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形势
1、和平是主流,但地区冲突不断,恐怖袭击还在蔓延,美国触角伸向全球
2、全球经济有所好转,但金融危机阴霾还在,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欧元区是否解体 3、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贸易保护随时在发生 4、绿色发展,创新崛起成主流 „„„„
(二)国内形势
1、科学发展、绿色生态崛起成为主题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主线
3、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 4、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5、体制机制活力不断显现
6、民生、幸福、和谐渐成普通百姓讨论话题 „„„„
二、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1、GDP走势:(总量:471564亿元)
2011世界主要经济体GDP情况
国家和地区 GDP (百万美元) — 世界 70,011,680 — 欧盟 17,960,206 1 美国 15,064,8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 6,988,470 3 日本 5,855,383 4 德国 3,628,623 5 法国 2,808,265 6 巴西 2,517,927 7 英国 2,480,978 8 意大利 2,245,706 9 俄罗斯 1,884,903 10 印度 1,843,382 11 加拿大 1,758,680 12 西班牙 1,536,479 13 澳大利亚 1,507,402 14 墨西哥 1,185,215 15 韩国 1,163,847 16 荷兰 858,282 17 印尼 834,335 18 土耳其 763,096 19 瑞士 665,898 20 瑞典 571,567 „„„„
2011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情况(过万美元的有58个国家),中国93位
排名 国家/地区 人均GDP($) 001 卢森堡 108832 002 挪 威 84444 003 卡塔尔 004 瑞 士 005 阿联酋 006 丹 麦 007 澳大利亚 008 瑞 典 009 美 国 010 荷 兰 011 加拿大 012 爱尔兰 013 奥地利 014 芬 兰 015 新加坡 016 日 本 017 比利时 018 法 国 019 德 国 020 冰 岛 „„„„
76168 67246 59717 56147 55590 48875 47284 47172 46215 45689 44987 44489 43117 42820 42630 41019 40631 39026
2、CPI/PPI走势
3、PMI走势(分制造业与非制造业)
4、新增人民币贷款
5、外贸进出口走势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势(181226亿)
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走势
9、粮食产量及增速
10、外汇储备情况
中国外汇储备--2011年
单位:亿美元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数额 29316.74 29913.86 30446.74 31458.43 31659.97 31974.91 32452.83 32624.99 32016.83 32737.96 32209.07 31811.48
11、财政收入情况(103740亿元,同比增24.8%)
12、房价走势
13、人口增长情况
14、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三、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总体描述: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努力凸现出以增长保民生、以民生促增长的协同发展路径,协同增长目标和民生目标是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旋律。这表明2008年次贷危机冲击后中国宏观经济的调控将从最初“保增长”的短期被动调控逐步过渡到强调“增长与民生协同”的长期主动调控。这一转变也意味着2010年已处于“常态化”增长路径中的中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动力将发生变轨,宏观经济由复苏期进入转型期。在经济增长模式期望步入“投资少一点、消费多一点、顺差(储蓄)少一点”的“黄金律”增长路径时,短期宏观政策却遇到了“控通胀、去泡沫”和“稳增长、防下滑”的两难选择,而破解“两难”选择成为短期和中长期宏观政策的着眼点。一方面,“收入倍增计划”、“保障性住房工程”、“社会安全网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减税计划”为代表的“民生工程”加速启动;与此同时,“战略新产业规划”、“区域增长规划”效应将延续和提速;这些因素将形成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上行力量。另一方面,“平衡贸易战略的推进”、“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结构性调整力度的提升”、“进口通胀压力的凸显”、“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以及“国际资本移动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将形成宏观经济的下行力量。上行和下行力量的相互交织决定了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复杂的环境,需要通过寻求增长与民生协同的机制来破解“控通胀、去泡沫”和“稳增长、防下滑”的两难格局,这需要更加积极的民生偏向的财政政策来对冲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组合。
(二)具体表现:
1、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出现实质性放缓。投资维持高位运行、出口处于常态化区域以及“增长目标与民生目标的协同效应”确保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实质性放缓。
2、考虑到食品、大宗商品价格、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电价改革、“刘易斯拐点效应”、保障房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因素,加上翘尾因素,2011年中国通货膨胀将呈现“前高后不低”的态势,复杂的通胀因素带来中国经济中通胀压力的“中期化”,但经济不会出现滞胀。
3、期望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边际第一要素,但存在明显的隐忧,并极有可能受挫。
4、“民生工程”、“战略新产业规划”、“区域增长规划”效应等因素将使投资继续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经济存在重回2007年之前增长模式的潜在风险。
5、“平衡贸易战略”的推进以及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将导致2011年贸易顺差大幅下降。
6、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加码和持续”和“保障性工程”大力推进、住房需求刚性以及投资性需求“惯性”之间的相互博弈将持续;中央政府要民生、地方政府要土地财政、开发商要利润,三大主体目标函数的不一致性决定了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整将进入“疲劳期(时间较长)”,而价格调整的“疲劳期”也暗含了房地产市场不会“硬着陆”。
7、受“官员绩效考核指标的变化”、“刘易斯拐点效应”和“结构性调整的强化”等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将出现下滑,中国经济的增长极将加速向中西部地区漂移。
8、前期刺激计划的惯性、投资的高位运行以及制造业为主的全球分工位置使得结构性调整困难很大。
9、短期宏观政策将在“控通胀、去泡沫”与“稳增长、防下滑”两难中进行抉择;而汇率政策将在“控通胀”、“调结构”、“稳出口”、“控热钱”等相互冲突的目标中进行权衡,一个工具与多个目标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加剧。
10、“控通胀、调结构”的压力以及反危机刺激性周期的告一段落,中国经济正式进入“次高速”增长期,以内需为主的新一轮增长周期开始启动。
四、2012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及主要任务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二)总基调:稳中求进
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进: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三)主要任务:
1、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 4、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归宿(和谐、幸福)
(一)七个怎么看
1、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2、怎么看就业难 3、怎么看看病难 4、怎么看教育公平 5、怎么看房价过高 6、怎么看分配不公 7、怎么看腐败现象 (二)八个怎么办 1、怎么保持物价稳定 2、怎么解决分配不公 3、怎么解决住房问题 4、怎么解决就业问题 5、怎么解决看病难 6、怎么实现教育公平 7、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 8、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