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带答案)

来源:六九路网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带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邓稼先( jià) 宰割(zăi) 可歌可泣(qì) ...B.弥高( mÍ) 赫然(hè) 气冲斗牛(dŏu) ...C.簇新(cù) 校对(xiào) 鲜为人知(xiān) ...D.草率(shuài) 揩桌子(kāi) 深恶痛绝(w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默契 海枯石烂 诀别 眼花瞭乱 B.嘈杂 人声鼎沸 制裁 轻而易举 C.娴熟 顾名思意 幅射 月明风清 D.藉贯 粗制滥造 荣膺 一泄千里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深刻变化的世界,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世界各国应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国际社会的进步。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忘乎所以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叶笃正、吴孟超两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D.人类所生存的地球,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铜仁市交通的日益发达,铜仁人民的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了。 B.中美贸易之争让世界认识到,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 C.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潮水般熙来攘往的人群,无不标志着城市的繁华与热闹。

D.大量研究表明,因意外造成脑损伤的患者表现出特殊才能,可能缘于大脑某些区域的活动减弱和某些区域的活动增强。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1 / 10

A.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B.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树,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C.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D.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6、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 最 恰 当的一项是( )

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而朴素的话:“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 ①从个人角度而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②从国家层面来说,倡导全民阅读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

③历史证明,全世界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无不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之上。 ④的确,读书可以明理,阅读铸就灵魂。 7、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观沧海》:__________,以观沧海。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3)《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 (4)《夜雨寄北》: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5)学习有三层境界:知、好、乐。用《论语》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面对落日触景生情,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回答) (7)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8)《次北固山下》中表现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②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

2 / 10

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原:原国。②击金:敲锣,古代作战收兵信号。③卫人:卫国人。

1.对“原三日即下矣”这个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原/三日即下矣 B.原三/日即下矣 C.原三日/即下矣 D.原/三日即下/矣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期(________) (2)去(________) (3)信(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4.晋文公攻打原国为什么只打了十天就撤退了? 5.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3 / 10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

4 / 10

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1)________________,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________________,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画横线的三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母亲端上一盆儿汤”,为什么“朝我使了个眼色”?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水乡车夫 褚福海

结识他,是种偶然。

应故友盛情相邀,我们夫妻俩去浙江乌镇、南浔游玩了两天。江南水乡的风韵如诗画般令人沉醉。但此行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位至今仍让我难忘和感动的三轮车夫。

那日抵达南浔时已下午五点,匆匆在宾馆安顿好后,我们便急不可耐地外出欣赏黄昏时分古镇的别样神韵。初次去南浔,人生地不熟,且天色已晚,不知景点怎么走。就在疑惑犹豫间,突然瞥见在宾馆大门外,停有几辆人力三轮车在候客,于是,我们跨上了其中一辆半旧不新的三轮车,因而有幸结识了这位敦厚的

5 / 10

车夫。

甫坐上车,他便主动热情地向我们推介了两条游览路径,一声亲切的“坐稳了哦”,给人细微体贴的感受,只觉得心里暖暖的。人力车一会儿在用石板铺就的巷子里晃悠,一会儿环绕着幽静的河浜穿梭,偶尔还到罕见的廊檐下穿越,轻微地颠簸摇晃着缓慢前行,我们坐在车上却感到特别舒坦安稳。此刻的南浔,祥和而静谧。他一边使劲地蹬着车,一边不停地为我们讲解着。

游览了一圈,他把我们拉回宾馆。正欲下车时,一句“下车请当心,请拿好你的物品”让人倍感殷切与关怀。当问及给多少车费时,他竟痛快而满不在乎地答道,随便你给吧。这使我十分不解——靠苦力谋生养家,却如此轻视钱财,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啊!怀着半是好感半是好奇的心情,我与他相约次日清晨六时再去晨游,细细赏景。

第二天清晨,醒来时天已彻亮,急忙洗漱一番,疾步来到宾馆大门前。我抬腕看了一下表,离约定的钟点还差五分钟,这时他已慢悠悠地蹬着车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坐上车,按我们的意愿先朝农贸市场进发。临近周边,众多摊贩已在摆摊设点,销售各种当地特产和时令果蔬。他招呼我们下来后,便知趣地将车停在一旁静候。

走出不远,我回眸张望,只见他骑在车上,车把上挂着条擦汗用的海蓝色毛巾,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专注地阅读。此后,我发现,只要有片刻工夫,他都充分利用起来,将随身携带的书拿出来读上一会儿。后来,他悄悄地告诉我,他心中有个梦想,就是想要学会英语,以更好地为海外游客服务。闻听此言,我惊讶地直视着他。无论他的想法是否切合实际,也不管他何时能够学成,至少,他那种不甘落后的上进心是真的让我尊敬和感动的。这是否该让那些时间充裕、置身优越环境却不思进取的人汗颜?他还坦诚而自信地告诉我,年底打算去考导游员。

这一路,他轻快地踩着车,并借景发挥,侃侃道来。我们静心听他讲解,仔细观赏沿途的古宅老店。走走停停中,我们相继来到了石拱桥和古戏台。停车上前细察、摄影,不禁被古人的精妙匠心所折服,整个游览过程中,他不仅机灵卖力地蹬车,还热情地讲述相关逸闻趣事或历史掌故,劝说难得来一次的我们多看

6 / 10

看,却全然忘记了自己用来挣钱的宝贵时间。难怪他的同行和老乡有些羡慕并略带妒忌地对我说,他的生意可是全南浔人力车里最好的。

其实,一个人,如果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到出彩,把卑微的活儿干到极致,就十分了不起。真的不平凡了。

他,姓李名贺军,52岁,是一位来自安徽阜阳质朴憨厚的进城务工者。

(选自《人民日报》)

1.文中开头写道:“但此行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位至今仍让我难忘和感动的三轮车夫。”结合下文,说说这位三轮车夫使“我”难忘和感动的原因。 2.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从文中看,这位叫李贺军的人力车夫有什么样的理想?

4.作者在结尾交代了人力车夫的姓名、年龄和籍贯,这一交代是否有必要?为什么?

5.本文和杨绛的《老王》一文的写作对象都是人力车夫,这两位人力车夫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具有相同的性格特征。试说说两人身上有哪些相同的性格特征。

四、写作题(40分)

与挚友相伴的日子,我们互励互助,共同成长;与父母相伴的日子,承欢膝下,享受亲情; 与书籍相伴的日子,博览古今,通晓世事;与爱相伴的日子,学会关心,懂得感恩……

请以“与 相伴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600字;②作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③除诗歌、剧本外,其它文体不限。

7 / 10

参考答案:

一 C B B B D

A.①④②③

B.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 8 / 10

D.④②③①

C

(1)东临碣石 (2)遥怜故园菊 (3)便引诗情到碧霄 (4)何当共剪西窗烛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7)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_ (8)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二 1.A

2.(1)约定(2)离开(3)诚信、信用

3.得到了原国而失去了信用,我不做(这样的事)。

4.因为“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或用自己的话回

答亦可)。

5.示例:我们要做一个诚实、言而有信的人,这样我们身边才会有更多的朋友,才会有更

多拥护自己的人。

1. (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 (3)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意思对即可) 2. 答案:(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3. 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 因为母亲做的不是蜗牛汤,母亲怕“我”说出真相,所以用眼色示意“我”不要发火、不要说破。

5. 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

9 / 10

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

1. 这位人力车夫不仅待客热情,服务细致周到,不计较车费,而且还具有不甘落后的上进心。

2. 这句话描写了人力车穿行时该慢则慢、该快则快的从容情形及顾客的感受,表现人力车夫拉车技术的高超和娴熟。

3. 要学会英语,以更好地为海外游客服务;年底打算去考导游员。 4. 有必要。因为作者在结尾交代人力车夫的姓名、年龄和籍贯,既有揭开悬念、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又显示出本文所写内容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交代人物身份的普通来反衬人物形象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意。 5. 老实厚道,心地善良,关心人,重感情。 四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