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危险源识别与分类

来源:六九路网
危险源识别与分类

一、什么是危害因素与危险

1、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 定义: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劳动 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在职工、未成年工的 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总称。 2、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 故

3、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 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 引起的疾病。

4、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 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 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 (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 用).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 一、按直接原因分类

(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 防护缺陷(防护不当)

电危害(漏电) 噪声危害 振动危害

电磁辐射( X 射线) 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 明火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 作业环境不良(缺氧) 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 标志缺陷(无标志)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易燃易爆性物质 自燃性物质 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

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煤介物

致害动物 致害植物

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负荷超限 健康状况异常 从事禁忌作业 心里异常 辨识功能缺陷 其他

(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指挥作用 操作失误 监护失误 其他错误 其他因素

(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一)参照 GB6441-86 《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 机械伤害

类 16 起重伤害 触电 淹溺 灼烫 火灾 高处坠落 坍塌 放炮 火药爆炸 化学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 中毒和窒息 其他伤害

(二)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 生产性粉尘 毒物 噪声与振动 高温 低温 辐射 其他危害因素

三、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

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中, 应对如下方面存在的危险、 危害因素进 行分析与评价: (一)厂址

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 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 (二)厂区平面布局

总图: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 害物质、 噪声、 辐射、易燃、易爆、 危险品设施布置、 工艺流程布置、 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距离等。 a.运输线路及码头:

厂区道路、厂区铁路、危险品装卸区、厂区码头 b.建(构)筑物:

结构、防火、防爆、朝向、采光、运输(操作、安全、运输、检修) 通道、开门、生产卫生设施。 c.生产工艺过程:

物料(毒性、腐蚀性、 燃爆性) 湿度、压力、速度、 作业及控制条件、 事故及失控状态。

d.生产设备、装置化工设备、装置:

高温、 低温、腐蚀、 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 控制、操作、 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

---机械设备: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 操作

---电气设备: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 电、危险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

---特殊单体设备、装置: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石油库、危险品 库等、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 (三)工时制度、女职工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

(四)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四、危害辨识方法 (一)直观经验法

该方法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危害辨识过 程,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系统中。

1、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 观察分析能力, 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 性的方法。 该方法优缺点: --优点:简便、易行;

--缺点:受知识、经验、资料限制、易遗漏(如建筑行业的安全检 查表)。

2、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职业安全卫 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 (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即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害辨识系统安全分 析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 通常的方法有:事件树( ETA )、事故树( FTA) 三、物质及作业环境危害辨识 (一)易燃易爆物质 1、凝聚相化学爆炸物质

1)火炸药:雷汞、叠氮化铅、三硝基间笨二酚铅、四氮烯、三硝基 重氮酚、2,4,6—— 三硝基甲苯( TNT)、2,4,6—— 三硝基甲苯硝胺(特屈尔)、黑索金、奥克托金等各种火药,在受热、摩控、 撞击、冲击波、电火花、激光甚至可见光的作用下,能发生爆炸,具 有极强的破坏力。

2)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进行氧化反应导致自燃、爆炸的物 质:硝化棉、赛珞珞、黄磷、三乙基铅、某些氮化物、甲胺、丙烯腈 等物品。

3)常温下能与水或水蒸气反映产生可燃气引起燃烧爆炸的物质:金 属钾、钠、碳化钙、一氯二乙基铝、三氯化磷、五氧化二磷、三氯氢 硅等。

4)极易引起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强氧化剂、氯酸钾、氯酸钠、双氧水、过氧化钠、过氯化钾、次氯酸钙、高锰酸钾、重铬酸纳、化烟硫酸、 发烟硝酸、纯氧气等

5)受到摩控、撞击或氧化剂接触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硫磺、 樟脑、松香、精萘等

2、气相爆炸物质 分三类:

Ⅰ类(矿井甲烷;Ⅱ类(爆炸性气体、蒸气);Ⅲ类(爆炸性粉尘、 纤维) 又可分为:

1)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闪点:接近火源、发生闪燃现象的最低温度 燃点:空气中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爆炸权限:爆炸的可燃物浓度; 密度:单位体积的浓度 2)爆炸性粉尘: (二)腐蚀和腐蚀性物质

物质表面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电化学反应而受到破坏的现象 称腐蚀。

1)电化学腐蚀:锅炉壁和管道受水的腐蚀,金属设备在大气中的腐 蚀,其原理与电镀一样,腐蚀后可能发生事故,特别对易燃,有毒物 质设备的腐蚀。

2)化学腐蚀:对人体皮肤、肺部、对设备等 腐蚀性物质分类:

无机酸性腐蚀物质:硝酸、硫酸等 有机酸性腐蚀物质:如 甲酸、HCOOH 无机碱性腐蚀物质: NAOH、HCOOH

有机碱性腐蚀物质:丙醇钠 其它无机和有机腐蚀物质 (三)生产性毒物

毒物是指以较小剂量作用于生物体, 能使生理功能或机体正常结构发 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死亡的物质。 (生产性毒物是职 工在生产过程中接触的毒物) 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

GB5044-85 《职业性接触物危害程度分级》共 56 种 Ⅰ级(极度危害) 13 种 Ⅱ级(高度危害) 26 种 Ⅲ级(中度危害) 12 种 Ⅳ级(轻度危害) 5 种 2、毒物危害因素分析

1)分析工艺过程,查明生产厂、处理、储存过程中存在的毒物名称 和毒物危害程度等级;

2)用已经投产的同类生产、作业岗位的检测数据作为参考类比; 3)分析毒物传播的途径、产生危害的原因

(四)、生产性粉尘:生产过程中,有尘作业工人长时间吸入粉尘, 能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病变,硬化、丧失正常的呼吸功能,导 致尘肺病。

(五)、噪声: LD80-95 《噪声作业分级》

(六)、振动:振动危害包括:全身振动( ISO2631 )和局部振动 (GB10434-89 ) (七)、辐射:

电离辐射 (X 射线、Y射线) 非电离辐射 [微波、紫外线(电焊) GB8702-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10436-89 《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 GB10437-89 《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 GB8703-88 《辐射防护规定》

GB10435-89 《作业场所激光辐射卫生标准》

(八) 、高温、低温:GB4200-84 《高温作业分级》 、GB/T14440-93 《低温作业分级》、 GB935-89 《高温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 (九)、重大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 (1)重大危险、危害因素

重大危险、危险因素是指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危害因素。 重大事故特指为重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重大事故包括: 1、由易燃易爆物质引起的事故; 2、有毒物质引起的事故

(2)重大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

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用以发鉴别重大危险装置的重点物质:

物质名称

数量

1、一般易燃物质 易燃气体 高易燃液体 2、特种易燃物质 氢 环氧乙烷 3、特种炸药 硝酸铵 硝酸甘油 三硝基甲苯 4、特殊有毒物质 丙烯腈 氨 氯 二氧化硫 硫化氢 氰氢酸 二硫化碳 氟化氢 氯化氢 二氧化硫 5、特种剧毒物质 甲基异氰酸盐 光气

200t 50000t 50t 50t

2500t 10t 50t 200t 500t 25t 250t 50t 20t 200t 50t 250t 75t

150kg 750kg

注:往往把生产、 加工处理、 储存这些物质的装置视为重大危险因素。

四、危害辨识注意事项

1、危险、危害因素分布 :为了有序、方便地进行分析,防止遗漏, 宜按厂址 —— 平面布局 ——建筑物 ——物质——生产工艺及设备 —— 辅助生产设施 (包括公用工程) —— 作业环境危险几部分分别分 析其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列表登记、综合归纳。 2、伤害(危害)方式和途径

1)伤害(危害)方式 :指对人体造成伤害,对人身健康造成损坏的 方式,如机械伤害的挤压、咬合、碰撞、剪切等。

2)伤害(危害)途径和范围 :大部分危险、危害因素是通过与人体 直接接触造成伤害,爆炸是通过冲击波、火焰、飞测物体在一定空间 范围内造成伤害。 毒物是通过直接接触或一定区域内通过呼吸带的空 气作用于人体,噪声是通过一定距离的空气损伤听觉的。

3)主要危险、危害因素 :对导致事故发生条件的直接原因,诱导原 因进行重点分析,从而为确定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划分评价单元、 选择评价方法和采取控制措施计划提供基础。

4)重大危险、危害因素 :不能遗漏,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输,操 作时的危险、危害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分析设备、装置破坏及操作失 误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危险、危害因素。 五、危险评价

危险评价是指在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础上,根据法律、法规及行 业标准,分析、预测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的危险、危害程度,以利 于提出科学合理的和可行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措施介绍两种方法。 一、安全检查表( SCL)

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 然后确定检查项目, 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 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这种表叫安全检查表 1、优缺点

能够事先编制,有充分时间组织有经验的人编写,做到系统化、完整 化、不致于漏掉关健因素;

可依据标准法规和规范,检查遵守的情况提出准确的评价;

有问有答, 能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 表内外可注明改进措施的要求简 明易懂、容易掌握

只能作定性的评价, 不能给出定量评价结果只能对已经存在的对象评 价

2、安全检查表的编制

检查表需注明检查时间,检查者,直接负责人等,编制的主要依据。 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二、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D:L×E× C

D—— 危险性大小、即危险性分值 L——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 从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 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L )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E)

暴露于危险环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分数值

境中的频繁程

10

6 3 1 0.5 0.2 0.1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C)

分数值

后果

完全可能预料 相当可能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极不可能 实际不可能

危险等级划分( D)

分数值

危险 程度

10 6 3 2 1 0.5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

暴露 每周一次 每月一次 每年几次 非常罕见

极其 危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7320

险,

不能 继续 作业 高度 危

40

灾难,数人死亡

160-320

险,

要立 即整 改 显著 危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0-160

险, 需要 整改 一般 危

7

严重,重伤

20-70

险, 需要 注意 稍有 危

3

重大,致残

<20

险, 可以 接受

1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六、职业安全卫生危害防治措施 一、职业安全预防对策

(一)改进生产工艺过程,实行机械化、自动化 (二)设置安全装置 防护装置、焊工面罩、围栏 保险装置,如安全阀、自动跳闸 信号装置,分为颜色、音响、指示仪表等

危险牌示和识别标志

(三)预防性的机械强度试验 :如锅炉、受压容器 (四)用电安全对策 安全认证

备用电源:停电能造成重大危险后果的场所 防触电:

接空、接地、保护; 漏电保护; 绝缘(工具等); 电气隔离; 安全电压;

屏护和安全距离(不让接触) 连锁保护 电气防火防爆 防静电措施

(五)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 (六)工作地点的布置与整法 (七)个人防护用品 二、职业卫生的预防对策 (一)防尘对策

1、工艺和物料:选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工艺,采用无危害或危害较小的物料,如湿法生产工艺代替干法生产工艺等。

2、限制、抑制扬尘和粉尘扩散:

采用密闭管道输送,密闭自动(机械)称量; 降低物料落差等;

对亲水性、弱粘性的物料和粉尘应尽量采用增温、喷雾、喷蒸气等措 施;

减少二次尘源。 3、通风排尘

(二)防毒、防窒息对策 1、防毒对策

a.物料和工艺:尽可能的无毒、低毒的工艺和物料代替有毒、高毒 工艺和物料。 b.工艺设备:防止泄漏

c.通风净化 : 对有毒物质泄漏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设备和工作场所必 须设置可靠的事故处理装置和应急防护设施;

大中型化工、石油企业及有毒全体危害严重的单位应有专门的气体防 护机构,接触Ⅰ、Ⅱ级有毒物质的车间应设有急救室, 配有抢救设施;d.其他措施: 防毒教育、定期检测、体检等; e.根据标准、采取其他措施 2、防缺氧、窒息措施 a.配备相应的检测和救护装置 b.按先检测、通风、后作业的原则 c.有警示、标志;

d.有相应的措施 (三)噪声和控制措施 1、噪声控制措施 1)工艺设计与设备选择; 2)噪声源的平面布置

---主要强噪声源应相对集中,低位布置;

---主要噪声源周围宜布置对噪声较不敏感的辅助车间、仓库、料场;3)设置隔声屏障 : 隔声、消声、吸声和隔振降噪。 三、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对策 1) 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2) 配备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检查、事故调查分析、检测、检验室和 设备设施。

3) 配备职业安全卫生培训、教育设备设施。

4) 根据生产特点,适应事故应急计划措施的需要,配备必要的训练、急救、抢险、的设备、设施。

5)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需要的其他设备、设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