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1.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地球表层存在着人类社会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2. 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自然环境根据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二是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
3. 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4.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5.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旋转的过程,自转一周的时间即是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但是地球不但自转还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又呈椭圆形,所以一年中的太阳日并不等长,一个平均太阳日为24h,是地球平均自转360°59′的时间,其中59′是地球公转造成的,所以它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5.909秒。
6.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自西向东绕太阳运动,其周期为一个恒星年,其中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交角为23度26分21秒,速度方面,地球近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大,角速度最大,在远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小,角速度最小,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7.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赤道上任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都是90°
8. 岁差:月球和太阳队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由于地球不断自转,按照陀螺运动原理,自转轴必然绕黄道面旋进,而黄赤交角保持不变,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
9. 章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球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
10. 极移:地球的形状轴(对称轴)和自转轴并不重合,而形状轴和地面的交点真正的地极,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 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
11. 海洋与陆地:连续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是海洋的主体。被海洋所环绕,并突出于海洋表面以上的部分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12. 海陆起伏曲线:根据陆地等高线和海洋等深线图,计算各高度陆地和各深度所占的面积或占全球总面积的百分比,绘出曲线就是海陆起伏曲线,它可以形象地表示地球上各种高度和深度的对比关系,还形象地表现了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
13. 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实际上,不仅海洋中有岛屿,河流、湖泊,甚至水库中都有岛屿,海洋中的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
14. 大陆岛:位于大陆附近并在地质构造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联系。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之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但其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
15. 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海洋岛又可
按成因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
16. 火山岛: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喷发首先形成海底火山,多次喷发使海底火山逐渐增高,最终露出海面成为火山岛,火山岛面积不大但地势高峻,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印度洋西部和大西洋中部,夏威夷岛是最著名的火山岛
17. 珊瑚岛:珊瑚岛是由珊瑚礁构成的岩岛,其分布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热带、亚热带浅海暖水中生长的珊瑚死亡后,残骸堆积下来,新珊瑚又在其上繁殖,这种珊瑚残体,以35-335年1m的速度增高,最后露出海面,即成为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岸礁紧连大陆或岛屿的海岸;堡礁与陆地之间隔开一条水带;环礁呈近似圆环状,但通常有缺口与海洋相通,环礁中间是一条平静的礁湖,我国南海诸岛如东沙群岛、中沙群岛、等都是珊瑚岛
18.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的平均厚度为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只有一小部分地壳作为物质基础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19. 克拉克值:是指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20. 矿物:是指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只能在与其形成环境相近的条件下保持其稳定性,从形成环境转移到地表环境时将发生变化,形成相应的次生矿物
21. 解理: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和极不完全解理五级
22. 断口:是指矿物受打击后形成的断裂面,主要是贝壳状、参差状、锯齿状、平坦状四类
23. 石英:发育单晶并形成晶簇,或为致密块状、粒状集合体,无解理,晶面具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为油脂光泽,硬度7,相对密度2.65 。质纯者为水晶,无色透明,含杂质者分别呈不同颜色,各类岩石中都较常见
24. 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5. 岩浆岩:岩浆是来自上地幔的高温熔融物质,温度一般为800-1200℃,具较强黏性,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当其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时,冷凝结晶形成侵入岩;喷出地面则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或喷出岩,三者统称为岩浆岩,岩浆岩依据其矿物组成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四类
26. 沉积岩:是指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27. 层理:层理是沉积岩中最普遍的原生构造,是指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现的成层性,它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层纹相互平行者为水平层理,表明其形成于较平静的水域;层纹相互交错,局部倾斜或呈弧形者为交错层理,可能形成于河流、三角洲或滨海环境
28. 变质作用(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29.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构造运动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特点,任何区域和任何时间,构造运动都在不断进行,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30. 岩相: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沉积岩的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三大类,海相包括深海相、浅海相,陆相可分为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滨海相等,地壳上升时岩相由海相向陆相转变,沉积物颗粒增大、厚度变小,形成海退层序,反之是,地壳下沉则形成海侵层序
31. 沉积建造:是指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一个建造相当于大地构造旋回的一个阶段,基本建造类型有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和过渡型建造三类
32. 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行迹,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和扭应力三类,分别形成压型、张性和扭性构造,层状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后,构造变动表现最明显,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四种类型
33. 水平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在未受切割情况下,同一岩层形成高原面或平原面,受到切割而顶部比较坚硬时,则形成桌状台地、平顶山或方山,软硬岩层相间时形成层状山丘合伙构造阶地
34. 丹霞地貌:是指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35. 倾斜构造: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褶皱、断层或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的倾斜,其产状以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确定
36. 褶皱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褶皱能直观地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其要素包括翼、轴面、核、枢纽和倾伏,有向斜和背斜之分
37. 断裂构造: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断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
虽有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做节理,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
38. 大陆漂移学说:该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两个大陆海岸的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在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也称泛大陆),它的周围是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状况
39. 海底扩张学说:是由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的,他们根据50年以来,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的海底岩石的年龄都很年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而且岩石离海岭(也叫大洋中脊)越近,年龄越轻,反之相反,并且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的规律,而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
40.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及板块构成的,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内部温度,而在板块与板块边缘地带,常具有强烈的构造运动;岩石圈板块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围绕一个旋转轴,以水平方向为主进行运动,大陆的漂移就是板块运动的表现。而对于板块运动的原动力,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该驱动力来自地幔对流
41. 火山: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一种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称为火山喷发
42. 地震: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集聚的压力超过岩层或岩性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烦人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
43. 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称为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
44. 气压: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²)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测量气压的仪器通常有水银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计两种,气压的单位可用水银柱高度毫米(mm)表示,国际单位帕斯卡(Pa),气象学用百帕(hPa)为单位,1hPa=0.01N/cm²,气象学把温度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1013.25hPa
45. 对流层:是大气最底层,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平均高度为11km,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下降0.65℃,对流层是受地面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圈层,同时也是对地表影响最直接、对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最为强烈的圈层,云、雾、雨、雪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此层
46. 平流层:是指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的大气层,气流稳定,其显著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温度不变或微升,即由等温分布变成逆温分布,平流层水汽、尘埃等非常少,很少出现云和降水,大气透明度良好,但中、高纬度地区早晚有时可观测到具有珍珠斑色彩,气流以水平运动位置,很适合高空飞行
47. 中间层:是指从平流层顶到85km高度的气层,亦称高空对流层,典型特点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到中间层顶下降到-83℃,是大气圈中最冷的部分,该层有相当强烈的空气垂直运动,但因空气稀薄,垂直运动不能与对流层比拟
48. 暖层:是指中间层顶至800km高度的气层,也叫电离层,空气密度很小,可以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因而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很快增加,顶部气温可达1000℃以上
49. 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50. 反照率:到达地面的总辐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转变成热能,一部分被反射,反射部分占辐射量的百分比称为反照率,反照率随地面性质和状态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地表面性质有季节变化,因此反照率也有季节变化
51. 气温垂直递减率:对流层大气离地面越高,吸收的长波辐射能越少,因此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气温随高度变化的情况用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气温变化值表示,即℃/100m,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简称气温直减率。整个对流层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平均降低0.65℃
52. 大气辐射: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气这种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称为大气辐射,由于大气本身的温度也低,放射的辐射能的波长较长,故也称为大气长波辐射
53. 大气逆辐射(温室效应):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其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因而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花房效应或温室效应
54. 辐射平衡(辐射差额):是指在某一时段内物体能量收支的差值
55. 逆温层:一般来说,夏季和白天地面吸收大量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强度大,近地面空气层受热多,气温直减率大;冬季和夜晚的气温直减率小,但在特殊情况下,某些气层的温度随高度而增加,这些气层称为逆温层。近地面层常因夜间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较暖的空气流到较冷地面或水面上时也会形成逆温,称平流逆温,此外还有锋面逆温和下沉逆温。逆温层出现时,空气层结稳定,对空气垂直对流起到削弱阻碍作用,故称阻挡层
56. 水汽压:大气压力是大气中各种气体压力的总和,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叫水汽压,用百帕表示,在气象观测中,由干湿球温度差经过换算而求得,一般情况下,地面水汽压由赤道向两极减小
57. 饱和水汽压: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达到这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也叫最大水汽压,超过这个限度,水汽就开始凝结。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58. 绝对湿度(水汽密度):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cm²表示,称为绝对湿度或水汽密
度。
59. 相对湿度:大气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之比,称为相对湿度(f),用百分数表示,表达式为f=e/E x 100% 空气饱和时,e=E,f=100%;空气未饱和时,e 60. 露点:一定质量的湿空气,若气压保持不变而令其冷却,则饱和水汽压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当E=e时,空气达到饱和。湿空气等压冷却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露点完全由空气的水汽压决定,气压一定时它是等压冷却过程的保守量 61. 雾凇:雾凇是一种白色固体凝结物,由过冷雾滴附着于地面物体或树枝迅速冻结而成,俗称“树挂” 62. 雨凇:雨凇是形成在地面或地物迎风面上、透明或毛玻璃状的紧密冰层,俗称“冰棱”,多半在温度为0—-6℃时,由过冷却雨、毛毛雨接触物体表面形成,或经长期严寒后雨滴降落在极冷物体表面冻结而成,雨凇可发生在水平面上也可发生在垂直面上,并以迎风面集聚较多 63. 辐射雾:是指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气层变冷而形成的雾,辐射雾在大陆最为常见,尤以山谷、盆地为多,常出现于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 64. 平流雾:是指暖空气移到冷下垫面上形成的雾,平流雾范围广而且深厚,只要有适宜的风向、风速,常可以持续很久,但只要暖湿空气来源中断,雾立即消散,我国沿海春夏季节的海雾就是平流雾 65. 蒸汽雾:是指冷空气移到暖水面上形成的雾,这种雾在一日中任何时间形成,也可终日不消散,蒸汽雾在北冰洋的冬季较为常见,叫做极地烟雾或北极烟,深秋或初冬早晨见于河面、湖面的轻雾则称河、湖烟雾 66. 上坡雾:是指潮湿空气沿山坡上升使水汽凝结而产生的雾,潮湿空气必须处于稳定状态,山坡坡度也不能太大,否则就会发生对流而成为层云,在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常见 67. 锋面雾:是指发生于锋面附近的雾,主要是暖气团的降水落入冷空气层时,冷空气因雨滴蒸发而达到过饱和,水汽在锋面底部凝结而成,我国江淮一带梅雨季节常出现 68. 冰晶效应:当水滴与冰晶共存时,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由于冰面饱和水汽压小于水面饱和水汽压,水滴将不断蒸发变小,而冰晶则不断凝华增大,这种过程称为冰晶效应 69. 降水变率:各地降水量在年际和年内各月间都有变化,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其变化情况并不一致,有些地区相对稳定,有些地区变化明显,通常用降水变率来表征,即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表征降水量的变化程度 Cv=距平数/平均数*100% 平均数为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距平数为当年降水量与平均数之差,降水变率大小反映 降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70. 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分布不均产生气压梯度,使空气具有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趋势, 通常把存在水平气压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71. 地转偏向力:是指由于地球转动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力,包括垂直和水平两个分量 72. 惯性离心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惯性离心力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垂直,并自曲线路径的曲率中心指向外缘,其大小与空气曲线运动线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与曲率半径r成反比 73. 地转风:是指自由大气中空气做等速、直线水平运动。在高空自由大气中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起作用的主要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当这两个力平衡时,就形成地转风,高空风近似于地转风,它的方向与等压线平行,背风而立,在北半球是高压在右、低压在左;相反,在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右、高压 在左 74. 梯度风:是指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所形成的的风。空气作直线运动时所受的惯性离心力等于零,梯度风变成地转风,因此地转风是梯度风的一个特例 75. 热成风:水平温度分布不均将导致气压梯度随高度发生变化,风也相应随高度发生变化,由水平温度梯度引起的上下层风的向量差,称为热成风 76. 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水平尺度可涉及某个大地区、半球甚至全球;垂直尺度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时间尺度有一至数日、月、季、半年、一年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风系,三圈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季风环流 77. 全球气压带:赤道附近终年受热,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向外流散,导致气柱质量减少, 低空形成低压区,称为赤道低压带;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而高空伴有空气辐合,导致气柱质量增加,在低空形成高压区,称为极地高压带;从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流向逐渐趋于纬线方向,阻滞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纬流动,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是一个相对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 78. 行星风系:是指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全球地面行星风系主要包括 三个盛行风带: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79. 季风环流: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80. 海陆风: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就是海陆风环流。海陆风是 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白天陆地增温比海面快,陆面气温高于海面,因而下层风由海面吹向陆地,上层则有反向气流;夜间陆地降温快而海面降温慢,海面气温高于陆面,海岸和附近海面间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气流由陆地吹向海面 81. 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 地,这就是山谷风环流。白天山坡空气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增热强烈,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降温迅速,而谷地中同高度空气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 82. 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100m), 当温度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0.5-0.6℃/100m),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这就是焚风 83. 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垂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其 水平范围由数百千米到数千千米,垂直范围由数千米到十余千米甚至伸展到对流层顶,一个气团内部由于其物理属性相近,其天气现象也大体一致,因此气团具有明显的天气意义,经常形成或受到某种气团入侵的地区必然出现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气候特征或气候类型 84. 气团变性:环流条件改变,气团将在大气环流牵引下离开源地,一旦移到新环境,就会改变原有属 性,获得新属性,这一过程称为气团变性 85. 锋(锋面):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锋是占据三维空间的 天气系统,其水平宽度约数十到数百千米,垂直范围可达数千米到十余千米。(远比气团小,因此可以将其看做两个气团的界面,故又称锋面,锋面两侧的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差异,锋面坡度愈大天气变化愈剧烈,锋面坡度倾向冷气团一侧,倾角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变小)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 暖气团的替代情况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 86. 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按推进速度的不同可分为第一型冷锋或称缓行冷锋, 第二型冷锋亦称急行冷锋 87. 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坡度小,暖空气沿锋面爬升,云层从地面锋位 置往前伸展很远,降水带出现在锋前冷区,为连续性降水,历时较长但强度较小 88. 准静止锋:是指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非常缓慢的锋,常造成大片地区的连阴雨天气,我国江南清明 节前后细雨绵绵和江淮流域初夏时的梅雨天气都与准静止锋有关 89. 锢囚锋:是指锋面相遇、合并后的锋,因其是两个移动的锋面相遇形成的,因此其云系具有两种锋 面的特征,锋面两侧都有降水区,由于大范围的暖空气被迫上升,锋面两侧降水强度往往很大 90. 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 水平空气涡旋,北半球气旋空气按反时针自外围向中心运动 91. 反气旋:是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大型空气涡旋,气流运动由中心向四周旋转运动, 旋转方向在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反时针,反气旋水平尺度比气旋大,反气旋范围内没有锋面,中心多出现下沉气流,故天气晴好 92. 天气与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 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天气是指某地区短时间内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即短时间内风、云、降水、温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连续变化的综合现象,其特点是多变。天气与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时间尺度上看,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从稳定性上看,天气瞬息多变,而气候在一定时段里具有相对稳定性;从涉及范畴上看,气候的范畴远比天气概念广泛 93. 天文气候:是指地球表面因辐射平衡温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分布形成的假想的简单气候模式。在假想 气候条件下,地表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变化仅仅取决于日地相对位置,而具有明显、严格、而单调的周日、周年变化和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性,天文气候能够反映地球气候的基本轮廓 94.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广大海区海面温度持续性的异常偏高现象,厄尔尼诺是 西班牙文,意为“圣婴”,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洲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 95. 沃克环流:赤道地区大洋的东侧是下层冷海水上升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强烈 的冷海水上翻,使得其海洋表层温度与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的暖地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的上空大气强烈下沉,赤道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海洋大陆上空大气对流强烈,大气以上升为主,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东西向环流圈,称为沃克环流 96. 南方涛动:是指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现象,即南太平洋副热带高 压比常年增高时,印度洋赤道低压就比常年降低,两者气压的变化有“跷跷板”现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的内在联系,是全球海气相互作用的强烈信号,常合成为“ENSO” 97. 南方涛动指数(SOI):是沃克为了使南方涛动定量化提出的,由东西太平洋气压值之差算出,涛 动愈强表示高压的气压愈高,低压的气压愈低,东太平洋气压差大于正常值则SIO为正,相反,涛动弱时差值小于正常值,SIO为负 98.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 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水循环使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得以延续,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从而永续利用。 99. 海(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 离的部分称为海,海的存在总是与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对大洋的分隔相联系的,海从属于洋。依据海与大洋的分离情况可把海分为四类: 内海,或称地中海,四周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洋或邻海相通,它位于一个大陆内部或两个大陆间,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邻海想分隔,但直接受外海洋流和潮汐的影响,如白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外海;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的联系,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大洋中由一系列岛屿所环绕形成的水域,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100. 潮汐:是指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现象。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称为涨 潮;海水下降,海水从岸上后退,称为落潮;涨潮时海水面最高处称为高潮,落潮时海水面最低处称为低潮;高潮与低潮的高差即是潮差;潮差以朔望月为周期变化,潮差最大时叫大潮,潮差最小时叫小潮。潮汐的周期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 101. 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这就是潮流,可分 为半日潮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三种。以潮流流向变化分类,外海和开阔海区潮流流向在半日或一日内旋转360°的叫做回转流;近岸海峡和海湾潮流因受地形限制,流向主要在两个相反方向上变化的叫做往复流。此外,涨潮时流向海岸的潮流叫做涨潮流,落潮时离开海岸的潮流叫做落潮流 102. 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波浪包括 波峰、波谷、波长。波高四个要素 103. 波浪的折射:波浪前进方向常常与海岸斜交,这样同一波列两端的水深就可能有较大差异。近岸较 浅一端因受摩擦而减速,离岸远而较深一端在深水处继续保持原速前进,最后波峰线将发生转折而与海岸平行,这种现象就是波浪的折射 104. 洋流:是指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风力是洋流的主要 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按照成因,洋流可分为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还可以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把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105. 大洋水团:是指大洋中具有特别温度和盐度值的、性质相同的大团水体,水团中不同的温度和盐度 相结合可以获得相同的密度,而两种密度相同的水团混合又会产生密度更大的新水团,由密度不同引起的海水对流是海洋的垂直环流 106. 海洋资源:主要是指与海水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例如溶解于海水的化学元素、海洋生物、 海底矿藏、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以及储藏在海水中的热量等 107. 河流、水系和流域: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 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这就是水系;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108. 河流纵断面图:以河流落差为纵轴,距河口的距离为横轴,据实测高度值定出各点的坐标,连接各 点即得到河流的纵断面图,能够很好地反映河流比降的变化 109. 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水位高低是流量大小的主要标志 110. 流速:是指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它决定于纵比降方向上水体重力的分力与河岸和河底 对水流的摩擦力之比,通常采用等流速公式计算水流某一时段的平均流速v v=c√RI R为水力半径,即过水断面面积与水浸部分弧长之比;I为河流纵比降,c为待定系数 111. 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量(m³/s),测出流速和断面积就可知道流量 Q=Av A为断面积,v为平均流速 112. 径流量:是指在一特定时段内流过河流测流断面的总水量,(m³/km³)W=QT Q 为时段平均流量,T为时间(年、月) 113. 径流模数: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 m³/(a·km³) M=Q/F F为流域面积 114. 径流深度:流域面积除该流域一年的径流总量,即得径流深度 y=W/F W为径流总量,F为流域面积 115. 径流变率(模比系数K):是指任何时段的径流值M1、Q1或y1等,与同时段多年平均值M0、Q0或y0之比 K=M1/M0=Q1/Q0=y1/y0 116. 径流系数α:是指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y与同期降水量x之比,即α=y/x,常用百分比表示,降水量大部分形成径流则α值大,降水量大部分消耗于蒸发和下渗则α值小 117. 洪水:大量降水在短时间内汇入河槽,形成的特大径流,当河流水位到达某一高度,致使沿岸城市、村庄、建筑物、农田受到威胁时称为洪水,连续的强烈降水是造成洪水的主要原因,积雪融化也可以造成洪水 118. 枯水:一年内没有洪水时期的径流称为枯水径流,枯水期径流呈递减现象,久旱之后可能出现年内最小流量,枯水径流主要来源于流域的地下水补给 119. 沼泽:是指较平坦或稍低洼而长期过度湿润状态或停滞着微弱流动的水的地面,沼泽中生长各种喜湿植物,并有泥炭层积累的洼地,其形成一般要求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地表组成物质黏重不易渗透,形成原因大致可分为水体沼泽化、陆地沼泽化,其类型分为高位沼泽和低位沼泽 120. 总矿化度:水的总矿化度是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通常以水烘干后所得的残渣来确定,单位为g/L,根据总矿化度的大小,天然水可以分为:淡水、弱矿化水、中等矿化水、强矿化水和 盐水五类 121. 上层滞水:是指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一般分布范围不广,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一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主要耗损形式是蒸发和渗透,上层滞水接近地表,受气候和水文影响较大,故水量不大而季节变化强烈 122. 潜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下的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这个自由表面就是潜水面。大气降水、凝结水或地表水可以通过包气带补给潜水,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潜水补给区和分布区是一致的,潜水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特征 123. 承压水:是指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承压水水头高于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其天然露头或经人工凿井喷出地表称为自流水,隔水顶板妨碍含水层直接从地表得到补给,故自流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常不一致 124. 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它随气候变化而变化,但不是在短期内形成或消亡,雪线触及地面是发生冰川的必要条件,因此,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的产物 125. 成冰作用:是指积雪转化成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的过程,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是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渗浸-重结晶及渗浸-冻结作用则是两个过渡类型 126. 雪线:就山区而论,在气候变化不很明显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总是大体上位于同一海拔高度,这个高度以上为多年积雪区,一下为季节积雪区,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限就叫做雪线,雪线上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所以雪线也就是降雪和消融的零平衡线,冰川分布的高度受雪线高度的严格制约,任何地区如果地表没有高出雪线就不可能形成冰川 127. 地貌:也称地形,是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地 貌动力亦称营力,由内动力和外动力之分 128. 根劈作用:植物根系由疏到密、由短到长、由细到粗,以致岩石裂隙扩大以至崩裂,即发生所谓的根劈作用,是植物导致岩石机械风化的典型例子 129.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亦称风化过程 130.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这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孔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131.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其方式有水化、水解、溶解、氧化等几种 132. 风化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即是风化壳,或称残积物 133. 崩落(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的过程,崩落形成两种地貌,即山坡上部的崩塌崖壁与坡麓的岩堆(倒石堆),大规模崩塌俗称山崩。 134. 滑坡:是指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滑坡由滑坡体和滑坡面组成,滑坡体和滑坡面都可形成滑坡地貌 135. 蠕动:是指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15-30°的坡度最适宜,土层温度升降尤其是冻融交替、干湿变化均可引起蠕动,造成坡面上层或碎屑层发生弯曲及斜坡上物体变形 136. 坡积裙(坡积裾):是指坡面侵蚀物质堆积于缓坡、洼地与坡麓,形成由亚黏土、沙粒和细岩屑组成的、分选差和磨圆度极低,仅粗具倾斜层理的坡积物,坡积物连片分布于坡麓形成类似展开的裙裾的地貌 137. 泥石流:是指山区介于携沙水流与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不包括携沙水流和滑坡,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第二,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降较大;第三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补给。泥石流扇和泥石流沟谷是泥石流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138. 河谷:是指以河流作用为主,并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参与下形成的狭长形凹地,是一种常见地貌形态,河谷通常由谷坡与谷底组成 139. 河漫滩:是指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河谷谷底部分,它的形成是河床不断侧向移动和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 140. 牛轭湖:河曲两相邻凹岸间的曲流颈因河流侧蚀而变窄,最终可被洪水冲决,这就是曲流的裁弯取直,被裁去的河湾形成像牛角一样的形状称为牛轭湖 141. 离堆山:由于地壳上升,河流切入河曲地段的基岩,自由河曲即转变为深切河曲,深切河曲流颈被切穿,曲流颈与废弃河曲间的山丘即成为离堆山 142. 心滩(江心洲):心滩是复式环流作用下载江心堆积而成的,当河床横剖面形态不规则时,水流被河床分为两股或多股主流线,从而形成复式环流,泥沙在河底受两股相向底流作用的地段堆积逐渐形成心滩。心滩淤积高度超过中水位,便形成江心洲江心洲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露出水面,但洪汛期可被淹没并接受悬移质泥沙沉积。 143. 河口三角洲:对入海河流而言,河口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上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 144. 洪积扇:是指干旱、半干旱区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145. 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阶地由阶面和阶坡组成,前者为原有谷底的遗留部分,后者则由河流下切形成,阶地可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三类 146. 侵蚀阶地: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并由基岩构成,其阶地面为河流长期侵蚀而成的切平构造面 147. 堆积阶地: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全部由冲积物组成,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未达到冲积层底部的情况下形成的 148. 基座阶地: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全部由冲积物组成,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因此阶地上部由冲积物组成,下部则是基岩 149. 顺向河:是指顺原始地面或构造面发育的河谷,海滨倾斜平原上,火山锥上、背斜或向斜两翼顺岩层倾向及沿向斜谷发育的河谷均属这一类型 150. 次成河:是指沿背斜两翼或轴部软弱岩层及构造破碎带发育的顺向河支流河谷,背斜谷、单斜谷与断层谷皆属此类 151. 逆向河:是指次成河进一步下切致使逆岩层倾向的斜坡上也发育河流,因其流向与岩层倾向相反,被称为逆向河 152. 先成河:河流形成后流域内发生局部地壳上升而河流下切速度超过构造上升速度,河流仍保持固有流路,故称先成河 153. 叠置河:河流最初在松散堆积物上流动,后随流域地壳整体上升而不断下切并基本上保持固有流路切入基岩,则称叠置河,河谷与地质构造不协调是其显著特征 154. 河流劫夺:是指一条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处于分水岭两 侧的河流,其中一条侵蚀力量较强且侵蚀较深的河流进行溯源侵蚀,切割分水岭,将另一条河流的一部分劫夺过来,常发生在两条垂直流向的河流间,一般侵蚀基面较低水量较大的河流劫夺另一条河流 155. 准平原:是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作为大规模夷平面,也可因构造上升而成为高原面或发生变形,或被切割后仅保存于山岭顶部成为峰顶面 156. 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导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被分割的山丘则以孤立岛状山形式残留其上 157.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我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桂、黔、滇等省区分布甚广,川、渝、湘、晋、甘、甚至西藏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158. 喀斯特作用(岩溶作用):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 159. 石芽与溶沟:指可溶性岩石表面沟槽状溶蚀部分和沟间突起部分。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侵蚀而成,宽10cm-2m,深2cm-3m,底部常充填泥土或碎屑。石芽为蚀余产物,热带厚纯石灰岩上发育形体高大的石芽常高达数十米,称为石林 160. 喀斯特漏斗(溶蚀洼地):由流水沿裂隙溶蚀而成,呈碟形或倒锥形洼地,宽数十米,深数米至10余米,底部有垂直裂隙或落水洞。(溶蚀洼地通常由喀斯特漏斗扩大并合并而成,面积小于10km²,具封闭性) 161. 落水洞:多分布于较陡的坡地两侧和盆地、洼地底部,也是流水沿裂隙侵蚀的产物,宽度很少超过10m,深可达数十米至数百米,广西、重庆及川南地区称之为“天坑”,一般称竖井 162. 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喀斯特盆地又称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喀斯特洼地,面积10-100km²以 上,边缘略陡并发育峰林,底部平坦且覆盖残留红土,多分布于地壳相对稳定地区,云南砚山、罗平及贵州安顺均为喀斯特盆地。喀斯特盆地继续扩大形成喀斯特平原,地表覆盖红土并发育孤峰残丘,广西黎塘、贵县均为喀斯特平原 163. 峰丛、峰林与孤峰:峰丛是同一基座而峰顶分离的碳酸盐岩山峰,常与洼地组合成峰丛-洼地地貌;峰林为分散碳酸盐岩山峰,通常由峰丛发展而成,但因受构造影响而形态多变,在水平岩层上多呈圆柱形或锥形,在大倾角岩层上多呈单斜式;孤峰是峰林发育晚期残存的孤立山峰,多分布于喀斯特盆地底部或喀斯特平原上 164. 石笋:一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指在溶洞中直立在洞底的尖锥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或从钟乳石上滴至洞底。一方面由于水分蒸发,另一方面由于在洞穴里有时温度较高,水溶解CO2的量减小,所以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就会自下而上生长的是石笋,从上往下生长的是石钟乳 165. 冰蚀作用:冰蚀作用包括刨蚀作用和拔蚀作用,在冰川滑动的过程中它们不断挫磨冰川床,这种作用叫刨蚀作用;冰川下因节理发育而松动的岩块的突出部分,可能和冰冻结在一起,冰川移动时把岩块拔出带走,这就是拔蚀作用 166. 运动冰碛(冰碛物):冰川通过刨蚀、拔蚀、雪崩、冰崩和山坡上的块体运动获得大量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被冰川携带而下,称为运动冰碛,其中,出露于冰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内的叫内碛,在冰川底部的叫底碛,位于冰川两侧的叫侧碛,两支冰川会合则可形成中碛,环绕冰舌末端的叫终碛。冰碛物缺乏分选和层次,冰碛石磨圆度极差,大多为棱角和次棱角状 167. 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陡峭崖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圈椅状的洼地,按其分布位置可分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两类 168. 角峰与刃脊:相邻而朝向相反的谷源冰斗壁后退,可形成极尖峭的角峰;谷坡冰斗壁后退的结果则常使山脊形状锋锐,称为刃脊 169. 冻土: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或岩体称为冻土,温度状况相同但不含冰的则称为寒土,冻土按其处于冻结状态的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一两年之内不融化的土层称为隔年冻土,是上述两类之间的过渡类型 170. 洞脉冰:是指地表水注入土、岩垂直裂隙和洞穴冻结而成的,可分为脉冰和洞穴冰两种,由于地表水周期性注入,因而在裂隙中多次重复冻结,这样形成的脉冰叫做复脉冰,它具有垂直条带状构造,每一条带代表一个年层,常伸入到多年冻土层内,年代愈长,裂隙愈扩大,所以复脉冰也叫做冰楔 171. 冻融作用:由于温度周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水和地下冰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冻融作用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作用,它使岩石遭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发生分选和受到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貌 172. 石海与石河:基岩经过剧烈的冻融崩解产生一大片巨石角砾,就地堆积在平坦地面上,称为石海;当山坡上冻融崩解产生的大量碎屑充填凹槽或沟谷,而岩块在重力作用下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或多年冻土层顶面发生整体运动时就形成石河 173. 石环:在饱含水分、大小颗粒混杂的松散土层中,冻融作用产生的垂直分选与水平分选,使砾石由地下抬升至地面并以细粒土或碎屑为中心呈环状分布,从而形成石环,极地或高纬地区石环径长可达数十米 174. 冻胀丘: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称为冻胀丘,冻胀丘在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坡度很陡,顶部扁平,表面裂隙交错 175. 冰锥:是指在寒冷季节流出封冻地表和冰面的地下水或河水冻结后形成的丘状隆起的冰体,绝大多数冰锥是一年生的,每年1-4月为冰锥的发展时期,8-9月即完全消失 176. 热融作用:可分为热融滑塌和热融沉陷两种。由于斜坡上的地下冰融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冻融 界面移动就形成热融滑塌;平坦地表因地下水的融化而产生各种负地貌,称为热融沉陷 177. 风蚀作用:包括吹蚀和磨蚀两方面。风吹过地面,由于风压力与气流紊动而引起沙粒吹扬,这种作用称为吹蚀,只有当风力达到足以使沙粒移动的临界速度时才发生吹蚀,这种风称为起沙风;起沙风即携带沙粒的风,不仅对地面进行吹蚀,更主要的是进行磨蚀,使砾石表面形成风棱,甚至可深入岩石孔隙发生旋磨,形成风蚀龛、风蚀穴一类特殊地貌现象 178. 风蚀残丘与雅丹地貌:风力侵蚀年轻而相对坚固的沉积物,可形成宽窄不一、底部崎岖不平、但走向多与盛行风向平行的谷地,即风蚀谷,风蚀谷间的残留高地或孤立丘岗即是风蚀残丘;形态与风蚀残丘相似但由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风蚀残丘,则称雅丹地貌 179. 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颜色灰黄、棕黄或棕红,粒级以粉沙为主、黏粒及细沙较少,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并含易溶盐及黏土矿物。有风成黄土和次生黄土之分 180. 海蚀作用: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统称为海蚀作用。海蚀作用在海岸带形成各种海蚀地貌,如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和海蚀台等 181. 海蚀穴:在有潮汐的海滨,高潮面与陆地接触处,波浪的冲淘作用形成槽形凹穴,断续沿海岸线分布,称为海蚀穴 182. 海蚀崖:海蚀穴被拍岸浪冲蚀扩大,顶部基岩崩塌,海岸后退时形成陡壁,称为海蚀崖 183. 海蚀拱桥和海蚀柱:两个相反方向的海蚀穴被蚀穿而互相贯通,称为海蚀拱桥或海穹;海蚀崖后退过程中遗留的柱状岩体被称为海蚀柱 184. 海蚀台:波浪冲淘崖壁形成海蚀穴,悬空的崖壁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崩塌的石块遭受侵蚀搬运,海 浪又重新冲淘崖壁下部,形成新的海蚀穴。这种过程不断进行,即形成海蚀台,在其宽度增大到波浪的冲蚀作用范围之外时才停止发展 185. 水下堆积台:中立带以下的下部侵蚀带由于物质不断向海搬运而形成侵蚀凹地,使该处岸坡变陡,从侵蚀凹地下移的物质在岸坡更下部波浪作用微弱的海底沉积形成水下堆积台,使岸坡下部海底变浅、变缓 186. 大陆架:是大陆的水下延续部分,广泛分布于大陆周围,平均坡度只有0.1°,其深度在低纬区一般不超过200m,在两极可达600m,大陆架是一个广阔平坦的浅海区,主要由第四纪冰川性海面变动与地壳运动相互作用造成 187. 大陆坡:位于大陆架与深海底之间,它是大陆和海洋在构造上的边界,宽15-100km,深度最大可至3200m甚至更深,坡度约3°-6°,坡面上常有海底峡谷,故地表比较破碎 188. 大陆隆:大陆坡下部与深海底之间,坡度转缓后形成的平缓隆起地带称为大陆隆或是大陆基,水深因地而异,宽度变化很大,其面积约占海底总面积的5% 189. 边缘海沟:是与大陆坡相邻的狭长深海凹地,通常与岛弧同时出现,延伸方向也与之一致,横剖面呈不对称V形,平均坡度5°到7°,有现代火山活动并且是地震震源所在 190. 弧后盆地:是与岛弧相联系的地貌类型,是一种椭圆形或等轴状的表面平坦的深水盆地,位于岛弧内侧,其形成与地幔物质在岛弧内侧的上升导致海底微型扩张有关 191. 大洋中脊:是大洋盆地中最重要的地貌形态。其主体从北冰洋起,经大西洋、印度洋至东太平洋,一直延伸到阿留申深海盆地附近。总长度超过80000km,大洋中脊往往高出深海底6000-8000m,但其顶部距海面的深度颇不一致,有时甚至突出海面形成岛屿。大洋中脊系统并不完全连贯,而是常被转换断层切割成小段,相邻段落的中轴位移通常约数十至100km,最大者达750km。中脊轴部为相对深度2000m以上,宽15-50km的裂谷,高峻的平行峰脊分布在裂谷两侧,地势相当陡峭崎岖 192.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可缺少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也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剖析的自然体,它对地球上多种生命的形成和生息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养分、空气和物理支撑 193.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194. 土壤质量:是与土壤利用和土壤功能有关的土壤内在属性,又称土壤健康,是指土壤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及其他生态环境退化,土壤质量的内涵包括: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健康质量 195. 生物地理群落:是指土壤与有机体共同构成的陆地生物圈的原始结构单元,它在能量的积累和再分配,以及在保持有机体生命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循环等方面起着全球性的作用 196.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的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197.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将其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由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土层重叠在一起构成的,这些土层大致呈水平状,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土壤剖面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发育的自然实体,其特征是在一定地形和时间条件下由气候和生物对母质作用的结果 198. 土壤质地: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表现出的土壤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或称土壤机械组成,一般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其类别和特点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别和特点,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对土壤肥力有很大的影响 199.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胶结情况,土壤结构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200. 凋萎系数:土壤干燥时的含水量是土壤有效水分下限界线,也是植物利用土壤水分有效性的临界点,土壤中水分的水势和传导度下降为零,不再能满足植物的需求,植物缺水发生萎蔫,此时土壤水分含量称凋萎系数,或凋萎湿度,也称萎蔫点 201. 田间持水量:重力水经2-3天的下移水流完全停止后,剩余的水分被悬着于毛管孔隙中,称田间持水量 202. 土壤胶体:是指在土壤中高度分散,粒径在1-100nm之间的固相物质。土壤中许多物理化学现象如土粒的分散和凝聚,离子的吸附与交换,酸碱性,缓冲性,黏结性和可塑性,都与胶体有直接关系 203. 土壤的缓冲性:是指土壤加酸或加碱时具有缓和酸碱变化的能力,土壤的缓冲性主要来自土壤胶体及其吸附的阳离子和土壤所含的弱酸及其盐类 204. 人为土:由于耕种、灌溉、施肥等活动,使原有土壤的成土过程加速或延缓,或逆转,形成了有别于同一地带或地区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原有的土壤仅作为成土母质或埋藏土而存在,其形态和性质有重大改变,这类土壤称为人为土 205. 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的物质,被流水搬运迁移至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再次受到风化淋溶,这是一个范围极广、时间很长的过程 206. 生物小循环: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出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植物的活有机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矿质养料 207. 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岩石表面或薄层岩石风化物上着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继后生长 藻类,再后生长地衣、苔藓,开始积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208. 灰化过程:是指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及淀积的过程。在寒温带针叶林植被条件下,由于有机酸(主要是富里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使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发生分离,铁铝胶体遭到淋失并淀积于土体下部,而二氧化硅则残留于土体上部,形成一个灰白色的淋溶层 209. 黏化过程:是指土体中黏土矿物的生成和积聚的过程。在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土体中水热条件比较稳定,发生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黏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黏粒向下机械淋洗,在土体中下部明显聚积,形成一个较黏重的层次 210. 富铝化过程:是指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与铁铝富集的过程。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黏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且相对累积。由于铁的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甚至出现大量铁结核或铁磐层 211. 钙化过程: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季节性淋溶使矿物风化过程中释放的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硅铁铝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上未发生移动,而最活跃的钙镁元素发生淋溶和淀积,并在土体中下部形成一个钙积层 212. 盐渍化过程:是指土体上部易溶性盐类的聚积过程,干旱、半干旱区成土母质中的易溶性盐类随水搬运至排水不畅的低地,盐分在蒸发作用下向土体表层集中,形成盐积层 213. 碱化过程:是指土壤吸收性复合上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的30%以上,PH大于9,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盐化和碱化有密切联系,两者往往相伴发生,但有本质差别 214. 潜育化过程:是指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的还原过程。由于土层长期被水浸润,空气缺乏,处于脱 氧状态,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较多的还原性物质,高价铁锰转化为亚铁锰,形成一个蓝灰或青灰色的还原层 215. 潴育化过程:是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主要发生在直接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由于地下水雨季升高,旱季下降,土层干湿交替,引起土壤中铁锰物质处于还原和氧化的交替状态,土壤渍水时铁锰被还原迁移,土体水位下降时铁锰氧化淀积,形成一个有锈纹锈斑、黑色铁锰结核的土层 216. 白浆化过程:是指由于土体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发生在质地黏重或冻层顶托、水分较多的地区。土壤表层经常处于周期性滞水状态,引起铁锰的还原淋溶,部分低价铁锰淋出土壤并逐渐脱色形成白浆层,另一部分低价铁锰旱季时就地氧化形成结核 217. 腐殖质化过程:是指在生物因素的作用下,土体中尤其是土体表层进行腐殖质积累过程。它是最普遍的一种成土过程,腐殖质化过程使土体发生分化,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 218. 泥炭化过程:是指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式的累积过程,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或地表水的沼泽地段,湿生植物因厌氧环境不能彻底分解而累积于地表,形成了泥炭,有时可保留有机体的组织原状 219. 土壤的人为熟化过程:是指在人类合理耕作、利用改良及定向培育下,使土壤向着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人类通过耕作培肥和改良措施消除土体的障碍因子,调节土壤肥气热条件和补充土壤养分,使土壤具有石河农作物生长,熟化程度高的人为表土层 220. 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为诊断层 221.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土壤诊断特性,诊断特性都有明确的定义和指标,其中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状况、氧化还原特性是常用的土壤特性 222. 土壤垂直带谱: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指随着山体海拔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内递增,超出一定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按海拔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呈垂直分带现象。 山地土壤各类型的垂直排列顺序,称为土壤垂直带谱。位于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一致的土壤带称为基带,除基带之外,垂直带谱中的主要土壤带称为建谱土带 223. 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24. 土壤质量评价:是指以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健康质量为中心,对土壤质量性能进行质量鉴定,并阐述土壤对某种农业的适宜程度,限制程度,生产潜力及经济效益,现在利用状况的合理程度及将来用途转变的可能性,提高土壤生产潜力与增加经济效益的必要措施,土壤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食品生产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影响 225. 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 226. 生存条件:是指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或缺的那些因子,例如:光、热、水、气、土等 227. 竞争:是指对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性或相同要素的不同物种,为自身生存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种间竞争的结果出现一个种被另一个种完全排挤掉或一个种迫使另一个种占据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利用不同的食物资源等,即发生生态分离 228. 寄生作用:是指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虽常常降低寄主生物的抵抗力但并不一定导致寄主死亡;寄主死亡会引起寄生物的死亡 229. 互利共生:是指一起生活的两个物种彼此从对方受益,但它们并不相互依赖,而是可以单独生存 230. 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生物与环境间的这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231.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环境中,通过变异和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 232. 趋异适应:或称辐射适应是指同一生物的若干个体长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活,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生态学上将这种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同种个体群称为生态型 233. 种群:是指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 234. 罗杰斯蒂增长:当种群入侵一个地区后,开始时增长较慢,接着加快,随后由于密度的制约又变缓,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此时个体数目接近或达到环境最大容量或环境负荷量K,增长曲线表现为S形 235. 生物群落(群落):是指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形成的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或者说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于一定生境中的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系统;它虽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组成,但仍是一个具有一定成分和外貌相一致的组合体;一个群落中的不同种群不是杂乱无章地散布,而是有序和协调的生活在一起 236. 植物群落(植被):在一定地段上共同生活的植物种群彼此发生作用,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组合,这种组合就是植物群落(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该地区的植被) 237. 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带,即群落交错区,生物种类和个体数目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238. 物种多样性: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目(丰富度)和各物种的个体数目(均匀度)两个参数的结合称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它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生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还反映了群落的稳定性与动态,以及不通过自然地理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 239. 多样性梯度:从热带到两极随着纬度增加,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渐趋减小;低纬度高山区,随着海拔增加,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海洋或淡水中,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物种多样性 的这几种表现可称为多样性梯度 240. 生态位: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及其功能(作用)结合起来就叫做生态位,同一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的生态位不同,据此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群落成员型,有优势种和伴生种两种生活型 241. 优势种(建群种):是指在群落的每个层中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大、生活能力强和对生境具有明显影响的生物种类(优势种中的最大优势者,即盖度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因而在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叫做建群种,它们是群落中生存竞争的真正胜利者) 242. 伴生种:这些植物虽然在群落中出现,参加到群落的组成中去,但对群落内的环境所发生的作用不及优势种,有的是群落中常见的,即相当稳定地与优势种伴生在一起,可作为群落分类的一个参考,有的种类是由于外界因素(如动物、人类作用)偶然进入群落的 243. 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的生长形态,在自然状态下,每一个植物群落都由若干个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种组成,但决定群落外貌的主要是建群种的生活型 244. 成层现象:生物群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定居和内部环境逐渐分化,生活型不同和环境需求也不同的植物分别出现于地面以上不同高度,其根系分布于地面以下不同深度,从而使整个群落在垂直空间发生不同层次的分化,即分层现象,群落的垂直结构就是指成层现象 245. 群落环境: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随着各种生物的逐渐定居,通过植物枝叶的遮阴和挡风,根系不断分泌有机化合物,枯枝落叶层覆盖地面和减弱地表径流,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及动物的活动等不断改造原来的物理环境,使群落内部形成了显著不同于其周围裸地的环境,这就是群落环境 246. 季相:在气候变化明显的地区,植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季节性的周期变化,即植物在不同季节通过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物候阶段,使整个群落表现出不同的外貌,这叫做群落的季相, 不同气候带群落的季相很不一致 247. 演替: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活动、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由于人类活动,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变化的现象,这种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替代的过程就叫做演替。(可按群落所在地的基质状况(物理状况)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以后相继产生一系列群落的演替过程叫做原生演替;另一类是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消失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土壤中常常保留着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环境条件较好,发生在这种裸地上的群落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248. 顶级群落(演替顶级):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若没有重大外界因素的干扰破坏,通过进展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保持协调、种类组成与结构相对稳定的群落,这种演替到所谓最终阶段的群落称为顶级群落即演替顶级 249. 气候顶级(显域植被、地带性植被):是指发育在显域生境(排水良好、土壤非沙质和非盐渍化的平地和缓坡地)中,与当地气候水热条件最相适应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即是气候顶级,通常也叫做显域植被或地带性植被 250.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具有多层次性、开放性、控制和反馈机制与动态性,其组分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结构有食物链、食物网以及营养级 251.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一些生物有机体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连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系列 252. 食物网:是指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联结形成错综复杂的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网络,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主要是指食物网,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越长、食物网结构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也越强,稳定性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容易发生波动或被毁灭 253. 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称作一个营养级,换句话说,在食物网中从生产者植物起到顶部肉食动物止,在各食物链上凡属同一级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就是一个营养级。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位于各食物链的第一个环节,属于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植食动物位于第二个环节,属第二营养级,一般生态系统的营养级限于3-5级,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就越少,以致不能再维持一个更高营养级及其中生物的生存 254. 生态金字塔:受能量传递效率的限制,沿着营养级序列向上,能量或生产力梯级般递减,用图表示得到能量或生产力金字塔;生物个体数目和生物量也顺序向上递减,形成个体数目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三者合称生态金字塔 255. 生态平衡: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生物间和生物与环境间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与协调,种群结构与数量比例没有明显变化,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大致相等,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并获得最佳协调关系,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在人为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生态效益 256. 反馈调节:反馈是指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干扰后恢复和保持其稳定平衡状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是指生态系统受内部或外界某因素的干扰而发生了一些变化(系统的输出),这些变化不是抑制而是加强了因素干扰和引起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远离平衡温度状态,往往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257.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热带雨林分布于赤道附近地区,以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亚亚热带地区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年均温在26℃以上,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500mm,土壤多为砖红壤,终年高温多雨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条件,热带雨林植物种类即为丰富,群落结构十分复杂,群落外貌终年常绿,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养育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尤以昆虫、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此外营树栖生活的灵长类动物也常有出没,热带雨林是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最高的陆地生态系统 258. 热带稀树草原(萨王纳):分布于干湿季对比明显的一些热带地区,主要见于东非、巴西高原和印度等地,这些地区终年温暖,年均温约18-24℃,年降水量500-1500mm季节分配不均匀。萨王纳群落以高达一米以上的旱生禾草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草被层占优势,在草被层的背景上散生一些旱生矮乔木,故称稀树草原,长颈鹿、斑马、野牛、羚羊等有蹄类与非洲狮等大型食肉动物是生活在该类生态系统中的常见动物群,它们与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独特的热带自然景观 259.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主要在我国长江流域、日本南部、美国东南部等地。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较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少雨不甚寒冷。年均温一般为16-18℃,年降水量800-2000mm,土壤为红壤和黄壤等酸性土。常绿阔叶林的植物种类和结构较为复杂,乔木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乔木多由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组成,一般高20余米,叶片多为椭圆形,林冠较整齐,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明显。动物种类丰富,昆虫和鸟类繁多,猿猴类常出没于森林之中,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也较多 260. 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温带中、南部湿润气候条件下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洲东部和东亚,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和东北南部。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温约8-14℃,年降水量500-1000mm,土壤以褐土和棕壤为主。构成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是栎、山毛榉、槭、鹅耳枥、椴、杨、桦等,它们高约15-20m,叶片较宽厚,春夏展叶,秋冬落叶,故这类森林又称为夏绿阔叶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有些潮湿的林内地面尚有苔藓层,层次清晰、林冠整齐、冬枯夏荣,季相变化十分明显,消费者主要有鹿、鼠、松鼠、兔、鸟类、狐、狼和熊等 261. 北方针叶林:又称泰加林,我国称寒温性针叶林,主要分布于北纬45°-70°之间的寒温带气候,横贯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条完整的针叶林带,泰加林的南延部分在我国仅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和阿尔泰山,这些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凉而较短,年均温约0℃上下,年均降水量约400-500mm,北方针叶林植物种类比较贫乏,主要由云杉、冷杉、松、落叶松等松柏类植物组成,森林结构简单、层次清晰,多为单优种纯林,动物以黑熊、鹿、马鹿、驯鹿、貂、猞猁、雪兔、松鼠、松鸡等 262. 温带草原: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分布于内陆干旱到半湿润区,主要由欧亚大陆草原、北美 洲草原和南美洲草原等,具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严寒,年降水量约250-500mm,多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较大。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是旱生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以针茅、羊茅、须芒草、早熟禾、冰草等为建群种,混生有旱生、多年生双子叶杂草类,有些地方还出现旱生小灌木,群落结构简单,一层或两层,季相变化频繁而明显,开阔的草原适宜于善于奔跑的大型食草动物如野驴、野牛、黄羊等生活,以穴居为主的啮齿类动物也是常见的第一级消费者,地下生物量常大于地上部分,尤以冬季为著 263. 荒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温带极端干旱少雨地区,在北半球形成一条明显的荒漠带,南美洲智利、澳大利亚和南非也有分布,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西部和西北干旱地区。荒漠地区为极端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大都在250mm以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许多倍,温度变化剧烈,并多风沙与尘暴,土地贫瘠,严酷的自然环境限制了许多植物的生存,仅有一些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灌木或肉质的仙人掌类植物稀疏地分布在贫瘠的土地上,植物种类贫乏,个体数量稀少,群落外貌灰绿,结构简单,覆盖度很低,有些地面完全裸露,食物资源贫乏导致动物种类不多,常见有蜥蜴、啮齿类和某些鸟类 264. 冻原:又叫苔原,是典型的寒带生态系统,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大陆北部边缘地带,这里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降水量约200-300mm,有多年冻土分布。生物种类贫乏,共有100-200种植物,主要是苔藓、地衣和莎草科、禾本科、毛茛科、十字花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杂生一些矮小灌木,植物多贴服地面生长,群落结构简单,通常1-2层,动物种类也很贫乏,主要由驯鹿、麝牛、北极狐、北极熊、狼和旅鼠等,夏季多有候鸟迁来繁息 265.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指以人为核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着频繁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并彼此紧密结合形成的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包括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这样的生态系统既服从自然规律的制约,更受社会性质和经济规律的羁绊 266.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下,一定区域的农业生物群体与其周围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设的固定、转化太阳能,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中以作物栽培为主体的农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 267. 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而建立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具有良好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集约经营管理的总和农业生产体系 268. 城市生态系统:是指人类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这里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同时也是科技文化和交通贸易中心,所以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充分利用空间和集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地域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本质变化 269.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70. 遗传多样性:是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及物种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所有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都蕴藏在基因里,因此又称之为基因多样性。一个物种的遗传变异愈丰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就越大,其进化潜力也愈大,反之,遗传多样性贫乏的物种适应性通常较弱 271. 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度或物种的总数目,需从分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降低可能导致系统功能失调,出现不稳定现象,甚至整个系统瓦解 272.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和生态学过程变化的多样性。换句话说,由于地球生物圈内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表现出高度多样化,因此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复杂多样,而且所有生态系统也都保持者各自的生态学过程,它们的形成和演替过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彼此都有差异,这是生态系统间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内由于生境和生物种类不同,结构有异,生态学过程不一致,则是生态系统内的多样性 273. 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物种及其生境划出一定面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点,借此保护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能量流动与其他生态 学过程的正常进行的措施 274. 离体保存:就是利用现在技术特别是低温技术,将农作物、家畜、家禽及其野生亲缘种等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常用的方法是建立植物种子库、动物细胞库等 275. 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是“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并作为整体的部分发展变化的各组成成分相互制约的动态系统” 276. 耗散结构理论: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地理耗散结构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环境的一般性涨落,其结构水平愈高,涨落回归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愈强 277. 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公认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分别简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后者又包括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形成的气候干湿分异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带性分异两个方面 278. 干湿度分带性:陆地自然界的干湿度分带性主要是指在热量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各纬度区域内部,以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大陆腹地方向递减为契机所引发的区域自然景观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变化 279. 垂直带性分异: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随着地面高度的增加,气温递减,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递增,不同高度层带水热组合特征各异,首先形成气候垂直带,进而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相应变化,形成地貌、植被、土壤垂直带和自然景观垂直带,山麓所在的水平地带就是垂直带的基带,基带以上各垂直带按一定顺序排列,构成垂直带谱 280. 自然区划:地表自然界受不同尺度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分化为不同等级的自然区。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各级自然区之间都存在特征差异性,自然区内部则具有相对一致性 281. 土地:土地是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或自然地域综合体,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厚度,且两者均因土地级别高低而异;作为自然客体,土地必然受自然规律制约;作为人类活动场所和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必然受人类影响 282. 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指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具体来说,就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之后,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对一定的土地用途、属性做质量鉴定,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土地的价值 28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开发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时,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权利,即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还应兼顾局部人群和区域的利益与全人类和整体地理环境的利益,简言之,就是兼顾人与自然的利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