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7
分)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句子。(4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采菊东篱下, ▲ 。 (陶渊明《饮酒》) (2)无可奈何花落去, ▲ 。 (晏殊《浣溪沙》) (3)天接云涛连晓雾, ▲ 。 (李清照《渔家傲》) (4) ▲ ,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 (5) ▲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6)轻舟短棹西湖好, ▲ 。 (欧阳修《采桑子》) (7)停车坐爱枫林晚, ▲ 。 (杜牧《山行》) (8)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 ▲ ,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茅盾《白杨礼赞》) (9)《春望》中移情于物,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诗句是 ▲ , ▲ 。 3.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秀qí( ▲ ) 狼jí( ▲ ) chóu( ▲ )躇 qiú (▲)劲 4.下列加点字两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倔强——倔脾气 纤维——纤细 .... B记载——载重 迂腐——迂回 .... C惟妙惟肖——肖像 辟邪——躲避 ....D鸟瞰——勇敢 遏制——竭尽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愚公移山》一文中“达于汉阴”的“阴”指水的南面(也可指山的北面)。 B《背影》是我国现代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C《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写的记录自己言行的著作。 6.班级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小组同学展开了讨论,请根据语境完成下列题目。(5分)
小文:老师让我们调查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这文化遗产指什么呢?
▲
小宁: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
和科学价值的文物,比如古遗址、石刻、壁画等等。 小文:那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什么呢?
小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
比如一些节庆、传统工艺等。
小文:那我知道了,比如说“五一劳动节”就是属于咱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宁:不对,我刚才说的不够全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应该是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
形式,我们的传统节日才属于咱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中秋节、端午节。 小文:根据你的解释,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应该是: ①▲ 小宁:定义你明白了,那你能否根据定义区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小文:那我就以栖霞区为例,栖霞区龙潭地区生产金箔,金箔锻造技艺应该属于 ②▲ 文化遗产;栖霞山的千佛岩就属于 ③▲ 文化遗产。 小宁:哦,这下我明白了,谢谢你!
(1)请根据以上对话内容,在①处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个定义。(3分)
▲ (2)在②处选择正确的选项:A.物质 B.非物质。(1分) (3)在③处选择正确的选项:A.物质 B.非物质。(1分)
二(43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2题。(18分) 【古诗阅读】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①
〔宋〕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释〗①这首词是词人南渡后所写。②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之思,驰名文坛。
7 这首词中,“萧萧”渲染了 ▲ 氛围,“仲宣怀远”借王粲之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 之情。(2分)
8.赏析“梧桐应恨夜霜”一句。(3分)
▲
②
【古文阅读】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司马迁《留侯世家》) 〖注释〗①圯(yí):桥。②老父(fǔ):老年男子。③鄂然:吃惊的样子。“鄂”,同“愕”。
9.用“/”给文中画线处断句。(断两处)(2 分)
为 其 老 强 忍 下 取 履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顾谓良曰( ▲ ) (2)良因怪之( ▲ ) ..(3) 当如是( ▲ ) (4)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与老人期,后,何也?
▲ (2)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 12.你从张良纳履的故事中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3分)
▲ (二)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13~16题(11分)
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②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
③
①
②
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④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⑤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13.选文从哪三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3分)
① ▲ ② ▲ ③ ▲ 14.按要求赏析下面加点字。(4分)
(1)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说说“扑”的表达效果。) .
▲ (2)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这里为什么不用“那”而改.
用“这”?)
▲ 15.选文第②段描写高原景象,有哪些作用? (4分)
▲ (三)阅读《蝉和蚂蚁》选段,完成17~20题(14分)
让我们试着为这个被寓言糟践的歌手正名吧。我得首先承认,它是个讨厌的邻居。每年夏天,它们被两棵枝繁叶茂的高大法国梧桐树所吸引,成百成百地飞到我家门前安家落户,从日出到日落,此起彼落地叫个不停,震得我脑袋生疼。在这一片吱吱声中,你无法思考问题,思绪被打乱,头昏脑涨,没法定下心。如果我不起早点儿干些事,那整个一天就会泡汤了。
啊!该死的虫子,我本想安静地待着,可你却成了我住所的一大祸害。竟然有人说,雅典人把你养在笼子里,好惬意地听你歌唱。吃饱饭眯瞪着,有一只蝉叫叫还凑合,但成百只一起叫嚷,震得你耳鼓疼痛,你无法集中精力,真让人活受罪呀!你振振有词,说是你先到这儿的,有权鸣唱。在我住到这里之前,那两棵法国梧桐完全属于你,而我却成了其树荫下的不速之客。可我得先告诉你,为了照顾给你写故事的人,你得在你的响钹上装个减音器,
压低你的叫声。
七月,午后酷热难耐,成群的昆虫干渴难忍,在枯萎打蔫儿的花上爬爬去,想找点儿水解渴,而蝉却对普遍的水荒不屑一顾。它用它那如钻头般的细嘴,在自己那永不干涸的酒窖中钻了开。它不停地歌唱着,落在一棵小树的细枝上,钻透那坚硬平滑、被太阳晒得汁液饱满的树皮。它从钻孔中把吸管插进去之后,便一动不动地、聚精会神地、美滋滋地沉浸在汁液和歌声的甜美之中。
如果我们多盯着它看一会儿,也许会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悲惨事情。果然,许许多多渴得不行的家伙在转悠着。它们发现了这口井,因为井边渗出汁液而暴露了。它们一拥而上,一开始还有点儿小心翼翼,只是舔舔渗出的汁液。我看见拥挤在甜蜜的井口旁的有胡蜂、苍蝇、球螋、泥蜂、蛛蜂、金匠花金龟,最多的是蚂蚁。
最小的,为了靠近清泉,便从蜂的肚腹下钻过去,宽厚仁慈的蝉便抬起爪子,让这些不速之客自由通过。个头儿大的急得直跺脚,挤上前去,飞快地嘬上一口,退了出,跑到旁边的树枝上兜上一圈,然后又更加大胆地返回。不速之客们贪心越越大:刚才还谨小慎微的它们突然变成了一群乱哄哄的侵略者,一心要把掘井者从井边驱逐掉。
在这群冲锋陷阵的强盗中,最大胆最坚决的就是蚂蚁。我看见有一些蚂蚁在咬蝉爪,还看见一些蚂蚁在扯蝉翼尖,趁势爬上蝉背,挠蝉的触角。一只胆大包天的蚂蚁就在我的眼前咬着蝉的吸管,拼命地往外拽。
被这帮小蚂蚁如此这般地搅扰,巨蝉没了耐心,终于弃井而去。它在逃走时还向这帮劫匪撒了一泡尿。对于蚂蚁说,蝉的这种高傲的蔑视无伤大雅!反正它的目的达到了。它成了这口井的主人了,但是,使井冒水的泵已不再转,井很快也就干涸了。井水虽少,但甘甜。一旦再有机会,它们还会用同样的法子再喝上几大口的。
大家都看到了,事实彻底地把寓言臆想的角色给调换过了。
(选自《昆虫记》,陈筱卿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6.请用选文中两个恰当的动词填在横线处。(2分)
蝉钻井 虫喝水 蝉让路 蚁 ▲ 蝉 ▲ 蚁占井 17.说说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句子的含义。(3分)
使井冒水的泵已不再转,井很快也就干涸了。
▲ 18.选文第②段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称呼蝉?你从中读出作者对蝉的什么情感?(3分)
▲ 19.选文首尾句提到的“寓言”指《昆虫记》中提到的拉·封丹的《蝉和蚁》,这个寓言中
的蝉和蚁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法布尔眼中的蝉和蚁又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6分)
①寓言中的蝉: ▲ ②寓言中的蚁: ▲ ③法布尔眼中的蝉: ▲ ④法布尔眼中的蚁: ▲
三(30分)
20.请以“花又开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可以叙事,可以抒情,也可以选择你熟悉的一种花说明。
2.不少于550字。
3.如果涉及到校名、中学老师、自己的姓名,可用化名替代。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27分)
1.(4分)书写正确1分,正楷或行楷字体1分,工整清楚1分,流畅美观1分。
2.(10分)(1)悠然见南山 (2)似曾相识燕归 (3)星河欲转千帆舞 (4)常记溪亭日暮 (5)东风不与周郎便 (6)绿水逶迤 (7)霜叶红于二月花 (8)坚强不屈 (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每空1分,有错、漏、添、倒一处,该空不得分) 3.(4分)颀 藉 踌 遒(一个1分) 4.(2分)C 5.(2分)A
6.(5分)(1)(3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形态存在”“世代相承”“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三个特点各1分,没有采用下定义的格式扣1分)(2)(1分)B (3)(1分)A 二(43分) (一)(18分)
7.(2分)萧瑟/凄凉/悲凉/凄清……意对即可) 思乡/思国(每空1分)
8.(3分)“恨”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把梧桐叶拟人化,表面写梧桐恨寒夜秋霜落其叶(1分),实则表达了词人的愁苦/悲伤/思乡之情。(1分)
9.(2分)为其老/强忍/下取履(一处1分) 10.(4分)(4分)(1)对……说/告诉 (2)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3)这/这样 (4)
成为/做 (一个1分)
11.(4分)(1)(你)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2)张良于是对这本书感到很
奇特(与众不同),常常学习并诵读它。(每句2分,意对即可)
12.(3分)①要有良好的涵养/尊敬长者/心怀善良。②要守时诚信/虚心受教。③要勤奋学
习。(每点1分) (二)(11分)
13.(3分)①外部环境(不平凡);②外形(不平凡);③精神(不平凡)。(一点1分) 14.(4分)(1)“扑”形象地写出了景色迎面而的情景,与“奔驰”相照应(1分),写出车
行速度快,也突出了黄土高原的平坦,一望无际(1分)。(2)“这”与“那”相呼应,写出作者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观察白杨树(1分),段落层次的标志,对白杨树的描写由外形到精神(1分)。
15.(4分)①描写黄土高原雄壮的景色,表现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的不平凡;②为下文白
杨树的出现做铺垫/蓄势;③写高原景色的单调,欲扬先抑,烘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生长环境”“铺垫”“欲扬先抑”“白杨树不平凡”各1分) (三)(14分)
16.(2分)驱逐 逃走(每空1分)
17.(2分)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蝉不再用细嘴吸汁,孔洞很快就没有汁液了。(打比
方1分,句子含义2分,意对即可)
18.(3分)用第二人称便于直接抒情(1分),既表现了作者对蝉的叫声的讨厌(1分),又
表达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1分)。
19.(6分)①好逸恶劳的乞食者(1分);②勤劳的劳动者(1分);③宽厚仁慈,大度温和,它对于掠夺者是抬起爪子让它们自由通过(2分,品行1分,举例1分);④贪婪无耻,凶狠,它们不仅想喝水还要把掘井的蝉赶走,咬拽蝉,独自占有水井(2分,品行1分,举例1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一、积累(20分)
1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同音汉字。(4分)
文学的航船已停(bó)(1) 泊 在名为“科幻”的码头,因此,今天的人们比任何时期更需要兼容并蓄的胸怀和(bó)(2) 博 采众长的能力。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要紧紧把住时代脉(bó)(3) 搏 ,通过想象驰骋到遥远的时空中去领略科幻的神奇,感受文学丛林的蓬(bó)(4) 勃 生机。
2古诗文名句填空。(10分)
(1)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2)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自居易《钱塘湖春行》)
(3)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4)《记承天寺夜游》中诗人于淡淡的感叹声中传达出内心的丝丝忧愁和些许旷达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晓雾将歇( 消散 ) .(2)不见曦月( 日光,这里指太阳 ) .(3)良多趣味( 甚,很 ) .(4)虽乘奔御风( 这里指飞奔的马 ) .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 A《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是北魏时代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歌谣,语言清丽,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B面对自然美景,同是南朝梁代人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绘尽奇景;文学家吴均竟在《与朱元思书》中劝喻友人放下名利之争,归隐自然。
C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记述自己被贬黄州,仍
与好友张怀民夜游寄兴。
D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代,王绩的《黄鹤楼》,崔颢的《野望》,王维的《使至塞上》,总让人心灵神往。
二、阅读(55分) (一)名著阅读
5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7分) 任务一:赏析选文,体会特点。(3分)
内容呈现 问题探究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这就给他们打开了(1)任选一项作答。 ....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A结合“内容呈现”中加点的部长征。 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B结合“内容呈现”的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A说明信息的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B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任务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4分)
《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人”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疯子”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神”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二)文学作品阅读
愧 疚
①角角落落,瓶瓶罐罐,都种着花花草草。红红的月季越过墙头,白白的蔷薇爬上屋顶,栀子花开呀开,甜香甜香的——我家院子,因为母亲,变得很美很美。嫩黄嫰黄的玉米皮,经过母亲的手,不久就成了圆圆的“蒲团”。我,母亲,胖乎乎的猫咪,舒坦坦地各占一席,又相互偎依。母亲拿着芭蕉扇,驱赶不怀好心的蚊子,不紧不慢地,有时会忽然拍到我的头上。
②“牛郎织女快团圆了。”母亲望着星星,絮絮叨叨这个烂熟的故事。讲完照例要说:“该背书了,我不说你是不背的。”我打着哈欠,嗫嗫嚅嚅。至今,我还觉得奇怪,我背那些文章,母亲听不懂,却总爱听。等我打起精神,背得带点感情的时候,她那摇动的芭蕉扇,也仿佛打着拍子,连那猫咪也伴和着,温柔地咕噜咕噜。这样的夜晚,总是撩人心弦。
③“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有一晚,我背江淹的《别赋》,母亲忽然打断我说:“‘春草’‘春水’和‘绿波’,我听得懂了。”接着问文章里说的是什么,我对她讲了,不想,这一讲,她伤心起,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文章也做到别人心里了。亲近的人出远门,谁不难受!就说我和你爹,早先,他到高丽国去,家中只留下我一个人——你哥那时还不知在哪儿刮旋风呢!——你爹每次家,只过个年,一开春就上路,他前脚走,我后脚端起洗衣盆追,一直追到春草刚发芽的东河边,看着他过大桥;那桥下面哗哗流着的水,不就是‘春水’和‘绿波’吗?唉,男子汉到底心硬,就像那大桥的水,连头也不回,我可忍不住,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河里滚。哪一年不是如此呢!”
④我爹是一个能干的石匠,年轻时就漂泊海外,打工异乡,一去就是四十多年,有时几年不回家,只为省下路费,给家里多捎几个钱。母亲叙说着和爹别离的情景,也使我难过,以致每每再读《别赋》,都不禁暗自落泪。
⑤一个秋夜,窗外月如钩,屋内灯如豆,我和母亲坐在暖炕上。“为什么好久不背书了?”母亲问我。“现在读的是新书,不用背。”她似乎很诧异,要我念一段给她听。我便逐字逐句地朗读《背影》,还没念完一段,母亲便欣喜地说:“这书好懂!”当我念到买橘子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又爬上月台,儿子瞧着他的背影流泪的时候,我母亲竟也哭了。过了好一会儿,她说:“这书写得太真切了,就像你爹去国外,每次我看着他跨过东河大桥,他只留给我一个背影,我这一辈子有了他多少背影!可现在,一连三年没见他的背影了!”
⑥母亲的眼泪,使我也想起爹的背影,并且以后多年,不断忆起:中等个儿,头戴灰色毡帽,身穿粗布夹袍,上罩线呢马褂,肩挎旧钱褡子,褡子一头鼓鼓囊囊,里面装着甜饼、熟鸡蛋、母亲亲手做的纳底鞋——步履匆匆,渐行渐远,渐远渐小,以致于无。
⑦小时候,爹每次离家,我都一路小跑,追着喊:“爹!你回呀!”爹头也不回,大声回答:“回!你赶快回家吧!”
⑧直到他年近花甲,我仍然追他过桥,不过那时,那背影已不再挺直,脚步也蹒跚起了。唉!
⑨我当时想,能够把我爹的背影写出多好啊!后,他就去世了。再后,爹的背影似乎变得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挥汗如雨的背影、伏案疾书的背影、奔走战场的背影——这些背影会不会变得模糊?一个民族的背影呢?一个时代的背影呢?
⑩一个人的背影,曾经打湿两代人的眼睛;一篇文章,可能打湿无数代人的记忆。
⑪我轻轻拿起笔,又迟迟放下。心中充满愧疚! (选自丁宁同名散文,有删改)
6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的作用。(4分)
①营造了美好温馨的氛围;②表现了母亲的能干和慈爱;③为下文母子夜读做铺垫。
7本文在第③段、第⑤段两次写母亲流泪,请分别概括两次流泪的原因。(4分)
第一次: ①年年与父亲离别;②父亲“心硬”。
第二次: ①与父亲离别很久;②被《背影》中的场景激起共鸣。 8文中第⑦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请联系全文分析。(4分)
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或:白描)。 刻画了一个即将外出打工的父亲形象。 他抛妻别子,说“回”却“头也不回”,内心痛苦而克制;他口称可“回”以哄小儿(催儿回家以减别苦),内心慈爱而内敛;他语言简短,快步离开,言行干脆而果断。
9从本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关于读与写的启示?请简要写出三点。(3分)
①要多读多背;②联系生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③文章若要写得真切,需反映生活的真实;④文章要以情动人,写到别人的心里
去;⑤有写作念头就及时动笔。(写出三点即可)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
2019年是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之年。日前,一则名为“空间站真的要了”的话题登上了络热搜,在某站“千秋论坛”上引发热烈讨论。以下为部分帖子。
帖一【转发《中国青年报》张柏楠答记者问(2019-04-15)】(南山)
记者:我国的空间站有什么作用呢?
张柏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总设计师):空间站的主要定位就是国家未的空间实验室。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类长期在空间飞行的关键技术。除此以外,空间站的技术应用还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要将航天技术服务于经济社会。依靠新的科学发现,航天技术或许能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新的增长点。另一个方向是通过空间站积累探索太空的经验。
记者:为什么现在人类还不能像科幻片中一样在太空中长期飞行?
张柏楠:这是因为中间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目前人类长期太空飞行的纪录是俄罗斯人创造的——437天。对一名航天员说,这个时间比较长。但是,对于去火星讲,400多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研究、解决很多科学问题。空间站后续还担负很多重要的任务。
记者: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张柏楠:人类的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人航天的发展。这是一
个充满梦想、非常伟大的事业。我国载人航天飞船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就是指航天员安全是第一位的。中国航天站不去盲目地比大小、比规模。我们一直坚持目的明确,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实事求是。
【友跟帖】
干秋客:我觉得中国航天人大概是中国所有科学研究领域里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了。大家都知道登月探测器叫“嫦娥”,月球车叫“月兔”。而且你看,“嫦娥4号”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月背顺利软着落的探测器,向全世界传回了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而那颗起到极其关键作用的中继通信卫星,居然叫“鹊桥”。真是浪漫得不像话啊!
帖二【原创: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阿饼)
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但这将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单程之旅——先不说火星上是否存在不明的危险,抵达火星需要200天左右,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提供大规模的物资运输,也就无法解决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
不只是火星,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也不友好。在月球上,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只能存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170℃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就算解决了在宇宙中的生存难题,人类也可能最终只得到一个“最糟的宇宙”。《三体》系列的第二部《黑暗森林》认为,如果宇宙中有任何文明暴露自己的存在,它将很快被消灭,所以宇宙一片寂静。这个结论被中国读者称为“黑暗森林猜想”。
再退一步说,即使人类顺利进入“太空大航海时代”、实现星际开拓大业,也要面对一个大问题:时间。试想,你坐上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奧德赛之旅,在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出发时,它花了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巡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飞船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又死去,地球成为上古时代虚无缥缈的梦幻。
而你——星辰宇宙中的蜉蝣,当年对地球投以最后一瞥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并非什么高维度的造物主?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漂移一米。与蜉蝣相比更为不幸的是,你现在就能想象到自己“朝生暮死”的图景。
那么,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呢?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才会了解‘自己’。”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的这句话,很适合用回答这个问题。
最近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远征19号”任务的巴拉特称,俯瞰地球时让他颇感震撼。他说:“毫无疑问,当你从这里俯视地球时,你就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有两件事你会立刻醒悟,一件是你曾对它有多忽略,另一件是你多么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呵护它。”
现在,请重新认识一下地球给予我们的种种特权——磁场和大气层对太阳的双层防御、适温气候、一倍的大气压强、重力、食物遍地……这些因素全部都刚刚好,你才能够不穿宇航服普普通通地过着每一天。
当然,几分钟后,我们很快就会将这些恩惠忘得一干二净。 【友跟帖】
风行:是啊,地球上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的西部要开发,东北要振兴,中部要崛起,还有贫困人口问题没解决……到太空瞎折腾什么?实际一点好不好。
10以上材料均自某站“千秋论坛”,根据帖子内容,你觉得最有可能出自哪个版块?( D )(3分)
A书林一叶 B影画苑 C文化茶座 D家园
11张柏楠在回答记者第二问时提到:“对于去火星讲,400多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研究、解决很多科学问题。”根据阿饼的帖子,你认为可能是哪些问题?(3分)
无法提供大规模的物资运送;地球文明暴露后可能面临被消灭的危险;极端环境下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人生短暂与旅途漫长之间的矛盾等。
12刚到中国的法国留学生苏菲对友千秋客所说的“中国航天人的浪漫”不太理解,请你以“中继通信卫星”的取名为例,向她作出解释。(3分)
“鹊桥”出自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恩爱夫妻牛郎织女被王母以天河分开,后成千上万的喜鹊搭成一座“鹊桥”,使两人在七夕得以相会。中继通信卫星引导“嫦娥四号”在月背软着陆,它和鹊桥一样起到了关键的联结作用,所以这个命名贴切而富有浪漫主义色
彩。
13在张柏楠眼里,太空探索是一项充满梦想、非常伟大的事业;而在阿饼看,这是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人类不要总想着逃离地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一:我赞同张柏楠对太空探索所持的观点。航天技术或许能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新的增长点;面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也将推动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人类的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人航天的发展;太空探索满足了自古以人们对外太空的浪漫幻想。所以太空探索是一项充满梦想、非常伟大的事业。示例二:我赞同阿饼的观点。以目前的科技水平看,人类进军宇宙面临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太空探索显得虚无缥缈;我们的地球家园那么美丽,又为我们提供了适合生存的种种条件。由此可见,宇宙是糟糕的,地球才是我们永远的家园,我们不要总想着逃离地球。示例三:我认为我们既要珍惜地球家园,也要发展太空事业。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寻找新家园困难重重,而地球为我们提供了适合生存的种种条件,所以我们不要总想着逃离地球。当然,发展太空事业,能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新的增长的可能性,能推动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人类的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人航天的发展,同时太空探索还满足了自古以人们对外太空的浪漫幻想,所以发展太空事业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四)古诗文阅读
(甲)
山川之美,古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
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筒。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 ..(2)四时俱备( 四季 ) ..
(3)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 .(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向西北,朝西北 ) ..
15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B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C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D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16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17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参考译文】(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
潭。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一、积累(20分)
1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同音汉字。(4分)
文学的航船已停(bó)(1) 泊 在名为“科幻”的码头,因此,今天的人们比任何时期更需要兼容并蓄的胸怀和(bó)(2) 博 采众长的能力。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要紧紧把住时代脉(bó)(3) 搏 ,通过想象驰骋到遥远的时空中去领略科幻的神奇,感受文学丛林的蓬(bó)(4) 勃 生机。
2古诗文名句填空。(10分)
(1)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2)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自居易《钱塘湖春行》)
(3)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4)《记承天寺夜游》中诗人于淡淡的感叹声中传达出内心的丝丝忧愁和些许旷达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晓雾将歇( 消散 ) .(2)不见曦月( 日光,这里指太阳 ) .(3)良多趣味( 甚,很 ) .(4)虽乘奔御风( 这里指飞奔的马 ) .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 A《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是北魏时代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歌谣,语言清丽,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B面对自然美景,同是南朝梁代人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绘尽奇景;文学家吴均竟在《与朱元思书》中劝喻友人放下名利之争,归隐自然。
C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记述自己被贬黄州,仍与好友张怀民夜游寄兴。
D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代,王绩的《黄鹤楼》,崔颢的《野望》,王维的《使至塞上》,总让人心灵神往。
二、阅读(55分) (一)名著阅读
5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7分) 任务一:赏析选文,体会特点。(3分)
内容呈现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问题探究 (1)任选一项作答。 ....A结合“内容呈现”中加点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B结合“内容呈现”的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A说明信息的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B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任务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4分)
《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人”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疯子”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神”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
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二)文学作品阅读
愧 疚
①角角落落,瓶瓶罐罐,都种着花花草草。红红的月季越过墙头,白白的蔷薇爬上屋顶,栀子花开呀开,甜香甜香的——我家院子,因为母亲,变得很美很美。嫩黄嫰黄的玉米皮,经过母亲的手,不久就成了圆圆的“蒲团”。我,母亲,胖乎乎的猫咪,舒坦坦地各占一席,又相互偎依。母亲拿着芭蕉扇,驱赶不怀好心的蚊子,不紧不慢地,有时会忽然拍到我的头上。
②“牛郎织女快团圆了。”母亲望着星星,絮絮叨叨这个烂熟的故事。讲完照例要说:“该背书了,我不说你是不背的。”我打着哈欠,嗫嗫嚅嚅。至今,我还觉得奇怪,我背那些文章,母亲听不懂,却总爱听。等我打起精神,背得带点感情的时候,她那摇动的芭蕉扇,也仿佛打着拍子,连那猫咪也伴和着,温柔地咕噜咕噜。这样的夜晚,总是撩人心弦。
③“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有一晚,我背江淹的《别赋》,母亲忽然打断我说:“‘春草’‘春水’和‘绿波’,我听得懂了。”接着问文章里说的是什么,我对她讲了,不想,这一讲,她伤心起,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文章也做到别人心里了。亲近的人出远门,谁不难受!就说我和你爹,早先,他到高丽国去,家中只留下我一个人——你哥那时还不知在哪儿刮旋风呢!——你爹每次家,只过个年,一开春就上路,他前脚走,我后脚端起
洗衣盆追,一直追到春草刚发芽的东河边,看着他过大桥;那桥下面哗哗流着的水,不就是‘春水’和‘绿波’吗?唉,男子汉到底心硬,就像那大桥的水,连头也不回,我可忍不住,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河里滚。哪一年不是如此呢!”
④我爹是一个能干的石匠,年轻时就漂泊海外,打工异乡,一去就是四十多年,有时几年不回家,只为省下路费,给家里多捎几个钱。母亲叙说着和爹别离的情景,也使我难过,以致每每再读《别赋》,都不禁暗自落泪。
⑤一个秋夜,窗外月如钩,屋内灯如豆,我和母亲坐在暖炕上。“为什么好久不背书了?”母亲问我。“现在读的是新书,不用背。”她似乎很诧异,要我念一段给她听。我便逐字逐句地朗读《背影》,还没念完一段,母亲便欣喜地说:“这书好懂!”当我念到买橘子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又爬上月台,儿子瞧着他的背影流泪的时候,我母亲竟也哭了。过了好一会儿,她说:“这书写得太真切了,就像你爹去国外,每次我看着他跨过东河大桥,他只留给我一个背影,我这一辈子有了他多少背影!可现在,一连三年没见他的背影了!”
⑥母亲的眼泪,使我也想起爹的背影,并且以后多年,不断忆起:中等个儿,头戴灰色毡帽,身穿粗布夹袍,上罩线呢马褂,肩挎旧钱褡子,褡子一头鼓鼓囊囊,里面装着甜饼、熟鸡蛋、母亲亲手做的纳底鞋——步履匆匆,渐行渐远,渐远渐小,以致于无。
⑦小时候,爹每次离家,我都一路小跑,追着喊:“爹!你回呀!”爹头也不回,大声回答:“回!你赶快回家吧!”
⑧直到他年近花甲,我仍然追他过桥,不过那时,那背影已不再挺直,脚步也蹒跚起了。唉!
⑨我当时想,能够把我爹的背影写出多好啊!后,他就去世了。再后,爹的背影似乎变得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挥汗如雨的背影、伏案疾书的背影、奔走战场的背影——这些背影会不会变得模糊?一个民族的背影呢?一个时代的背影呢?
⑩一个人的背影,曾经打湿两代人的眼睛;一篇文章,可能打湿无数代人的记忆。
⑪我轻轻拿起笔,又迟迟放下。心中充满愧疚! (选自丁宁同名散文,有删改)
6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的作用。(4分)
①营造了美好温馨的氛围;②表现了母亲的能干和慈爱;③为下文母子夜读做铺垫。
7本文在第③段、第⑤段两次写母亲流泪,请分别概括两次流泪的原因。(4分)
第一次: ①年年与父亲离别;②父亲“心硬”。
第二次: ①与父亲离别很久;②被《背影》中的场景激起共鸣。 8文中第⑦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请联系全文分析。(4分)
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或:白描)。 刻画了一个即将外出打工的父亲形象。 他抛妻别子,说“回”却“头也不回”,内心痛苦而克制;他口称可“回”以哄小儿(催儿回家以减别苦),内心慈爱而内敛;他语言简短,快步离开,言行干脆而果断。
9从本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关于读与写的启示?请简要写出三点。(3分)
①要多读多背;②联系生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③文章若要写得真切,需反映生活的真实;④文章要以情动人,写到别人的心里去;⑤有写作念头就及时动笔。(写出三点即可)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
2019年是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之年。日前,一则名为“空间站真的要了”的话题登上了络热搜,在某站“千秋论坛”上引发热烈讨论。以下为部分帖子。
帖一【转发《中国青年报》张柏楠答记者问(2019-04-15)】(南山)
记者:我国的空间站有什么作用呢?
张柏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总设计师):空间站的主要定位就是国家未的空间实验室。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类长期在空间飞行的关键技术。除此以外,空间站的技术应用还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要将航天技术服务于经济社会。依靠新的科学发现,航天技术或许能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新的增长点。另一个方向是通过空间站积累探索太空的经验。
记者:为什么现在人类还不能像科幻片中一样在太空中长期飞行?
张柏楠:这是因为中间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目前人类长期太空飞行的纪录是俄罗斯人创造的——437天。对一名航天员说,这个时间比较长。但是,对于去火星讲,400多天是远远不够的,还
要去研究、解决很多科学问题。空间站后续还担负很多重要的任务。
记者: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张柏楠:人类的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人航天的发展。这是一个充满梦想、非常伟大的事业。我国载人航天飞船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就是指航天员安全是第一位的。中国航天站不去盲目地比大小、比规模。我们一直坚持目的明确,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实事求是。
【友跟帖】
干秋客:我觉得中国航天人大概是中国所有科学研究领域里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了。大家都知道登月探测器叫“嫦娥”,月球车叫“月兔”。而且你看,“嫦娥4号”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月背顺利软着落的探测器,向全世界传回了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而那颗起到极其关键作用的中继通信卫星,居然叫“鹊桥”。真是浪漫得不像话啊!
帖二【原创: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阿饼)
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但这将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单程之旅——先不说火星上是否存在不明的危险,抵达火星需要200天左右,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提供大规模的物资运输,也就无法解决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
不只是火星,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也不友好。在月球上,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只能存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170℃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就算解决了在宇宙中的生存难题,人类也可能最终只得到一个
“最糟的宇宙”。《三体》系列的第二部《黑暗森林》认为,如果宇宙中有任何文明暴露自己的存在,它将很快被消灭,所以宇宙一片寂静。这个结论被中国读者称为“黑暗森林猜想”。
再退一步说,即使人类顺利进入“太空大航海时代”、实现星际开拓大业,也要面对一个大问题:时间。试想,你坐上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奧德赛之旅,在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出发时,它花了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巡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飞船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又死去,地球成为上古时代虚无缥缈的梦幻。
而你——星辰宇宙中的蜉蝣,当年对地球投以最后一瞥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并非什么高维度的造物主?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漂移一米。与蜉蝣相比更为不幸的是,你现在就能想象到自己“朝生暮死”的图景。
那么,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呢?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才会了解‘自己’。”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的这句话,很适合用回答这个问题。
最近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远征19号”任务的巴拉特称,俯瞰地球时让他颇感震撼。他说:“毫无疑问,当你从这里俯视地球时,你就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有两件事你会立刻醒悟,一件是你曾对它有多忽略,另一件是你多么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呵护它。”
现在,请重新认识一下地球给予我们的种种特权——磁场和大气
层对太阳的双层防御、适温气候、一倍的大气压强、重力、食物遍地……这些因素全部都刚刚好,你才能够不穿宇航服普普通通地过着每一天。
当然,几分钟后,我们很快就会将这些恩惠忘得一干二净。 【友跟帖】
风行:是啊,地球上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的西部要开发,东北要振兴,中部要崛起,还有贫困人口问题没解决……到太空瞎折腾什么?实际一点好不好。
10以上材料均自某站“千秋论坛”,根据帖子内容,你觉得最有可能出自哪个版块?( D )(3分)
A书林一叶 B影画苑 C文化茶座 D家园
11张柏楠在回答记者第二问时提到:“对于去火星讲,400多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研究、解决很多科学问题。”根据阿饼的帖子,你认为可能是哪些问题?(3分)
无法提供大规模的物资运送;地球文明暴露后可能面临被消灭的危险;极端环境下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人生短暂与旅途漫长之间的矛盾等。
12刚到中国的法国留学生苏菲对友千秋客所说的“中国航天人的浪漫”不太理解,请你以“中继通信卫星”的取名为例,向她作出解释。(3分)
“鹊桥”出自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恩爱夫妻牛郎织女被
王母以天河分开,后成千上万的喜鹊搭成一座“鹊桥”,使两人在七夕得以相会。中继通信卫星引导“嫦娥四号”在月背软着陆,它和鹊桥一样起到了关键的联结作用,所以这个命名贴切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3在张柏楠眼里,太空探索是一项充满梦想、非常伟大的事业;而在阿饼看,这是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人类不要总想着逃离地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一:我赞同张柏楠对太空探索所持的观点。航天技术或许能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新的增长点;面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也将推动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人类的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人航天的发展;太空探索满足了自古以人们对外太空的浪漫幻想。所以太空探索是一项充满梦想、非常伟大的事业。示例二:我赞同阿饼的观点。以目前的科技水平看,人类进军宇宙面临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太空探索显得虚无缥缈;我们的地球家园那么美丽,又为我们提供了适合生存的种种条件。由此可见,宇宙是糟糕的,地球才是我们永远的家园,我们不要总想着逃离地球。示例三:我认为我们既要珍惜地球家园,也要发展太空事业。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寻找新家园困难重重,而地球为我们提供了适合生存的种种条件,所以我们不要总想着逃离地球。当然,发展太空事业,能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新的增长的可能性,能推动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人类的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人航天的发展,同时太空探索还满足了自古以人们对外太空的浪漫幻想,所以发展太空事业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四)古诗文阅读
(甲)
山川之美,古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
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筒。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 ..(2)四时俱备( 四季 ) ..
(3)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 .(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向西北,朝西北 ) ..
15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B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C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D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16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17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参考译文】(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
潭。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一、积累(20分)
1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同音汉字。(4分)
文学的航船已停(bó)(1) 泊 在名为“科幻”的码头,因此,今天的人们比任何时期更需要兼容并蓄的胸怀和(bó)(2) 博 采众长的能力。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要紧紧把住时代脉(bó)(3) 搏 ,通过想象驰骋到遥远的时空中去领略科幻的神奇,
感受文学丛林的蓬(bó)(4) 勃 生机。
2古诗文名句填空。(10分)
(1)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2)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自居易《钱塘湖春行》)
(3)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4)《记承天寺夜游》中诗人于淡淡的感叹声中传达出内心的丝丝忧愁和些许旷达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晓雾将歇( 消散 ) .(2)不见曦月( 日光,这里指太阳 ) .(3)良多趣味( 甚,很 ) .(4)虽乘奔御风( 这里指飞奔的马 ) .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 A《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是北魏时代的地理学家郦道元。
《水经注》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歌谣,语言清丽,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B面对自然美景,同是南朝梁代人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绘尽奇景;文学家吴均竟在《与朱元思书》中劝喻友人放下名利之争,归隐自然。
C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记述自己被贬黄州,仍与好友张怀民夜游寄兴。
D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代,王绩的《黄鹤楼》,崔颢的《野望》,王维的《使至塞上》,总让人心灵神往。
二、阅读(55分) (一)名著阅读
5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7分) 任务一:赏析选文,体会特点。(3分)
内容呈现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问题探究 (1)任选一项作答。 ....A结合“内容呈现”中加点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B结合“内容呈现”的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A说明信息的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B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任务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4分)
《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人”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疯子”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
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神”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二)文学作品阅读
愧 疚
①角角落落,瓶瓶罐罐,都种着花花草草。红红的月季越过墙头,白白的蔷薇爬上屋顶,栀子花开呀开,甜香甜香的——我家院子,因为母亲,变得很美很美。嫩黄嫰黄的玉米皮,经过母亲的手,不久就成了圆圆的“蒲团”。我,母亲,胖乎乎的猫咪,舒坦坦地各占一席,又相互偎依。母亲拿着芭蕉扇,驱赶不怀好心的蚊子,不紧不慢地,有时会忽然拍到我的头上。
②“牛郎织女快团圆了。”母亲望着星星,絮絮叨叨这个烂熟的故事。讲完照例要说:“该背书了,我不说你是不背的。”我打着哈欠,嗫嗫嚅嚅。至今,我还觉得奇怪,我背那些文章,母亲听不懂,却总爱听。等我打起精神,背得带点感情的时候,她那摇动的芭蕉扇,也仿佛打着拍子,连那猫咪也伴和着,温柔地咕噜咕噜。这样的夜晚,总是撩人心弦。
③“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有一晚,我背江淹的《别赋》,母亲忽然打断我说:“‘春草’‘春水’和‘绿波’,我听得懂了。”接着问文章里说的是什么,我对她讲了,不想,这一讲,她伤心起,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文章也做到别人心里了。亲近的人出远门,谁不难受!就说我和你爹,早先,他到高丽
国去,家中只留下我一个人——你哥那时还不知在哪儿刮旋风呢!——你爹每次家,只过个年,一开春就上路,他前脚走,我后脚端起洗衣盆追,一直追到春草刚发芽的东河边,看着他过大桥;那桥下面哗哗流着的水,不就是‘春水’和‘绿波’吗?唉,男子汉到底心硬,就像那大桥的水,连头也不回,我可忍不住,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河里滚。哪一年不是如此呢!”
④我爹是一个能干的石匠,年轻时就漂泊海外,打工异乡,一去就是四十多年,有时几年不回家,只为省下路费,给家里多捎几个钱。母亲叙说着和爹别离的情景,也使我难过,以致每每再读《别赋》,都不禁暗自落泪。
⑤一个秋夜,窗外月如钩,屋内灯如豆,我和母亲坐在暖炕上。“为什么好久不背书了?”母亲问我。“现在读的是新书,不用背。”她似乎很诧异,要我念一段给她听。我便逐字逐句地朗读《背影》,还没念完一段,母亲便欣喜地说:“这书好懂!”当我念到买橘子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又爬上月台,儿子瞧着他的背影流泪的时候,我母亲竟也哭了。过了好一会儿,她说:“这书写得太真切了,就像你爹去国外,每次我看着他跨过东河大桥,他只留给我一个背影,我这一辈子有了他多少背影!可现在,一连三年没见他的背影了!”
⑥母亲的眼泪,使我也想起爹的背影,并且以后多年,不断忆起:中等个儿,头戴灰色毡帽,身穿粗布夹袍,上罩线呢马褂,肩挎旧钱褡子,褡子一头鼓鼓囊囊,里面装着甜饼、熟鸡蛋、母亲亲手做的纳底鞋——步履匆匆,渐行渐远,渐远渐小,以致于无。
⑦小时候,爹每次离家,我都一路小跑,追着喊:“爹!你回呀!”爹头也不回,大声回答:“回!你赶快回家吧!”
⑧直到他年近花甲,我仍然追他过桥,不过那时,那背影已不再挺直,脚步也蹒跚起了。唉!
⑨我当时想,能够把我爹的背影写出多好啊!后,他就去世了。再后,爹的背影似乎变得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挥汗如雨的背影、伏案疾书的背影、奔走战场的背影——这些背影会不会变得模糊?一个民族的背影呢?一个时代的背影呢?
⑩一个人的背影,曾经打湿两代人的眼睛;一篇文章,可能打湿无数代人的记忆。
⑪我轻轻拿起笔,又迟迟放下。心中充满愧疚! (选自丁宁同名散文,有删改)
6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的作用。(4分)
①营造了美好温馨的氛围;②表现了母亲的能干和慈爱;③为下文母子夜读做铺垫。
7本文在第③段、第⑤段两次写母亲流泪,请分别概括两次流泪的原因。(4分)
第一次: ①年年与父亲离别;②父亲“心硬”。
第二次: ①与父亲离别很久;②被《背影》中的场景激起共鸣。 8文中第⑦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请联系全文分析。(4分)
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或:白描)。 刻画了一个即将外出打工的父亲形象。 他抛妻别子,说“回”却“头也不回”,内心
痛苦而克制;他口称可“回”以哄小儿(催儿回家以减别苦),内心慈爱而内敛;他语言简短,快步离开,言行干脆而果断。
9从本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关于读与写的启示?请简要写出三点。(3分)
①要多读多背;②联系生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③文章若要写得真切,需反映生活的真实;④文章要以情动人,写到别人的心里去;⑤有写作念头就及时动笔。(写出三点即可)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
2019年是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之年。日前,一则名为“空间站真的要了”的话题登上了络热搜,在某站“千秋论坛”上引发热烈讨论。以下为部分帖子。
帖一【转发《中国青年报》张柏楠答记者问(2019-04-15)】(南山)
记者:我国的空间站有什么作用呢?
张柏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总设计师):空间站的主要定位就是国家未的空间实验室。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类长期在空间飞行的关键技术。除此以外,空间站的技术应用还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要将航天技术服务于经济社会。依靠新的科学发现,航天技术或许能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新的增长点。另一个方向是通过空间站积累探索太空的经验。
记者:为什么现在人类还不能像科幻片中一样在太空中长期飞行?
张柏楠:这是因为中间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目前人类长期太空飞行的纪录是俄罗斯人创造的——437天。对一名航天员说,这个时间比较长。但是,对于去火星讲,400多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研究、解决很多科学问题。空间站后续还担负很多重要的任务。
记者: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张柏楠:人类的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人航天的发展。这是一个充满梦想、非常伟大的事业。我国载人航天飞船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就是指航天员安全是第一位的。中国航天站不去盲目地比大小、比规模。我们一直坚持目的明确,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实事求是。
【友跟帖】
干秋客:我觉得中国航天人大概是中国所有科学研究领域里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了。大家都知道登月探测器叫“嫦娥”,月球车叫“月兔”。而且你看,“嫦娥4号”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月背顺利软着落的探测器,向全世界传回了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而那颗起到极其关键作用的中继通信卫星,居然叫“鹊桥”。真是浪漫得不像话啊!
帖二【原创: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阿饼)
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但这将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单程之旅——先不说火星上是否存在不明的危险,抵达火星需要200天左右,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提供大规模的物资运输,也就无法解决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
不只是火星,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也不友好。在月球上,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只能存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
零下170℃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就算解决了在宇宙中的生存难题,人类也可能最终只得到一个“最糟的宇宙”。《三体》系列的第二部《黑暗森林》认为,如果宇宙中有任何文明暴露自己的存在,它将很快被消灭,所以宇宙一片寂静。这个结论被中国读者称为“黑暗森林猜想”。
再退一步说,即使人类顺利进入“太空大航海时代”、实现星际开拓大业,也要面对一个大问题:时间。试想,你坐上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奧德赛之旅,在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出发时,它花了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巡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飞船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又死去,地球成为上古时代虚无缥缈的梦幻。
而你——星辰宇宙中的蜉蝣,当年对地球投以最后一瞥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并非什么高维度的造物主?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漂移一米。与蜉蝣相比更为不幸的是,你现在就能想象到自己“朝生暮死”的图景。
那么,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呢?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才会了解‘自己’。”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的这句话,很适合用回答这个问题。
最近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远征19号”任务的巴拉特称,俯瞰地球时让他颇感震撼。他说:“毫无疑问,当你从这里俯视地球时,
你就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有两件事你会立刻醒悟,一件是你曾对它有多忽略,另一件是你多么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呵护它。”
现在,请重新认识一下地球给予我们的种种特权——磁场和大气层对太阳的双层防御、适温气候、一倍的大气压强、重力、食物遍地……这些因素全部都刚刚好,你才能够不穿宇航服普普通通地过着每一天。
当然,几分钟后,我们很快就会将这些恩惠忘得一干二净。 【友跟帖】
风行:是啊,地球上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的西部要开发,东北要振兴,中部要崛起,还有贫困人口问题没解决……到太空瞎折腾什么?实际一点好不好。
10以上材料均自某站“千秋论坛”,根据帖子内容,你觉得最有可能出自哪个版块?( D )(3分)
A书林一叶 B影画苑 C文化茶座 D家园
11张柏楠在回答记者第二问时提到:“对于去火星讲,400多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研究、解决很多科学问题。”根据阿饼的帖子,你认为可能是哪些问题?(3分)
无法提供大规模的物资运送;地球文明暴露后可能面临被消灭的危险;极端环境下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人生短暂与旅途漫长之间的矛盾等。
12刚到中国的法国留学生苏菲对友千秋客所说的“中国航天人
的浪漫”不太理解,请你以“中继通信卫星”的取名为例,向她作出解释。(3分)
“鹊桥”出自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恩爱夫妻牛郎织女被王母以天河分开,后成千上万的喜鹊搭成一座“鹊桥”,使两人在七夕得以相会。中继通信卫星引导“嫦娥四号”在月背软着陆,它和鹊桥一样起到了关键的联结作用,所以这个命名贴切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3在张柏楠眼里,太空探索是一项充满梦想、非常伟大的事业;而在阿饼看,这是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人类不要总想着逃离地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一:我赞同张柏楠对太空探索所持的观点。航天技术或许能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新的增长点;面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也将推动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人类的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人航天的发展;太空探索满足了自古以人们对外太空的浪漫幻想。所以太空探索是一项充满梦想、非常伟大的事业。示例二:我赞同阿饼的观点。以目前的科技水平看,人类进军宇宙面临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太空探索显得虚无缥缈;我们的地球家园那么美丽,又为我们提供了适合生存的种种条件。由此可见,宇宙是糟糕的,地球才是我们永远的家园,我们不要总想着逃离地球。示例三:我认为我们既要珍惜地球家园,也要发展太空事业。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寻找新家园困难重重,而地球为我们提供了适合生存的种种条件,所以我们不要总想着逃离地球。当然,发展太空事业,能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新的增长的可能性,能推动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人类的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人航天的发展,同时太空探索还满足了自古以人们对外太空的
浪漫幻想,所以发展太空事业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四)古诗文阅读
(甲)
山川之美,古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
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筒。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 ..(2)四时俱备( 四季 ) ..
(3)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 .(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向西北,朝西北 ) ..
15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B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C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D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16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17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参考译文】(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
潭。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