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哲学思考

来源:六九路网


对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哲学思考

摘 要:文章以哲学的视角分析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和不良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沉迷网络;哲学思考;内外因

正文:

一、 当今网络盛行和大学生沉迷的现状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识之一,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社会进程和人类发展。当然也影响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尤其作为引领潮流的大学生更是无“网”而不胜。众所周知,中国互联网应用呈现出以娱乐为主的特点。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许多大学生因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为了上网而偷盗抢劫、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自杀……,面对这让人触目惊心的一幕幕,许多家长和老师不禁困惑:是什么导致他们堕入网络之渊,无法自拔?根据哲学理论知识以及亲身考证、翻阅书籍,我将就学生沉溺网络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我们应如何应对从哲学角度提出以下思考分析。

二、 关于原因的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联系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从这些哲学原理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沉迷网络这一现象的产生是有其内因和外因的。

首先,从内因方面讲,青少年沉溺网络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缺乏足够的辨别

是非的能力,自身意志薄弱,控制力差等一些不良品质所引起的。随着成长,大学生迫切希望别人了解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由于是面对面的交往,容易受到人的外表、表达能力等条件的影响,因此部分人在交往中不能积极主动与人交往。而网络的虚拟性摒弃了这些影响,对人的优点放大,减少缺点。这样人们以某种虚拟的形象和身份交流,在网络上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心理满足和自信,使交往得以继续。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人群是在长辈期望和呵护中长大的独生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当出现以往的生活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往往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甚至发生自残或伤人等恶性事件。为逃避这些心理危机使他们希望借助网络来摆脱烦恼,减轻心理压力,获得暂时的解脱。也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他们一步步堕入网络的深渊。

其次,从外因方面而言,网吧的出现及我国的教育体制等是造成大学生沉溺网络的重要条件。客观地说,网络的出现与发展是大学生沉溺网络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特别是政府机关对网吧的监管不力,加剧了大学生沉溺网络。但是我并不赞成网络是大学生沉溺的罪魁祸首,而真正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是否出了问题。当前,我国以“素质教育”之名大行“应试教育”之实!真正的素质教育并未能落到实处,大学生整天除了学习考试之外似乎没有了其他的兴趣和爱好,网络的出现满足了大学的追求自由的心理,也释放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试想,如果还有更多更好的让大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大学生还会将有限的时间放在这无谓的网络上么?

三、 沉迷网络带来的严重后果

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身份不确定性、个性化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恰好满足了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重建自我认同的机会。也正因为这样,大部分学生深陷其中就无法自拔。网迷大学生通常对网络表现出了很强的依赖性,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在上网过程中引起的焦虑、强迫、忧郁、依赖、逃避等消极心理,容易引发破坏、

违规、犯罪等反社会和不适应社会行为。不良的网络严重冲击着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各种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当今世界正在通过互联网广泛性地以文化包装着自身的价值观念,超越国界地向全球渗透。这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构成潜在的威胁。大学生很容易在网上接触到西方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从而滋生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想。曾经美国人也说过,他们要把不战而胜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四代和第五代身上。大学生通过网络连接着世界,由于缺乏经验和鉴别能力,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自身存在的环境无法做哲学和理性的思考,因此出现不知何从的困惑和盲目从众的心理倾向,有的甚至偏离正确的价值导向,陷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误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网络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从个人的社会化角度来看,大学时期又是青年学生即将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正式成员的重要准备阶段,人生目标、人生理想大都形成于此时,人生成败也大都决于此时,也就是说大学阶段是完成社会化转变的关键期。大学生必须了解质变的发生总是以一定的量变的积累为前提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当大学生逐渐依赖上虚拟网络里的交流,而逃避现实的人际接触,其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上必然会出现极大的断层,影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建立。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但是,与网络分不开的大学生极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诺曼尼指出的:国际互联网会制造一个充满孤单者的世界。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家克劳特主持的调查也表明,经常使用因特网级电子邮件的调查对象与亲戚朋友之间的交流明显减少,孤独感加剧,并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而且无论什么人,电脑使用得越多,孤独感和抑郁感就越强。现在的学生有些确实上网时间过长后,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渐渐的脱离了集体。这样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差,恶性循环的结果直接导致毕业后在社会生存的能力不足,最终被残酷的社会淘汰。

四、对策建设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沉迷网络给当代带来了深重的不良影响,不少大学生整天沉湎与虚幻的网络世界,以至于荒废了学业、淡漠了友情和亲情,深一步反映这些大学生空虚、无聊、颓废的学习和生活心态,缺乏对崇高人生的追求和解决人生失败、挫折的坚定信心。总的来说都与大学生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成长的环境有关。就像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是工具本身。作为技术手段,互联网似乎自在自为;但人们使用网络的行为,则需要一定的规则建立健全高校园网络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学校在拥有校园网络充分管理权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形成一整套网络监管机制。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监测,打击和治理各种网络非法行为。对营业性校园网吧,尤其要严格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维护文明的校园网络秩序。开设心理学、美学、就业指导学等辅助公选课,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大多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在于那种空虚、无聊、颓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缺乏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大学时期,同学们都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如何恋爱;如何解决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择业就业等等。面对这一系列新的问题很多大学生感到困惑、迷茫,产生失望感,情绪低落,对前途悲观失望。久而久之,陷入对现实生活缺乏动力和空虚当中,从而借助网络交往、网络游戏,网络娱乐来摆脱烦恼,减轻心理压力。其实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如果每个大学生都能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话绝不会痴迷于网络世界,虚度美好时光。所以\"两课\"应着重解决学生现存的一些思想问题,建议开设一些\"两课\"的辅助公选课,如心理学、就业指导学、美学、音乐欣赏等针对性相对强的一些课,辅导员经常与学生沟通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同时学校多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特长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回自信,找到自身发展的方向。

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

总的来说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良好的教育和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尤其教育学生全面地认识和理智地看待网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吴兴南,林善炜 全球化与未来中国[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3] 约翰。汤姆林森,郭英剑翻译全球化与文化[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