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头风、头痛病的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部位为单侧、前额或全头的疼痛;程度为轻、中、重度;疼痛性质为搏动痛、刺痛、绞痛、烧灼痛、隐痛、触痛等;疼痛时间不等,司以数小时、数天或呈慢性疼痛。
(2)辨经:分为阳明、少阳、太阳和厥阴头痛。太阳经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下连于项部;阳明经头痛,以前额部及眉棱骨疼痛为主:少阳经头痛,以头侧疼痛为主;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以巅项疼痛为主,或连及目系。 (3)辅助检查:血压;头颅CT或头颅MRJ除外颅内病变。
2.西医诊断:依据2004年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II)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伴先兆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 (1)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至少5次发作符合标准B-D:
B:头痛发作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不成功): C:头痛至少具备以下特点中的2条:
①单侧;②搏动性;③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④日常
体力活动可以加剧或造成避免日常体力活动(如散步或爬楼梯)
D:在头痛期间至少具备以下中的l条:l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和畏声。 E:不归因子其他疾患
(2)有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至少二次发作符合标准B B:至少有下列4种特征中的3种
①出现一种以上提示脑功能障碍的完全可逆的先兆症状 ②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超过4分钟以上,或两种以上症状连续出现
③没有单个先兆症状持续60分钟以上
④先兆与随后的头痛间歇小于60分钟(头痛也可能在先兆之前或同时开始)
(二)证候诊断:参照脑病科头痛病(偏头痛)证候诊断标准。
(三)疾病的分期
1.发作期:偏头痛发作或先兆症状出现。 2.缓解期:偏头痛缓解。 二、治疗方案 (一)取穴:
1.主穴:百会、神庭、头维(双侧)、率谷透角孙(患侧)、
风池(患侧) 、太阳(双侧)、内关(双侧)。 2.辨经加减穴:
太阳头痛加昆仑(双侧)、后溪(双侧); 阳明头痛加合谷(双侧)、内庭(双侧); 少阳头痛加外关、阳陵泉(双侧); 厥阴头痛加太冲、丘墟(双侧)。 3.辨证加减穴:
气血两虚:三阴交、足三里(双侧); 脾肾两虚:气海、太溪(双侧); 痰浊阻络:丰隆、天枢(双侧)、膻中; 瘀血内停:血海(双侧); 肝阳上亢:太冲(双侧)、印堂。
(二)针具:选用30号1.5寸、2寸华佗牌针灸针、火针。
(三)刺法:头部穴位1.5或2寸毫针平刺。平刺时先斜刺到帽状腱膜下再平刺并捻转,术者须感到针下明显阻力,患者胀(痛)得气。其它穴位直刺,患者须有得气感。 补泻方法:捻转针体180度,共5~10次,l-2分钟内完成,留针30分钟。
(四)电针:百会、神庭可加电针,韩式电针仪选取2/100Hz频率,以患者局部有跳动感为度,时间l5分钟。 (五)火针:阿是穴可火针点刺,阿是穴酒精消毒,暴露
针刺点,酒精灯将火针烧红后迅速刺入拔出,每周1次。 (六)灸法:百会穴雀啄灸或选取热敏穴位热敏灸,以局部皮肤微红或穴位热感传消失为度,患者为阳性体质慎用。 (七)疗程:每周治疗3次,疗程≤28天。
(八)中药中成药疗法:参照脑病科“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临床疼痛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年1月第l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根据主诉疼痛程度的分级评价疗效: 显效:疼痛减轻2度以上。 中效:疼痛减轻约l度。 微效:疼痛稍有减轻,远不到一度。 无效:疼痛无缓解。
2.根据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
临床治愈: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75%: 显效: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50-75%: 有效: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25-50%: 无效: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25%。 (二)评价方法 1.针对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的疼痛变化,进行积分计算。 2.针对疼痛频率
疼痛天数、发作次数减少比例法进行比例计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