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期末考试说明
一、期末考试要求
学习本课程要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考生了解自然和自然科学科学的起源、形成,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理解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具体内容和主流观点,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科技的理性思考,增强学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按照认知能力,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进行命题。各认知层次的含义如下:
了解:要求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正确认知其中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正确表述;
理解:要求在了解的基础上,能比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表述正确、完整;
掌握:要求在了解、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表述正确、系统、清楚。 二、组卷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掌握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
2.考试命题应该覆盖教学大纲和教材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试卷要能考察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人类与自然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3.试卷要含反映认知能力各个层次的题目,在一份试题中,了解、理解、掌握三层次题目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3:4:3。
4.题目难易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即:易、较易、较难、难。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容易占20%;一般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试题认知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概念,在各种认知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在命题中的原则是二者兼顾,统筹安排。
5.各试题彼此独立,某试题不可替其他试题作答或暗示其他试题答案线索。 6.命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提供的答案准确鲜明,评分标准公正合理。三、试题类型
本课程试卷采用四种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各类题型的分数大体比例为:填空题占44%,选择题占22%;名词解释题占16%;问答题占18%。 四、考核形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卷面满分为100分。 五、答题时限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二部分 考核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自然和自然科学 一、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然的定义、自然科学及其研究的内容、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 二、考核的知识点
1.自然、自然界的定义、自然科学的涵义、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 2.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的涵义。 3.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三、考核要求
1. 了解自然、自然界的定义。
2. 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3. 理解自然科学的涵义、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 4. 理解观察法、实验法的涵义。
5. 掌握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的定义。 6. 掌握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第二章 宇宙起源与演化 一、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查学生对宇宙的概念、组成、起源;天体的形成和演化、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太阳及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的特征和结构的学习情况。 二、考核的知识点
1.宇宙的概念和特征、宇宙的组成、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大爆炸的过程、大爆炸理论的依据、宇宙的始终。
2.星系的特征、恒星演化和归宿。
3. 太阳系、太阳的特征和结构、太阳系的起源、太阳系的演化。 4.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三、考核要求
1. 了解宇宙的概念、宇宙的组成。 2. 了解太阳系的特征。
3. 理解星系的特征、恒星的形成、演化和归宿。
4. 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大爆炸的过程、大爆炸理论的依据。 5. 掌握银河系的结构。
6. 掌握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大气层的组成、太阳系的起源。 第三章 地球的诞生和演变 一、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球的起源、形状、结构和地表的形态的学习情况。 二、考核的知识点
1.地球概况、地球的形成和早期历史。
2.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和演变、生物圈的形成和演变。
3.地表形态及其变化、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 4.地球具备的特殊条件、地球表层的重要意义及其基本特征。 三、考核要求
1. 了解地球的形状及特点、地球的大小。 2. 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早期历史。
3. 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 4. 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地表形态的演化史。 5. 掌握地壳运动及运动的基本形式。
6. 掌握地球具备的特殊条件、地球表层的重要意义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章 物质与物质的变化 一、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查学生对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分析和检验及化学反应的类型等知识的学习情况。 二、考核的知识点
1.物质和物质的组成、四个量子数的概念、元素的性质和元素周期律。 2. 三类化学键的特点与区别、分子间力与氢键、四种基本类型晶体的性质与特点。
3.化学反应的特点、化学反应的类型、重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4.物质的分析和检验。 三、考核要求
1. 了解四个量子数的概念、取值及相互关系。 2. 了解化学反应的特点、重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3. 理解三类化学键的特点与区别、分子间力与氢键的涵义、性质。 4. 理解元素电负性、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涵义。 5. 掌握四种基本类型晶体的性质与特点。 6. 掌握各种化学反应的类型。 第五章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一、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命的本质、起源、繁衍及地球上的生物变化与环境结构、等知识的学习情况。 二、考核的知识点
1. 生命的本质、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诞生。 2. 生命的起源、生命起源的理论、生命的进化。
3.生物物种与环境、物种与物种起源、物种形成的方式、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论点。
4.地球上的生物、生物多样性。
5.生命的繁衍、生殖类型及特点、生殖细胞。 三、考核要求
1. 了解生命的本质、生命的物质基础、蛋白体的特征。
2. 了解生命起源的理论、进化论学说、生物进化的阶段、进化的证据。 3. 理解物种的概念、物种形成过程和方式。 4. 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论点。
5.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涵义、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的区别。 6. 掌握生殖的类型、各种生殖方式的特点。 第六章 人类环境与生态系统 一、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环境、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学习情况。 二、考核的知识点
1.人类环境、人类的环境的涵义、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当代环境的热点问题、全球环境热点、我国环境现状。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平衡。 三、考核要求
1. 了解环境的涵义、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
2. 了解全球环境热点、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的特征、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 3.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4. 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5. 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 第七章 自然资源和能源 一、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然资源、能源等知识的学习情况。 二、考核的知识点
1.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基本属性; 世界自然资源、我国的自然资源。 2. 能源的涵义、分类;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区别。 三、考核要求
1. 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基本属性。 2. 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优势和不足。
3. 掌握能源的涵义、分类;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区别。 第八章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一、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起源、进化等知识的学习情况。 二、考核的知识点
1.人类的起源、与古类人猿的相似性、从猿到人;人类发展的基本阶段、人类起源于古类人猿的证据。
2.人类起源学说、人与猿的本质区别。 三、考核要求
1. 了解人类与古类人猿的相似性。
2. 了解人类发展的基本阶段;了解南方古猿、早期猿人、直立猿人和智人的区别。
3. 理解人类起源于古类人猿的证据。 4. 掌握人与猿的本质区别。 第九章 人类社会的科学文化 一、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查学生对科学与社会、智力发展与人类社会等知识的学习情况。 二、考核的知识点
1.科学、科学与社会、科学是“开放的系统。
2.智力概念的演变、智力与脑科学、影响智力发育的几种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 3.人类社会、社会发展中的人与自然。 三、考核要求
1. 了解:科学的涵义、科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 2. 了解科学是“开放的系统”的含义。 3. 理解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的特点及不足。
4. 理解心理计量学及信息加工学的智力概念不同、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的内
容。
5. 掌握影响智力发育的几种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 6. 掌握技术是的定义、社会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十章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 一、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改造自然的成就、人口与环境、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等知识的学习情况。 二、考核的知识点
1.人类改造自然的成就、人类活动的发展演变、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 2.人口与环境、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3. 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污染地球的化学物质、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考核要求
1.了解人类活动的发展演变、新材料时代和微电子技术的特点。
2. 了解人口增长的规律、人口分布的变化、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3. 理解工农业生产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4. 理解各种化学物质对地球污染的影响和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5. 掌握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的原因及危害性。 第十一章 自然灾害与减灾防灾 一、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自然灾害的特征和成因、减轻自然灾害等知识的学习情况。 二、考核的知识点
1. 当前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2.自然灾害分类、主要自然灾害。 3. 自然灾害的特征和成因。
4.减灾防灾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减轻和防治自然灾害的对策。 三、考核要求
1.了解当前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 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3. 理解三大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危害、自然灾害的成因。 4. 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涵义。 5. 掌握我国减灾防灾的方针和对策。 第十二章 现代科技与人类社会 一、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通信、寻找新材料、基因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知识的学习情况。 二、考核的知识点
1.信息概述、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处理。
2.通信系统、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信息高速公路。 3.寻找新材料、高性能的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创造新材料。 4.基因工程、遗传与基因、基因重组、基因工程与生产实践。 5.生物医学工程。
三、考核要求
1.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含义、信息的性质和作用;了解遥感技术的含义。 2.了解信息获取的途径;多媒体技术和特点;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3. 理解光纤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的特点;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要素。 4. 理解材料的作用;超导材料、记忆合金、储氢金属的定义。 5. 掌握复合材料的定义及特点。
6. 掌握基因工程的定义、特点及半保留复制的含义;基因重组的过程。 第十三章 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一、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保护与环境工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新能源开发技术、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知识的学习情况。 二、考核的知识点
1. 环境治理的新技术。
2.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3.核能与核电站、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与氢能。 4.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考核要求
1.了解环境治理的新技术、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含义。
2. 理解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含义。 3. 理解核能、生物质能的定义;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含义。 4. 掌握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部分 关于模拟试卷的说明
为使学生了解本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的命题方式、试题类型、解题方法及相关要求等,我们将提供一套“模拟试卷及答案”。模拟试卷的试题类型、题量及分数分配等与期末考试试卷相同,但与期末考试试卷的内容无关。
期末模拟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4分)
1. 自然界中的物质有生物和___________两大类。
2. 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类。 3. 宇宙是由各类天体和_________组成的。
4. 恒星的归宿方式有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三种。是因_______________而有不同的结局。 5. 恒星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星云阶段,由极其稀薄的物质凝聚成星云并进一步收缩成原恒星。第二阶段是_____________,由原恒星逐渐发展成为恒星。
6. 以固体的地球表面为界,整个地球主要划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即内三圈
和外三圈。内三圈指固体地球内部的主要分层,由地表到地心依次分为地壳、_________和地核。
7.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水圈和大气圈的外力作用,也有 的内力作用。
8. 主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离核的远近,用n表示,n值越大,表示电子离原子核越远,能量 。
9. 写出金属钠和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其中钠是 剂,氯气 是 剂。
10. 根据地质学的研究,______________是古生物学中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11. 再生资源,包括所有能生长和繁殖的生命有机体以及周围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这些资源的更新率取决于自然环境和其自身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
12. 直立猿人生活在距今200万年到20万年前,他们的特点是具有________的性状,而脑容量又大于猿的头盖骨。
13.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作用随频率增高而__________。
14. 影响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难题是人口、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5. 酸雨是指pH值_______________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雾、露等)。
16. 地震学上用地震_________________和地震烈度两个不同概念来衡量地震的大小。 17. 信息获取的常规途径主要以_______________为基本手段与方法,从正式的、公开的信息系统中检索出所需信息。
18.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
19. 目前世界上已有和正在建造的核电站都是利用_______________反应能的电站。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2分)
1. 世界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总称,四大洋中面积和平均深度最大的是 ( )。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 下列物质中,熔点最低的是( )
A. NaCl B. MgO C.SiO 2 D. CO2
3. 下列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是( )
A.O B.N e C D.F
4. 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核心是( )。
A.适者生存 B.遗传和变异 C.生存斗争 D.自然选择
5. 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结构中属于( )。
A.自然环境 B.分解者 C.消费者 D.生产者
6. 下列哪种能源属于常规能源( )。
A. 水 B. 地热能 C. 生物质能 D. 氢能 7. 直立猿人的脑容量是( )。
A. 450---500毫升 B.700毫升 C.800--1100毫升 D.1400毫升 8 日本的神通川流域发现的“骨痛病”,就是由于长期食用了( )污染米造成的。 A. 镉 B. 汞 C. 铅 D. 铬
9 世界性的三大自然灾害中死亡人数最多是( )。
A. 洪涝灾害 B. 地震 C. 风暴灾害 D. 火山喷发 10下列关于信息的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说法是 ( )。 A.信息是人类和生物生存的要素
B.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源泉 C.信息是决策的依据、控制的基础、管理的保证 D. 新陈代谢的本质不是信息过程
11 人们将马铃薯和西红柿的体细胞融合在一起,获得具有两种植物遗传性状的新品种(薯柿);把菜豆的遗传基因转移到向日葵细胞中去,产生出具有特殊风味的“向日葵”,这都是
利用( )技术的结果。 A.基因工程 B.酶工程 C.蛋白质工程 D.发酵工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 宇宙
2. 地球圈层结构 3. 痕迹器官 4. 记忆合金 四、问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 试述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2. 当前全球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 试说明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含义。
期末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4分) 1. 非生物
2. 基础科学 3. 弥漫物质 4. 初始质量不同 5. 原恒星阶段 6. 地幔
7. 内部地壳运动 8. 越高
9. 点燃
2Na + 2Cl2═══2NaCl 还原 氧化 10. 化石 11. 繁殖能力 12. 猿 13. 增大 14. 资源 环境 15. 小于5.6 16. 越大 17. 计算机检索 18. 氨基酸 19. 核裂变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2分)
1. B 2.D 3.D 4.D 5.D 6.A 7.C 8.A 9.B 10.D 11.A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 宇宙:是天地万物,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2. 地球圈层结构: 以固体的地球表面为界,整个地球主要划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即内三圈和外三圈。内三圈指固体地球内部的主要分层,由地表到地心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外三圈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3. 痕迹器官:是指动物体或人体中一些残存的器官,它们的功用已经丧失或极小。 4. 记忆合金是一种利用温度变化来控制合金形状的新型功能材料,具有记忆形状的功能。 四、问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 1)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可不断地产生新学科;2) 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2.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1)自然灾害极其严重 2)自然灾害频率加快 3)人为因素加剧灾害发生 4)重灾区多见于发展中国家
3. 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强调环境保护、强调代际之间机会均等。要求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建立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机电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