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论语》中的学习观及其当代启示

来源:六九路网
学科教学品位.经典论《论语》中的学习观及其当代启示O王攀(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论语》中蕴含丰富的教育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孔子及其弟子、门人为我们树比了最早的教育规 范。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学识,探索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理念。这包括乐学与博学、学思结合、

温故知新、学以致用等学习观,不仅对当时的儒家弟子意义重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论语》;乐学;博学;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论语》中蕴含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为人处世、 治学教学等多方面的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能够引导我们不断探索,最终实现终身学习的理想

目标。正如包咸所说,“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深”。我们要善于从学习中发现快 乐,对学习感兴趣,做乐学者。响。孔子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私人

讲学之风。他博学的知识、科学的教育方法、以人为本 的教育情怀等使他成为最早的良师典范。《论语》虽 然是两千多年前的著作,但是经久不衰,其中蕴含的

乐学是博学的前提,在乐学的基础上还要追求 广博的学习。如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智慧和哲思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直到今 仁在其中矣。”(《子张》)作为学生,首先要广泛学习, 博览群书,同时也要有顽强的毅力,能够坚守自己的

天,重读《论语》,我们依然深受启发。本文从乐学与博

学、学思结合、温故知新以及学以致用四个方面谈谈 《论语冲蕴含的学习观及其对当前教育的启发。一、《论语》中蕴含的学习观志向,多提出疑问,多思考,增加自己的学识,全面提

高素养。孔子则是博学的践行者,他认为自己并非生 来就有知识,而是坚持不懈地学习才得以博学多闻。

正是博学的品质使他最终成为被世人尊崇的圣贤。

《论语》中言简意赅、启迪心智的学习观,不是 牵强附会、空洞无物的大道理,而是孔子及其弟子深 入的思考以及学习经验的总结。这些理论智慧能够

“同时,孔子并非一头扎进学海,对其他事情充耳不

闻,而是很清楚自己所处的阶段,也了解自己可以在 哪些领域有所作为。”閲跨越时空的限制,对当前的教育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o ” [1]<论语》中有

(二)学思结合关于学习,《论语》中不仅讲到要乐于学习和广 博学习,而且强调在学习时要勤于思考,学思结合。

关学习的言论对当代教育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

资源。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从这句 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提倡的读书学习方法,即学

(一)乐学与博学在学习方面,《论语》首先提倡要有一个积极正 确的态度,即“乐学”。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叫学习的最高境界则是喜欢学习并 且能够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因为,只有乐学者才会对 学习保持持续的动力,面对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思结合。如果一味地机械学习而不思考,即使一个人 掌握再多的知识也不过是个盛知识的器皿,被书本

牵制,不能领悟到学习的真谛,长此以往就会感到迷 惘;反之,如果一个人只思考不学习,也是不得学习

之法的。没有知识的积累,思考也无所依附,甚至沦 为无目的的空想,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毫无益处。久而 久之,过多没有付诸行动的思考就会使人精神疲倦

不会退缩,主动克服,对学习始终抱有热诚之心。一 个人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学习,而是苦学,那么他很 可能在短时期内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但是很难长久

而无所得。可见,没有”须臾之所学”的“终日而思”也 是不值得提倡的o这就要求求学者且学且思,不能偏

地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进而

放弃学习。“乐学”是求知道路上最为持久的原动力,

【作者简介】王攀,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废,这样才不至于对知识的认知流于表面,才是有意

151王攀/论《论语》中的学习观及其当代启示义的学习。孔子作为一代良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启发 式教学法,有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如“不 愤不启,不怫不发”。(《述而》)孔子不是把知识宜接灌

输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思考的困顿处, 予以点拨,学生就会茅塞顿开。经过思考而获得的知

识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而不是僵化古板的,会让学 生有独特体会和深刻印象,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所

以,在求知过程中,我们要践行学思结合的学习之道, 把知识积累与思考探究相结合,不能顾此失彼。(三) 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反

复的学习不但可以防止我们对知识的遗忘,还可以

使我们对知识的认知更加全面和深入。每次复习,随

着时间地点、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的不同,我们都能 从中获得新的认知。这样,我们的所学不是僵化古板

的,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将变 得更加多元化。《子张》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

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可见,及时复习,才能巩固已

学的知识并且能从中悟出新的道理。这样,一个人对 事物才会有源源不断新的认知。如果学习者只热衷 于对新知识的追求,不回过头来复习已经学习过的

内容,那也是所知有限的。“从经验、事实、历史出发,

温故以知新,不迷信奇迹,不空想思辨,此乃'实用理

性'之具体呈现也。”閑(四) 学以致用学习的终点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如果把学习

活动划分为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则是不把学习活动 看成负担,而是做一个博览群书的乐学者;第二种境

界是能够做到边学习边思考,做学习的主人;第三种 境界是能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做一个知行

合一的智者。所以,仅仅通过乐学与博学,掌握广泛的

知识,再经思考,从学习中领悟独到的见解,不是学习 目的。学习的最终归宿应该是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其中“习”不是

“温习、复习”之意,而是“实习、演习”的意思。读书学 习不是尽可能多地把知识储藏在头脑里,而是把习得

的知识认真揣摩,理解含义,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实际

生活中去,做到活学活用。只有运用到实践中的知识 才是有生命力的。将知识付诸实践的学习才是真正意 义上的学习。“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

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中心悦之,一种有所 收获的成长快乐严二、《论语》中的学习观对当前教学的启示《论语》中的教育智慧启发我们要促进学生身心 152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 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学习《论语》的目的正是如

此,在于通大道,而非明小用。因此,在教育中,教育 者应该智慧地引导学生多读《论语》,鼓励学生把《论

语》中蕴含的科学的学习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 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其学习观的内涵和精髓。(一) 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态度当前,学生的精力主要投入到学习上,尤其是 中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和超长的学习时间,使他们 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和排斥的心理。大多数学生的学

习是被动的,多是家长和教师督促的结果,不能做到

主动学习,更不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学生在学业面

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学习任务和主观愿望 确立学习目标。目标可分为最终目标、长期目标和短 期目标。学习者可以将大目标划分为几个小目标,然

后一个个去实现。根据目标确定每天的学习任务。经

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就会慢慢取得可视化的进 步。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产生

畏惧心理而变得手足无措。其次,学习者应树立一个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乐学与博学的前提。教师也要引导 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战胜对学习的畏难 情绪和恐惧心理。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严格 控制作业的质和量,机械重复没有乐趣和针对性的作

业以及过量的作业,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教 师要利用好语文学科具有精神愉悦功能的这一独特 优势。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

品味诗意的语言、感受美妙的春景、体会独特的情感 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获得审美的乐趣,从而爱上语文, 爱上学习o当学生能够做到乐学时,教师可以进一步 鼓励学生,跳出课本进行广博的学习。但是,值得注意 的是,“博”并不是指漫无边际地学习,而是在教师的 指导下,进行有目标的广泛学习,博览群书。(二) 综合且学且思,求取温故知新学生如果只学习却不思考,那么习得的知识 就会失去思维的活力;反之,只是思考,却不广泛读

书,思考就会无所依傍,没有知识的支撑,思考也就

如空中楼阁,随时会崩塌。因此,学生要明白学习与

思考的思辨关系。在学习中注重学思结合,才能有 所收获!教师也要善于引发学生思考,在课堂提问

时,避免提一些简单、散碎的问题,要注重启发学生 的高级思维,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引导学生通

过比较、推理、归纳等方式探究问题的答案或者通

过思考能够提出有价值的疑问。这样的课堂就不是

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共生的精彩呈现。知

王攀/论《论语》中的学习观及其当代启示识传授的方式也不再是教师满堂灌,而是师生共同 探究的结果。有学生高级思维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意 义的课堂。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 养成学思结合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将思

维训练贯穿到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通过学思结合 的方式获得的知识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受益终身。

学习而不复习,知识就会遗忘。时常复习是良好的学 习品质。教师要引导每个学生养成勤于复习的良好 习惯。首先,要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曲线可知, 复习得越及时,知识的遗忘越少。所以趁学生还没 大量遗忘,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并且长久坚持

下去。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即便没有教师的督促,学生 也能自主复习。其次,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复习中思

考,通过复习能够获得新的理解和体悟,使已学得的 知识获得新的生命活力。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更加

立体和完整。让学生把“温故而知新”(《为政》)的学 习理念牢记于头脑,并且鼓励、督促学生践行这一学

习理念。(三)学以致用,保持终身学习孔子倡导学用结合的思想。学习的最终目的是

用o当前的教育,仍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O 学校不要一味地重视学生应试成绩,应多开展一些

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去运用所学的知识。如开设 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 识,然后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去。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不要单一地布置背诵任 务,可适当地布置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作业,让学生

在实践中去完成,并对完成作业较好的学生给予及 时正面评价,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要学

以致用。成功的教育就是要培养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 人。社会发展飞快,日新月异,知识理论也在不停地

更新。这就要求学习者时刻保持终身学习,不断了解 新事物,接受新知识,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抛弃。

孔子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即使年近古稀,依然孜孜不

倦地教学育人,研究学问,始终保持着一颗热诚的心

对待学习。儒家也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学习方法和渠 道,包括向贤者学习、从书本典籍中学习、从大自然

中学习等。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拥有更多、更便

捷的学习平台,应该摒弃学习活动只发生在学校里 的守旧观念,主动利用丰富、高效的学习资源,多学 多思,充实完善自我。三、结语本文主要以《论语》中的学习观作为论述对象, 概述了乐学与博学、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四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论语》中的学习观 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们对新课

标的学习、理解和创新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

值。学习者应该自觉践行《论语》中的学习观,做一个 会学习的人。【参考丈故】[1] 钱穆.论语新解[M].三联书店,2002.[2]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9.[3] 薛乐.简析《论语》中的学习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5

(05).[4] 李泽厚.论语今读[M].三联书店,2004.1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