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研究 浅谈陶渊明诗集之“飞鸟”意象 陈笑燕 (福建龙岩财经学校基础学科,福建龙岩 364000) 摘 要:陶渊明的诗歌中有众多关于“飞鸟”意象的诗篇,陶诗中的“飞鸟”意象是诗人意念的具象化,是诗人对理想和生 活之道的探究,诗人如羁鸟从挣脱到徘徊、彷徨不定再到归田园之乐,最终以孤傲,不屈服之志,达到了超脱,经历了众多矛盾 的挣扎以后终于找到了一个任真自得的境界。“飞乌”意象,是简单地作为世间存在的东西,从美学的角度而言,是自然审美中 的景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但在诗人的笔下,成为其自身人格力量的写照,也是我们透视诗人心境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 “飞乌”意象 精神家园 诗意的回归 陶渊明及其诗歌的核心内容简介 一、树林深绿色的背景中就显得格外光彩夺目。“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中,“冠”:一排青翠的 松树像帽子一样戴在山头上:“怀”从内心之中表现出来,是 从里到外的;“秀”也是一种从里到外的美,“贞秀”,不但秀 美,而且有坚贞不变的操守;“卓”:出群的样子,不仅说松菊 的品质卓越出群,而且说在其他草木零落的背景之中,“松” “菊”却不怕严寒的打击,仍然如此秀美。这是诗人自己的修 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渊明,名元亮,l1号五柳先生,是我 国东晋时期著名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之先河,代表作有《桃 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陶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田 园生活。描写亲情、友情,其中田园诗是最具代表性的。“自 然”“真”是陶诗的核心内容。 从古至今,描写“飞鸟”的诗歌辞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魏 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翩 养和追求。口 屈原《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 菊之落英。”秋菊之落英有一种品格修养,故食服菊花不仅 能强身健体,而且有志趣高洁的喻义,而通篇之高远寓意。 亦皆由菊引发 翩飞鸟,息我庭柯”,再到唐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 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但像陶渊明这样习常地描写“飞鸟”却是不常见,可见 “飞鸟”意象的描写是陶渊明诗歌的特色。为何陶诗中会出 “松”“菊”“飞鸟”是诗人喜欢用的形象,在使用“松”“菊” 两个形象时,它们的取义往往比较单纯,“松”象征坚贞,“菊” 象征贞秀。但在写“飞鸟”的时候。它的取义往往较之复杂.如 现这样多“飞鸟”的形象呢?这些飞鸟的形象所表现的是什 么意思呢?这就主要与诗人的亲身经历有关了。下面就让我 来分析分析吧。 二、陶诗中的“松”“菊”意象与“飞鸟”意象的比较 (一)诗歌数量上的比较 《饮酒》写的是一只失群的鸟;《归园田居》写的是一只羁鸟, 就是一只被人抓去养在笼子里的鸟,那只鸟永远怀念它旧 日所居的山林;《饮酒》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只 归隐之后自由快乐之鸟,邀伴回家的乐鸟。 三、误入尘网。羁鸟之苦 陶渊明从小就生活在官宦家庭,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 据唐满先编注的《陶渊明集浅注》统计,陶渊明流传下 来的诗歌有一百二十多首,而关于“鸟类”意象的诗歌竟达 四十多首。袁行霈撰写的《陶渊明集笺注》中描写松的诗有三 影响,抱负远大.希望自己将来能“济苍生”“安天下”,把社会 治理得像尧舜盛世一样。如他的《荣木》(其四)一诗表达了一 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 首,如《饮酒二十首》(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和 郭主簿》(其二)“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 为霜下杰”;《拟古》(其五)“青松夹路生,白云宿箪端” 。描 写菊花的诗歌也较多,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 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川陶渊 明诗中言及功业之志,用世之心常借用“飞鸟”意象来传达。 如《杂诗》(其五)云:“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 謇翮思远翥。”可以看做是诗人早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猛志所向,超越四海,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又受祖先 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秋菊有 佳色,邑露掇起英”《饮酒》(其七);“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归去来兮》)。 (二)意象的复杂性与单纯性 高旷性格影响,他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的接受。如《归 在陶诗笔下,“松”“菊”是在严霜打击下,菊开得既芳香 又有光彩:松长得茂盛又青翠碧绿。秋天是菊花的季节,在 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只有菊花不畏严寒,粲然独放,菊不 像春天的花那样万紫千红,它们大半是白的和黄的,所以在 一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始作镇军经曲亚作》 中“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这 些诗句表明陶渊明天性就对大自然有一种亲近之感,专注 于琴书六经又让他对俗世有一种潜在的远离感,自小就生 6一 。重 一 誊 鼍量曩薯蓦墓参量墨蓦蓦毒 蓦 誊曩蓦囊囊 蓦 蓦蓦蓦 董 20l2年 号中旬刊又教货抖 皿圆凹嘧@ 蚴 长在幽静宁馨的大自然中,他这种对大自然归隐的热爱之 情也油然而生。 己的理想呢?这表现了诗人的感情和思想,不但人如此,鸟 也如此。有时候我们可以从它的声音中听出它的欢喜和恐 惧来。“厉响思清远,来去何依依。”“厉响”是一种多么激烈 感情的高亢叫声,从鸟的声音可以听出来它是在向往一个 理想的地方。 由于父亲早逝,诗人少年生活十分贫困,“亲老家贫”, 为了得到一些俸禄供养年老的母亲而出来做官。《宋传》记 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可是过了不久,由于忍受不了做 官的不自由.官场中的嫉贤妒能、贪婪成风,士大夫的浮华 竞奔、廉耻扫地,且由于时局变化无常,抱负难以施展,看不 见实现理想的道路,辞官不干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望云惭高飞,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为形迹拘聊 《杂诗》:“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掩泪泛东逝,顺流追 时迁……”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远离家乡出仕外地之小官,心 情犹豫不定,既想从役又想归家,惆怅中思念平静闲居之生 活。因此诗人从彷徨徘徊之累的“飞鸟”意象转移到归隐自 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长期的 由快乐之鸟。 官场生活。使他认识到仕途并不能实现他期待的自由,高鸟 五、归隐田园。自由之乐 自由而飞的意象反衬出诗人并不能像大鹏那样扶摇直上九 经历了隐仕徘徊的痛苦之后.诗人下定决心坚决返归 万里,违背本性踏人仕途,反而使自己的心灵和行动都受到 田园,终于过上了自由、闲恬的隐居生活. 无形的束缚。《归园田居》(其一)形容仕宦经历:“少无适俗 《归鸟》:“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 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 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爰无遗。”诗中之鸟生机盎 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诗人将官场生涯比作 然,跃动真纯,无忧无虑,它不必担心遭罹网罗,也不会在 牢笼,将自己对个体自由的渴望比作“飞鸟”恋旧林.通过世 日暮时漂泊无依,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的树林,这 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羁鸟与树林,池鱼与深渊,樊笼与自 是它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归宿。“翼翼归鸟”其实就是作 然等一系列审美意象对比,借助“爱”与“误”,“恋”与“思”, 者思想成熟的写照,他终于找到了生命与精神的依托之 “落”与“得”等具有明显感情倾向词语的对比。“羁鸟”意象把 所——田园。 诗人憎恶仕途险恶与束缚,官场的狭隘与禁锢的心态和崇 “飞鸟”是自然的化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宇宙自 尚自然、归隐田园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非常鲜明,体现了诗人 然相俯仰,此最为人类欣羡。鸟为最富自然情趣者,与人生 解脱困扰,重返自然,适意田园的心境,以及不愿随世俗同 最具有质的相似性。鸟之于山林,恰如诗人之于田园,自然, 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此时诗中“飞鸟”意象的审美意义发生 山林为鸟栖息之巢,田园则为诗人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所, 转移,进入了彷徨之累。 田园不仅安顿了诗人的有形躯体,而且是诗人多年寻觅的 四、彷徨、徘徊之累 精神家园。诗人如“鸟”恋林一样,念念不忘回归田园。“结庐 是隐是仕?一边是官印和米粮,一边是人格和尊严。彷 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 徨和矛盾的心情深深地折磨着陶渊明。诗人的这种痛苦的 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 思想转换在其诗歌的“鸟类”意象中真切地传达出来了。《饮 已忘言。”王士祯《古学千金谱》析此诗:“忽悠然而见南山,日 酒》(其四)形象地描写了他此时的心态:“栖栖失群鸟,日暮 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 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来去何依 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诗人 依。”诗人用一只失群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前半生的凄凄惶 与鸟恍如一物,置身于宇宙大化之中,“悠然”从容自得,不 惶:二十九岁开始,断断续续地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 受限制的感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傍晚,太阳快 威参军等小官,四十一岁时做上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由于 要下山时,山上那些烟岗在斜阳照射下,极尽美丽。而在这 “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解绶弃职,曾经三次出 美丽的黄昏景色之中,飞鸟一队队地回来了,“回来”意味 仕,三次归隐。出仕想着归隐,归隐恋着出仕,这个矛盾始终 着什么呢?鸟回到林中,那是一个归宿,就如同《饮酒》诗所 贯穿着他的一生。“栖栖”两个字出自《论语・宪问》“丘何为是 说的:“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松”代表能够忍耐严寒 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意思是孔丘这个人为什么如此惶惶 风雪打击的一种力量,而“孤松”更代表着非同一般的胆 不定呢?这组诗创作于诗人归田躬耕之后。有一天人家送 气,这只鸟如此疲劳艰难的飞翔之后,终于选定了这松树 酒给他,并且劝他再次出去做官,这件事引起了他的许多 作为托身之所,它从高高的空中敛起翅膀径直向这棵松树 反思。“失群鸟”为什么栖栖,日暮还在独飞,徘徊无定止 落下来,愿意把自己的整个生命交托给这棵松树,今后无 呢?原来社会上有那么多人追求官名,想过上富足生活的 论需要付出多么高的代价也不会离开它——“托身已所 人在不断奔走。这只鸟如此奔波不安,如此往来不定,它所 得,干载不相违”。 追求的是什么? 这是诗人选择的田园躬耕归隐的生活,就是在精神上 “日暮”本是鸟儿归林的时候,然而这只失群鸟却没有 找到一个可以安身之命的地方,从此不必再徘徊,诗人描写 找到一个栖身的地方,这使我们联想到:没有一个人是生下 的鸟儿的回归,正是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真谛。 来就能达到“自我实现”的,这其中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 《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 而这个过程之中可能会有很多徘徊、彷徨、悲哀和失望;“徘 爱吾庐。”这首诗表现的是欢快的情绪,屋子周围树木十分 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这只鸟不是徘徊一夜,而是夜夜 繁茂,鸟儿是那么爱它们的巢,如同我爱自己的茅屋一样。 在徘徊,而且叫声一夜比一夜更凄凉,到底该怎样实现自 做完田里的事,有了空闲时间就读自己喜欢的书 “欢然酌 语言文学研究 春洒,摘我园中蔬。”在秋天粮食收获之后,自己酿酒.到春夏 的态度,“孤云”象征诗人的处境和命运,它孤独无依无靠,会 无声无息地消失,但表现了诗人的态度,他要远离尘埃,永 远保持自由和高洁。 诗人的感慨是诗人经过一夜的感情酝酿而来的.黄昏 时,诗人因孤云远逝于昏冥之中而兴感,“何时见余晖”,以 反问出之,正见老人迟暮,预感生命无多的心境,于是很自 然地会对人生的历程做反思。经过一夜不眠的回顾思索. 诗人对自己的归隐而穷终不后悔,于是又借晨景一副引出 感慨,当初不满于如众鸟向日般趋炎附势的世态,而久不 从仕,后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山,却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而旋即归去来,正如那迟出早归的独鸟一般,于是他感慨 之时酒就酿好,吃着自己劳动的果实,心里多么的高兴,这 就是田园之乐。《饮酒》(其七):“秋菊有佳色,邑露掇其英。泛 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人群动 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诗中“群动”泛指 各种动物,“息”是止息,“日人群动息”是总论,“归鸟趋林鸣” 是于群动中特取一物以证之,也可以说,因见归鸟趋林。所 以悟出日如之时正是群动止息之际。“趋”是动态,“鸣”是声 音,但唯有在特别空旷静寂的环境中,才能更加显出飞鸟趋 林,更加清晰地听到鸟儿的声音,这是以动写静、以声写寂 的表现手法,而环境的宁静优美,又衬托出作者的闲适心 情。这两句是写景,同时也是渊明此时志趣的寄托。飞鸟日 落犹知还巢,人性何独不然?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好像是 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 六、绝不屈服、孤傲之志 道:自己坚守平素的生活道路,本是经过反复,量力而行 的,也自知这种生活免不了饥寒焦煎的困苦;但是旧友零 落,世无知音,既然如此,在贫困中终此一生也没有什么可 悲的了,“何所悲”是解脱之词,更可见诗人作诗初衷是悲 慨盈怀。 七、结语 《山海经》云:“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 猛志故常在!”精卫是一种鸟的名字,是炎帝的女儿,游于东 海,溺死在海中,就变成了精卫鸟.它每天都叼着陆地上的 小树枝、小石子丢到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这意味着什么 呢?什么时候才可以填平这人世间的不平?这种看起来不 可能做到的事情,却代表着人类的意志和愿望。陶渊明一 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 话人物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 象,这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旬“沧海”对举.精卫口 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发突 出精卫复仇之艰难和不易,便越发突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 纷繁复杂的“飞鸟”意象的设置,无论是“误入尘网.羁 鸟之苦之飞鸟”,“彷徨,徘徊,失群之累之飞鸟”,还是“归隐 自由快乐之乐之飞鸟”,或是“金刚怒目式,不屈服,孤傲之志 之飞鸟”,都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在漫漫人生征途中寻觅、彷 徨、超脱的心路历程,最终找到了精神家园。意象本身是意 义、思想、情感与具体的物象形象的统一,形象是感觉的,而 意义却是要思考之后才能解答的。诗人通过对“飞鸟”意象 的设置,在通俗的诗歌中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以自身 的经历,在诗中设置了数目繁多而又内涵丰富的“飞鸟”意 象,这些意象是理解诗人心情的窗口,在多数情况下.寓示 沧海,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 志故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 神,“猛志故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 天之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能体现 渊明个性之一面 f ] 着诗人的情感与思想。陶渊明的回归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 诗意的回归.具有深度的人格力量和时代超越意义,在魏晋 玄风中踏出一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通向人类生命家园 的栖息之所。 参考文献: 《咏贫士》(其一):“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 灭,何时见余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 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尚不存,已矣何所悲。” [1][唐]李延寿.南史・隐逸传[M]. [2]袁行霈撰写。陶渊明集笺注・卷三・饮酒二十首[M]. 中华书局出版社. [3]游国思,王起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一)(修订本)[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9. 这首诗写了孤云、孤鸟、贫士三个意象,并借用这三个意象来 象征自己不同流俗的高洁,孤独,抱穷归隐的高尚品格。 首先写“孤云”与“万族”形成对比,写“众鸟”与“孤鸟”的 对比,衬托出这只孤鸟的与众不同。其他的鸟儿早出晚归寻 找食物,而这只孤鸟却是“晚出早归”,这只孤鸟的形象与“量 力守故辙”的贫士有相似之处。这三个形象不得不让我们联 想到诗人的品质、性格。诗人对统治阶级表现出了一种孤高 [4]唐满先.陶渊明集浅注[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 社,1985. [5]吴小如,王运熙等撰写.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 海辞书出版社,199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