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0课《在⽜肚⼦⾥旅⾏》课⽂原⽂
有两只⼩蟋蟀,⼀只叫青头,另⼀只叫红头。它们是⼀对⾮常要好的朋友。有⼀天,吃过早饭,青头对红头说:“咱们玩捉迷藏吧!”
“那我先藏,你来找。”红头说。 “好吧!”青头说完,转过⾝⼦闭上了眼。
红头四⾯看了看,悄悄地躲在⼀个草堆⾥不做声了。 “红头,藏好了吗?”青头⼤声问。
红头不说话,只露出两只眼睛偷偷地看。它⼼想,我要是⼀答应;就会被青头发现。
正在这时,⼀只⼤黄⽜从红头后⾯慢慢⾛过来。红头做梦也没有想到,⼤黄⽜突然低下头来吃草。可怜的红头还没有来得及跳开,就和草⼀起被⼤黄⽜吃到嘴⾥了。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你在哪⼉?”青头急忙问。
“我被⽜吃了……正在它的嘴⾥……救命呀,救命呀?”
青头⼤吃⼀惊,它⼀下⼦蹦到⽜⾝上。可是那只⽜⽤尾巴轻轻⼀扫,青头就给摔在地上了。青头不顾⾝上的疼痛,⼀⾻碌爬起来⼤声喊:“躲过它的⽛齿,⽜在这时候从来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起吞到肚⼦⾥去……” “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它和草已经⼀起进了⽜的肚⼦。
青头⼜跳到⽜⾝上,隔着肚⽪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肚⼦⾥⼀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呢?”红头悲哀地说。
“当然有⽤,等⼀会⼉,⽜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定能出来的”“谢谢你!”红头的声⾳⼩的⼏乎听不见了。它咬着⽛不让⾃⼰失去知觉。
红头在⽜肚⼦⾥随着草⼀起运动着。从第⼀个胃到了第⼆个胃,⼜从第⼆个胃回到了⽜嘴⾥。终于,红头⼜看见了光亮。可是它已经⼀动也不能动了。
这时,青头爬到了⽜⿐⼦上,⽤它的⾝体在⽜⿐孔⾥蹭来蹭去。 “阿嚏!”⽜打了⼀个喷嚏。红头随着⼀团草⼀下⼦给喷了出来…… 红头看见⾃⼰的朋友,⾼兴地流下了眼泪:“谢谢你……” 青头笑眯眯地说:“不要哭,就算你在⽜肚⼦⾥做了⼀次旅⾏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作者张之路,选作课⽂时有改动。
【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0课《在⽜肚⼦⾥旅⾏》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字,理解相关词语。重点指导书写、识记“胃、刚”两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能正确把握“答”、“应”、“⾻”、“⼏”多⾳字的读⾳。
3.通过⼝语练习,让学⽣了解红头在⽜肚⼦⾥旅⾏的原因和过程的同时,获得语⾔概括能⼒的训练。
4.通过读课⽂,初步了解⽜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 5.培养学⽣遇事冷静,相互帮助的处事哲理。 教学重点:
结合⽂本理解红头在⽜肚⼦⾥旅⾏的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语练习,锻炼学⽣的⼝语概括能⼒。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
师:同学们喜欢外出旅⾏吗?哪位同学向⼤家介绍⼀下你去过的地⽅,旅⾏后有何感受?(指名说)
师:同学们去过的地⽅可真多,可谓是见多识⼴。今天吴⽼师也带着同学们去⼀个神秘的地⽅旅⾏,请同学们打开课⽂第10课。 ⼆、揭题。 1.齐读课题。
2.引导学⽣理解、区分“旅游”和“旅⾏”。(旅⾏重在“⾏”,主要指到处⾏⾛。旅游重在“游”,主要指观光、游玩。) 3.引导学⽣在读课题后质疑:读完课题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指名说。预设学⽣可能提出的问题:谁在⽜肚⼦⾥旅⾏?为什么会在⽜肚⼦⾥旅⾏?怎样在⽜肚⼦⾥旅⾏?)
4.指名说说是谁在⽜肚⼦⾥旅⾏的?(是⼩蟋蟀红头在⽜肚⼦⾥旅⾏的)结合图⽚指名让学⽣写写“蟋蟀”,并说说识记⽅法。
过渡:下⾯我们就⼀起学习课⽂,共同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 三、学习课⽂。
(⼀)整体感知,快速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看⼀遍,然后说说哪些⼩节讲到了这两个问题。
2.指名说说⾃⼰找到的信息。(1-7⼩节讲红头到⽜肚⼦⾥旅⾏的原因,8-18⼩节讲红头在⽜肚⼦⾥旅⾏的过程。) 过渡语: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下⾯我们先来探讨红头到⽜肚⼦⾥旅⾏的原因。 (⼆)创设情境,探究原因。
1.请三名学⽣表演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发现问题。(指名说说⾃⼰发现的问题) 2.学习多⾳字“答”。
课件出⽰多⾳字“答”,指导学⽣朗读。 3.探究原因。
同桌进⾏⼝语练习(⽤课件出⽰“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说说红头到⽜肚⼦旅⾏的原因。)
过渡语:对于红头来说,这次旅⾏纯属意外。红头是怎样进⾏这次意外的旅⾏的?下⾯我们⼀起合作朗读课⽂的8-20⼩节。
(三)再读课⽂,了解旅⾏过程。 1.提出合作读书的要求:
(1)⼥同学读红头说的话,男同学读青头说的话,⽼师读旁⽩。
(2)边读边思考: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 2.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1)课件出⽰多⾳字,学习多⾳字,相机指导书写“应”,指导理解相关词语。 (2)指名说说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 A.指名说。
B.结合学⽣回答,课件出⽰相关内容,引导学⽣品读感悟。
(3)⼝语练习:由于得到青头的帮助,红头顺利地完成了在⽜肚⼦⾥的旅⾏。红头的旅⾏路线是怎样的?请与同桌合作完成下列练习。
红头从________⾛到________,⼜从________来到了________。最后,在⽜________的时候,随着________。 (过渡语:⽜到底有⼏个胃?我们⼀起来看看画⾯。) (4)指名结合画⾯内容完成以下⼝语练习。 ⽜共有________胃,前________,只有________。 四、归纳⼩结
1.初步了解科普童话⼩品的⽂学体裁。
师:课⽂⽤童话的形式,通过红头在⽜肚⼦旅⾏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这样的体裁就是科普童话⼩品。
2.概括分析,明晓事理。
红头在⽜肚⼦⾥的旅⾏可以说是⼀次意外,如果没有得到青头的帮助,它也不可能顺利地从⽜肚⼦⾥出来。从他们⾝上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悟?(预设学⽣的回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遇事冷静不慌张)
是啊。不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事,都不能紧张,⼀定要发挥聪明才智,冷静处理好事情。更重要的是学会互相帮忙,共同解决困难。请记住:团结就是⼒量。 板书设计: 在⽜肚⼦⾥旅⾏
旅游线路:第⼀个胃——第⼆个胃——⽜嘴⾥——出来
【篇三】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0课《在⽜肚⼦⾥旅⾏》教案 教学⽬标
1.认识“咱、偷”等10个⽣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要好”等17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情,分⾓⾊朗读课⽂时能读出相应的语⽓。
3.默读课⽂,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能画出红头在⽜肚⼦⾥旅⾏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重点
1.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情,分⾓⾊朗读课⽂时能读出相应的语⽓。 2.能画出红头在⽜肚⼦⾥旅⾏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的思路是“集中识字——厘清脉络——聚焦对话——改写对话。”本设计引导学⽣抓关键词厘清⽂脉络,帮助学⽣形象直观地了解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练说故事;关注⽂本中的⼈物对话和动作描写,引导学⽣体会红头和青头的⼼情变化。提供学习单作为⽀架,帮助学⽣转换⾓度想象⼈物对话。 第1课时 课时⽬标
1.认识“咱、偷”等10个⽣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要好”等1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厘清⽂脉络,画出红头在⽜肚⼦⾥的旅⾏路线。 教学过程
⼀、交流旅⾏经历,导⼊新课
1.谈话导⼊:你们喜欢旅⾏吗?为什么?你们去过哪些地⽅旅⾏?
2.揭⽰课题:在⽜肚⼦⾥旅⾏⼜会是⼀种怎样的体验呢?接下来我们⼀起学习《在⽜肚⼦⾥旅⾏》。 板书课题,并指导书写“旅”:左窄右宽。右下部分先写撇,再写竖提、撇,最后写捺。 3.提问:读了课⽂,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怎么会到⽜肚⼦⾥旅⾏呢?在⽜肚⼦⾥旅⾏和我们平常的旅⾏有什么不⼀样?
设计意图:围绕“旅⾏”这个词做⽂章,让学⽣分享⽣活趣事,唤醒学⽣的⽣活记忆,同时激发学⽣探究可稳定的兴趣。 ⼆、初读课⽂,⾃主识字,了解课⽂内容 1.出⽰⾃读要求:
(1)带着⾃⼰的问题,⾃由朗读课⽂,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多读⼏遍,争取把课⽂读正确。 (2)在容易读错或不懂的地⽅做上记号,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2.学⽣⾃读后交流反馈,教师指导认字词。
(1)交流多⾳字:“答应”中的“答”、“⼀⾻碌”中的“⾻”都读第⼀声,“应”读轻声。
(2)交流易错⾳:“咱们”的“咱”是平⾆⾳,“⽛齿”的“齿”是翘⾆⾳,“细嚼慢咽”的“咽”是第四声。引导学⽣做动作体会“嚼”和“咽”的意思,进⽽理解什么是“细嚼慢咽”。
(3)交流难懂的词语:“作声”是什么意思?“蹭来蹭去”是怎么样的? ①指名学⽣读⼀读“作声”所在的句⼦。
②引导学⽣想象捉迷藏的场景,从⽽理解“作声”就是发出声⾳的意思。 ③指名学⽣做⼀做“蹭”的动作,让学⽣观察怎样的动作才是“蹭”。
3.指名学⽣逐段朗读课⽂,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边听⼀边想⼀⼀故事的主⼈公是谁?它们之间发⽣了⼀件什么事?
4.交流汇报:( )和( )在草堆⾥( ),红头不⼩⼼( )。在( )的帮助下,( )从⽜肚⼦⾥( )。
5.引导学⽣交流初读感受:你觉得这是⼀场怎样的“旅⾏”? 预设:惊⼼动魄、可怕、有惊⽆险 三、默读课⽂,了解旅⾏路线
1.过渡:红头在⽜肚⼦⾥的旅⾏路线是怎样的?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
2.出⽰⾃学要求:默读课⽂,想⼀想红头在⽜肚⼦⾥的旅⾏路线是怎样的。圈出关键词后,⼩组合作填空。 (⽜嘴)→( )→( )→( )→(⽜嘴) (1)⼩组展⽰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
(2)指名学⽣在⿊板上画⼀画红头的旅⾏路线图,教师相机帮助学⽣⼀起完成板书。 (3)请学⽣根据路线图,⽤⾃⼰的话说⼀说红头在⽜肚⼦⾥的旅⾏。 设计意图:
⼩组学习,师⽣合作画出路线图,有助于加深学⽣对红头旅⾏路线的理解。通过在⽂中找句⼦,结合“科学⼩贴⼠”,帮助学⽣理解“反刍”的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童话的魅⼒。 3.提问:红头为什么能从第⼆个胃回到⽜嘴? (1)引导学⽣从课⽂中找出相关句⼦,交流。 (2)相机出⽰“科学⼩贴⼠”,引导学⽣理解“反刍”。 科学⼩贴⼠:
⽜吃草时,先不细嚼,把草吞进肚⼦⾥,等休息时把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细嚼慢咽。 (3)⼩结:像这样将科学知识融⼊到童话中去,多有意思呀!这类童话被称为“科学童话”。 四、指导书写
1.出⽰“旅、咱”等13个字,引导学⽣把字按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分成两组。 2.引导:你觉得哪些字最容易写错,哪些笔画需要注意? 3.指名交流易错字及注意点。
4.范写易错字。⽐如:“救”中的“攵”不要写成“⼡”;“命”右下部分是“⼙”;“算”中间是两横,不是⼀横。 5.学⽣⾃主书写,课后抄写本课词语表中的17个词语。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学将⽣字按结构分类,重点指导易错字,重点突出,指导有针对性,帮助学⽣迁移运⽤相应的书写⽅法,使写字教学更⾼效。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标
1.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情,分⾓⾊朗(课⽂时能读出相应的语⽓)。
2.默读课⽂,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3.能借助红头的旅⾏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过程
⼀、回顾红头的旅⾏路线
1.在⿊板上呈现上节课梳理的红头的旅⾏路线图,引⼊:通过上节课的梳理,我们知道了红头的旅⾏路线。你能根据旅⾏路线图简单地回忆⼀下红头的旅⾏路线吗? 2.学⽣结合路线图进⾏交流。
⼆、聚焦对话,体会⼈物内⼼,感悟真挚友情
1.布置学习任务:请同学们⾃由朗读课⽂第七⾄⼗九⾃然段,⼀边读,⼀边⽤直线画出红头说的话,⽤波浪线画出青头说的
话。
学⽣交流反馈对话内容。
2.启发引导:青头、红头对话时的⼼情如何?请认真读(它们的对话,圈出描写红头、青头表情和动作的词语)。 3.学⽣交流红头的⼼情,教师相机出⽰句⼦: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我被⽜吃了……正在它的嘴⾥……救命啊!救命啊!” “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呢?”红头悲哀地说。
(1)引导学⽣思考以下⼏个问题并代⼊⾓⾊有感情地朗。(相机板书:害怕、悲哀)。 问题1:红头为什么拼命地叫?
问题2:红头说的话⾥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省略号呢? 问题3:红头为什么要哭?
问题4:红头为什么很悲哀?它⼼⾥在想什么?
(2)师⽣合作分⾓⾊朗读,⽼师扮演青头,学⽣扮演红头。 4.学⽣交流青头的⼼情,教师相机出⽰句⼦: “你在哪⼉?”青头急忙问。
青头⼤吃⼀惊,它⼀下⼦蹦到⽜⾝上,可是那头⽜⽤尾巴轻轻⼀扫,青头就给摔到地上了。青头不顾⾝上的疼痛,⼀⾻碌爬起来⼤声喊:“躲过它的⽛齿,⽜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你和草⼀起吞到肚⼦⾥去……” (1)提问:谁能给“急忙”换个词?(连忙、赶紧)谁能演⼀演\"⼤吃⼀惊”的表情? (2)引导:现在你就是青头,请你来演⼀演它着急、吃惊的样⼦。(板书:着急)
5.教师向扮演青头的学⽣提问:青头,你这么着急,怎么说话⼀点⼉都不结巴,也没有像红头⼀样急得哭起来呢?请学⽣再次(⼀读描写青头的段落,圈出关键词句并交流。
预设1:第⼗⼀、⼗⼋⾃然段的关键词“⼀下⼦”“不顾”“⼀⾻碌”“⼤声喊”“蹭来蹭去”。
预设2:第⼗三、⼗五⾃然段的关键词句“不要怕”“你会出来的”“你是勇敢的蟋蟀”“你⼀定能出来的”。
引导学⽣说⼀说从青头的这些动作中体会到什么,并通过朗(读出青头的勇敢、镇定。相机板书:勇敢、镇定。 6.同桌合作分⾓⾊读青头和红头的对话。 (1)学⽣⾃由练读,展⽰。
(2)启发学⽣思考:从青头和红头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青头和红头是⾮常要好的朋友) 7.让学⽣再次默读全⽂,说说从哪⾥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常要好的朋友”。 预设:
青头和红头开⼼地⼀起玩捉迷藏。 遇到危险后,红头拼命向青头求救。
青头担⼼红头,⿎励、安慰红头,还蹭⽜⿐⼦,帮助红头出来。 红头被救出后,⾼兴地流下了眼泪,并对青头表⽰感谢。 8.引导学⽣联系⽣活实际,说说⾃⼰的理解和感受。
9.相机引导:当朋友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我们要给予帮助和⿎励,运⽤智慧战胜困难。青头就是这样做的,难怪课⽂中说“它们是⼀对⾮常要好的朋友”。
设计意图:
通过图画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对话以及谈体会的⽅式,由读到悟,环环相扣,帮助学⽣⾛进⼈物的内⼼,体会⼈物的⼼情,从⽽感悟红头和青头间的真挚友情。 三、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1.过渡:红头的旅⾏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可以把这么有意思的故事讲给家⼈听。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着⿊板上的路线图,试着⽤⾃⼰的话讲⼀讲故事,可以⽤上表现红头、青头⼼情变化的词语。 2.学⽣⾃由练习讲故事。
3.指名学⽣讲故事,教师相机提醒⼀些关键的词句。⽐如“蹦、摔、⼀⾻碌、爬、跳、蹭来蹭去”等表⽰动作的词语以及能表现⼈物性格的对话。 4.同桌之间互讲故事。 设计意图:
本环节紧扣前⼀环节的重点,引导学⽣抓住反映任务⼼情变化的词语,利⽤路线图练习讲故事。既有讲故事⽅法的指导,⼜有故事内容的铺垫,降低学⽣讲故事的难度。 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