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个新闻案例看新闻作品的影响力 ◆张天彦 C重庆市永川区新闻社重庆4 ̄2Z60) 【摘要】新闻作品的影响力就是新闻作品公开传播后的反响度及其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闻报道,更需要贴近生活,要深入到火 社会效果,它取决于新闻作品本身的吸;1力、感染力、辐射力等。所 热的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展示 谓的“一石激起千重浪”,就是对那些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作 美好前景,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奋发图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 品影响力的一种形象比喻。 【关键词】影响力新闻案例 一、高度决定影响力 影响力来自新闻主题思想的高度。这里说的高度,主要是指主 题思想的立足点要高,立意要高,品位要高。 无数新闻实践证明,要使新闻主题思想有高度,就要有鸟瞰大 局的意识,正所谓登高方能望远。正像新闻界不少人在谈及新闻采 写经验时常说的:要站在天安门上写报道,要站在月球上看地球, 要想总理思考的问题。这当然不是说大家都要去当总理,而是告诫 我们,要用总理的眼光去看待所报道的对象和事实以及它们在宏 观背景下的意义与价值。请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一篇报道树起一个榜样。 2010年11月l8日,《永川日报》破天荒的用头版整版版面刊 发了长篇通讯《文绍英和她的136个孩子》。文绍英是重庆市永川 区朱沱镇港I=1社区的党总支书记,在长达lO年的时间里,她把自 己在社区工作的微薄收入全部拿出来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并“厚着 脸皮”四处寻找爱心人士,筹集资金,先后资助了136个濒临失学 的孩子完成了学业。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 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当代党员杂志社主办的七一网首先全 文转载,网友好评如潮,一周点击率达15万多人次,创下七一网单 条稿件点击率最高记录。人民网以《:‘‘傻大姐”文绍英用大爱感动重 庆》为题进行转载。《妇女之友》杂志龙源期刊网、重庆妇女网也进 行了全文转载。全国先后有4O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 当年l1月24日,时任永川区委书记胡际权题词,号召“向文 绍英学习,全社会都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之后,永川区掀起了向文绍英学习热潮。 永川区委组织部决定通过“爱心之家”定向资助三名贫困学生 完成学业,并发出通知,号召全区党员干部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中,认真学习文绍英同志先进事迹,争做优秀共产党员。 永川区委宣传部计划在全区开展文绍英事迹巡回报告会,广泛宣 传文绍英的先进事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永川I区妇联号召全区妇女,以文绍英为榜样,做一名“爱心妈 妈”。永川区朱沱镇党委、政府要求每名机关干部、村居负责人联系 帮助一名农村留守儿童,还成立了朱沱企业家扶贫协会,将其中一 部分资金用于资助留守儿童。后来,文绍英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 人物”、“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为什么这篇报道 ‘一石激起千重浪”?我认为是这篇报道主 题思想的立足点高,立意高,品位高。这篇报道不是简单地将文绍 英的先进事迹罗列出来,而是经过精心的布局、精心的提炼,让主 人翁平凡中见了伟大。如报道在结尾部增加了两个点眼之笔:一是 在文绍英的感染下,不少社区干部、单位人员、社会人员纷纷加入 爱心行列,当起“爱心妈妈” 爱心爸爸”;二是在爱心滋润下一些 受资助的孩子参加工作后也加入爱心行列,当起“爱心姐姐”、“爱 心哥哥”。这让读者看到了爱心在传递、爱心在接力,使主题思想得 到了升华。 二、距离决定影响力 影响力来自新闻的贴近性。古往今来,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 — 246 新生活而共同奋斗。这样,新闻报道就会充满生活色彩并富有生活 气息。请看案例: 一 案例:一组报道拉近编读距离。 2006年,为给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永川日报》策划实 施了“千里边界行”大型采访活动。“千里边界行”的记者历时3个 月,行程上千里,跨越l6个镇、56个行政村的采写(拍摄)了120 多篇(幅)新闻报道,内容鲜活、贴近群众,真实反映了在新农村建 设中广大农民所思、所盼、所为,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评报员、诗人钟代华评价: 千里边界行’大型采访报道给人 以深沉、大气、开阔之感,叫人喝彩,颇有创意,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与人文性,是近年来永川新闻少有的亮点。” 读者、小学教师金平评价:“从 千里边界行’第一篇报道开始, 我就一直关注这次采访活动,只要打开《永川日报》我就寻找‘千里 边界行’的报道,因为它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读者、机关干部沈应维评价:一千里边界行’增强了报纸与群众的 零距离接触,较全面反映了我市边界的风土人情和群众的创造精 神,稿件让人过目不忘。” 古人云:“涉浅水者得鱼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 龙。”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深入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才能反映 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使新闻宣传工作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入 脑,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千里边界行”就是一个生动的 例子。 三、情怀决定影响力 影响力来自新闻中的人文情怀。学术界曾这样分类:科学主 “真”,艺术主“美”,人文则主“菩”。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情怀就是 “善”。通过 ‘善”的颂扬,强化思想上层建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人文情怀,是一个人体现出的一种处世为人的胸怀和态 度,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草根的怜悯、对社会的关 注、对道义的守望。记者、编辑作为新闻流程中的重要角色,是否具 有人文情怀,影响到其新闻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也决定了他 们的作品是否具有影响力、是否温暖人心。在当下这个贪恋物质生 活而精神家园逐渐荒芜的时代,只有具有人文情怀、传递温暖、播 撒希望的作品才具有影响力。请看案例: 案例:一张图片改变城市颜色。 2005年4月13日,《永川1日报》一版以图片稿《青山在哭泣》 报道了官井路、环北路等路段,部分山坡被开挖,以往青翠葱绿的 景致严重遭到破坏。这张图片,彰显了记者强烈的责任感和对道义 的守望。此稿引起了永川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领导责成国 土、规划、建设、市政等部门立即行动保护城区生态。 2006年4月6日,针对《青山在哭泣》现象没有得到有效制 止,时任永川市委书记刘强、市长唐建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友 鹏等召开保护城区生态环境规委会现场会,对着光秃秃的望城坡 山头,痛心地说:“这些山头是我们城市的肺叶,这些开发行为是在 挖我们的心,挖我们的肝,挖我们的肺啊!”唐建华责令相关单位, 结合望城坡的实际情况,重新对望城公园进行规划设计。为避免城 区再次出现破坏性的建设行为,要立即按照城市总规,对城区山头 进行全面调查、清理,规范开发行为,同时,对城区山头进行统一规 划,制定保护方案和建设方案。如今,永川成为中国最具投资魅力 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