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茶叶出口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
徐桂鹏 章晓静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摘要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抑制福建茶叶出口的主要障碍,对茶叶的生产成本、出口等均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针对技术贸易壁垒对福建茶叶出口造成的影响,从提高茶叶生产水平和品质,加大宣传力度,创立企业品牌,合理利用WTO规则,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建立茶叶出口预警机制等方面提出突破技术贸易壁垒的建议。
关键词 福建;茶叶;技术贸易壁垒
1 福建茶叶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状况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农产品之一,作为我国的农业优势产业,在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角色也不容忽视。为了限制我国茶叶的出口贸易,许多国家对我国茶叶的出口设置了一系列的技术壁垒。
2.1 茶叶贸易技术壁垒的内涵
在茶产业的国际贸易过程中,茶叶贸易技术壁垒起主要作用。茶叶贸易技术壁垒是指国家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自然界及其生物生命的健康和安全为理由,制定、发布和实施种种较为苛刻的且难以达到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和规定,包括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产品检验检疫措施、茶叶产品包装及标志和环境要求等。茶叶贸易技术壁垒强调茶叶产品符合进口方所持的技术标准,包括茶叶生长环境标准、茶叶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农药可用规定、茶叶采摘标准、茶叶加工参数标准、茶叶初加工和精加工环境标准、茶叶产品包装材料标准、茶叶产品农药残留量的标准以及茶叶运输过程的监控等标准。在茶叶产品方面,农残是最高的技术性壁垒[1]。在茶叶贸易的过程中,技术壁垒是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阻力,对茶叶贸易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1.2 福建茶叶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状况
茶叶国际标准主要以ISO 3720:1986《红茶一定义和基本要求》为代表。国外发达地区和国家,以保护人类健康安全为由,对茶叶制定了非常苛刻的农药残留限量(MRLs)标准,例如欧盟规定农残指标就有近200 项,包括乙滴涕、2,4,5- 涕、杀草强、敌菌丹(四氯丹)、氯丹等等。日本超过80 项,包括2,4,5- 涕、敌草净/二嗪磷、比久、异狄氏
剂等等。欧盟对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订十分严格,许多标准采用其仪器检测低限LOD 作为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其中大部分是我国目前技术水平无法检测的,而针对我国常用农药也规定得很严格[2]。我国现行的国家茶叶卫生标准严重滞后,我国的茶叶市场对外是完全开放的,没有任何技术壁垒可言,而一些发达国家对茶叶贸易的卫生要求较为严格,严重制约了我国茶叶的出口。
1.3 技术贸易壁垒对福建茶叶出口的影响 1.3.1 技术贸易壁垒对茶叶生产成本的影响 技术贸易壁垒对茶叶成本的影响主要有生产者遵守技术标准的成本, 同时还有一些由于实施技术标准而增加的检验和检疫的成本。技术贸易壁垒对茶叶成本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成本, 其一是茶叶生产的边际成本, 其二是检验检疫成本, 第三种成本是沉没成本[8]。
1.3.2 福建茶叶出口受阻
发达国家的茶叶检验项目名目繁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越来越苛刻。福建茶叶生产的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统一的标准难以实施,因此,福建茶叶在出口贸易中受到一定的阻力,出口增长缓慢。
1.3.3 促进福建茶叶品质的提高
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设置一系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阻止我国茶叶的出口,成为福建茶叶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压力和动力。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已刻不容缓。控制茶叶的农残,强化茶叶农残的检测监控,制定茶叶标准化体系,从根本上提高福建茶叶产品的质量。
2 福建茶叶出口遭遇技术壁垒原因分析
2.1 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14
二00七年第四期 茶叶科学技术 思 考 观 点自1999年实行技术壁垒以来,我国茶叶的出口价格急剧下降,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及其他国家茶叶出口价格,茶叶出口的金额也不断下降(2003~2005年略有反弹),出口量呈现小幅攀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随着国内企业纷纷向海外开拓市场,外贸业务逐年增长,伴随而来的是茶叶市场供过于求,国际茶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其次,发达国家设置技术壁垒后,对茶叶出口从农残、技术标准等方面都有严格限制,出口金额和平均单价随之大幅下跌;国内厂商无序竞争,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竞相压价,导致出口价格进一步下跌[5]。
通过回归分析论证,技术贸易壁垒对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它是阻碍我国茶叶发展的主要原因。
2.2 外部原因
2.2.1 安全意识逐渐增强
近年来,国际上连续发生的一系列食品污染事件,使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福建茶叶出口国家的消费者普遍具有较高的绿色消费意识,是绿色法规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7]。因此,许多发达国家以保护消费者健康为依据,设立了一系列技术壁垒,阻碍了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
2.2.2 保护国家利益
贸易日益全球化、自由化的今天,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对国际贸易起一定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假借安全、环保等名义,指定各种标准限制福建茶叶进口。在受到其他国家严重的贸易冲击时,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以安全为由,给予一些不平等的规章条例甚至立法,来达到阻止外国产品的冲击,确保本国国内市场。
2.2.3 国外本地市场发展的需要
在发达国家中,国民生活水平普遍偏高。其生活消费观念不单单是为了温饱,而且要追求意境和健康。而意境和健康正是福建茶叶两大经济亮点之一,是福建省茶叶的卖点。因此,一方面,对于食品类的商品的安全健康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公司企业不断扩大产品经营范围,追逐效益最大化。为了保护本国企业不受国外产品的入侵,减少对本国产品的冲击,进口方而设置形式多样的“壁垒”。另一方面,茶叶是我国传统大宗出口商品,随着茶叶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和茶叶出口配额管理的取消,2005年以来有大量没有经营过茶叶出口业务的内贸生产、流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相在海外“低价抢市”,明显侵犯了海外当地茶叶企业的商业利益,加快了欧盟、日本等地对中国茶叶的“设限”速度[4]。
2.3 内部原因 15
2.3.1 福建茶叶生产环节的失误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卫生及健康观念意识比较淡薄,由此造成在茶叶生产工作中的卫生质量意识相对薄弱。福建茶叶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成本较高,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茶叶加工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管理不规范。因此造成福建茶叶卫生质量不能保证,品质很难稳定和提高。福建乌龙茶出口日本曾被多次检出三唑磷农残超标,一方面是遭遇技术壁垒的原因,另一方面,福建省茶叶的生产和经营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药使用不规范,农药残留问题严重。
3.3.2 茶叶企业品牌发展不完善
品牌是企业的命脉。它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一个行业要赢得市场拥有市场。就必须拥有一个知名的品牌[3]。近年来,福建茶叶的品牌经营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著名品牌相比,在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以及企业规模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①茶叶企业实施品牌经营的时间较短、科技投入少、创新能力不强,在发育和成长上难免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②茶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不足,对市场的影响力较低,未能产生具有较大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③茶叶市场环境不够规范,品牌茶叶评选处于无序状态,“假冒伪劣”还不时充斥市场;④茶叶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往往让境外企业和中间商坐收渔利;⑤国际名牌的挑战与冲击,给福建省茶叶品牌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的威胁。所以,培育和壮大品牌经济已成为再造福建茶叶产业优势的一个重要任务[4]。
3 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生产水平和茶叶品质
积极开发茶叶新品种,改善茶叶的种植方式,发展规模化生产,推行集约化经营,改变茶叶生产组织形式,提高茶叶的生产水平。
为了保障茶叶食品的安全,适应产品内销和出口的需要,控制好茶叶农残尤为重要。提高茶叶品质,控制茶叶农残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1)坚决杜绝茶叶农残源头,禁用茶园不能使用的农药;(2)茶园示范推广生物防治技术;(3)茶园实行科学用药,酌情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4)加强茶园基地建设;(5)强化茶叶农残检测监控[11]。
3.2 加大宣传力度,创立企业品牌
作为创立品牌的茶叶企业应着重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以质量为品牌基础;二是以规模求品牌发展;三是以创新保品牌活力;四是以文化带品牌市场。一个品牌只有注入相应
思 考 观 点 茶叶科学技术 二00七年第四期
新时期三明茶叶生产的新特点与新问题
杜起洪
(福建省三明市经作站 365000)
三明市辖12个县(市、区),是新兴的多茶类生产区, 2006年全市茶园面积20.92万亩,产量1.93万吨,毛茶总产值约2.9亿元,分别比增4.7%、13.8%、14.9%。其中名优茶4800吨,产值1.65亿元,分别比增20%和8.6%,茶叶面积与产量居全省第五位。2005年大田县被列为全国茶叶优势百强县,尤溪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2006年大田的高峰茶业有限公司和永安天宝岩茶叶
有限公司被列为全省首批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在2007年界定的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的35个县中包括了我市的大田、尤溪、沙县、永安、明溪、宁化、清流等7县(市)。目前,全市千亩以上的产茶乡镇有70余个,年加工量在25t以上的茶企有60余家,50t以上的30余家,其中有7家台资茶企业,有9家市级龙头企业。
1 三明茶叶形势与发展新特点
★★★★★★★★★★★★★★★★★★★★★★★★★★★★★★★★★★★★★★★★★★★★★
的文化内涵,才能给品牌带来相应的无形资产。因此,茶叶品牌企业必须发掘其内在的文化潜力,培育体现茶叶产业特色的品牌文化,内聚人心、外拓市场,增强品牌形象的感召力;五是以国际化经营推动品牌扩张[4]。
实现茶叶品牌战略,必须重视茶叶的商标注册和商标权的应用。政府要把茶叶品牌战略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在经济、社会、文化等三个层面的结合上积极推动“茶叶品牌战略工程”,鼓励茶叶企业创立国际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商标意识,打击假冒伪造商标,创建具有地理标志的商标。
3.3 合理利用WTO规则,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要深入研究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运用世贸规则维护我国茶叶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充分利WTO 有关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条款;利用WTO 规则中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及争端解决机制等,加强对茶叶出口企业的引导,争取为我国茶叶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维护我国茶农的正当利益[4]。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经营管理。特别是进口农药,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宏观管理,从农药的源头把关。在有关农药残留量、铅的检测方法上,政府有关部门也应积极与国外相关机构沟通。
3.4 建立茶叶出口预警机制
人们对健康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的农药结构正处在调整期,农残指标变化迅速。发达国家和地区频频利用一些指标来设立技术性贸易壁垒,因此,需要逐步建立“技术
[2]
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密切关注进口国的各类标准的变化,接受国内企业对这方面的询问,提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做好防范工作,并及时向有关部门特别是向企业发出预警通知,从而达到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目的。对已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所限不能出口的茶叶产品,要及时客观地查明原因,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 谢芬.中国茶叶贸易面对的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J].茶
叶科学技术,2005,(4):6
[2] 张利平.WTO规则下我国茶叶卫生质量面临的问题和对
策[J].茶叶通报,2005,(27):25-26
[3] 李芸,姚国伟,李宁.茶叶标准与技术性贸易壁垒[J].中
国标准化,2005,(8):23
[4] 杨波.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
[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97
[5] 张林福,卢良根,叶火香.打造“松阳银猴”品牌 促进
茶叶产业升级[J].中国茶叶加工,2003,(2):12-13 [6] 李烈.浅谈品牌战略与安溪茶叶经济[J].福建经
济,2003,(10)
[7] 咎宏.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专
家论坛:18
[8] 钟灼仔.控制茶叶农残的主要技术措施[J].茶叶科学技
术,2005,(2):28
[9] 李淑贞,靳云丽.技术贸易壁垒与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
口的实证分析[J].世界农业,2006,(12):5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