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六九路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来源:六九路网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鹳鱼石斧图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器形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陶瓷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图像简洁醒目,画面右侧那柄装饰考究而带有徽记的石斧,无疑是古代的权力棒,画面记录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构图均衡、饱满,为史前独立性绘画的珍品。

黑陶

黑陶是我国新时期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其中以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彩陶

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是在打磨光滑的红色陶丕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人面鱼纹彩陶盆

出土于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在圆滚的脸庞上,画着三角形的鼻子,修长的眉

毛,眯成一线的双眼,头上戴尖状顶饰物,或在耳旁画出双鱼,或在嘴边衔着两鱼。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洁造型和生动组合。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对于具体含义的解释则各不相同,有说崇拜鱼图腾,或者祈求捕鱼丰收说,或说生殖繁盛的祝福说。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

C形玉雕龙

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是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玉龙整体高26厘米,呈玦形,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尖尾,无四肢及鳞甲。龙背居中处有一穿孔。是目前发现的体型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泥塑女神像

出土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的头部。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嘴角高挑,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塑造的技术成熟,水平高超,其内涵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是生殖女神或丰收女神的象征。

舞蹈纹彩陶盆

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杰作,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内壁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有学者认为这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者祭祀神灵。在技法上,这件作品仅仅抓住人物的动态和整齐的队形,以极其精练的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的意念。

饕餮纹

也叫兽面纹。是流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青铜器纹饰。基本特征为双目圆瞪,阔口隆鼻,头上多有一对变化多端的犄角,或更有獠牙利爪,多数兽面纹的两旁还有对称展开的兽体身躯。这种纹样实际上把各种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以夸张和象征的手法综合起来,往往难以辨认是何种动物,故称为兽面纹。常装饰于器物的腹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为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渐衰落。

岩画

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绘(一般以动物血或皮胶作为调和剂)或用石器磨刻、敲凿乃至用金属工具刻画在山崖石面上的图画。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岩画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岩画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重要的有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江苏连云港岩画等。整体上视为原始社会绘画,岩画的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狩猎、放牧、祭祀、神灵、动物等,堪称原始社会的百科全书。

原始瓷器

商周时期出现的青釉瓷器,具备了瓷器的基本条件,但与后来的瓷器相比,质量较差,还处于原始阶段,故称原始瓷器。器形有尊、罐、瓮、豆、碗、盂、盉等。

帛画

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

代表有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等。

六齐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其合金成分,视用途和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这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谓的六齐,即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置比例。

甲骨文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内容是商王室用来占卜的卜辞,甲骨文已经具备六书,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笔画以直线形居多,往往十分纤细,但殷商后期的笔画渐显丰腴,还出现弧形线条,可能是为了忠实地表现出毛笔的笔意,也可能受到金文的影响。无论笔画粗细,都显得遒劲而富有立体感,轻重疾徐刻画细腻,有运刀如笔之感。

失蜡法

铸造铜器的一种方法。先用蜡雕塑成所需器形后翻制成泥范,再用烘干的泥范铸青铜,可以获得精细的纹饰效果。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蟠虺纹铜尊是我国失蜡法的代表作。

青铜器

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商代晚期已形成了较完备的青铜器种类,主要类型有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等。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礼器之中的炊煮器,有鼎、鬲、甗等品种;食器有簋、盂、豆等,酒器有觚、爵、觥、斝、尊、卣、壶等,水器有盘、匜、鉴等,乐器有铃、铙、鼓、钟等,兵器有钺、戈、戟、矛、刀等。西周之后酒器减少、食器增多,铭文加长。代表器物有四羊方尊、毛公鼎、散

氏盘等。

人物龙凤图

战国时期帛画。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质地为平纹绢,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面描绘了一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做祈祷状的贵族妇女,在腾龙舞凤的引导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画中人物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和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是先秦时期绘画的代表作。

人物御龙图

战国时期帛画,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画中一位头戴高冠、身着长袍、腰悬宝剑、侧身向左而立的男子右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尾部有一只仙鹤,龙神下有一鱼。该画所表现的死者之魂乘龙升天的景象。色彩平涂与渲染兼用,运笔劲挺优美、潇洒自如。人物形象准确生动,揭示了人物的内在气质,画风古拙,装饰意味浓。

四羊方尊

商贷晚期青铜雕塑的代表作。出土于湖南宁乡,方尊口沿外移,颈部高耸,四边各装饰有蕉叶纹、兽面纹和夔纹。尊肩四角以高浮雕的形式铸造出四个羊首,极大地丰富了器表的层次以及造型空间。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器皿和动物巧妙地结合起来,整体庄重华丽,工艺高超精湛。

后母戊鼎

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后期的王室著名的青铜器,鼎的内壁刻有“后母戊”(之

前作司母戊),意思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亲而铸。器形造型庄重,纹饰精工,具有气势,是我国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莲鹤方壶

出土于河南新郑。盖顶莲瓣丛中站立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造型舒展灵动。壶身附有浮雕的龙虎,气势升腾,结构不凡,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庄重肃穆的风格,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风格。

长信宫灯

出土于河北满城,为西汉工艺品的代表作之一。其造型为宫女双手执灯形象,灯设计巧妙,灯盘可以转动,灯光的光照速度和照射方向可调节,宫女的袖子和身体中燃烧的烟气可导入体内,以保持室内的清洁。达到了实用和美观的统一,是汉代工艺雕塑的典范。

马踏飞燕

又称铜奔马,是东汉青铜雕塑的代表作。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设计一匹风驰电掣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飞的燕隼背上,具有强烈的运动感。作者巧妙地让燕隼双翅张开,加强雕像支点的稳定感,同时用燕隼的疾飞之态烘托出天马的神速。取得了内容与形式、技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堪称中国古代青铜雕塑的奇葩。

马踏匈奴

汉代霍去病群雕的主体和代表作。作者以一匹气宇轩昂的战马来象征霍去病,以战马踏翻侵略者来歌颂其战争中的勇敢。作品造型轮廓准确有力,形象醒目,主题突出。风格

古朴稚拙,凝重稳练,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是西汉雕刻艺术成就的标志性作品。

马王堆T字形帛画

西汉时期帛画,出土于长沙马王堆古墓。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画面分上中下三段,下段展现的是死后阴间的场景,画面描绘的神灵均为与死神相关的阴神,并且具有死而复生的功能;中段展现的是自然天空,描写了墓主人的魂魄乘龙升天的景象;上段为墓主人最终要达到的天堂胜境,该画是西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画面构图饱满,布局繁复井然,线条刚劲匀称,设色沉着雅致。

击鼓说唱俑

出土于四川成都,作品塑造了一位民间艺人的表演说唱艺术的瞬间,人物左手抱鼓,右手执槌,身体用力前倾,右脚高跷,表现了说唱者说到精彩之处情不自禁,手舞足蹈、自我陶醉的瞬间情态,充满了活泼的气息。堪称东汉陶塑的杰作。

瓦当

覆盖于屋顶檐际的一种瓦件。通常指的是半圆或者圆形的瓦头,始见于周代,秦汉已趋流行。常见的瓦当大多数与简瓦连制在一起,其瓦背断面作半筒状,上有各种动植物或文字、云纹等图案装饰,即有实用的功能,也富有装饰美。

画像石

用于构筑墓室、石棺、墓前祠堂和石阙的建筑石材,雕刻着不同画面。盛行与汉、魏、

六朝和唐代。内容有历史人物、神仙故事、孝子烈女等。表现形式分阴刻和阳刻两大类。其作品在结构、造型、线条的运用上达到了朴质雄劲的境界。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石。

循石造型

两汉大型石雕风格上的共同点是循石造型,即因材施艺,较多保留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作细致刻画。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因为当时有很多手段可以制造出较为精细的雕像。而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显然更有利于表现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高颐阙

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前的威仪性建筑。位于四川雅安。它是仿木结构的子母阙,由台基阙身、阙楼、屋顶四部分组成。台基、阙身上雕出柱、枋和栌斗,阙楼上周刻楼面平坐木枋和挑檐斗拱,屋顶雕刻椽木和瓦饰,是研究汉代建筑的宝贵资料。

釉陶

低温铅釉陶出现于西汉后期,代表了汉代陶瓷工艺取得的杰出成就。它以铜和铁为主要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铜使得釉成翠绿色,铁使得釉呈黄褐色和棕红色。由于铅釉陶在低温下烧成,不宜实用,故多做丧葬用的明器。

孝子画像石棺

于20世纪30年代出土于河南洛阳城郊,后流落于海外。在石棺的两外侧线刻着内容

为孝子故事的画像,如舜、郭巨、董永、蔡顺、王子林等的行孝事迹。各组故事间以树木分割成三组,独立且连续的画面,每个画面表现一个孝子的故事,每幅独立的画面上方刻着标题。孝子棺石刻以阴线刻画为主,线的运用十分成功。人物情态生动,树木山石与人物的比例关系协调,山水背景的处理带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反映出北魏晚期绘画发展的面貌。

张家样

萧梁时期画家张僧繇所创立的佛教人物画风格,被称为张家样。在张家样中,张僧繇吸取天竺凹凸花的画法,一改顾陆以来的秀骨清像的人物造型,首创面短而艳的富于立体感的形象,人物形象具丰腴美,故唐代理论家评他得其肉。是绘画技法上的一大进步,此张家样式,是张僧繇区别于其他人物画家的明显标志。

风俗画

中国传统绘画中,表现城市经济发展和城乡生活的作品,即风俗画。风俗画在宋代有独特发展且题材相当广泛。市民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如货郎、婴戏、仕女、盘车等。画家们在深入观察市民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的生活思想感情,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新成就。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李嵩的《货郎图》堪称典范。

娄睿墓壁画

为北齐墓室壁画。娄睿墓位于今山西太原。墓中壁画共71幅,总面积200余平方米,内容多为墓主人生前奢华的生活场景、如出行图、回归图,其手法写实,线条遒劲,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采和动态。晕染法运用成熟,以淡红晕染,突出凹凸明暗的效果,具有实体

和空间感,布局融合了外来艺术成分,突出体现了单线勾勒,重彩填染的中国传统绘画特点,代表北朝绘画的新水平。

顾陆

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家顾恺之和陆探微。陆探微的人物画师法顾恺之,顾陆二人画风皆为笔迹周密的密体,因为并称为顾陆。其中顾用线紧劲联密,循环超忽,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陆探微的笔法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法,画人能做到精利润媚,笔迹劲力如锥刀焉。

曹衣出水

北齐画家曹仲达所创的佛教人物形象。其体稠叠而衣服窄紧,以细劲的线条表现紧贴在身躯的衣纹,故称为曹衣出水,与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并论。其作品已不存,但从克孜尔早期壁画中可以感受曹衣出水的风采,反映出中外艺术在当时的交流和融合。

传神写照

我国古代人物画家顾恺之在他的画论中提出了传神写照,把传神作为评画的第一标准。传神指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写照指画像,形容用画描绘人物可以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来。如何能画好传神,顾恺之在其《传神论》中提出迁想妙得之法,意思是画像在艺术创作中,要把主管的情思投入到客观的对象中去,使客观之神与主体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畅神说

南朝山水画家宗炳在他所撰的《画山水序》中阐述了山水的畅神说。畅神说的提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变儒家以成教化,存鉴戒为功能的比德传统,重新确立了山水画的审美体验功能。畅神说即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快和美的享受。

六法论

南齐画家、理论家谢赫在其《画品》中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分别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他把气韵生动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其次为用笔、形、色、构图等绘画造型技巧,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昙曜五窟

云冈石窟创建于文成帝和平元年(640年),由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5所,就崖雕凿佛像,其中第16~20窟,通称昙曜五窟。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规模宏伟,石窟平面大体为马蹄形,穹窿顶,前开拱门,门上开明窗。窟内主要造像一般为三佛,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像,象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了皇帝即是如来的思想,是君权、神权高度统一的象征。五个石窟造像和布局各有特色,其中第20窟露天大佛结跏趺坐,为云冈造像的标志。

二王

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羲之其主要成就是首先在于变章草为今草,更重要的贡献在于变革楷书和行书,开启唐楷、行、草一代新风。其子王献之变王羲之之法为今体,才华特别表现在行书、草书上。王羲之代表作有《兰亭序》,王献之有《鸭头丸帖》、

《洛神赋》等。

洛神赋图

东晋画家顾恺之绘制,根据曹植著名诗篇《洛神赋》而作。画卷为连续图画形式的长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通过反复出现的曹植和洛神的形象以及对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描绘,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画中人物安排疏密得体,在山川景物的描绘上,展现了一种空间美,用笔细劲古朴,如春蚕吐丝,体现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早期山水画特点。

列女仁智图

原画为东晋顾恺之所作,现存为宋摹本,该画依据汉代刘向的《列女传》第三卷《仁智卷》而作。描绘了历史上有智谋,有远见的妇女形象,全图勾线循环超逸,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衣褶处用晕染强调质感,并通过人物的眉眼嘴等的微妙差别及身子动态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神态情节关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是南朝时期砖画的重要表现题材。竹林七贤是指晋代七位名人: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贤、向秀和王戎。荣启期是战国时期著名隐士。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出现在数座南朝墓中,但以南京西善桥大墓出土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砖画长244厘米,宽88厘米,出土是分东西四块。纯粹地发挥了线条的表现能力,人物造型面相清瘦,体现了秀骨清像的审美风尚。完美体现了对称美学,人物性格鲜明。

女史箴图之修容饰性

《女史箴图》为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之修容饰性篇描绘宫中女子正对镜梳妆,其神情娇柔矜持,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时代特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意在劝诫宫中女史做到内外兼修。

周家样

唐代画家周昉所画的宗教人物形象。其特征为衣裳劲简,彩画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这就是为后世广为承传的水月观音之体,成为广为流传的佛画样式,被称为周家样。

青绿山水

中国古代山水画形式之一。中国古代山水画从绘画技法及材质上分青绿与水墨。其中,青绿山水多以线条勾勒山水树石形状,以石青、石绿填色,其画法工致、赋色浓丽,画面金碧辉煌,有装饰意趣。反映出浓厚的宫廷和贵族审美气息,表现出宫廷山水古雅秀丽之美和灿烂辉煌之境。从而形成与水墨山水完全迥异的山水画风格。代表画家有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吴家样

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独创的宗教图像样式。吴道子宗教人物画用线承张僧繇疏体,笔才一二,像以应焉;虽笔不周而意周也。从而呈现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即吴带当风。色彩表现上,以线条为主,略加色彩的渲染,使形象有一定的立体感。吴家样是继张

僧繇以后的一种更成熟的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出自唐代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名句。外师造化指画家从客观事物汲取创作原料,忠实于他所创造描绘的对象。进而对他所表现的物象作分析研究、评价,在头脑中加工改造,即为中得心源。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有机结合,才可创造出好的作品。其强调了通过摹写客观物象来传达人的主观性情,对绘画中主客观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概括。

昭陵六骏

是指唐太宗陵墓昭陵前的浮雕。六骏是唐太宗征战时先后骑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卷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和什代赤。浮雕六骏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其中飒露紫选取战马受伤、为其拔箭的瞬间,具有情节性。这六件石刻作品纯熟地运用了起位这一典型的浮雕创作技巧,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

唐三彩

中国唐代多彩铅制釉陶产品的概称。一般由黄绿白三种色釉组成,具有淋漓变幻的色彩效果。制品分为佣和器皿两类,其烧制始于唐代,流行于盛唐。唐三彩是唐代工艺美术品中成就最为卓越的。它的出现将陶瓷艺术的发展推向顶峰。

敦煌莫高窟

坐落于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11个朝代不断修造而成。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

地区。隋唐的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492个,保存着历代塑像两千四百余身,壁画约4.5万平方米,壁画与彩塑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反映出唐代社会现实的面貌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颠张狂素

指唐代书法家张旭、怀素。张旭擅长狂草,书写全凭自身意气,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源流,无一点画不合规矩,代表作有《古诗四帖》。怀素晚年精于翰墨,草书别具一格,其书势若惊蛇走龙,骤雨狂风,与张旭齐名,人称颠张狂素,代表作有《自叙帖》等。

历代帝王图

为唐代画家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此图描绘从西汉至隋朝十三个皇帝的形象。画家力图通过各个帝王不同的相貌表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气质和性格特征,虽有程式化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方面表现出很大进步,不落俗套,个性分明。画中按照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遵从主大从小,尊大卑小的人物安排原则,以重色晕染衣纹,色彩效果凝重,人物造型准确,用线多为粗细均匀的铁线描,体现出初唐人物画的特征。

步辇图

为唐代画家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之一。描绘的是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联姻事件,描写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一事。通过人物形象,人物比例及人物间相互关系的表现,体现了禄东赞的诚恳严肃和唐太宗的雍容睿智,也体现了当时民族交流和融合的状况。作品构图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匀细挺拔,设色浓重并适度晕染,效果单纯而明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现存有关西藏最早的一幅历史画。

游春图

隋代画家展子虔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卷。画中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的描绘自然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趋向成熟。俯瞰式构图取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反映出作者观察与认识自然景物的能力显著提高了。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山水画的成就与面貌,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倪。

捣练图

是唐代画家张萱的人物画代表作。此图描绘了唐代贵族妇女从事制练劳作的生活场景,画中的妇女大都具有曲眉丰颊,体态肥硕,服装头饰繁缛华丽的特点,故被称为绮罗人物,人物动作神情自然,细节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挥扇仕女图

被认为是唐代人物画家周昉的代表作。其以长卷形式描写了宫中嫔妃生活的哀怨。通过四组人物活动,刻画了宫廷生活的某些侧面,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特征。作品以表情为衬托,将人物安排在秋日桐叶飘零、凄凉哀婉的气氛中,情景交融,画中妇女体现出周家样的艺术特色,造型上丰腴的身体给人以温柔香软之感,用笔细劲流畅,设色鲜艳明快,浓丽典雅。

五牛图

传为唐代画牛名家韩滉作品。作品从不同的角度画了姿态各异,神形逼肖的五头牛。

近景式构图,以线勾勒,造型准确,结构处略施晕染,画面简洁,主题突出。画家采取了适合于对象特点的表现技法,着重表现牛的健壮和既倔犟又温顺的性格,生动表现了五牛的不同神态。

江帆楼阁图

传为唐代画家李思训的作品,表现特定季节中的山水景色。整个画面山势起伏,以勾斫之法表现山石树木,以石青、石绿着色。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统一在一起,从绘画风格上可以看出是李思训对展子虔青绿山水画技法的继承和发扬。

灵岩寺彩塑

为我国古代寺庙著名彩绘泥塑,存于山东济南长清灵岩寺千佛殿内,共有四十尊彩塑罗汉。它们高于真人,形貌上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阅历及性格特征,眉目神情生动入微,呼之欲出,体现了宋塑高度的写实水平,塑像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而较少佛性,体现了宗教雕塑的世俗化倾向。

晋祠圣母殿彩塑

塑造于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内的彩绘泥塑,是祭祀西周武王后、唐叔虞之母邑姜所建,塑圣母及四十二个侍从像,其中侍女三十三尊,它们面庞丰满,随年龄长幼各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和风度,细致的身姿动态的处理,使人物富有生气,体现了宋代雕塑高超的写实技巧和塑造生活形象的高度水平。

白描

中国传统绘画中,不着色彩而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的画法称为白描。因其不施色彩,纯用墨线勾勒表现形象,风格朴素优美,从而在造型技巧上有很高要求。白描源出白画,经隋唐入宋,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样式。宋代之人画家李公麟对发展这一样式作出了卓越贡献。

米氏云山

又称米家山水,由北宋画家米芾所创,其子米友仁加以继承和发展。米芾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对江南山水的亲身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借笔作画不求工细。米友仁画山水亦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对水墨山水发展影响很大,是北宋中期山水画变革的主要形式之一。米芾真迹已不存,米友仁有《潇湘奇观图》。

南宋四家

指南宋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靖康之变后,宋氏南渡,绘画中心转向南方。画家们致力于塑造秀丽的江南山水形象。画风由北宋的雄壮浑厚转化为空灵雅秀,其特征在于以青奇峭拔的形象,简括的笔墨章法,截景式构图,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李唐代表作有《采薇图》、刘松年有《四景山水画》,马远《踏歌图》、夏圭《溪山清远图》等。

元四家

指元代晚期的文人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他们生活于元末社会动乱之际,生活中都有不得意的遭遇,艺术上受赵孟頫的影响,善画山水,兼工竹石,以绘画作品表现其心境和生活情趣。形式上重水墨,或稍加淡色浅绛,形成不同面貌。在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逸气和自娱,而不趋附于社会审美爱好,但情调多流于伤感、淡泊和独寂。代表作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吴镇《渔父图》,倪瓒的《四君子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等。

风俗画

中国传统绘画中,反映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生活的作品,即风俗画。尤以宋代风俗画为甚。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善画京师车马屋宇的画家,这些画家大豆熟悉市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把视野从描绘仙佛贵族扩大到城乡生活的广大天地,并在深入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刻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群众的生活好、思想、情感与审美好尚,显示着这一时期人物画发展的新成就。宋代风俗画生动形象地描绘社会底层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民欣赏趣味,常被后世文人视为俗气,然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画家及作品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苏汉臣《秋庭戏婴图》等。

小景山水

是北宋流行的山水样式,它以表现幽情美趣、水边沙岸、柳溪野趣的小景见长。景小却富有诗意,幅小但清丽可人,引人入胜,其玲珑景致和清远意境深得宫廷贵族与文人骚客的欣赏和爱好,并取得不凡成就。代表画家有北宋画家赵令穰《湖庄清夏图》为其小景山水为代表。

窑变

瓷器工艺术语,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的特有工艺。钧窑属于青瓷体系,但烧窑工人创造了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使青瓷釉色上泛出海棠红、玫瑰紫之类色彩,鲜艳绚丽,打破了单色釉的局面,为后世红釉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宋代陶瓷中颇具特色的品种,这种釉色的变化称为窑变。

瘦金体

又名瘦金书,是由北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书法风格。这种书法由薛稷兄弟上溯褚遂良发展而来。其特点是:壁画瘦直挺拔,结构内紧外展,顿挫分明。书体介于行、楷之间,代表作为赵佶《楷书千字文》等。

永乐宫壁画

指元代修建的永乐宫三清殿内的精彩壁画《朝元图》,《朝元图》以八个主像为中心,各种神祗280多个,所绘人物形象生动,服饰各有不同,帝王、真人、玉女等各具气质,线描作莼菜条,施以重彩,局部作堆近沥粉,色彩绚烂,具有场面壮阔,气势磅礴的效果,有唐以来的壁画风范。

朝元仙杖图

被元代画家赵孟頫鉴定为北宋画家武宗元的作品。图卷为壁画粉本小样,描绘道教帝君率众仙朝见最高神祗的行列。这些人物中帝君庄严丰满,女仙端丽多姿,神将威武狰狞,男仙则有肃穆度世之风,具有类型性的表现特点。画家通过对行列中人物疏密、高低、动作、衣裙等精心安排,使画面流动多变,有优美的韵致,亦有舒缓的节奏。全画以莼菜条线描勾出,劲挺流利,满壁风动,可以想见当时壁画效果。

宋四家

指北宋书法家中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书法皆属于尚意一派,但又各自成法。苏轼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执笔为侧卧笔,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擅长草书,楷书自成一家,创辐射式书体,习惯高执笔,代表作有《诸上座帖》。米芾擅长临摹,人称其字集古字,其行书成就最高,有八面出锋之誉,代表作有《蜀素帖》等,蔡襄书法风格和平蕴藉,端庄婉丽,讲究结构,运笔严谨,很少有放纵之笔,有《自书诗卷》等。

黄公望

中国元代山水画四家之首,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富春江等地的自然景色。他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近,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其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著有《山水诀》、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等。

吴门四家

指明中期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文人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四人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淡泊仕进,以诗文书画自娱,秉承元人尚意趣、精笔墨、饶士气的传统。四人中沈周和文征明擅长画山水,长承北京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和仇英都曾师周臣,吸取南宋四家之长,运用元人水墨写意的笔墨,融合变化,形成了劲秀潇洒的风格。

南陈北崔

是指明末画家陈洪绶和崔子忠,二人君擅长人物画,他们揉和晋唐五代传统与民间艺术传统,在浙派和吴派之外,开辟出一条“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艺术道路,造型夸张变形,笔法遒劲,设色古雅。陈洪绶人物形象面容奇古,形体伟岸,设色以水石并用,尤善易图以方,易整以散的装饰手法,代表作《归去来辞图》。崔子忠所画人物,描绘精细,气息古朴,尤擅白描人物,代表作《云中玉女图》等。

清六家

为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他们继明代董其昌之后享有盛名,领导画坛。当时被视为正统,其中,王时敏擅画山水,长于青绿设色,擅长烘染,风格华润,作品有《夏山图》。王翚善画人物,其画以元人笔法而运用唐人气韵为主,古朴清丽,作品有《溪水红树图》。王原祁气味醇厚,辋川图为代表。吴历气韵高雅厚重,作品有《湖天春色图》。恽寿平为清代花鸟画家,创没骨画法,《锦石秋花图》为代表作。

景泰蓝

又称铜胎掐丝珐琅,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丝成各种花纹,中充珐琅彩,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艺制成,于明代景泰年间最盛,而且多用蓝色,所以叫做景泰蓝,其特点在于形、饰、色的结合,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四王

指清初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位画家,他们以正统派的姿态统摄当时的官方

画坛。信奉董其昌的艺术主张,力图集古人之大成的代表,致力于在摹古或在摹古中求变化,将元四家逸笔草草的画法和萧瑟淡远的境界在形式上总结为一些笔法符号。他们着重笔墨,大多以古人丘壑搬前挪后,构成一种元人已经达到的理想境界,体现所谓士气与书卷气,却较少深入、观察自然,描写具体感受,其贡献在于对绘画传统笔墨与意趣的总结。

四僧

指清初画坛上四位僧人: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他们是有很强反清意识的遗民画家,绘画带有深挚的感情色彩和强烈的个性化特征,所继承的传统仍属于文人画系统,他们重视感受生活,以主客观结合尚意,又有法则的新手法突破了旧程式,在发挥诗歌书法入画的效用并结合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象上,发挥了笔墨技法,对后来的扬州八怪以及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等有较大影响。

浙派

中国明代绘画流派,因开创人戴进为浙江人,后人把这一画派称为浙派。其主要成员有吴伟、张路、蒋嵩、王肇等人。浙派受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影响,其作品往往显露出南宋院体画的痕迹,但构图、笔墨等表现形式均有个人风格。他们的笔墨更为精简放纵、洒脱爽劲、酣畅淋漓,富有较强的节奏感,所绘物象,结构严谨,描绘准确。其中戴进的作品劲爽清微,尤善于在山水实境中安排略有情节的人物活动,代表作有《春游晚归图》等。

松江派

明末山水画流派之一,以松江人董其昌为代表,故称松江派。董其昌提倡元四家,轻视吴门画派,极力鼓吹文人画。山水作品注重笔墨技巧,书画同体,讲究气韵,追求似与

不似,在美术理论上以禅宗南北之分来总结画史,认为从唐开始,以王维水墨渲淡一派为南宗,注重抒情,有文人气。以李思训工笔重彩为北宗,注重写实,有工匠气,他崇南贬北。董其昌的实践与理论得到松江地区画家陈继儒等的支持,弟子满门,流风不绝,人称松江派。

金陵画派

指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活动于南京地区的绘画流派。代表人物是以龚贤为首的数位画家。他们多是有文人修养的职业画家。山水画师承北宋与吴门派传统,多用枯笔短皴描绘南京实景,其中成就最大的当推龚贤,其作品中往往呈现出白龚、黑龚两种面貌,造成光影明灭,空气流动之感。代表作有《夏山过雨图》等。

岭南画派

广东地处五岭之南,故称岭南。活动于这一代的画家被称为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有二高一陈,二高指的是高剑父、高奇峰兄弟,一陈指的是陈树人。三人绘画皆受居氏兄弟影响,并都曾留学日本,学习过日本画,在艺术上主张折衷东西方。辛亥革命后,他们在绘画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岭南画派。该派注重写生,吸收外来技法,强调表现时代精神,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树立起了改革国画的旗帜,高剑父为岭南画派成就突出者,其代表作《鹰》,即是其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吸收西洋画技法的典型。

波臣派

明代人物画家曾鲸,字波臣。曾鲸在传统人物画凹凸法的基础上,创没骨画法,吸收了西方明暗法之长,以淡墨勾勒轮廓五官,施墨略染后,再赋色彩,烘染数十层,使人物

面部结构更具主体感。不光注重表现人物外貌特征,而且深入揭示人物的精神气质。画法上吸取民间的传统技巧,又揉和文人画的审美取向。曾鲸最擅长描绘文人学者的肖像,代表作有《王时敏像》等。

海派

又称上海画派,指19世纪中叶活跃于上海的绘画群体。任熊、任薰、任伯年、吴昌硕、赵之谦等人是海派发展不同时期的代表。海派把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结合起来,将明清大写意水墨画技艺与金石艺术相结合,并与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以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为胜,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海派前期代表为海上三任,指上海画派发展前期的三个重要人物:任熊、任薰、任伯年,晚期海派以吴昌硕为巨擘。

年画

指流行于民间的木板印刷年节装饰画,它以富于民间乡土气息和年节民俗的喜庆色彩而具有独特的风貌。民间年画在明清之际得到了空前发展,至清代出现了众多生产中心,如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等。

月份牌

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发行的一种商品广告画,用擦笔画和水彩画两种技法融合而成,是近代商业广告和国画相结合的最成功的方式,代表人物有周暮桥、郑曼陀等,周是最早被聘请绘画月份牌的画家,以单线平涂的技法来描述故事,郑奠定了擦笔水彩画法,大胆地用时装美女作月份牌的主要描绘对象,以水彩风景作为衬景,这种作画格局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居士兄弟

指清末画家居巢、居廉。他们是堂兄弟,居氏兄弟绘画均善用粉和水,以撞粉和撞水法发展了没骨花鸟画,趁色彩未干之际,注入适量的粉和水,使之互相渗化交融,在画面干后形成特殊效果,可以说,在中国美术史中,自觉地在熟宣和熟绢上发展特殊技法的成就应当归功于居氏兄弟,居氏兄弟的绘画成就直接影响了岭南画派。

天津泥人张

是近代天津民间彩塑艺术家的俗称。清末民初发展起来,最早指晚晴案头泥塑的代表人物天津张长林,他将天津泥塑提高到崭新的艺术境界,世称泥人张。他所塑作品精致工整,健康清新,富于生活实感。张长林后,泥人张彩塑艺术经过其子张兆山、其孙张景祜、曾孙张铭的数代积累更加完美,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陶佣和宗教彩塑的艺术特长,又吸取现代雕塑的技巧,成为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它充分体现了天津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了民间美术发展的精致和雅化倾向。

北齐南黄

中国现代美术界有北齐南黄的说法。指的是国画大师齐白石和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黄宾虹。齐白石通过对物象形的描绘,达到传神的效果,强调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专长画花鸟、水墨淋漓,生气勃勃,代表作有《群虾图》。黄宾虹以墨密厚重的独特风格著称,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用笔方法和浓淡破泼焦积宿七字的用墨方法,即五笔七墨,代表有《西湖栖霞岭》。

中国美术家协会

初名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1949年7月23日在北平成立。1953年改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它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组成团体之一,是中国唯一的全国性美术团体,通过举办展览、出版刊物、组织成员进行创作、理论探讨和研究以及开展国际美术交流活动,努力发展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美术,在全国各省市都设有分会,在文革前是美术界的权威机构。

伤痕美术

1976年中国美术创作进入了对文革、中国文化和历史进行全面反思的时期,其结果就是在美术界出现了伤痕美术,伤痕美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关于知识分子和老干部受迫害的题材,一类是与知识青年在文革中的人生经历有关的题材。伤痕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在于,美术家们敢于通过艺术创造的方式对文革进行披露,提出质疑,反思。开始具有批判现实的意识和追求。代表有张红年的《那时我们正年轻》、王川《再见吧,小路》等。

惜春作画

为清末泥人张第一代艺人张长林代表作之一,以古典小说《红楼梦》故事为题材的一组彩塑,作品由三人组成,惜春居中伏案,右手执笔,目光审视未完成的兰花画幅,似在思索,左右各立一人,立者手持纸卷,身体前倾,服侍惜春作画,神态活泼可爱,人物刻画真切生动,是泥人张的传神佳作。作品高31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收租院

是20世纪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作品利用地主庄园原有的场地,塑造了114个人物,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对于情节的重现和现实生活道具的使用称为这部作品

的特色,它成功地将戏曲艺术的一些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去,扩大了雕塑的概念。《收租院》反映了雕塑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反映了他们对于时代精神所特有的敏感,以及对毛泽东坚持阶级斗争,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思想的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