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高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来源:六九路网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高考模拟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二、选择题

1.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云:“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化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经验丰富者)。”黄庭坚认为画竹应该 A.取材于市民生活 B.学会栽培竹子 C.注重抒情写意 D.揭露社会现实

2.对于蒋介石久攻南昌不成,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江西的战事失败,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不使他失去军事上的地位”,并极力主张第四军、第八军东下对他进行增援。材料表明当时 A.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 B.国共积极维护统一战线 C.中共右倾思想占据上风 D.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3.有学者认为:“秦亡以后,历代统治者大多耻于与法家为伍,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理论面临着要么改变、要么消亡的命运。”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法家思想 A.是主张专制集权的思想理论 B.不利于政治局势长期稳定 C.是秦朝暴政形成的理论依据 D.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

4.《汉书·食货志》记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大商贾桑弘羊、东郭咸阳等相继任官,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的局面。这表明西汉 A.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 B.抑商政策仍在不断强化 C.利用官营政策调解阶级矛盾 D.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

5.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这是因为 A.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 B.众多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 C.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 D.报刊杂志可引导社会舆论

6.下面是古代雅典公民告发将军的案件统计表(部分)。材料反映了古代雅典

被告发的将军 罪名 审理机构 审判结果 审判时(公元前) 伯利克里 挪用公款 陪审法庭 罚款 430-429 修昔底德 叛国 提莫马库斯 叛国,受贿 - 缺席审判,死刑 424 8人判死刑(6人被处死, 2人缺席审判) 406 埃及纽斯海战的8位将军 未打捞战士尸体 公民大会 360 叛国、盗用公款 陪审法庭 缺席审判,死刑 陪审法庭 罚款 提莫修斯 356 A. 陪审法庭是最高权力机关 B. 直接民主确保了司法公正 C. 公民有依法审判的权利 D. 公民有较大监督和问责权

三、连线题

1.【历史―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81-1983年,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问题引发美苏关系紧张,西欧公众舆论为此掀起极大争论,和平运动、反核武器运动更为高涨,大规模示威游行不断,形成所谓“中导危机”。1983年,苏联发起强大政治宣传攻势,试图分裂北约,阻止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事实证明,苏联用中程核导弹对西欧进行威胁和恫叮,用宣传攻势离间美欧,用笼络西德SPD等手段,都难以达到使西德中立化的目的。西德国内政治几十年来在防卫问题上已经形成一套模式,1953年在重新武装问题上、1957年在核分享问题上,保守派都在面对相当多国人反对下,赢得了选举胜利,推行了自己的政策。1983年11月22日,西德国会历经30多次激烈辩论后,做出决议,允许在西德部署美国中程核导弹,同时敦促美国继续对苏谈判,再次表明这个模式仍然有效。次日,苏联代表退出了日内瓦中导裁军谈判。美国中程核导弹在西欧尤其是西德实现了部署,中导危机结束了。 ——田少颖《冷战末期的核常裁军、西欧一体化进程与英德摩擦的缘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导危机”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在部署中程核导弹问题上的态度,并分析原因。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亦给英国平添了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商埠的开放成为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兴起的契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由广州一口贸易变为五口通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开放沿海一系列口岸以外,又增辟了长江流域的沿江口岸。与此同时,在我国广大西南、西北的内陆边疆地区,陆路商埠城市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这类城市在北方有张家口、库伦、恰克图;西北有嘉峪关、喀什、伊犁、塔城;西南有云南的河口、思茅,广西的龙州,西藏的亚东、江孜等城市。以上内陆城市与沿海、沿江城同组成了我国近代口岸城市体系。 ——摘编自田兵权《中国近代城市转型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实现城市化的有利因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口岸城市的形成与英国城市发展的不同。

3.【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漕运是利用水道调运漕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明代对漕运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由于运河不通,北运漕粮多取海道。永乐即位以后,迁都北京,罢海运,转河运,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

湖北、山东、河南等为有潜地区。明初,潜粮无定额,每年多寡不一。成化八年,始定年漕运额为四百万石,这一数额为清初所沿袭。一年一度的潜运往返时间较长,为了不耽误次年漕运,宪宗时,规定各有漕省的漕船必在九月初一以前抵达京师。世宗时,进一步具体规定南方各省漕船的出发和过淮时间。景泰二年设漕运总督,总理漕政,下辖各类漕运官吏和漕司,领十二把总,由十二把总率卫所屯丁分运各有漕地区漕粮。明代漕运,朝廷规定可以附载其他货物,业城镇的兴起。沿途出售。漕运中的这一现象,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并推动一些商业城镇的兴起。 ——摘编自《漕运的历史演进与阶段特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漕运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漕运制度改革的影响。

4.【历史一一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祖冲之,“专功数术,搜拣古今”,广泛收集从上古时代起直到6世纪他生活的时代止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了认真的考察。他还“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在天文历法方面,编制了一部新历法,即《大明历》。曾经设计制造过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工具),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一天能走百里的“千里船”以及类似于木牛流马的陆上运输工具。最值得一提的是,祖冲之则将圆周率推算到更加精确的程度。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确定了兀的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π的真值在这两个近似值之间,即3.1415926<π<3.1415927精确到小数7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果,直到约一千年后,才为15世纪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所超过。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祖冲之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祖冲之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答案及解析

一、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面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很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示例二:

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的腐败。庸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王夫之反对对分封制的讨论与争鸣,认为郡县制的实行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且实现了天下的“大公”,提出郡县制尽管有一定的弊端,但相对于分封制总体上是历史的进步。解题时首先理解上述材料信息所包含的主要观点;其次,通过审题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即依据材料信息或其他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的中心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创新性政治制度及实践作用的主题,如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或科举制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等,并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对上述主题加以分析阐释;再次,表述成文,先概述任一论题,后结合相关知识对该论题具体阐释,如分析郡县制的问题,包括郡县制的进步性和以往分封制的局限性等。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史论结合、层次清晰、学科语言准确等,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选择题

1.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云:“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化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经验丰富者)。”黄庭坚认为画竹应该 A.取材于市民生活 B.学会栽培竹子 C.注重抒情写意 D.揭露社会现实

【答案】C

【解析】黄庭坚的这首诗是对墨竹图艺术特色的一个诗性概括。“老斫轮”们的妙笔各具个性,因而历代出现的众多的墨竹图所显示的“精神”,也就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色彩缤纷,自成天地,体现出抒情写意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与ABD无关。

2.对于蒋介石久攻南昌不成,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江西的战事失败,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不使他失去军事上的地位”,并极力主张第四军、第八军东下对他进行增援。材料表明当时 A.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 B.国共积极维护统一战线 C.中共右倾思想占据上风 D.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答案】A

【解析】从“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北伐战争,此时的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积极打封建军阀,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党“积极维护统一战线”,排除B;材料反映了国共配合进行北伐战争,不能说中共右倾,排除C;D明显不符合材料。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中国共产党“不使他江西的战事失败,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即可。

3.有学者认为:“秦亡以后,历代统治者大多耻于与法家为伍,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理论面临着要么改变、要么消亡的命运。”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法家思想 A.是主张专制集权的思想理论 B.不利于政治局势长期稳定 C.是秦朝暴政形成的理论依据 D.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家思想不受重用是因为其认为法家思想主张严刑苛法,导致秦朝暴政,成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法家主张专制集权的思想理论一直被各朝代采用,排除A。B项说法错误,排除。法家思想不受重用不是因为违背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而是因为其主张严刑苛法,易生暴政,排除D。所以选C

4.《汉书·食货志》记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大商贾桑弘羊、东郭咸阳等相继任官,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的局面。这表明西汉 A.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 B.抑商政策仍在不断强化 C.利用官营政策调解阶级矛盾 D.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可知政府抑制商人当官;根据材料“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可知商人通过盐铁官营政策可以当官;故可知,商人地位取决于政府政策,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有所放松,排除B。根据材料可知是利用官营政策控制商业和商人,而不是调解阶级矛盾,排除C。D项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与材料信息政府政策决定商人地位不符,排除。所以选A

5.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这是因为 A.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 B.众多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 C.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 D.报刊杂志可引导社会舆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汪伪政府对出版、文化事业管制的强化,控制舆论,故D项正确;汪伪政府控制舆论的行为是不利于抗日救亡,排除A;B项与材料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矛盾,排除;材料是禁止大众传媒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排除C。所以选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两个关键“抗战时期,汪伪政府”“中日亲善、中日提携、诽谤南京政府”信息,

运用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6.下面是古代雅典公民告发将军的案件统计表(部分)。材料反映了古代雅典

被告发的将军 罪名 审理机构 审判结果 审判时(公元前) 伯利克里 挪用公款 - 缺席审判,死刑 430-429 陪审法庭 罚款 修昔底德 叛国 424 提莫马库斯 叛国,受贿 8人判死刑(6人被处死, 2人缺席审判) 406 埃及纽斯海战的8位将军 未打捞战士尸体 公民大会 360 叛国、盗用公款 陪审法庭 缺席审判,死刑 陪审法庭 罚款 提莫修斯 356 A. 陪审法庭是最高权力机关 B. 直接民主确保了司法公正 C. 公民有依法审判的权利 D. 公民有较大监督和问责权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雅典将军因为公民的告发,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处罚,体现民众法庭具有审判权,公民大会具有监督和问责权,排除C,D项正确。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排除A。B项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D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是理解表格中民众法庭和公民大会对雅典将军的处罚,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三、连线题

1.【历史―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81-1983年,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问题引发美苏关系紧张,西欧公众舆论为此掀起极大争论,和平运动、反核武器运动更为高涨,大规模示威游行不断,形成所谓“中导危机”。1983年,苏联发起强大政治宣传攻势,试图分裂北约,阻止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事实证明,苏联用中程核导弹对西欧进行威胁和恫叮,用宣传攻势离间美欧,用笼络西德SPD等手段,都难以达到使西德中立化的目的。西德国内政治几十年来在防卫问题上已经形成一套模式,1953年在重新武装问题上、1957年在核分享问题上,保守派都在面对相当多国人反对下,赢得了选举胜利,推行了自己的政策。1983年11月22日,西德国会历经30多次激烈辩论后,做出决议,允许在西德部署美国中程核导弹,同时敦促美国继续对苏谈判,再次表明这个模式仍然有效。次日,苏联代表退出了日内瓦中导裁军谈判。美国中程核导弹在西欧尤其是西德实现了部署,中导危机结束了。 ——田少颖《冷战末期的核常裁军、西欧一体化进程与英德摩擦的缘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导危机”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在部署中程核导弹问题上的态度,并分析原因。

【答案】(1)背景: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苏联经济持续下滑。实行全面战略收缩;西方国家在经济膨胀后,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加快;世界和平运动不断高涨。

(2)态度:一是允许美国部署核导弹,二是督促美苏两国谈判。

原因:德国二战后没有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对美国存在一定的安全依赖;德国经济实力上升,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同时缓和美苏矛盾,把美苏争霸给联邦德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解析】(1)依据材料“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问题引发美苏关系紧张”“用宣传攻势离间美欧,用笼络西德SPD等手段”“和平运动、反核武器运动更为高涨”,结合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的史实分析概括。

(2)根据“允许在西德部署美国中程核导弹,同时敦促美国继续对苏谈判”得出德国的态度;原因,根据德国二战战败国的地位、二战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德国在两极格局下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分析回答。 【名师点睛】

第(1)问,需要结合80年代初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的态势分析,同时也要注意到西欧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的史实。第(2)问,德国态度的原因,应从德国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分析。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亦给英国平添了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城

市。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商埠的开放成为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兴起的契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由广州一口贸易变为五口通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开放沿海一系列口岸以外,又增辟了长江流域的沿江口岸。与此同时,在我国广大西南、西北的内陆边疆地区,陆路商埠城市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这类城市在北方有张家口、库伦、恰克图;西北有嘉峪关、喀什、伊犁、塔城;西南有云南的河口、思茅,广西的龙州,西藏的亚东、江孜等城市。以上内陆城市与沿海、沿江城同组成了我国近代口岸城市体系。 ——摘编自田兵权《中国近代城市转型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实现城市化的有利因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口岸城市的形成与英国城市发展的不同。

【答案】(1)有利因素:工业革命的进行;海外贸易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纺织、煤炭、冶金等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与发展。

影响: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有利于城市文明社会的形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效益观念的形成及社会管理的变迁。

(2)特点:数量不断增加;主要分布在沿海港口和边境,并且逐渐向内陆扩展;大多处于交通枢纽地带。

(3)不同:中国近代口岸城市是迎合西方国家对外扩张需要而被迫发展起来的,而英国城市发展则是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近代口岸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与边境,而英国的城市发展是全国性和整体性的;中国近代口岸城市是西方商品输出和原料供应地,近代工业发展缓慢,而英国城市化是由近代工业发展推动的,工业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有利因素:根据材料“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变革”等信息概括英国实现城市化的有利因素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城市化改变了英卧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文明崛起、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效益观念、社会管理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由广州一口贸易变为五口通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开放沿海一系列口岸以外,又增辟了长江流域的沿江口岸”“在我国广大西南、西北的内陆边疆地区,陆路商埠城市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内陆城市与沿海、沿江城同组成了我国近代口岸城市体系”可从数量、地域分布、交通要塞等归纳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发展的特点。

(3)本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信息分析比较的能力。关于中国近代口岸城市的形成与英国城市发展的不同,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原因(中国近代城市化则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外力作用,而英国城市化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城市分布(中国近代城市化集中在东部和通商口岸,而英国则是整体发展)地位(中国近代城市化是西方商品输出和原料供应地,而城市化是由近代工业发展推动的)等方面分析,史论正确即可。

3.【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漕运是利用水道调运漕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明代对漕运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由于运河不通,北运漕粮多取海道。永乐即位以后,迁都北京,罢海运,转河运,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东、河南等为有潜地区。明初,潜粮无定额,每年多寡不一。成化八年,始定年漕运额为四百万石,这一数额为清初所沿袭。一年一度的潜运往返时间较长,为了不耽误次年漕运,宪宗时,规定各有漕省的漕船必在九月初一以前抵达京师。世宗时,进一步具体规定南方各省漕船的出发和过淮时间。景泰二年设漕运总督,总理漕政,下辖各类漕运官吏和漕司,领十二把总,由十二把总率卫所屯丁分运各有漕地区漕粮。明代漕运,朝廷规定可以附载其他货物,业城镇的兴起。沿途出售。漕运中的这一现象,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并推动一些商业城镇的兴起。

——摘编自《漕运的历史演进与阶段特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漕运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漕运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1)内容:罢海运,行河运;确定漕运省份,规定漕运具体数额、时间;设置漕运总督等官职和管理机构;漕运船还可销售货物。

(2)影响:保障了朝廷和京城粮食供应,有利于政局稳定;加强了国家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运河沿岸商业繁荣,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兴起,罢海运,不利于海上运输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语言组织合理可适当给分)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乐即位以后,迁都北京,罢海运,转河运”“规定各有漕省的漕船必在九月初一以前抵达京师。世宗时,进一步具体规定南方各省漕船的出发和过淮时间”“景泰二年设漕运总督,总理漕政,下辖各类漕运官吏和漕司”“朝廷规定可以附载其他货物,业城镇的兴起”等信息即可归纳明代漕运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规定各有漕省的漕船必在九月初一以前抵达京师。世宗时,进一步具体规定南方各省漕船的出发和过淮时间”可知保障了朝廷和京城粮食供应,有利于政局稳定;根据材料“运中的这一现象,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并推动一些商业城镇的兴起。”可知有利于加强了国家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和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兴起。但是“乐即位以后,迁都北京,罢海运,转河运” 不利于海上运输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概括明代漕运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简析明代漕运制度改革的影响”。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乐即位以后,迁都北京,罢海

运,转河运”“规定各有漕省的漕船必在九月初一以前抵达京师。世宗时,进一步具体规定南方各省漕船的出发和过淮时间”“景泰二年设漕运总督,总理漕政,下辖各类漕运官吏和漕司”“朝廷规定可以附载其他货物,业城镇的兴起”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整体分析:本题引用明代漕运制度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内容”“评价”的考查,难度相对简单。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 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2、对策: 熟悉考点是基础; 多记诵,滚瓜烂熟; 阅读材料有技巧; 首尾句、标点符号; 组织答案须谨慎; 审清题、简单草稿; 要点序号不能忘。 序号化、书写清楚。

4.【历史一一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祖冲之,“专功数术,搜拣古今”,广泛收集从上古时代起直到6世纪他生活的时代止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了认真的考察。他还“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在天文历法方面,编制了一部新历法,即《大明历》。曾经设计制造过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工具),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一天能走百里的“千里船”以及类似于木牛流马的陆上运输工具。最值得一提的是,祖冲之则将圆周率推算到更加精确的程度。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确定了兀的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π的真值在这两个近似值之间,即3.1415926<π<3.1415927精确到小数7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果,直到约一千年后,才为15世纪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所超过。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祖冲之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祖冲之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 【答案】(1)特点:注重专攻;勤于实践;善于创新;领域广泛。

(2)地位:祖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精确了圆周率的数值,他的数学研究成果长期领先于世界;他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由“专功数术,搜拣古今”得出体现了祖冲之注重专攻;由“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得出祖冲之注重实践;祖冲之编新历法、发明水碓磨、制造指南车、千里船体现了他善于创新;从祖冲之的研究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等可以归纳其科学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可以从性质出发概括为科学家,其次结合祖冲之的最著名的成就圆周率概括其世界领先,最后可以从祖冲之对国内和世界的作用概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