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知识转移的交流模型

来源:六九路网
◇高教论述◇ 科技圈向导 2012年第O5期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知识转移的交流模型 王鹏 (天津商业大学中国天津300134) 【摘要】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社会网络是企业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知识转移的交流模型描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本文通过 嵌入性、结构洞等社会网络理论深入分析了转移双方的网络位置影响了知识转移的效果。 【关键词】社会网络;知识;转移;结构洞 知识作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载体.可以在企业的社会网络中进行转 移 Teece最早于1977年提出知识转移的概念.自此理论界不断提出 有关知识转移的模型。Szulanski在1996年提出的四阶段模型.即开始 阶段、实施阶段、调整阶段和整合阶段。他认为知识具有嵌入性.来自 于企业的组织行为、惯例、任务、规则和社会网络中,难于被转移.其嵌 入的载体包括知识本身、知识来源方、知识接受方和情景等。后来 Vito Albin0于1999年提出了知识转移分析框架.包括转移主体、转移 内容、转移情景和转移媒介。2003年Jefery和Bing—Sheng Teng结合 以往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简化模型,该模型包括知识源(Souree)、知识 受体(Recipient)、转移的知识(Knowledge)和转移情景(Context) Granoetter对强关系与弱关系理论贡献突出.他提出“弱联结优势” 理论.认为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分为强联结和弱联结,强关 系容易导致企业间建立和发展信任.有利于高质量信息和隐性知识的 转移:弱关系则会导致异质知识的转移 该理论认为有效的社会平衡不 会从牢固的内部联结网络中形成.而是从个体问的弱联结中产生。 社会资本理论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即结构维度、关系维度 和认知维度。其中.结构维度指企业在网络中拥有的所有联系,其分析 重点是企业中普遍存在联系的特征:关系维度则突出了网络中的人际 关系.其分析专注于如何通过人际关系的创造和维持来获取稀缺的资 源:认知维度是网络中的认知范式.如是否拥有共同经历、共同情景、 共同立场和观点等。Nahapiet&Ghosha1(1998)认为社会资本通过促进各 方知识的整合和交换.促进新知识的吸收和创造 嵌入型理论.也称根植性.这一观点对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发展有 巨大的推动作用 Gulati(1998)提出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结构嵌入主 要指社会系统和作为整体的关系网络的特征 关系嵌人主要指个体或 企业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类型.如尊重和信任 Dhanarai.Lvles.Steensm(2004)等学者的研究也认为社会关系嵌入能够 克服双方沟通的障碍.通过建立信任促进知识的学习交流.降低获取 知识的成本 信任能够降低知识输出方对知识外溢的担心.增强知识 转移双方的安全感而促进知识共享 目前.许多社会网络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关注知识的产生、传递和 应用所依赖的组织网络.通过对这些组织网络的观察和分析来认识知 识转移的基本规律 因为知识共享行为主体都嵌入在一个具体、实 时的联系系统中.并且知识也是嵌入于网络和社区之中.所以把知识 共享纳入到社会网络中进行观察是合乎逻辑的 1.基于Jeffw的知识转移模型.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影响知 识转移的因素。大体分为五大类 I.1被转移的知识因素 知识的特性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和效率。Ko t和Simmonin认 为知识的隐性、复杂性、可编码性、专有性等都影响知识转移。一般情 况下.隐性知识由于复杂性、难于编码及其嵌人性难于转移。 1.2知识发送方因素 知识是企业创造、创新与成功的核心能力.知识转移通常会导致 知识外溢.并给知识发送方带来机会成本和风险.进而影响其社会资 本,所以知识转移的效率不仅受到发送方知识存量、转移能力等影响, 还受到其转移意愿、保护意识的影响。 1.3知识接收方因素 知识接收方的影响因素包括接收方的接受意愿、知识结构以及吸 收能力 接收方的接受意愿越强烈.越能调动自身吸收能力完成知识 的自身化。 1.4转移媒介 转移媒介是指由人、制度、组织、社区和符号系统、工具、计算机网 络等综合形成的转移通道。知识转移所以来的制度和组织的正式度以 及符号系统和工具软件的可操作性都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 1.5情景因素 情景指野中郁次郎和竹内提出的“场”:位置距离、文化距离、制度 距离和知识距离.徐金发(2003)将知识转移的情景因素分为文化、战 略、组织架构、环境、技术和运营等五个大方面,知识转移双方情景范 围的重叠程度影响转移效果 该模型形象并准且的表述了知识转移的全过程.而本文将试图运 用当前流行的社会网络理论对该模型做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3.社会网络解读知识转移模型 知识转移模型包括四个阶段.即开始阶段、实施阶段、调整阶段和 整合阶段.首先是知识来源对自身知识进行整理和编码.然后通过转 移媒介传递给接收方.最后由接收方进行解码和重新编码.完成对新 知识的吸收和利用 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是研究双方所处的网络位置及 其联接强度来解释网络关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效果。 结构洞是描述网络关系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罗纳德・伯特认为, 结构洞的位置优势有两点:一是获取多方信息的优势。占据结构空洞的 结点能够获取来自多方的异质信息.有利于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二是 位于结构空洞的个体占据了关键路径.可以决定各种资源的流动.对于 本来没有联结的双方具有控制优势和发言权。由于隐性知识是嵌入于 知识所有者本身.是经验、学习积累而得,所以难以用语言表达,更不用 说通过语言传递给其他人.而且还受发送方意愿的影响.所以嵌入.性理 论很明确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知识转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发 送方和接收方在网络中的位置。首先.对知识而言,因为其可观察性较 低、转移成本很高等原因.知识主体间的信任和行为协调是其有效共享 的必要条件.而信任和协调只能通过网络成员间强关系联结的频繁活 动来实现 第二.强关系有助于抑制“嵌入性”程度高的知识共享过程中 的机会主义威胁 结点间的强关系联结使得结点企业拥有更多的共同 利益.这会促使他们采取行动.减少信息获取的不确定性和增进结点企 业间的互相信任,降低“嵌入”程度高的知识共享过程中的机会主义。 网络关系的联系特征是指网络中结点之间的联接关系的特点.具 体表现为强弱性、多元性、不对称性和地位性。其中强弱性研究的学者 较多.影响最深 Granovetter用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下转第1 36页) 2.社会网络相关理论 社会网络本质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 关系网.其中结点和联系是社会网络的关键元素。结点是处于网络中 的个体,联系则是交流的途径。社会网络理论主要研究行为者在网络 中的位置和相互间的关系(Borgatti。1998).并进一步了解行为者的社 会网络特征。 网络结构理论的代表者是怀特、格兰诺维特、林南等人。怀特是社 会网络分析的奠基人之一.他带领哈佛研究人员探索了社会结构的数 学依据.著名的“机会链”理论解释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升迁现象.引 发后来的学者利用网络结构解释具体的社会行为 网络结构理论将人 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间的纽带关系看做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 据此分析纽带关系对人或组织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任何个体与其他个 体之间的关系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作者简介:王鹏(1986一),男,现为天津商业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103 2012年第05期 科技曩向导 ◇职业教育◇ 浅谈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王建苹 (郑州测绘学校河南郑州450015) 【摘要】词汇量是制约学生英语学习的瓶颈。而要增加词汇量,必须讲求方法和技巧。本文试图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词汇的恐惧心理、词 汇教学与语言语言相结合、营造英语交流的环境与氛围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帮助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方面有所突破。 【关键词】英语教学;词汇;方法;技 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不难发现.英语成绩不佳.甚至干脆放弃英 语学习的学生有个共同弱点.那就是词汇量太少,听不懂所讲的内容。 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L.Ron Hubbar先生的教育理论也认为.影响 理解和应用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词汇。作为英语教师.必须认识到词汇 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词汇学习是贯穿整个英语教学过程 的重要环节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条行之有效的 方法和技巧。 后和全班同学一起等着看老师的笑话 女教师走进教室.看到黑板上 的句子并没有生气.而是用手轻轻擦去“lass”的第一个字母.这样…隋 人”就变成了“驴”“笨蛋”。然后她站到一边微笑着说:“同学们.我相信 我们班绝对没有笨蛋.我建议把‘ass’改成‘class’.大家说好不好?”全 班同学齐声回答:“好!”通过这一故事,全班同学在几分钟之内就牢牢 记住了三个单词“class""lass"和"ass" 时隔二十多年.高中同学相聚 时.还能清晰地记起这个故事.而这三个单词自然也从不曾从大家的 记忆中遗忘。由此可见.在具体情境中教单词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 习兴趣.而且可以克服孤立地记单词的缺陷.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灵活 运用单词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英语词 汇教学时.不能只教单词的发音和词义.而要重视它在具体语境中的 运用。 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单词一次便可牢记.而有的 单词重复几十遍、上百遍也记不住。研究发现.这与学习生词时的心理 状态,包括情绪、动机、注意力等有很大关系。因此,教师在进行词汇教 学时,要避免呆板的灌输.不能只领着学生机械地重复生词.而要注意 教学的生动性和情境化。可从象形、表意、省略、复合等方面对英语单 词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生动的例子.让人过目不忘。如对“bald”(指人) 秃头的,无发或少发的,可作如下分析:ball(球)+head(头)=bald,像球 样光的头,自然是“秃头的”;对“twin”(双胞胎),可作如下解释:two (二)+in(在…..里)=twin,在同一个母体里的两个生命,自然是“双胞 胎”;而对“ado”(艰难),则指出,它由“a”(一,第一)+“d0”(做)构成,即 第一次做事会感到“艰难”.所谓“万事开头难”。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 学生学习单词的兴趣.使记忆单词的过程变得情趣盎然。此外.教师还 可通过实物、图片、态势语、多媒体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 趣.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去感知词汇 一1.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英语词汇的恐惧心理 有学生认为,英语单词成千上万,浩如烟海,哪里能记得过来?加 之不得记忆要领,一味死记硬背,记得快,忘得更快,几经挫折,便将英 语学习视为畏途.从而知难而退 美国语言学家Driller根据词汇统计 特征指出.如果认识25个最常见的单词.平均每页纸上的单词便会认 得33%:如果认识135个常见单词.平均每页纸上的单词便会认得 50%:而如果认识2500个单词.这一比率则会增加到78%。也就是说. 对于初学者而言.掌握2000多个常用的单词.就可基本满足听讲的需 要。只有上课听得懂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激发起学生学好英语 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单词记忆的科学 方法。 据统计.英语词汇总数大约有100到120万个.但大部分单词是 由构词法构成的。构词法包括派生、合成和转化。教学中.引导学生掌 握常用的前缀(un/dis/im/in/il/super等)、后缀(1v/less/ful/ment/er/ing/ed7 ness等)的含义及用法.便可根据已知的单词猜出派生词.从而达到扩 大词汇量的目的。例如根据前缀“super”有“超过”“超越”的含义,就可 猜测出superman(超人)、SUpermarket(超市)、supematuraJ(超自然)、 superstar(超级明星)等词的含义。掌握了这一“诀窍”,学生的词汇量便 可突飞猛进.词汇学习的恐惧心理也会随之逐渐消除 2.词汇教学要与语言运用相结合 3.营造英语交流的环境与氛围 我们中的很多人.往往在与英语断断续续地打了数十年的交道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Henry widdws0n曾强调“Teach new vocabulary in the c0ntext.”(在具体情境中教生词)。例如在“Will you 后,仍然是英文书报读不懂,英文影视看不懂.与老外交流听不懂。之 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缺少英语学习的环境,缺乏实践和练习的机会。 still love me tomorrow?”(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中.“stil1”是“仍然” “还”的意思:而在“The night is so stil1.”(夜是多么的寂静)中,“still”则 长此以往.即使学会的单词也会逐渐遗忘。因此.作为英语老师.要多 交流的环境,诸如课前与学生进行会话 是“寂静”的意思。这说明词汇教学必须做到“词不离句”。毋庸讳言,一 为学生营造用英语思维、表达、练习.尽量用全英语讲课.引导学生用英语写日记,课余举办英语 个个的单词单看起来确实单调、枯燥.但如果老师巧妙地将其融入到 tv”、和学生一起看英文对白电影、在校园开办“English Comer”,等 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能使其变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从而便于记 par忆。 等.这样既可复习和巩固对所学词汇的应用.并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掌 笔者的高中英语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因原英语老师 握生词。 总之.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固树立“没有记不住的 调离,班里新换一位英语老师。为表示欢迎,班长在黑板上写下一句欢 付出辛勤的 迎词:“Our new teacher is welcomed warmly to visit her new class.”(热 单词.只有想不到的方法”的思想 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汗水.采用科学的方法.一定能够帮助学生攻克词汇学习的难关,培养 烈欢迎新老师与她的新学生见面)。这时.班上一个调皮的男生走上讲 台.擦去了“class”一词中的…C’.这样全班同学就成了“lass”(情人),然 英语学习的兴趣,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质的突破 “(上接第103页)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4个维度定义关系强弱,强关系 是指互动次数多、关系亲密、互惠交换多,弱关系则相反。强关系双方 由于互动更多.彼此之间更值得信赖.所以双方问转移知识的意愿更 加强烈,转移情景更加丰富,比如培训、干中学等,有利于隐性知识的 传达和领会。 综上所述.知识转移模型中发送方与接收方在网络关系中所处的 位置和彼此间的联结强度很大程度影响了知识转移的动机和意愿.以 及转移方式等 知识转移模型仅描述了知识转移的过程.不能对主体 转移动机和行为进行研究.而社会网络分析法将个体放人整个关系网 136 络中,能更清楚解释知识转移过程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赖家彦.社会网络视角下个体间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J】.商业时代,2010(30). [2]王开明,万军康.论知识的转移和扩散[J】.外国经济与管理,2ooo(1o). [3]钟琦,汪克夷.基于社会网络哦分析法的组织知识网络及其优化I JI.情报杂志, 2008(9). [4]费钟琳,王京安.社会网络分析一一种管理研究方法和视角『J1.科技管理研 究.2010(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