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质量检测试题2011. 6
命题 李双勋(金台教研室)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及试卷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纸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第Ⅱ卷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司马迁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 D.重农抑商 2、《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3、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4、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慈禧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5、“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大跃进”运动期间
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 D.杂交水稻推广后 6、中共十四大后,“下海闯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四大中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B.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C.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D.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7、民国之初,跪拜、作揖等被鞠躬、握手取代,“大人”、“老爷”等被“先生”、“君”取代,造成这种礼仪变化的历史背景包括 ①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 ②教育制度的改革 ③五四运动的洗礼 ④民国政府的大力提倡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8、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主要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也转移到了
A.红海沿岸 B.地中海沿岸 C.太平洋沿岸 D.大西洋沿岸 9、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人口爆炸性增长 B.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10、某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中期的伦敦,你认为哪一项需修改 A.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B.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C.汤姆打电话约玛丽周末参观工厂 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11、美国是新殖民主义的倡导者和设计者。下列哪一件史实能说明这一点 A.打出“泛美主义”旗号 B.夺取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
C.主张重新分割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D.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2、“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由此可见,黑人奴隶贸易停止的根本原因在于
A.黑人奴隶的起义和战争 B.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C.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D.工业革命发展的客观必然
13、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14、右图中所示工程为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修建的田纳西水利工程,其直接目的是 A.促进就业,缓和社会矛盾
B.整顿银行秩序,克服金融危机 C.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D.减少农产品过剩,保护农民利益
15.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新模式。新模式主要“新”在 A.国家加强经济干预 B.依靠市场调节经济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2
16. 克林顿时期,美国基本实现了经济学家们期望的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克林顿时期的经济政策是
A. 新边疆 B. 伟大社会 C. 自由放任 D.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17、二战后,日本在短短25年时间内赶超了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87年就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采用了一种适合本国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通常被称为
A.计划指导型经济 B.混合市场经济 C.社会市场经济 D.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18、一部描写1919年苏俄人民抗击协约国和国内白匪的电影,有这样几组镜头,你认为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一位农民牵着几头羊到集市上去卖,与一位买主讨价还价 B.几乎所有的工厂都注明“苏维埃国有”字样
C.老百姓的生活用品由政府定期发放,他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D.成年人每周都自觉参加一天义务劳动 19、《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20、分析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中导致1921~ 1925年粮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农业集体化政策 21、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彻底改变 B.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C. 重点放在农业 D. 重点放在重工业 22、下列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B.以减少贸易壁垒为宗旨 C.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促进了货币问题的国际合作
23、有研究显示,2001 年全球有 6 万多家跨国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建立独资与合资企业、战略联盟等形式,几乎渗透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产业领域和部门。这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
A.贸易保护主义现象 B. 区域集团化趋势 C.全球化趋势 D. 多极化现象 24、2002年元旦,欧元在欧盟多数国家正式流通,主要表明
A.区域集团内的经济联系更加稳定 B.各成员国自力更生能力得到加强 C.法德两国在欧盟内取得主导地位 D.欧洲盛行保护主义 25、全球化并非经济发展的“避风港”。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经济危机的传染性空前增强 ②促使更多的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③全球范围的贫富差距扩大 ④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
3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计50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节选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发展迟缓。
——《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把1492年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是什么意思?(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失去在全球化趋势中主导地位的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不得照抄材料)。(6分) 27、(18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美国面对国内危机各自采取相应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 材料二: 新政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政通过法律形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造。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苏俄面对危机实行了什么政策?其积极作用是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6分)
(3)苏俄与美国在应对危机时采取的措施,哪些方面对我们今天的经济改革有借鉴作用?(6分)
4
注:第28题在答题纸上。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质量检测答题纸2011. 6
题号 一 二 26 27 28 总分 总分人 得分 26、(14分)(1)
(2)
(3) 27、(18分)(1)
(2)
(3)
5
28、(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德法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臵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是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计划》(1950年5月9日) 材料二:
第三条……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
(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
(2)建立对待第三方国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
(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组织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1957年3月5日) 材料三: 西欧……是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舒曼计划》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从内外两个方面,归纳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目标。(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材料三说美国遇到了“竞争”和“挑战”? (4分)
(4)三则材料体现了欧洲共同体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6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