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述小儿咳嗽的中医治疗

来源:六九路网


浅述小儿咳嗽的中医治疗

【摘要】 小儿咳嗽常见于肺炎、支气管炎,当对体弱的小儿咳喘反复发作时,通常会反复的使用抗生素,形成耐药,从而造成小儿慢性咳嗽,因此采用中药根据不同类型的辩证治疗,将小儿咳嗽的治疗个体化会大大提高疗效。

【关键词】 小儿咳嗽;中医治疗

咳嗽是小儿的多发病、常见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其是在冬春季节。由于“风痰互结”, 因此小儿咳嗽常迁延难愈。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小儿生理特点多为“脾常不足,肺常虚”,结合“风为百病之长”的病机特点,以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的脏腑功能特性,从而进一步发展而来。

1 症候特征

小儿咳嗽主要表现为:喉咙发痒,总觉从后鼻部有液体流入咽喉;回吞或是咯吐黏痰;有频繁清嗓现象,咽中总感觉有异物。经过检查发现:咽部可见咽后壁滤泡明显增生呈鹅卵石样改变,或是咽后壁有黏液样物附着甚至见其滴流。胸部X线摄片无异常,肺部听诊病理性体征不明显,血常规化验基本正常。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各类型鼻窦炎、鼻炎、咽喉炎等[1]。

2 病因分析

影响小儿咳嗽的因素众多,病位与五脏相关其中以肺为主,以下情况易造成小儿咳嗽迁延难愈:气虚卫外不固,旧邪未除又添新邪, 外邪易犯,使病情缠绵;再则久咳必耗伤肺气,小儿肺常不足,肺气虚则祛邪无力,以致外邪久恋。治疗中使用抗生素很难避免,而小儿脾胃薄弱,也以辛凉苦寒之品居多在所服中药中,均可伤及脾胃致纳运失健因所用药物,同时酿生痰浊, 正气难复,咳嗽不清而上贮于肺[2]。若调护不当在疾病恢复过程中:以生冷瓜果补充营养,肥甘厚味,使痰浊内生,脾运失健;也有因小儿较易出汗,致疏松之腠理开放而再次受邪。

3 治疗

3.1 分期治疗

3.1.1 初期 小儿因肌肤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固;又“肺为娇脏,其性清肃,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当外邪侵袭时,首先犯肺,以致其气上逆,肺气郁闭不宣而发为咳嗽。所以治疗首用宣肺之法,使肺气通畅,外邪祛除,咳嗽自止。

3.1.2 中期 小儿因病邪较重,或抵抗力较弱,或误治失治,使肺气未宣,外邪未尽,肺脏通调水道功能失调,肺中的津液不能灌溉全身,外达滋润皮毛,反聚而为痰。咳嗽频作,痰气互结壅阻气道。治疗时应以其他方法为辅, 化痰为主。

3.2 辨证治疗

3.2.1 风热咳嗽 多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所致。其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 痰黄粘稠,口渴咽痛,微有汗出,伴有发热头痛,鼻塞流浊涕,脉象浮数,舌苔薄黄。治以化痰止咳、疏风清热[4]。可选用:菊花、桑叶、薄荷各5g,芦根、连翘8g,杏仁、桔梗、甘草各3g,瓜蒌、前胡、枇杷叶各5g。水煎服,每日一剂。中成药可选用蛇胆川贝液、急支糖浆、止咳枇杷露等。

3.2.2 风寒咳嗽 多为肺气失于宣降,风寒侵袭所致,尤其多发于冬春季节。其主要表现为喉痒、咳声气急,常伴咯痰稀薄色白,鼻塞,头痛,流清涕,无汗,恶寒发热等表证,脉浮或浮紧,舌苔薄白。治以宣肺止咳,疏风散寒。可选用:白前、陈皮、紫菀、百部各8g,甘草、桔梗各3g,杏仁、麻黄、荆芥各5。水煎服,每日一剂。中成药可选用杏苏止咳糖浆、通宣理肺丸等。

3.2.3 痰湿咳嗽 多为湿聚生痰,痰湿蕴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粘腻,痰多色白,胸闷气憋,痰出则憋闷减轻、咳缓,尤以晨起咳甚。常伴体倦,脉濡滑,舌苔白腻。治以理气止咳,燥湿化痰。可选用药用:桔梗、陈皮、甘草、杏仁各3g,苍术5g,茯苓、半夏各6g,白芥子5g,莱菔子、苏子各8g。水煎服,每日一剂。中成药可选用二陈丸、香砂六君子丸、桂苓止咳胶囊等。

3.2.4 痰热咳嗽 多为风热咳嗽或痰热郁肺日久肺失清肃所致。其主要表现为喉中有痰声,或咳嗽气息急促,咳吐不爽,黄痰或痰多稠粘,或痰有热腥味,口干欲饮, 面赤身热,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腻,舌质红。治以化痰止咳,清热肃肺。可选用:鱼腥草15g,知母、黄芩、桑白皮、山栀各10g,贝母、茯苓、桔梗、瓜蒌、甘草、陈皮各5g,麦冬12g。水煎服,每日一剂。中成药可选用麻杏止咳颗粒、橘红冲剂、复方鲜竹沥、小儿清热化痰颗粒等。

3.2.5 肺脾气虚咳嗽 多为久咳伤肺所致。其主要表现为痰白清稀,咳嗽无力,气短懒言,体虚汗多,喜温畏寒,小便清长,脉象细缓无力,舌质淡苔薄白。治以益气止咳,健脾补肺。可选用:茯苓、黄芪各10g,小茴香、川贝母、炒白术、五味子、清半夏、桔红各6g,太子参15g。水煎服,每日一剂。中成药可选用虫草补肺胶囊、人参保肺丸、利肺片等。

3.2.6 阴虚咳嗽 多为外邪久恋于肺,或久病体弱阴虚,肺阴亏耗,损伤肺系所致。其主要表现为痰少而粘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丝,口干咽燥,常伴有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舌质红少苔,或脉细数、舌上少津。治以化痰止咳,滋阴润肺。可选用:扁豆、甘草各3g,地骨皮、桑叶各5g,麦冬、沙参、天花粉、玉竹各12g。水煎服,每日一剂。中成药可选用养阴清肺丸,二母宁嗽丸,百合固金口服液等。

4 总结

综上所述,小儿咳嗽首先应分清内伤与外感,分清虚实邪正辨证治疗。咳嗽一般比较容易治愈,尤其是外感咳嗽,及时治疗因其病轻浅多能短时间内治愈。而内伤咳嗽,因其病较深而难治,每与痰湿、痰热、阴伤、气虚有关,用药得当,临证必须辨证准确,方能奏效。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96-103

[2]刘桂贤,关利响.小儿咳嗽辨治[J].中国社会医师,2003,19(13):36

[3]陈玉彪.小儿咳嗽治疗四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4):39-40

[4]孙娟,边宁.小儿咳嗽的辨病辨证论治[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5):2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