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购物》单元全套教案

来源:六九路网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精品单元教案

本节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经认识元、角、分的基础上认识不同面值 的人民币,并知道 1 元=10 角,1 角=10 分。教材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购物情境,使学生在具 体情境中,学会多样化的付钱方法,能正确计算应找回的钱数。本节内容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到 学生今后购物的生活,体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数学 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购物经验,有过自己买文具等小物件的亲身经历, 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创设贴近生活的购物情境,学会购物。

2.掌握多样化的付钱方法,学习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3.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创设情境,培养数学情感。

创设一种购物的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2.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数学活动。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数学知识,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1 买文具 1 课时 2 买衣服 1 课时 3 小小商店 1 课时

买文具。(教材第 10、11 页)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 10 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重点:在实际情境中认识 10 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件、人民币票样。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呀,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也来了,他们也想和我们一起去商店买 文具。你们高兴吗?(高兴)

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购物时要用到人民币,我们都要爱护人民币。但是我们也不可以 盲目地崇拜金钱,因为“金钱不是万能的”。

【设计意图:教学之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并能正确看 待金钱,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1.认一认,填一填。

师:要想购物就离不开人民币,你认识图中的人民币吗?能完成填空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 10 页插图。

学生能够认出 5 元、2 元、1 元、5 角、2 角、1 角、5 分、2 分、1 分,这些不同面值的 人民币。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看出人民币的面值的。

结合生活经验及图片,完成填空,知道:1 元=10 角,1 角=10 分。 2.买 1 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师:瞧,淘气和笑笑跟我们一起来到了文具商店。同学们已经认识了 10 元以内不同面值 的人民币,能自己买文具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 10 页最上面的插图。

师:买 1 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用你手中的人民币票样,演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可能会说:

·我想直接给售货员一枚 1 元的硬币或一张 1 元的纸币,这样比较简单。 ·我可以给售货员 2 张 5 角的。

·我可以给售货员 10 张 1 角的,因为 1 元=10 角。 ·我可以给售货员 1 张 5 角、1 张 2 角和 3 张 1 角,这样加起来也正好是 10 角,就是 1 元。 ……

师:同学们的付钱方式真多。实际生活中,我们这些付钱的方法都是可以的。 3.用 1 元买 1 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师: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没有正好足够的零钱,就需要付整钱后再由售货员找回零钱。这 样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如果用 1 元钱买 1 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同学们算一算,一会儿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好吗?

生 1:1 把尺子 8 角,1 元等于 10 角,减去买尺子的 8 角,还剩 2 角,所以就应该找回 2 角。 生 2:算应找回的钱数,就是计算剩下的钱数,应该用减法计算,所以 1 元-8 角=2 角。 师:是啊,就是这样用减法计算应找回的钱数,或者说找回的钱数与买东西用去的钱数和 正好是付出的钱数。

4.和同伴说一说:1 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师:如果你有 1 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呢?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然后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我可以买 1 把尺子和 1 个练习本。 ·我可以买 2 块橡皮和 1 把尺子。 ·我可以买 2 支铅笔。

·我可以买 1 支铅笔,2 个练习本和 1 块橡皮。 ……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只要你们所用的钱正好是 1 元,不能多不能少,就说明你们的想 法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创设的实际购买文具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购买同一种物品可以有不 同的付钱方式,同样多的钱也可以买到不同的物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的能力,加深记忆 1 元=10 角。】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买 文 具

1 角=10 分

1 元=10 角

1.通过创设购物这个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学会计算的思考过程和如何付钱的 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

2.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 类

填空。

3 张

+2 张 =( )元

+

+ + =( )元( )角

(考查知识点:购物;能力要求:能进行简单的人民币面值的计算。)

B 类

回答问题。

(1)买一个文具盒可以怎样付钱? (2)5 元可以买哪些物品?

(考查知识点:购物;能力要求:能正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4 元 6 元 3 角

B 类:(1)3 张 1 元和 1 张 5 角。(答案不唯一) (2)可以买 1 个文具盒和 1 个练习本。(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第 11 页“练一练”:

1. (1)2 (2)5 (3)10 (4)20 (5)5 10

2. 6 元 7 角 2 元 5 角 4 元 1 角 8 元 11 元 4 元 3 角

3.(1)1 张 1 元 1 张 5 角。(答案不唯一) (2)5 角 (3)可以买 2 瓶酱油。(答案不唯一)

买衣服。(教材第 12、13 页)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3.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难点: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件、人民币票样。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去哪转转吗?今天我们一起去服装店看看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 12 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长袖上衣的价钱是 26 元,短袖上衣的价钱是 31 元。 ·我知道了一套连体衣的价钱是 41 元。 ·我知道一条裙子的价钱是 23 元。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得的信息真不少!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买衣服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学习较大面值 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1.认一认。

师:你认识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教师依次出示 100 元、50 元、20 元、10 元面值的人民币样张,让学生回答问题,介绍自 己能认出这些人民币的依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为下一环节探究不同的付钱方式奠定基 础。】

2.妈妈买一件短袖上衣,可以怎样付钱?

师:如果妈妈买一件短袖上衣,可以怎样付钱呢?用你手中的人民币票样摆一摆,然后说一 说。

学生在小组内用人民币票样讨论付钱的方式,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付钱方式后,组织交 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我拿 1 张 20 元,1 张 10 元和 1 张 1 元,一共是 31 元。 ·我拿 1 张 20 元,2 张 5 元和 2 张 5 角,一共是 31 元。 ·我拿 3 张 10 元和 5 张 2 角,一共是 31 元。

……

只要学生说的符合生活实际、是正确的,教师就要予以肯定。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师:你还能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后,可以当场引导学生回答;有难度的就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探究解决, 或给予适当的提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富有现实性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促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说给大家听听。

买 衣 服

1 张 20 元,1 张 10 元和 1 张 1 元,一共是 31 元。 1 张 20 元,2 张 5 元和 2 张 5 角,一共是 31 元。 3 张 10 元和 5 张 2 角,一共是 31 元。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了学生的 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2.本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 出发,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A 类

填空。

=(

)张 +( )张 +( )张

=(

)张 +( )张 =( )张 +( )

(考查知识点:换钱;能力要求:能进行简单的人民币换算。)

B 类

说一说。

(1)买一件

,可以怎样付钱?

(2)100 元能买哪两件商品?

(考查知识点:购物;能力要求:能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1 2 1(答案不唯一) 2 1 1 3

B 类:(1)2 张 20 元、1 张 5 元和 2 张 2 元,共 49 元。(答案不唯一) (2)可以买裙子和闹钟。(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第 13 页“练一练”:

1.(1)可以付 4 张 10 元、1 张 5 元和 3 张 1 元,共 48 元。(答案不唯一) (2)15+45=60(元) 可以付 1 张 50 元和 1 张 10 元,共 60 元。

2. 33 50

3.5 10 5 2 2 4(后两个空答案不唯一) 4.方法一:1 张 50 元、2 张 20 元和 1 张 10 元。 方法二:1 张 50 元、1 张 20 元和 3 张 10 元。

5.略

小小商店。(教材第 14、15 页)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购物,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购物。

难点:在购物情境中学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件。

师:除了买文具、买衣服之外,同学们最喜欢的是逛商店,自己挑选喜欢的玩具、文具等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 14~15 页情境图。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到了小小商店,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 1 架玩具飞机的价钱是 12 元。 ·我喜欢的玩具坦克的价钱是 9 元。 ·画画用的水彩笔一盒是 15 元。

·1 个足球 72 元,1 个篮球 68 元,足球比篮球贵。 ……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交流各自的发现,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1.师:现在咱们注意看第一幅情境图,笑笑买了 1 架玩具飞机和 1 辆玩具坦克,一共需要多 少元?

生:1 架玩具飞机 12 元,1 辆玩具坦克 9 元,一共就是 12+9=21(元)。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真棒!

2.师:看第二幅情境图,奇思付给售货员 20 元,买了 1 盒水彩笔,找回多少元? 生:1 盒水彩笔 15 元,那么 20-15=5(元),应该找回 5 元。

3.师:说得真好!如果你有 30 元,可以买哪两样物品呢?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再组织汇报。

学生所选物品只要是两样且总价没有超过 30 元都可以,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 4.师:淘气想买一个皮球,他有 3 张 1 元和 2 张 2 元,他可以怎样付钱?在小组里说说你的 想法。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及时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有两种:

·3 张 1 元和 1 张 2 元,正好就是皮球的价钱 5 元。 ·我可以付 1 张 1 元和 2 张 2 元,也正好是 5 元。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说得很好。

5.师:请你算一算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算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就是计算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用减法计算,72-68=4(元)。 师:思路很清楚,说得非常正确,真棒!继续努力哟!

6.师:你能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后,请小组代表汇报提出的不同问题,请其他同学解答,并组织交流想法及 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 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 小 商 店

用加法 用减法

共需要多少钱?

应找回多少钱?

如何付钱? 凑钱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把购物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 学生面前,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他们选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 多样。学生积极主动、充满自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A 类

说一说。

(1)哪两种玩具的价格最接近?

(2)用 100 元可以买三件玩具吗?如果可以的话,可以买哪三件? (考查知识点:购物;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 类

1.用 100 元去买一套衣服,可以怎样买?应付多少钱?

2.说一说。

你来到这家商店想买什么?怎么付钱?

(考查知识点:购物;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1)小猴和大象的价格最接近,只相差 1 元。

(2)100 元可以买三件玩具,可以买公鸡、小熊和熊猫。(答案不唯一)

B 类:1.可以买:①+④应付 46+53=99(元);①+⑤应付 46+41=87(元);②+⑤应付 52+41=93(元);③+⑤应付 34+41=75(元);③+④应付 34+53=87(元)。 2.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