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6. 我们神圣的国土》说课稿(共三课时)

来源:六九路网
小学道德与法治《6.我们神圣的国土》第

一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6.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方法、设计和板书七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一、教材分析《我们神圣的国土》这一课是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的国家”中第1条第3条、第4条编写的,教材包括“辽阔的国土”“好山好水好风光”“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三个版块内容。”从逻辑关系上看,本课教材体现了三个层次:认识国土,了解行政区划——走近名胜,热爱壮丽山河——联系生活,感受地域特色。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概貌感知到重点探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从知识积累到情感激发的规律。本课激发学生对国土的热爱,懂得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认识祖国的壮丽山河,理解地形差异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课时完成,本课时对应的是课标中“我们的国家”的第1条“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知道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国土,感受国土的辽阔,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概况有一定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对于“国土”概念也已经初步建立。但他们的认识还建立在与个人生活相关的部分,或是停留在“96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这一概念,具有片面性、碎片化的特点,并且,不同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差异极大。因此,本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基本读图能力,形成对国家领土概念的基本正确认知,并强化“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认识。课堂上,通过组织探究活动,进行合作学习,给学生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树立领土意识,激发“守土有责”的意识和情感。三、教学目标1.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位置、国土面积;了解我国的临海、邻国,初步建立“国土”的概念。2.学会读政区图,了解我国的省、直辖市、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学习读地形图,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感受祖国的疆域辽阔,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位置、国土面积。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学难点:理解和感受我国的疆域辽阔,树立国土意识。五、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明确值日职责,光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鲜活的班级生活中,依靠学生的切身体验、榜样示范、实际参与、及时评价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在教学中我牢牢把握“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德育宗旨。在这样的宗旨下,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孩子喜闻乐见的生活情节,引起孩子的情感体验,帮助孩子理解教材内容,树立正确的值日观。此外还有启发式教学法,在第一板块中利用夸夸班级值日生,评选星级值日生等形式树立良好的值日生榜样。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说服学生,然1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原来做法的“小气”,转向实现班集体视野下的“大气”。“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学法上主要有: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生会在夸一夸、比一比、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中进行学习,他们将在探究和实践中找出班级的优秀值日生,解决值日时遇到的困惑。六、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认识我国辽阔的国土课的一开始,请同学们说说对“国土”的认识。出示世界地图,谁能在地图上找到我们中国?中国的全称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你能用地理的语言描述出我们国家的位置吗?先复习地图上的方向,再进行练习:我国位于亚洲的(),()洋的()岸。试着和同桌说一说,全班汇报。呈现中国疆域图。刚才我们说到“国土”,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陆地面积有多大吗?96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我们国家的大小和整个欧洲差不多。那么,960多万平方千米究竟是多大呢?请同学们试一试,用你喜欢的方式,描述一下。接下来,我们可以组织一次小组活动,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对“我们的国土很辽阔”的感受和认识。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读过的书籍、诗歌,在旅行中的切身体会,交流一下他们是怎么感受到祖国地域辽阔的。接下来,每组推荐同学进行全班交流,并进行补充完善。在我国的东南两面,临近哪些海洋呢?请同学们和同桌一起在地图上找一找。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从北向南指一指。注意,不要忘记找到太平洋。我国的东南两面临海。又哪些邻国与我国隔海相望?用圈画出,再说一说。试着填写表格右边的一列。我国的西北两面是陆地,又有哪些国家与我们陆地接壤?用波浪线画出。最后,我们进行全班交流,汇总后将表格填完整。(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体现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疆域范围的整体感知。通过引导学生交流,采用各种形式表达对祖国疆域辽阔的感受,同时在本环节渗透读地图的方法,教会学生读图例)活动二: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出示行政区划图。在图上你能找到我们所在的省吗?你的爸爸妈妈老家在哪儿,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吗?除了我们江苏省,还有哪些省?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省。出示冀、渝、黔、赣、鄂、闽、粤等几个简称。你知道它们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地方吗?平时,我们在哪里还能看到这些简称?四人小组合作,在地图上找一找刚才说到的这些地方。找到后交流:它们在我国的位置,说说你对它们有什么了解?对于我国的行政区划,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自己读读书p46的阅读角,有没有解决你的问题?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设计意图:以学生自己所在区域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有哪四类,通过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感受“我”在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中什么地方,“我”去过或了解什么地方,将地图上的地名变成学生生活中鲜活的一部分。)活动三:台湾是我国的宝岛你能在中国地图里找到台湾吗?在世界地图上呢?出示台湾地形。台湾岛的形状像什么?这时可以指导学生学看图例。不同的颜色代表不2同的——海拔。黄色越深,海拔越高,绿色越深,海拔越低。根据图例,说说台湾的地形特点。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它与周围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共同组成了我国的台湾省。台湾被称为“宝岛”,为什么这样说?赶紧读读书p47资料,边读边做勾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除了书上介绍的,台湾还有很多的美称。请孩子们读一读。呈现补充材料,感受那里的物产丰富。出示并简介:1661年,郑成功亲自率兵,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了台湾。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回到祖国怀抱。今天,我们来到台湾,仍然可以看到郑成功接受荷兰侵略者投降的赤崁楼,看到台湾军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古炮台。它们都提醒我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和我们大陆地区一样,那里拥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非常丰富。根据作业单,完成课后探究。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设计意图:通过读图,认识台湾的位置、地形特点。通过阅读教材上的相关介绍,从台湾获得的“美称”拓展思路,了解台湾物产丰富的特点。讲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七、板书设计清晰直观的板书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课堂教学达到一个完美的效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倾听!

小学道德与法治《6.我们神圣的国土》第

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6.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二课时。3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方法、设计和板书七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一、教材分析从逻辑关系上看,本课教材体现了三个层次:认识国土,了解行政区划——走近名胜,热爱壮丽山河——联系生活,感受地域特色。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概貌感知到重点探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从知识积累到情感激发的规律。本课激发学生对国土的热爱,懂得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认识祖国的壮丽山河,理解地形差异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课时完成,本课时对应的是课标中“我们的国家”的第4条“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学生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和探究,交流自己旅行见闻,丰富对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的认识,知道这些名胜是属于全人类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激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二、学情分析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我国的地域、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本地或外地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部分学生通过旅行,有比较多的见闻。但他们的了解相对片面和感性,基本停留在自己曾经到过某地,看到风景很美的层次,既没有对我国地形地貌的整体认识,也缺乏对“自然奇观”“文化遗产”内涵的探究。因此,本课的教学,旨在通过组织合作探究和分享交流,从整体上感受壮丽的山河,初步建立关注我国的世界遗产的意识。同时,明确和遵守游客的规则,在旅游过程中自觉保护这些自然和文化遗产。三、教学目标1.学会读地形图,通过读图了解我国的主要山脉和大河。认识不同地貌带来的独特景色,了解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2.感受祖国历史悠久、景色奇丽,拥有众多自然文化遗产,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3.知道旅游时应当如何做,能够用实际行动自觉保护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感受我国山河壮丽,拥有众多文化遗产。教学难点:知道自己在游览时应该怎样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五、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明确值日职责,光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鲜活的班级生活中,依靠学生的切身体验、榜样示范、实际参与、及时评价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在教学中我牢牢把握“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德育宗旨。在这样的宗旨下,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孩子喜闻乐见的生活情节,引起孩子的情感体验,帮助孩子理解教材内容,树立正确的值日观。此外还有启发式教学法,在第一板块中利用夸夸班级值日生,评选星级值日生等形式树立良好的值日生榜样。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说服学生,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原来做法的“小气”,转向实现班集体视野下的“大气”。“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学法上主要有: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生会在夸一夸、比一比、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中进行学习,他们将在探究和实践中找出班级的优秀值日生,解决值日时遇到的困惑。六、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宝岛好风光出示台湾地形图。4上节课后,大家分别了解了台湾的美丽风光。把你的收获和小组内的同学分享一下。小组交流。全班抽签选一列同学来汇报。全班同学补充。(设计意图:开展小组活动,分享课后探究的收获,认识台湾的风景名胜,既作为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总结和提升,也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风光的热爱之情,激发继续认识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愿望。)活动二:祖国山河美我们的祖国土地广袤,美丽的风光又何止是台湾一处呢?出示中国地形图。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看地形图吗?我们国家的地形有什么特点?现在你知道“百川东到海”是为什么了吗?除了黄河、长江,还有哪里有大河?哪里有大山?同桌分工找一找,再交流。9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许多名山大川,让古往今来的人们流连忘返。每逢寒暑假,同学们也都会到很多不同的地方去领略祖国各地的风光。和同桌交流交流,自己去过的名山大川。出示一组同学们在著名景区拍摄的照片,猜猜他(她)在哪儿?相机采访照片上的同学:爸爸妈妈为什么选择带你去那儿?你对哪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相机提问其他同学:还有谁也去过?有什么补充?相机小结,板书:山河壮丽(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初步了解我国拥有许多名山大川后,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展示孩子们假期内外出旅行的照片,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交流自己在旅行中对这些著名山川的感受。)活动三:文化遗产多祖国处处是美景,其中有些美景很独特,还有些美景十分罕见,还有些美景在研究自然环境演化时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它们就是世界自然遗产。(板书:世界自然遗产)在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美景中,你知道哪些是世界自然遗产吗?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共有14项(出示图片集)一起读读它们的名字。除了刚才同学们说到的,看了图片,你又认识了哪些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有机会的话,希望大家都能够到这些自然遗产去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大自然留给我们人类的馈赠。人类要保护的世界遗产,除了世界自然遗产,还有世界文化遗产,它们指的是哪些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普遍性价值的文化,比如一些古迹、建筑群和遗址等等。我们的家乡有吗?我们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图片出示:长城、莫高窟、苏州园林、澳门历史街区、福建土楼。你认识这些地方吗?除他们外,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孔庙、京杭大运河、鼓浪屿……出示数据:截至2019年7月,中国已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与意大利并列为拥有最多的世界遗产国家。看到这一组数据,你的感受如何?我们国家有四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这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份比较简短的补充资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读资料,做简单批注,写下感受,接着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也可以在课前布置孩子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自然、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珍爱它们。如何用自己的行动爱护自然、爱护文化遗产、爱护祖国的一草一木呢?请和你的同桌小声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完成《旅游文明公约》。5(设计意图:图片的展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数据的呈现直观地体现出我国自然、文化遗产之多,之丰富。资料的补充和阅读、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也锻炼了他们阅读资料、提取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完成《旅行文明公约》则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文明旅游,以实际行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七、板书设计清晰直观的板书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课堂教学达到一个完美的效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倾听。

小学道德与法治《6.我们神圣的国土》第

三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6.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三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方法、设计和板书七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一、教材分析《我们神圣的国土》这一课是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的国家”中第1条第3条、第4条编写的,教材包括“辽阔的国土”“好山好水好风光”“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三个版块内容。从逻辑关系上看,本课教材体现了三个层次:认识国土,解行政区划——走近名胜,热爱壮丽山河——联系生活,感受地域特色。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概貌感知到重点探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从知识积累到情感激发的规律。本课激发学生对国土的热爱,懂得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认识祖国的壮丽山河,理解地形差异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课时完成,本课时对应的是课标中“我们的国家”的第3条“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前两课时对我国的整体情况有比较清晰的认知的基础上,本课时重在整体感知我国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探寻“地域特点”“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6二、学情分析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比较陌生的领域。对五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他们很少有机会在两个以上不同地域生活,而对“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的了解又很难通过短期旅行获得。因此,他们对某一地域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仅仅局限在自己目前生活的地区。这会给课堂上的交流内容带来一定的局限,但同时意味着学生对新的内容会保有强烈的探究兴趣。课上,我们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对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进行回顾和分析。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再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相互补充,帮助学生探寻“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与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三、教学目标1.学会看地形图,了解我国地形地貌的整体特点。2.知道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地理位置、地形的不同,各地有着不同的物产,各地人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3.在与不同地区人们的交往中,增进了解,相互尊重。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我国各地由于地形、气候不同,物产不同,人们生活方式不同。尊重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习惯。教学难点:探寻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与人们生活习俗之间的关系。五、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明确值日职责,光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鲜活的班级生活中,依靠学生的切身体验、榜样示范、实际参与、及时评价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在教学中我牢牢把握“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德育宗旨。在这样的宗旨下,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孩子喜闻乐见的生活情节,引起孩子的情感体验,帮助孩子理解教材内容,树立正确的值日观。此外还有启发式教学法,在第一板块中利用夸夸班级值日生,评选星级值日生等形式树立良好的值日生榜样。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说服学生,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原来做法的“小气”,转向实现班集体视野下的“大气”。“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学法上主要有: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生会在夸一夸、比一比、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中进行学习,他们将在探究和实践中找出班级的优秀值日生,解决值日时遇到的困惑。六、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多样的地形气候出示中国地形图。还记得这张图吗?上节课,我们在图上找了山脉和河流。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地形呢?四人小组合作,在图上分别圈一圈:平原、高原、盆地、沙漠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请一组同学汇报。全班集体补充。巩固小结: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四大沙漠除了地形不同,我国不同地区的温度和湿度也有很大差别。从图中你可以看出我国大致分为几个温度带?干湿区又是如何分布的?小结我国整体的气候分布:我国地形复杂,各地气候也各不相同。(设计意图:本环节较集中地指导学生如何借助图例读懂地形图,并通过合作读图,初步认识我国的地形特点。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地域辽阔”的认识,并7感受到我国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多样。)活动二:不同的生活方式1.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同的地形和气候,让各地人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就拿我们的家乡来说,我们这里属于什么地形,处在哪个温度带和湿度带?想想,我们的哪些生活方式,受到了本地环境影响?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3.出示:平原、高原、丘陵、沿海四个地形。这些地方的人们,会从事哪些传统的行业?同桌两人选择一个地区,相互交流一下。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链接到相关内容。平原:平原地区种植业发达,三大平原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粮食产区。高原:北方的内蒙古高原畜牧业发达。这时可以追问,上节课我们说到的台湾主要地形也有高原,为什么植被和物产就完全不同呢?(这还与它们所处的位置有关)丘陵:丘陵地带为什么适合种茶叶?同时因为丘陵并不高,加沙那个气候温暖湿润,也适合种植粮食作物。补充梯田的图片。沿海:沿海地区的人们,以从事渔业为主。1.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也有不同的物产,那么人们的生活又怎样呢?出示不同地域:①江南水乡②白山黑水黑土地③云贵山区④黄土高原⑤吐鲁番盆地⑥岷江江畔⑦海南岛2.下面可以组织一次小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地区,按照小组内编号顺序,分别说说这里的地形和位置、这里的气候、人们在衣食住行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老师可以相机补充:南船北马、南米北面等关于不同地区人们生活习惯的俗语。(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交流,首先引导学生对每天习惯的日常生活进行回顾,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到一个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环境等密切相关。接着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寻我国其他地区不同地形特点与人们生活、生产方式之间的联系,对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并能初步理解和认同其中存在的差异。)活动三:相互理解、尊重1.看来,真是一方水土,一方生活。各地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不同,是由于环境、气候的不同而逐渐形成的。现在,时代发展了,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工作、生活的人也越来越多,有时也免不了遇到一些难题。2.出示问题:①强子是山东人,来到苏州工作。到饭店里吃饭时,他总觉得菜太甜,米饭不如馒头好吃,而且饭菜量很小。②西北学生小娟考到了广州的大学读书,同宿舍的小敏是广州本地人,她觉得小娟没有每天洗澡的习惯,很不讲卫生,总是忍不住想要批评她。你想对小娟说什么呢?③添添跟着妈妈去东北旅游,看了东北民俗表演大秧歌。他觉得那些红红绿绿的服装一点都不好看,音乐一点都不好听,舞蹈动作也一点都不优美。是不是他的欣赏水平有问题呢?3.针对这些情境进行交流后,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你和你的家人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又是怎样解决的?最后,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进行总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无论是不同城市、不同省份,还是不同地区的人,在相互交往中都需要不断增进了解,求同存异,相互尊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宽容的心态看待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能够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生活习惯、饮食口味、审美情趣等差别,能够“入乡随俗”,或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8类似问题,逐渐形成“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七、板书设计清晰直观的板书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课堂教学达到一个完美的效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倾听!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