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EJ].Pub— lie Health Rep,1985,100(2):126—131. 是大三、大四已经停修体育课的学生)应以出席次数 计算学分,同时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 习惯。 [6]H6rouxM,Janssen I,Lam M,et a1.Dietary patterns and the risk of mortality: impact of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J].Int J Epidemiol,2010,39(1):197—209. [71 Lemmer B.Discoveries of rhythms in human biological 4.4在恶劣天气(如雾霾、下雨、狂风)时可适当的 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比例,为学生讲解有氧运动有关 functions:a historical review[J].Chronobiollnt,2009, 26(6):1019--1068. 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科学的体育观念。 5未来与展望 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指引下,将 E81花秀芹.不同时间段中低强度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D].苏州大学,2011. [9]Torii J.Effect of time of day on adaptive response to a 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选择、教学时间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 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卓有价值的改革建议, 而中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也会逐步走向系统化、科 学化、健康化、合理化。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大学 生体质将发生改变,国力也随之增强,中华民族的振 兴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4一week aerobic exercise program[J].physical fitness, 1992,32(4):348—352. [1o]林文瞍,郑选梅,徐国琴,等.不同氧浓度环境下个体 乳酸阈的比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6): 81—84. [11]McCafferty W B.Air pollution and athletic perform~ ance[-M].Springfield:Charles C Thomas,1981. E121 Carlisle A J,Sharp N C C.Exercise and outdoor ambi~ ent air pollution[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 cine,2001,35(4):214—222. E1] 何晨阳.学生体质比升学率更重要[N1.保健时报. 2014一】0—09(O0]). 、 p\ p p ≯ p \ ; \ [13]潘淑杰.天津市大气环境污染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 境科学,2008(¥1):18—21. ; \ \ \ p \ \ \ ≯ (上接第49页)整合与武术活动整合之间的紧张、断 裂所导致的乡土武术活动所承载的意义已基本不能 够满足民众的需求。中国乡土武术文化作为我国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在构建乡土体育、塑造乡土体育 文化、维护乡村秩序及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 版社,2012:37~43.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6~82. [31汉娜・阿伦特[美].过去与未来之间[M].上海:译林 出版社,2013:154—166. [4]谢雪峰.体育生态论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社,2011:117—123. 作用。因此,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出路在于扩大或 增值自身的文化内涵,以适应其文化主体已经改变 或正在改变的文化需求,而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变 迁与适应,正是通过解构与重构其功能、内容,以及 形式的动态作用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5]邹广文.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M].长春:吉林人民 出版社,2009:370. [6]罗白云.中国梅山文化简论[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 公司,2009:2~9. [11克莱德[德].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出 ・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