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来源:六九路网
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由于生态学与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旅游,以及人类本身在地球上可持续生存与发展,都有着最紧密的的关系,它已成为各类院校生物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为规范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特制定本教学大纲,本大纲适用于本科生物学各专业的教学。

一、 教材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编. 2007.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 主要参考书

1.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编 1993 《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尚玉昌编 2002 《普通生态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孙儒泳 2001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曲中湘等 1983 《植物生态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4. Begon M. et al., 2006 Ecology: From Individuals to Ecosystems. 4th ed.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5. Molles M. C., 1999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科学出版社2000影印版)

6. 何兴元 2004 应用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三、 教学进度:总学时 54学时

0 绪论 2学时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10学时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12学时

第三部分 群落生态学 10学时

第四部分 生态系统 11学时 第五部分 应用生态学 3学时

第六部分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 6学时

四、目的要求:

1. 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2. 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水平上,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树立生态学思想,学习应用生态学理论,提高解决人类社会和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

0 绪论

本章要求掌握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一般研究方法,了解人类面临的重大生

态问题、生态学发展趋势及分支学科,提高对生态学作用的认识和学习兴趣。 1.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多种定义。

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全球生态学及其应用。

3. 生态学发展简史

介绍主要发展阶段的特点和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4. 生态学的分支

列举主要的学科分类方式和生态学分支学科。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本部分要求掌握个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能量环境和物质环境中

主要生态因子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理解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多生态因子组成),掌握主要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方式。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学习环境、生境、生态因子、限制因子、耐受限度和生态幅等概念,掌握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如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适应组合等。

第二章 能量环境

学习太阳辐射、风、火、水流等能量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分析光照各属性和温度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重点阐明这些生态因子对动植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这些能量生态因子的适应。

第三章 物质环境

了解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分析水、大气和土壤等在地球上的分布特点。掌握水、氧气、二氧化碳、土壤理化性质和营养等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对这些生态因子的适应方式。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学习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物种群的数量、质量和空

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掌握种群生态的概念、研究方法和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对策,以及种群的种内和群间关系。

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学习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基本参数(初级种群特征)、次级种群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和相对稳定性等数量特征,介绍种群调节理论和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掌握种群的概念、基本研究方法、种群的数量和空间特征等。

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学习种群的遗传特征及其变化和进化,掌握生物种、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等概念,以及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对种群进化的作用,了解物种形成的过程和方式。

第六章 生活史对策

学习生物种群在不同环境的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主要生态对策,如能量分配、体型、生殖、休眠、迁移等生态对策。掌握r选择与K选择、植物种群的CSR三角对策和鱼类的生活史对策,在种群水平上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主要学习生物的性别生态学、密度效应和集群,以及动物种群的领域性、婚配制度、社会等级制、利他行为、通讯等。种间关系包括:种群相互动态和协同进化两个方面。种群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竞争、偏害作用(他感作用)、寄生、捕食、食草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等。掌握各种关系、生态位等重要概念和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和质量的影响或调节。

第三部分 群落生态学

本部分要求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群落的演替及周期性变化和群落的分类与排序等。了解相关的假说、观点、模型、复杂的计算。了解地球上主要群落类型及其分布。

第八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1. 生物群落的概念

掌握群落的多种定义和群落的基本特征;对群落性质进行讨论。

2. 群落的种类组成

掌握不同种群在群落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及其空间变化规律。

3. 群落的结构

掌握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分析途径。(1)群落的结构单元:生活型、层片;(2)垂直结构:地上成层、地下成层、群落中动物分层、水域中生物分层;(3)群落水平结构(镶嵌性);(4)群落的时间结构(季节性变化);(5)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4. 群落组织

掌握生物因素、干扰、空间异质性、岛屿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九章 群落的动态

掌握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和年变化,以及群落的演替,包括演替的概念及理论、基本类型、时间进程、演替的方向、理论模型、顶级学说等。

第十章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掌握群落的分类单位、命名、学派、数量分类、排序的概念及类型等。

第四部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

本部分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食物链、营养级、生态效率、生态平衡和反馈调节机制,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了解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次级生产和分解。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本章重点掌握几个概念:生态系统、生物地理群落、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生态效率、反馈、生态平衡、生态金字塔等,并了解负反馈在生态平衡中起

的作用。

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 初级生产

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基本概念、总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力、限制因素、测定方法。

2. 次级生产

生产过程、测定、次级生产量的分布。

3. 分解

分解过程;分解者生物、资源与分解、理论环境对分解的影响。

4.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掌握能流特点和能流分析方法。能量传递遵循热力学定律,能量流动的特点、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分析、实验种群层次上的能流分析、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分析、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普通的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型。

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掌握物质循环一般特征和水及主要元素的循环途径。

(1)生命与元素;

(2)物质循环的特点、概念、影响因素、物质和能量的关系。生物地化循环的类型、水的全球循环、气体型循环(碳、氮)、沉积型循环(硫、磷)。非有毒

有害物质的循环。

第十四章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要求掌握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寒带针叶林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了解其它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2.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3. 寒带针叶林和冻原生态系统 4. 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生态系统 5. 灌丛和荒漠生态系统 6. 淡水湿地生态系统 7. 湖泊池塘生态系统 8. 溪流与河流生态系统 9. 海洋生态系统

第五部分 应用生态学

本部分要求掌握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人口、能源、资源、粮食和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了解应用生态学发展的现状;树立生态学意识,能用生态学理论指导、解决社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1.生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沙漠化、地面沉降、臭氧层破坏和其他污染等。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系统的服务和管理。

2.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能源问题、新能源的开发、土地资源问题、水资源问题、生物资源问题。了解资源的现状,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开发新资源思想、具有资源危机意识。

3. 人口问题:全球人口动态、数量过多与老龄化等问题和对策。

4. 农业生态:农业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的环境、生态和生产问题,生态农业建设、收获理论、有害生物防治等。

第六部分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

本部分主要简单介绍生态学向微观领域、宏观领域的发展以及产生的相应研究方法。

生态学教学组 2008年8月10日修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