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 万小洁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摘 要]“鸟”意象在陶渊明作品中出现了四十多次,贯之始终。有“飞鸟”、“众鸟”、“归鸟”、“羁鸟”等等。陶渊明运用“鸟”意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中的心境,诗意地勾勒出了诗人思想脉络的变化。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鸟;意象 陶渊明生活于历史上罕见的多事之秋,当时社会可谓“真风告逝,大伪私兴”(《悲士不遇赋》)。此时陶家是“种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陶徵士诔 》)。虽然他的曾祖父曾官至大司马,其祖父和父亲也至太守,但是到陶渊明的时候,家族已经日益衰败,他不禁“嗟余寡陋,瞻望弗及”(《命子》)。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用世传统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心灵深处。因为贫穷,因为儒家建功立业思想的影响,也是为了家族命运的兴衰,陶渊明一生曾出仕五次,又五次归隐,最后终因不满现实,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向往,归田隐居。“鸟”这一意象,始终活跃在诗人的视野中,充分地展现了他的人生追求以及思想的变迁过程。 而世族大家也总是想方设法地要保全门第,发扬家族之光。陶渊明正好生活于东晋没落世族之家。一方面他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门第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面对日益衰败的家族,他负有重振家族威望的责任。 清代方东树说:“昔人云:读杜诗,当作一小经书读,余谓读陶诗亦然,但何必云小也。”[1]这说明陶渊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至深。“先世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死不足畏。旨我名车,第我名骥”(《荣木》),诗人紧遵先世遗训,决心策动名车、名骥,为建功立业而驱驰。 诗人在诗歌中以鸟自比,表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溢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这里以鸟写出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踌躇满志。在《归鸟》一诗中作者也流露出了自己年少时的凌云壮志,“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归鸟”即作者自比,“晨去于林”,暗指自己年轻时离开田园生活,至于“八表”“云岑”,奋勇向前,追寻理想。当诗人满怀信心踏入仕途以后,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没有被现实吓倒,还曾一度自勉、自励,坚持自己的壮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自比精卫,写出了以最大的勇气挑战黑暗社会的执着和坚定。尽管诗人最终也因不满现实而归隐山林,但是他的这种宏图大志,荡然豪气是在其生活和思想中确实存在,不可抹杀。 二、鸟形象渗透了作者对黑暗现实和统治阶级的不满 “陶渊明的归隐是在政治上与统治阶级的一种决裂。和历史上的一般的归隐不同。一般的归隐,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所谓名士主要是追求功名不可得,于是以归隐为手段,以达到猎取功名的目一、鸟形象体现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远大理想 在门第观念极强的六朝,寒门子弟总渴望能够跻身于世族之列,的。而陶渊明却与此相反,他的归隐则是他所追求的美好理想与黑 ~~~~~~~~~~~~~~~~~~~~~~~~~~~~~~~~~~~~~~~~~~~~~~~~~~~~~~~~~~~~~~~~~~~~~~~~~~~~~~~~~~~~~~~~~~~~~~~~~~~~~~~~~~~~~~~~~~~~~~~ ” 香之气,一股温暖的泉水在心头涌了上来。”此时的“春” 透露给了一下她的手。“她慢慢地走到墙壁上新挂的油画前边,默默地看画。那幅画我们赵慧文与林震微弱的爱情信号,是林震从赵慧文的身上解开了对党内出现的矛盾的疑惑找到了精神寄托。然而,这不仅仅是爱情的题目是《春》,莫斯科,太阳在春天初次出现,母亲和孩子到街的表露,更是林震对进一步向上级反映工作中的一些官僚现象等冲头去……” “明天一早就见面了,我们各自投身在伟大而麻烦的工作里边。突与矛盾更富于信心和勇气的表现,是对党的理想和信念的象征。正如其所言:“我觉得,人要在斗争中使自己变正确,而不能等到正然后晚上来找我吧,我们听美丽的《意大利随想曲》……” 有人因此将赵慧文的生活定义为“用薄纱装饰起来的梦幻般的确了才去作斗争!”总的来说,林震是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进步青年,在面对党内的总总矛盾和阻挠时他能深刻体会到反抗的重要性。但生活”。我觉得并不完全正确,赵慧文是有理想的,而且也曾付出实践,但她却在挫折中丧失了勇气和信心,可是我们仍然可以看见是他的反抗是无力的,文中有这么一段: ……四月,东风悄悄地刮起……区委会的生活却不怎么受季节.............她成长的一面,林震则充当了给予其成长的寄托和希望的角色。正的影响……却没作出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来迎接这个美妙的季节…… 如陈思和对该文章人物的评述:“从小说的文本实际来看,其虽具........................这是林震开始接触到党内的官僚现象的一段文字,我们从中看有提示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但它更到了林震的心灰以及失望,并没有因现实的改变而改变,尽管春天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发与现实环到来了,但却已没有从前的那份欢愉。一颗富于激情的心也在此时境的冲突,表现叙述人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所以,我们可以看变得冷淡。他对“不受季节影响”的居委会生活感到困惑,从前燃到林震在成长,赵慧文在成长,我们的党也会不断成长。 王蒙自己解释写作动机时说:“我写的几个人物和他们的纠葛,起的理想也变得暗淡,从这种失落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对革命抱着浪漫蒂克的幻想的人”软弱的一面。也体现了他在区委会的“第一有一些地方虽然能够感受、传达,却不能清楚地分析、评价,写这篇小说时,我是抱着一种提出若干问题,同时惭愧地承认自己未能个春天”所包涵的内蕴——一个希望与失望的抗争的矛盾体。 将这些问题很好地解决的心情”。谢泳先生评论说:“王蒙当时是四、艺术的心灵表白 文中有一段林震和赵慧文一同听《意大利随想曲》的描写,其以检讨的心理说这段话的,但恰恰是他说不清楚的这些东西,获得中这首浑然的音乐流淌出了悲与美共生,悲与美冲撞,悲与美互补,了长久的艺术感染力,如果他当时什么都想清楚了,那他的作品也使忧郁与摆脱,心狱与大光明界,产生一种摇曳,一种美的极致。只会是一篇概念化的东西。”这番评论确实不无道理,也或许正是于是软弱的人也感到了骄傲,至少是感到了安慰,感到了怡然。所那些当时写作时“说不清楚”的东西才可以使我们用身处这个时代以王蒙自己也说:“在我惹祸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我描写的眼光来观赏时,在读者接受的同时达到再创造的效果。所以尽管了林霞与赵慧文一起听《意大利随想曲》。《意大利随想曲》最动人后世的解读可能有违王蒙初衷,但是在一部伟大的作品诞生的那一之处就在于它的潮汐般的,波浪般的摇曳感与阳光灿烂的光明感。天,它便以万众瞩目的角色闪烁着别样的审美光芒。 人生太多不幸也罢,浮生短促也罢,还是有了那么迷人,那么秀丽,参考资料: 那么刻骨,那么哀伤,有时候却又是那么光明的柴可夫斯基的音乐。[1]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那是永久的青春的感觉与记忆。”可见这首音乐意味着对悲怆的过去[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的抚慰,现实的挫折在此刻得到寄托,正是林震“他的青春,他的[3]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追求,他的碰壁,似乎都能与这乐曲相通。”赵慧文“这调子不是别[4]严家炎.王蒙作品评论集萃[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人演奏出的,而是从我心里钻出来的。”的现实反射。 [5]叶郎.说意境[理论新著]·胸中之竹[M].2003. “林震站在门外,赵慧文站在门里,她的眼睛在黑暗中闪光,作者简介:汪岚(1983-),女,福建省三明市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她说:‘下次来的时候,墙上就有画了。’” 院2006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林震会心地笑着:‘而且希望你把丢下的歌儿唱起来!’他摇收稿日期:2008-09-11 113
2009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Jul.2009第28卷第一期 总第57期
暗现实社会相矛盾,达到不可谐和地步的结果”。也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不过他的态度比阮籍、嵇康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3]我们不难看出两点,其一,陶渊明虽然“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饮酒》),但陶并非完全不问世事。其二,陶渊明对世事的批判和抗拒并不是针锋相对的、露骨的,他的批判是比较“自然”的。在我认为,鲁迅先生这里的“自然”可以说是诗人感情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他自身表现出来的一种境界,以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来表现对黑暗现实和官场的厌恶,表现地比较委婉却很有批判力。那么,能达到这种表达效果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意象的运用。“鸟”历来被人们视为自由的象征,在这里就成为诗人批判现实,企图挣脱束缚的一个很有力度的意象。 “幽兰生前庭,含蓄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前四句诗人以“幽兰”自比,似有怀才不遇之感,但是重点在于后四句,尤其是“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一句,表现了仕途险恶以及统治阶级的残酷,和对这种现实的强烈不满情绪。《咏三良》一诗中一方面强调节义行为,更多地表现了他对殉葬制度的强烈不满,特别是“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一句,一种强烈的凄凉之感油然而生。诗人在这里不但是在咏史,而且是在为现实而发的咏今,借三良哀悼为君殉命的张炜,进而抨击现实。《感士不遇赋》中,诗人把当时是非颠倒、尔虞我诈的黑暗社会描绘地淋漓尽致——“密网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2]四、鸟是诗人孤独、苦闷、徘徊心灵的写照 “魏晋南北朝文人最大的悲哀即是人不得不为外在的浮名扮演许多不愿扮演的角色,在一种违背真情枉屈意志的生存方式中被世俗之网牵鼻子走”。[4]陶渊明“为贫而仕”,为了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而仕,然而一旦踏入仕途,终觉现实黑暗,政治腐败,虽有一腔建功立业的热情,但却无法施展,总在现实中碰壁,而且在这种壮志难酬的环境中,他对田园生活的思恋和怀念就更是浮上心头。现实的伪诈与诗人求真的心态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现实的黑暗和诗人心里恬静的田园生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孤独、苦闷和徘徊。这种心境诗人也很细腻地以“鸟”的形象表现在诗歌中,而且表现得大有“哀而不伤”的感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离鵾鸣清池,涉暑经秋霜。”(《杂诗》其十一)春燕能够踏着春天的节奏开始新的生活,高飞拂梁, 边雁虽然哀其居无定所,但是它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在春天里由南返北。诗人却如一只离群的“鵾”一样,独自在清池边悲鸣,飞过酷暑,又经霜秋,何时才有栖身之地。“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声思清远,去来何依依。”这首诗里,作者一开始就是一只失群的鸟,虽然思索“清远”之地,但是黑夜降临了,还没有栖身之地,独自飞翔。表现出了孤独、苦闷的心情。这也是诗人初脱尘网的彷徨心理的真实反映。 五、鸟和诗人的归隐田园意识 在陶渊明以前,很多人曾吟唱“回归”主题来消解世俗的悲凉,安慰自己被现实折磨得精疲力尽的心灵,如曹操首唱“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却东西门行》)曹植也曾在《吁嗟篇》中哀叹“转蓬”之“长”与本根逝,宿夜无林闲”,而“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播。磨灭岂不痛,愿与根相连。”陶渊明本揣着一颗用世之心,企图建功立业,弘扬家威,造福人民,然而踏进仕途后却在黑暗的现实中举步维艰。想起田园生活的恬静美好,再看看现实的龌龊污浊,于是“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厌倦官场,思念故园,“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怀恋着田园生活,回归情绪弥漫着它的思绪。 其实,这种归隐意识不是踏入仕途之后才有的,它是诗人“性本爱丘山”感情的一种表现方式,贯穿诗人的一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旧林”即为质朴的田园生活,作者把自己比作“羁鸟”,以一个“恋”字体现出了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怀念、向往,“误落”似有追悔之意,更是鲜明地表达出了他的“归意”。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经近班生庐。”诗人借“鸟”、“鱼”表达了自己任人抚养,不得自由的惭愧心情,但是最后四句取表达了素志不改,归隐山林的决心。“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厉厉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岁暮和张常侍》更点“归”意。最后,使人终于横下决心“云无心以出由,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隐之后,生活极其艰难,但也他也不改归隐之心,“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还。迟迟出林翮,未夕遥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咏贫士》) 题为《咏贫士》,实为自况,将自己与“众鸟”对比,体现出自己宁愿“寒与饥”也要“量力守故辙”,而坚守田园的坚定信念。 陶渊明的一生与鸟结下了不解之缘,处处有鸟,鸟与诗人物我相融,鸟随人移。鸟的灵动的影子是诗人不安的灵魂, 承载着诗人的梦想和追求,“猛志溢四海,骞翮思远翥”。鸟悠远的哀鸣是诗人内心的愤怒和徘徊的心声,他雄心勃勃地走进仕途,企图建功立业,“真风告逝,大伪私兴”(《悲士不遇赋》)的社会现实让他心灰意冷,内心满是苦闷、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极大矛盾中,鸟成为他孤独、彷徨的灵魂写照。在归隐田园与驻步现实的内心角逐中,归隐注定也终于占了上风,“众鸟欣有托,吾独爱吾庐”。(《饮酒诗》其十一) 三、鸟和诗人的自然本真情结以及生活情趣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是“误落尘往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其一)。然而他灵魂深处对田园自然本真生活的追求以及生活情趣,无论是在出仕之前,身处官场奔波的十几年,还是归于田园之后,都是他生命中的永恒主题,他的作品中也无不渗透着对这种诗意人生和生活情趣的追求。尤其是重返田园后,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情趣就更加强烈。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那些为生活所折磨,厌倦于跟人们交往的人,是以双倍力量眷恋自然的。”此时,从政治泥潭中挣扎出来的陶渊明对田园生活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欢和眷恋。 陶渊明被峥嵘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诗品》)不仅在于他的形体遁于世俗之外,归隐山林之中,更重要的是他重视个人修养,崇尚自然。“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归去来兮辞》,“抱朴宁静”(《感士不遇赋》)是他真性情的写照,也是他不同于一般隐士的关键所在。这种性情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无疑是深受道家主义的影响,也打着魏晋名士风流的深刻烙印”,同时“他的外祖父孟嘉本是著名的名士和他父亲那种超然淡泊的风范”都对他产生了影响。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这首诗中“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一句,人们历来多将其视为诗人远大志向的写照,然联系前后诗句,诗人意在说明云中之鹤虽然能在须臾之间穷尽八表,但是并不可羡,而只愿独守“任真”的信念。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日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这首诗通过春耕时的劳累辛苦和秋收时喜悦心情,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情志。尤其是“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此时的鸟就是作者的化身,以拟人的手法衬托出了诗人兴奋的心情。“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即理愧痛识,所保讵乃浅。”(癸卯岁始春怀古归舍二首》其一)诗人写到自己早起驾车下田的心情以及途中所见景物,“鸟弄双新节,泠风送余善”,用一种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鸟好像在欢唱新春,实际上是写自己心情愉悦, 参考文献: 也坚定了决计归田隐居的决心。 [1]方东树.昭昧詹言·第6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诗人诗歌中处处洋溢着田园的乐趣和怡然自得,“众鸟欣有托,[2]刘继才,闽振贵.陶渊明诗文译释[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吾独爱吾庐”(《读山海经》),“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3]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酒诗》其七)尤其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4]孙静.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M].大象出版社,1997. 辩已忘言”。(《饮酒诗》其五)将这种自然本真和生活情趣推向极致。作者简介:万小洁(1984-),女,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这些都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真实流淌。 2005级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学生。 收稿日期:2008-09-24 1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