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六九路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智慧与哲理篇》专题精练(含答案)

来源:六九路网
中考语文文言文分类训练(六)——智慧与哲理

第1篇 戴奎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①也。幼有巧慧,聪悟博学。善鼓琴,工书画。为童儿时,以白瓦屑、鸡卵汁和溲作小碑子,为郑玄②碑,时称词美书精,器度巧绝。其画古人山水极妙。十余岁时,于瓦棺寺中画。王长史见之云:“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逵曾就范宣③学,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不宜虚劳心思。逵乃与宣画《南都赋》。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逵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菩萨。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④不足动心⑤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 (选自《历代名画记》) 【注释】①谯、铚:古地名;郡:古代行政区域。②郑玄:人名。③范宣:人名。④至于开敬:到了开放敬神的时候。⑤动心:打动人心。 [阅读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

B.时称词美书精/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 ..

C.吾恨不得见其盛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

D.甚以为有益/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 B.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 C.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 D.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1)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2)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戴逵幼有巧慧,所以成就较大,这说明孩子只要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定会有大成就。 B.范宣本来井不喜欢画画,只是觉得收了戴奎的画了不好意思,才勉强学一点。 C.他懂得自己用白瓦屑等材做碑石,说明他是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D.戴達花几年的时间精心雕刻佛像,是因为听到别人的批评,他觉得要争口气。

2

【参考答案】 1.C [解析]A. 通“无”,没有/灭亡,衰亡:B当时/季节:C.遗憾;D.认为/因为。 2. B 3.(1)这小孩不只能画画,最终能取得大成就,遗憾的是我不能见到他鼎盛的时候了。 (2)范宣看完赞叹不已,认为(作画)很有好处,于是也学画画。 4.C [解析]A.小孩子小时候聪明,不一定长大后有大成就;B.范宣也认为画画是件有益的事才开始学习;D.他是个精益求精的人,并不是因为别人的批评。 第二篇 李泰伯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3

[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阅读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为记/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于义甚大/引喻失义(《出师表》) ..

C.殆欲下拜/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

D.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B.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C.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D.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既成,以示李泰伯。

(2)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

4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与“推敲”的典故表现的意思是一样的。

B.这里的范文正公是很自信的,所以传记一写好就想要李泰伯的表扬。 C.我们做人应谦逊,不能像李泰伯一样随便改别人的作品。

D.文中的严先生,范公为他建祠,是因为范公想借这个作品表达自已想归隐的意思。 [参考答案] 1.D

[解析]A. 传记/记录;B.意义/公正合宜的道理;C.几乎/迷惑;D.在。 2.B

3.(1)写成后,把它给李泰伯看。 (2)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4. A

[解析]B.他并不是为了求表扬;C.对朋友的文章,我们应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意见;D.本文中范公并没有归隐的意思。 第3篇

马媛

5

建武①中,诸王皆在京师,竞修名誉,招游士。马援②谓吕种③曰:“国家诸子并壮,而旧防未立,若多通宾客,则大狱起矣。卿曹戒慎之。”后果有告诸王宾客生乱帝诏捕宾客更相牵引死者以数千。种亦与祸,叹曰:“马将军神人也。” 援又尝谓梁松、窦固④曰:“凡人为贵,当可使贱,如卿等当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勉思鄙言。”松后果以贵满致灾,固亦几不免。 【注释】①建武:东汉光武帝年号。②马援:东汉名将,曾被封为伏波将军,世称“马伏波”。③吕种:时为马援之司马。④梁松、窦固:二人皆是光武帝女婿。 [阅读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多通宾客/万里赴戏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B.竞修名誉/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C.居高坚自持/驰担持刀(《狼》) ..D.松后果以贵满致灾/以刀劈狼首(《狼》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后果有告诸王/宾客生乱/帝诏捕宾客/更相牵引死者以数千 B.后果有告诸王宾客生乱/帝诏捕宾客/更相牵/引死者以数千 C.后果有告诸王/宾客生乱/帝诏捕宾客/更相牵引/死者以数千 D.后果有 告诸王宾客生乱/帝 诏捕宾客/更相牵引/死者以数千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

(1)若多通宾客,则大狱起矣。

(2)如卿等当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项是( )

A.马援喜欢卖弄,每次有什么好的意见,都会到处说给别人听,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能力。

B.马援的自律, 让他很好地保全了自己。 C.吕种并没有错,只怪皇帝太多疑了。 D本文主要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居安思危。 [参考答案] 1.B

[解析]A. 假如/好像;B.竞相;C.自控能力/拿;D.因为/用。 2. D

3.(1)如果他们再这样多结宾客,则有大批的人要坐监牢了。 (2)而你们应当不可重归贫贱。居高位的人要有坚强的自控能力。 4.B

[解析]A.马援只是善意提醒朋友,并未到处卖弄;C.吕种与诸王私下结交,犯了皇帝的忌讳;D.本文主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居安思危,而是不要结党营私,居功自傲。

7

第四篇 陆逊 陆逊①多沉虑,筹无不中,尝谓诸葛恪②曰:“在吾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吾下者,吾必扶持之。君今气陵其上,意蔑乎下,恐非安德之基也!”恪不听,卒见死。 嵇康从孙登游三年,问终不答。康将别,曰:“先生竟无言耶?”登乃曰:“子识火乎?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在于用光;人生有才,而不用其才,果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曜;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康不能用,卒死吕安之难③。 【注释】①陆逊:三国吴人,孙策之婿。②诸葛恪:吴人,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③吕安之难:嵇康与吕安为友,钟会构陷二人谋反,遂被杀。 【阅读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筹无不中/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醉翁亭记》) ..B.吾必奉之同升/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C.卒见死/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8

B.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C.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D. 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在吾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吾下者,吾必扶持之。

(2) 君今气陵其上,意蔑乎下,恐非安德之基也!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陆逊多沉虑,说明这个人心机多,是个不可深交之人。

B. 我们学习语文也要像本文一样,既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结合实践,联系生活。 C.嵇康不能被孙登重用,所以郁郁而终。

D.做人应该抓住一切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样才不会像诸葛恪这样不得重用。 [参考答案] 1.C

[解析]A.筹划,谋划/行酒令的筹码;B.尊重,敬重/供给,供养;C.最终;D.代词/加强语气。 2. A

3. (1)地位在我之上的人,我一定尊重他;在我之下的人,我一定扶持他。

9

(2)如今您的气势侵犯地位在您之上的人,又轻蔑地位在您之下的人,恐怕不是安德的基础呀! 4.B [解析]A. 文章是表扬陆逊智慧而沉稳,不是批评他心机多;C嵇康是死于吕安之难;D.本文主要是讲人不但要有才学,还要有处世之智,并不是只顾表现自己的才华。 第五篇 芋老人传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①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②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后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③,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④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⑤,朝分尚食⑥,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节选自周容《春酒堂遗书》,有删改)多 10

[参考注释]①影:身影,指体形。②童子试:明清科举录取秀才的考试。③用甲第为相国: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④调和:此处是烹调的意思。⑤炼珍:亨制精美的食品。⑥朝分尚食:于朝廷中分得皇帝赏赐的食品。尚食,指皇帝的食品。 [阅读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老人延入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犹是芋也/斯是陋室(《陋室铭》) ..

C.影乃益瘦/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何向者之香而甘也/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 B.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 C.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 器/再进 D.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器/再进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2)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11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书生为赶考,到老人家借了一碗芋头汤,雨后又马上赶去考场。

B.这个老人独具慧眼,知道这个书生将来染大有出息,特意煮了碗特别的芋头场好让书生记住自己。

C.老人能够找出前后味觉不同的原因,说明他是个有智慧的人。 D.本文重在告诉我们做不能贫图名利,看不起患难之交。 [参考答案] 1.A

[解析]A.邀请;B.这/判断动词;C.更加/增加;D.表并列/表转折。 2. D

3.(1)为什么以前祝家渡那位老人家的芋头又香又甜呢!

(2)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不同,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了人的口味啊。 4.C

[解析]A.老人看到参加完考试的书生主动喊他避雨,为他煮吃的,且书生吃了两碗芋头汤;B.这个老人只是善良,并不是为了图回报;D.本文并不是讲贪图名利,看不起患难之交,而是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12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